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言情小说网
站内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BG同人

秦皇汉武唐童现代留学日常

时间:2024-10-21 20:10:19  状态:完结  作者:南林烟

  可是秦人来到韩国,要举办这称为“考试”的盛会。

  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本事去考,但总有人确实有才学,在韩国这样的地方无法施展。当然,也有人只是自命不凡而已。总之,他们都去参加了,倒显得他们这些不参加的人格格不入。

  “天下贤才,尽入秦王彀中矣。”

  若是秦吞一国便立行此策,还会有多少人心存复国之志呢。张良知道自己是少数,更多的人恐怕就会去争取这个出仕的机会了。

  若说没考上而心怀怨恨矢志反秦,那他只能祈祷秦国考试不公,把贤才都刷下来吧。

  不然,那些落选的士子,纵是有才也有限了。

  张良只觉得秦国套在韩国身上的绞索越来越紧,让人难以呼吸。若说过去只是军事上的压力,现在却是真正让他觉得,连将来复国也没有希望了。

  秦王政十五年八月。能赶来的士子已经都来了,自是比不上明清科举会试四千多人云集京城的盛况,要让后世来看的话甚至会觉得寒碜——只不到两百人罢了。

  毕竟以此时信息传递的速度,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消息。那种有师门的还好,家传的寒士还真未必知道。加上路途难走,对自己信心不足的贫士,还真豁不出去借这么一笔钱来应试——更是借都没处借去。

  还有不少赶到的人实在贫寒,城里的客舍和普通人家的租金都付不起,于是城外的农家都敞开门赁给人住,农夫倒是挺高兴的,不但能赚点房钱,还能赚点饭钱。

  不过今年新郑附近的农夫不仅为这点外快高兴,他们更兴奋的是小麦收获了,产量增长了不少——这是去岁秦人带来的种子,教的种法。

  其实学得不太好,毕竟不是秦国本土,没有那么多畏于秦法的秦吏做事。所以并不像秦国那样产量翻倍,平均值能达到两百多斤,但是对于一直埋首于黄土的农夫来说,这已经是个神迹了。

  所以今年的社祭都格外热闹隆重。

  但农夫们并不傻,尽管都愿意出粮祭祀,但他们知道这丰收其实是秦人带来的,感谢神灵,是感谢神灵把秦人带来。

  秦人说了,这些种子能留种,种上两三年后才会慢慢退化,也不会比原来更差,只是没今年这么好罢了。但看到今年的丰收,谁还愿意辛辛苦苦一年,交了税之后自己都吃不上两口啊。

  这些并不隶属于贵族的自耕农中间,已经悄悄形成了共识:“大王纳土是英明的,我们早些做了秦人才好。”

  初步形成的国家意识,只在屈原、张良这些人之间。这些不识字的普通农夫或许有亲人死在战事的朴素仇恨,却没有为韩王而百死不悔的自觉。如果在秦国能吃饱,那他们就想做秦国人。

  而新郑城中,摆烂的摆烂——韩王安甚至拿秦王赐下的流光溢彩玻璃器、温润如玉瓷餐具、映人如真玻璃镜向朝臣们炫耀;懵懂的懵懂——傻子不少,以为纳土称臣就像周天子封诸侯一样平安了;醉生梦死的恨不能死在酒坛里——看得清楚又无能无力,只能以酒精麻醉自己。

  张良这样清醒明智而又不肯逃避的人,便是最痛苦的。

  他甚至出城,去昔日不屑一顾的农家走访询问,也去了自家封地了解正常的粮食产量。但这些只给了他更深的无力感。

  他比前两年更成熟一些了,已经意识到,秦国的强大是从商鞅变法时就开始的事情。而现在秦国发生的事,看似波澜不惊,其实或许是另一场不亚于商鞅变法的大变革。

  纵横家的口舌不能扭转大势,兵家的军阵只能保一国苟延残喘,谋士的奇计亦只能稍稍削弱拖延。

  只要秦国保持这个势头,他就算一时失败,也能恢复之后再度兵临六国。

  韩国公子韩非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会在被韩王送到秦国后,终究为秦所用吗?韩非在七月时已经回到新郑,要在九月时做主考人。这段时间他府上车马不绝,听说他拒绝了那些为子弟说项的韩国显贵,但没有拒绝上门求教的士子。

  韩非本来就是这个时代著名的大学者之一,这也不奇怪。张良收到过他的赠书,显然是看好他。张良并不怨恨韩非为秦所用,或许这是天下大势,只是他不愿意顺势而行罢了。


第66章 写不出就瞎编

  楚国来的吴林与同伴钱全, 以及到了韩国才结识的齐人吕定一起住在新郑城外的农家。

  三人只要付一间屋的钱。榻上可以挤下两个人,另一人用席子往地下一铺,自己带的铺盖放下也可以睡。公平起见, 三人轮流打地铺。

  三人合伙吃饭, 也比单独开伙便宜。他们穷, 来得又早, 到的时候钱都用差不多了,靠给本地大户在地里做短工挣些吃饭的钱。所以可谓一拍即合, 一起住了三个月。

  他们也没白来得这么早, 到了没多久, 韩非就从秦国回到了新郑, 担当九月考试的主考。而在这之前,韩非就在自己府上讲学,凡是报名的士子都可以去旁听。

  虽说吴林学的是道家, 钱全的老师是势微的楚墨, 吕定学的是阴阳家, 但现在是什么时代?这是秦国从后世学会来的造纸术还没有普及到平民阶层, 纸书价格降下来但也同样没有遍及天下的时代, 是知识无比珍贵的时代。

  有韩非这样的大学者讲课,你管他是不是自己所学流派的师长呢。

  有机会听讲就不错了,还挑三拣四的,真当自己是贵族公子, 可以驾着车带着护卫四处寻访吗?

  所以韩非每五天讲一次学, 三人风雨无阻,一大早就起来, 然后步行到城门外等候。城门一开就进城,再到韩非府外等候。

  也不止他们三人, 每次进城时都有大批同行者,在府外等候的更多。不光是他们这些准备考试的学子。还有人听说韩非在这里讲学之后,本来不打算参加考试的,也收拾行装赶来了。

  更有张良这样的本地人,尽管不乐意韩非投秦,但韩非讲学,他还是来听的。

  现在像吴林三人这样家境一般的士子还是有不少的。他们或是家境败落但祖上阔过,有一定的人脉从而得以向老师学习;或是父祖辈曾经出过向某家学者求学过的人,自家传下了他们自己抄录的书籍。

  有些人用来学习的书卷根本不全,只是残本,就这样辛辛苦苦地学到了二三十岁,却没有出仕的机会,这才在听到消息之后孤注一掷,有人甚至是变卖了家产而来,颇有不成功就不过了的气势。

  他们的学问一般,秦国放出的消息称录取者会安排为县中吏员,待学习了秦国的律法,又在考核中得了上评后,会安排他们做县令。

  吴林的目标也就是这个了。

  他们的学问其实真的一般,所以听韩非讲学也没听出来与法家过去的学说有什么不样,只是分别拼命记忆,回去之后利用讲学间的间隙先把背下的内容记下来,再慢慢理解和辩驳学习。

  只有原本就是法家的士子,以及涉猎较广的人才意识到,韩非所讲的学问,即使与他自己所著的旧著作都不太一样了。

  吴林对此并不关心。八月初的讲学结束后,他与友人出了韩非的府邸,门口的仆人就引导他们看贴在外面的告示。

  “考试的题目!”钱全叫了起来。

  三个人赶紧往前挤,伸长了脖子仔细看了起来。

  在韩国举行的这场考试可以自己选一门学派报名,报名之后怎么考却没说,大家只能凭着想象自己去准备。

  今天贴出来的告示却加了前提,“欲为卿士者,需加考策论,作文一篇”。而题目竟然提前给出来了。

  设有一国,东至齐,西至秦,北达燕赵,南抵百越,风俗不同,口音各异。试问此国当如何治天下。

  把题目记了下来,三个人退出人群,面上神色都有些古怪。

  看清题目退出来的人都是差不多的样子,吕定悄声道:“这是秦国出的题,秦国的意思不就是问秦灭六国而王天下后,应该如何治天下吗?”

  “走,走,回去说。”钱全谨慎些,拉着两人回到暂住的农舍。

  这题目的意思大伙都看出来了,秦国的野心已经昭告天下。就算是一心考取秦国官吏的吴林三人一时都没去研究如何答题,而是议论起了秦国本身。

  “秦王当真觉得能一天下,你觉得可能吗?”吴林问。

  吕定不认为能,摇头道:“当年白起在时何等军威,到底是连邯郸也没有拿下,我看难。”

  钱全却是为六国悲观,叹道:“可是现在六国也没有孟尝君了啊。”

  “赵国不是还有李牧,刚胜了秦军一场。”

  “秦军不曾伤筋动骨,赵军却是又损了十万青壮。李牧虽胜,赵国真的还有再战之力吗?韩国纳玺于前,还不知道谁会效仿韩国于后呢。”

  “齐楚都是大国,秦国吞地灭国总还需要多年。一旦国内有变,事情也不好说。”

  他们三个见识有限,对秦赵之战的了解还是到了新郑之后,与其他士子交流时才听说详细。对天下大势,他们的理解也就到此为止了。

  至于这道题,三人都想试试。

  反正又没说答得不好会倒扣分,试试又不花钱。

  理论上来说,大家应该敝帚自珍,万一自己的独到见解说出来让旁人抄去了,自己岂不是吃亏了?

  实际上,因为大部分人肚子里的货色都不太足,丝毫不怕别人抄去,反而想抄别人的。

  所以新郑突然热闹起来了。原本各自按家乡或是学派分散结队的士子们,开始在城里四处交流。去不起店里饮酒议论,那就找棵大树,铺上坐席,七八人坐而论道,也颇有古人之风。

  这样交流下来,至少可以补全一点自己的见识。

  吕定学的是父亲传给他的阴阳家著作,不全只有残本的《大圣》和《终始》,但除了这两卷父亲当年求学时抄下来的书之外,家里还有父亲求学时的笔记。

  竹简上记得密密麻麻,内容比那两残卷还多。因为阴阳家本就是研究“历”出身,创始人邹衍精通天文、历法和占星术,他的学说并不是闭门造车编个理论出来胡说一气,而是建立在这些学问的基础上。吕父学的时候啥也不懂,也跟吕定现在一样,先拼命把老师讲的记下来,回来再自己慢慢琢磨。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理方面的知识。

  吕定学得很杂,也学得很浅,自己知道,所以向来不敢大言。

  但交流了一段时间,他长了见识,也有点了自信。

  嗨,有的人还不如他呢。

  这天树下论学,他们大概七八人占了一棵大桑树,人员不固定,有来有去,有时候他也会去别的地方参与聚会。今天他们这圈子里便来了一个燕国士子。他听这燕人发表高论,一开始还蛮有道理的。

  “诸君不必讳言,秦国此题一出,我等都知道,如我等出身之国,显然是已被秦国看作囊中之物了。我前两日在西边儒家那里论辩,听几个师古的腐儒又在那讲井田制、周礼,另几个儒生自己就跟他们吵得几乎打了起来。我亦是不屑!”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自愿赞赏网站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您的支持和鼓励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赞赏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