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大隋之前确实也是向上的势头,突厥根本不是大患,国内太平,偶有小乱也立不下什么大功。也就征辽有刷功劳的余地,但征辽征得天下都要大乱了,能保住命就不错了,谁还能刷什么功劳。 所以李世民这回率三千骁果阵斩杨玄感,实打实立下了平叛的军功,年纪更是只有十四岁。杨广当时的第一想法:不会吧,他不会真的是朕的冠军侯吧? 这军功当然不能跟霍去病比,可他比霍去病小啊! 才十四岁,那等十八的时候呢? 杨广一时间脸上都激动得发红了,虽说汉武帝直到此时名声依然不能算特别好,但同样谁也不能否认他在位期间对匈奴的大胜。杨广追求的是文治武功,未必看得上汉武帝,但两次征辽失败,又不能不羡慕汉武帝时的赫赫武功。 征辽的功绩当然要他自己来取,但若能养成李世民,以后史书上记一笔,可不比想教霍去病兵法却没教成的汉武帝强得多? 在杨广的想象里,他比汉武帝强得多,他是有平江南的军功在手的,汉武帝算什么,根本没打过仗,还想教霍去病? 他是一代明君,文治武功均为上上乘的千古一帝。而李世民是在他教养下长成的“冠军侯”,史书记述中,李世民也将是他平生功业里不起眼的一小笔。 嗯……只能说,很难评。要让李世民知道了,得笑得打滚,并分享给被他看不起的汉武帝瞧瞧。 他也不知道,他梦想中的那个史书盖棺论定的评价标准虽然实在是高了一点,李世民在征辽上都留下了遗憾不能说得尽全功。但是把玄武门的污点和这点遗憾去掉的话,差不多就是李世民在史书的盖棺论定了。 李世民追寻的目标榜样是汉文帝,唐之后追寻的目标榜样可就是唐太宗了。 因为不知道,所以他还梦想着李世民成为他培养出来的冠军侯,给他锦上添花呢。 不过这一次,杨广难得的谨慎了,他并没有宣之于口,只是在朝上将李世民夸了又夸,亲口问他想任何职。 李世民被魏徵紧急培训过,没有一张嘴就是远征突厥效霍骠骑之功这种根本搔不到杨广痒处的没有用的马屁,而是带着三分遗憾地道:“如今突厥早已降服,臣除了随陛下征辽,竟没有可以封狼居胥的地方。不能效霍骠骑立功,臣只愿能替陛下平定地方,去哪里都好。” 实际上他想去山东河北,窦建德造反的那一带……他自己是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一员,河北和山东的世家是需要拉拢的对象,他还记得河北的离心一直是唐朝的隐患。 虽说在他现在的构想中,世家迟早是要被工业冲烂的,但那也得有个过程,更别说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掌握了土地和财富的世家必然会有很大一部分转变为新贵族。到时候如果还是在地域上产生对立,搞不好会比历史上的情况更严重。 除了维护王朝的统治,他现在还有历史包袱,身为王朝的创立者,要是不能捏合国家,而是在自己手上埋下隐患,将来使国家出现分裂倾向,那也太不成样了。 要知道他看史,对北宋的感想就是武力虽然不行,虽然甚至称不上大一统,但至少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状态。不仅是地理上的分裂,在文化上也完成了整合,将整个国家和民族从那个黑暗沦陷的时代拉了出来。要是他到后世走了一回,学来的东西起到反效果,连原本大唐的成就都没完成,他真的会哭的。 他得把他们都拉到自己船上来。 但他要真的自己挑地方,就是自找麻烦,看杨广愿意让他做什么吧,可能是在骁果军内任职,护卫他左右?那也行,雁门之围时看看能不能打突厥一个痛的。 就是这样的话束手束脚,恐怕施展不开。 李世民正自己胡思乱想间,杨广已经开了金口:“李世民先有献良种之功,后又有平叛之功。唐国公为你所起之名看来不假。”他笑了几声,显得极为欢悦,“是朕济世安民之良臣也。朕有意以李世民为马邑郡都尉,如何?” 李世民一时间百感交集。 都尉是掌一郡军事的要职,正四品。 大业三年,杨广易州为郡,原本州刺史除治政外,也一并掌管军事。杨广之所以在后世成为所谓“网庙十哲”,可能多少也是因为他这个人的很多举措其实是有道理的,并不是一味胡来。他的改革不仅是改了个名称,将刺史改为太守,还将太守的军权也一并剥夺,另设了都尉和副都尉掌军。 他是个有想法并积极去做的皇帝,可惜眼光太高,不顾民生,大事过于急躁,做人又太顾着面子好大喜功。做一样一样不成,还有点文人的性子,一到彻底失败无法挽尊的时候,就自暴自弃彻底颓废,毫无振作之意。也就只能做个网庙十哲,拿一些片面的政绩糊弄一下网民了。 李世民这是由五品直接升成了正四品,更是从需要听人调配的的鹰扬郎将成了执掌生杀的一地主官。而且明显这只是让他去历练,显然还会调回中央,作为皇帝的心腹重臣任用。 如果他真是什么也不知道的懵懂少年,至少在这个时候会真心地激动与感激天子的知遇之恩。可惜,他已经不是了。 李世民其实不太会演戏,穿越之后去剧组都是客串,基本上属于本色演出。现在每次在杨广面前演都得照镜子练很久。但有的好演,有的实在练都练不出来,这会儿他心思跑得远了,实在憋不出激动,只好相当平静地领旨谢恩。 不过杨广现在看他哪都好,这样的平静也只觉得他少年老成,果然是天生吃打仗这碗饭的,大有霍骠骑之风啊。 至于杨广为何将他放在了马邑郡,自是因为突厥。 还是那句话,杨广并不是傻子。他难道真的不知道突厥自从换了一个可汗后,已经不那么老实了么?他只是不愿意承认,承认这个,岂不是代表他的治世成了笑话? 现在各地农民起义仍然不被他放在眼里,放李世民在这,是看这里邻近突厥。就算突厥比较顺服的时候,那些突厥人依然会在边郡抢掠,与隋军的小规模冲突从来没有完全停止过。 李世民放在这里,军事天赋才能得以磨炼,杨广是看不上那些造反贱民的,不认为镇压乱民对培养他的冠军侯有什么好处。而马邑虽然是重要的边郡,但毕竟这时候隋与突厥的关系在他看来还没到恶化的程度,不会有大规模战争,派个小将过去也不会出事。 他自觉可不是拿国事开玩笑的人,养成小将也有通盘的考虑,不会乱来。 殊不知他这个任命让李世民一惊,差点以为心思被看破了。这地方好啊,不明摆着雁门之围让他立功吗? 可惜李靖现在还在做着他的驾部员外郎,没做马邑郡丞,不然打突厥他非拉上李药师不可。李世民可不怕人抢他的军功。 散朝回家。唐国公府今天又是摆了宴席,一家人吹拉弹唱的庆祝李世民升官。可惜李渊不在家,之前杨玄感叛乱,他被杨广派去镇守弘化郡,兼知关右诸军事。现在杨玄感乱平,杨广又让他出任扶风太守。 不过李世民平杨玄感之乱的事情,他自是已经知道了,也有书信回来,嘱咐他在陛下面前不可露出骄傲之意,更不要争功。窦夫人今天也已派人送信,告诉他李世民新的任命。 她本想随儿子上任,但李世民担心她长途跋涉,如同后世书中记载的那样病倒,长跪请她安心留在洛阳。虽说他不在身边同样不能完全放心,但待在熟悉的地方,总比去边郡吃风沙,水土不服致病更安全一些。他又留了各种药,将用法用量都一一标明给母亲,想来若不是重病,总能治得好。 孙思邈也留在庄上,李玄霸的身体经他调理已经好上一些,但明年的死劫也不知能不能避过,同样需要窦夫人照顾。 两个儿子都是母亲的心头肉,窦夫人最终还是留了下来。 “母亲不必忧心。”在离开前,李世民请母亲到自己庄上说话,将电台给她看,“此物能千里传讯。我在马邑三天便报一次平安,到时庄上会抄送母亲。母亲记得阅后即焚。母亲有事,也可以写信,派人送到马邑之前,先来庄上,让他们即时发送过去。” “如此神物!” 窦夫人不敢置信地轻轻触了一下,发现至少外壳也不是什么天上才有的材料,不由静默,微微叹气:“可惜我不能去千年之后一观。” 那真是个令人神往的世界呵。 “儿虽不能尽现后世种种,但也必将竭尽所能,让天下得其一二好处。母亲且保重身体,看儿施为。”李世民坚定地说罢,忽又一笑,“再者,还有那电脑里后世的影视,可见未来一斑,只是现在不方便拿出。阿娘等一等,将来总能看到的。” 窦夫人失笑,揉了一把他的头顶。什么将来,自是隋灭唐兴的将来。她自然要保重好,她还要看着儿子登临天下,看儿子为舅家报仇呢。 唐国公府庆祝,但高府却一片愁云惨雾。高夫人带着长孙无忌和长孙琰回来,与兄长叙谈,几乎哭了出来。 高士廉也是叫无妄之灾,他与兵部侍郎斛斯政交好,斛斯政参与了杨玄感叛乱,失败后果断逃去了高句丽,剩下他的亲朋好友在大隋遭殃倒大霉。 人生在世总会交几个朋友,谁知道这朋友能干出什么事把你给连累了。高士廉也很无奈,好在他确实只是交好,没有参与这个失败的造反事业,所以只是被流放到岭南,为朱鸢县主簿。 不过这地方笼统称为岭南,实际上不是后世人们印象中的两广福建一带。拜此时疆域广大之福,这个时候的岭南还包括了交趾郡在内。 朱鸢县就在交趾郡,位于后世越南河内附近的海阳省。 这个事李世民没法干涉。高士廉的辈份和年纪不是他能征招的,不能让他在平叛中立功以撇清关系。不过他知道高士廉这一去反而避开了中原的战乱和杨广不时的杀人,也没有因为瘴气而病不能起,健康的活到七十出头才老死,所以也不着急。 毕竟他必然会改变历史,万一高士廉没去交趾,反而在战乱中死了,那他就太难过了。 出发前,李世民也去拜访了一趟高士廉。 必不可少的寒暄和安慰之后,两人的身体姿态和神情都放松了下来,因为客套完了,就是说闲话的时候了。 李世民笑得很灿烂:“舅父,我听说交践虽然有瘴疬之苦,但美味的水果也很多,舅父放宽心,过几年就能回来了。” 高士廉表情僵了一下。 这孩子真是自来熟,还没成亲呢吧,这是跟着谁叫舅父啊? 不等他回神,李世民又道:“我这里还有件事,要请舅父帮忙呢。” 舅父都叫了,高士廉还能说什么,只得道:“你说。我这一去也没什么能做的事,你若有所托,我尽力替你做到就是。”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29 首页 上一页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