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原本不觉得自己不会善终,但妹妹这个表现,他就怀疑了。但怎么问妹妹都不说,只是拭泪。因着妹妹怀孕,他也不敢多问。 现在这意思,显然是希望他选择著书立说,正好远离是非。 长孙无忌苦笑。如果可以,其实这条路吸引力也蛮大的。 他的地位已经有了,如果能成为一代宗师,他也不后悔放弃政治上的地位。 可还是那句话,妹妹啊!你哥是这块料子吗!这是我愿不愿意的事吗! 李世民先是笑嘻嘻地看兄妹俩说话,长孙无忌一副被雷到的样子,不住地使眼色求他说两句。又看长孙琰面有戚色,知道原因。 虽说他还没好意思把完整的史书给她看,让她知道太子和魏王的事,但也吞吞吐吐说了一些,她知道长孙无忌的结局。 她是想到史书上原本发生的事,兄长被自己的儿子逼死而难过,李世民便收了笑,抚背轻声安慰了两句,然后才道:“辅机,我想让你做这件事,不是因为你能做,而是因为没有别人可以托付。” 长孙无忌放下筷子,严肃起来。妹妹这么说,可能是为了保全他,但是太子殿下这样说,一定是真的只有他才能做了。他的骄傲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认真听李世民说来。 李世民先让人取了一套书过来,摒退其他人,说:“这就是汉人又改动过的韩非子的著作,听说还没有大成,只是用来教导秦国公子的初版。我借来给你参考。辅机,你想一想,我是要造谁的反?” 这事不能想,一想汗毛全都树起来了,长孙无忌接过书的手都在发颤。 “儒……儒家。” 李世民跟他说过后世的事,也说过秦皇汉武与他一起经历的事,也同样向心腹们说过大唐需要变法,需要提倡科学,需要发展工业。 长孙无忌不知道别的聪明人有没有想到,他是现在才明白,太子殿下是要跟儒家作对了。 韩非子的书都拿出来让他学了,这是要翻天啊!他看向妹妹只剩下了苦笑。让他远离朝堂?哈哈,在朝堂卷入政治倾轧,都不见得比这个事危险。 这个时候,李世民反而笑了笑,长孙琰也没有惊慌的神色,夫妻俩对视一眼,又齐齐看向他。李世民道:“辅机,你不会以为,我要罢黜儒家,独尊法家吧?” 他爆发出一阵大笑,哈哈哈哈之声不绝于耳。长孙无忌松了口大气,身子软得想就地一趴先瘫一会,强自支撑着道:“不是就好,不是就好。” 现在这个时代,想把儒家翻下去换一家学说,那就是掘氏族的根,人真跟你玩命了。 就是太子有兵在手纵横天下,什么也不怕,也总得有文官干活吧。 李世民笑道:“不光是我,汉武帝也借了韩非子的新著去用呢。他那时别的还好,诸学说还有余响,就是法家都转向了实干,找不到合适的人来著书立说,融合理论以适合当世。我比他还麻烦一点,你看看当今说得上名字的学者,哪个是能做这个事的?” 真没有,长孙无忌自忖不是自己这种亲舅兄,都不能拿出来给人看的。 “其实你不用太紧张,韩非子的新作大有不同。我想让你做的事,就是再改一改,拿出一套披着儒皮的理论,免得反弹太厉害。我要的也不是立刻作为官学推行天下,而是留一个根苗以待后来。” 内侍和宫女都退下去了,李世民亲自起身给长孙无忌斟酒,安慰他道:“你也不要急,这是件长久的事,二十年、三十年,你慢慢收几个弟子,给我将这一派传下去就好。” 等长孙无忌回去读书,他会发现这已经不能说是法家了。刘彻拿到后自然也会找人改动,传到李世民手上时就是彻底改头换面的样子。 “如今读书的人说来多是儒家一脉,该是讲仁义的。可是这些读圣贤书,还以经书传家的人,与我合开几座工厂,明明赚了许多银钱,却恨不能多用几个家奴,多削几项福利。所以仁义之道,只会说是不行的。可只做不说,迟早要跟他们打笔墨官司。辅机,我要你做的事,就是提前准备起来。” 李世民知道,思潮和理论总是落后社会的发展,但他都有先见之明了,还能看着先闹一场再痛定思痛吗?当然是未雨绸缪啊。 真想去秦始皇那里挖墙角,把韩非子挖过来。他这里敢用哪个大家?根本不敢用的,只好将就着找信得过的舅兄,让舅兄囫囵吞枣地学,再传几个弟子,以皇家的扶持来推动新学派的建立。 说不得仍是要打儒家的旗号。这个倒不要紧,韩非子又不会穿越过来打他,孔孟也不会。 有了上层的理论,下面就是培植新制度中的得利阶层了。不仅是资本,还有得到律法保护、比农人富裕舒适的工人,还有以新学跻身朝堂的官员。 这样一二十年下来,勉强可以说,有了一个利益团体吧。 长孙无忌不算太勉强地应了下来。 既然猜出了自己卷入漩涡命运不太好,他也不想头铁找死,而且华夏混乱数百年,佛、道文化渐兴,南北各有经学传承,不能说文脉不兴,但如此多而杂,确实也颇为混乱。 他在李世民提起后,敏锐地意识到,就像西汉对匈奴雪耻的需求下选择了公羊派一样,大唐这个新的帝国也需要一个能将大部分人捏合在一起的学说。 太子将这件事交给他,他固然义不容辞。对他自己而言,这也是一个比做宰相更加叫人心动的机会。 目送长孙无忌离开后,李世民对妻子说:“你有没有觉得,无忌背影都坚毅了。” 长孙琰忍不住笑了出来,说他影视看多了脑补。 “你觉得我阿兄真的能做这件事吗?” “不确定。观音婢,你知道我不爱骗人,我只是确实没有更合适的可以托付的人。就让无忌做吧。” 反正他的要求也不高,无忌肯定能满足他的下限。 把感到疲倦的长孙琰送去休息,李世民让人取来卷宗,将新整理出来的到倭国的海上路线与其他情报又看了一遍。 现在去倭国的路线是经行朝鲜半岛,这条路可谓渊源流长,先秦就有人划着小船沿着海岸线航行来往了,安全又可靠。 后来遣唐使遇到的海上风险,是因为新罗统一半岛之后,与倭国关系恶化,这条路走不通了,不得不换。以这个年代的航海知识去摸索新的穿越海洋的路线,自然极为危险。 李世民便打算告诫子孙,尽量维持半岛上存在两到三个国家,保住这条航线,也使大唐维持住对半岛的影响力。现在送到他面前的文书和图纸,是在他命令下重新整理过的,包括出使倭国的裴世清的记述,非常详细。 他把航线图拍下来,用手机发给了嬴政和刘彻。 嬴政那里还在统一天下的进程,不过以后用得上。刘彻目前也没空,精力还在匈奴和南越。不过他之前发过去去交趾的海路与经验被刘彻狠狠点赞了。 隋朝去交趾就已经有成熟的海上交通路线了,虽然也不免遇上海难,但机率这种事嘛……虽说他们都有后世更详细的资料,但这不是连蒸汽船都没有吗,只能利用季风。隋唐时的木帆船航海经验,对秦汉来说就极为珍贵了。 李世民总算没有光薅他们的羊毛,有所回报,自己也觉得很高兴。 他自己这里嘛,虽说战事初平,人口不足,倭国又隔着海,但还是可以拿捏的。李世民是个急性子,想到了便让人请亲信一起过来,议一议经略倭国的事。 长孙无忌这才回府没多久,又来了。房玄龄杜如晦等文官自然要来,武将他想了想,只请了李靖和自家人李孝恭、李道宗与李道玄过来。 众人落座,目光不由落在李世民身后挂起的地图上。 李道宗才二十岁,年青人嘴快,率先发问:“殿下,这是准备攻伐何处?我似乎没见过这个地方。” 李世民提过倭国,但李道宗不感兴趣,根本没关注过,脑子里一点印象也没有。他没印象,李靖却知道,见李世民目光投注过来,便替他答道:“这是倭国。太子有意倭国?” 纵是他也觉得诧异。东突厥也不能说完全安分,西突厥和吐谷浑更是还没有碰过;再远了说,尽管高句丽眼下是个禁忌的词汇,可李靖这种军事家知道,迟早得拿下这地方。 这么多地方要收拾,怎么就看上海外的倭国了呢? 一时间,好几个人都起身劝说,李世民正想解释,突然发现魏徵没开口,顿时惊讶了起来,直接点名发问:“玄成,你怎么不劝?” 怎么不说我穷兵黩武啊? 魏徵被点了名也是一怔,有点茫然地起身拱了拱手,看了看同样没开口的房玄龄杜如晦,怒气起来了:怎么,都是元从之臣,殿下就觉得我蠢呗? 于是有些负气地道:“殿下前知一千年,后知一千年,自然有殿下的道理,不与臣等说明道理再议论,这是拿臣等作耍,明君之所不为也!” 所以我不劝! 李世民这才觉得正常,歉然道:“是我没说清楚。你们读过裴世清与遣唐使的记述么?” 李道宗怪不好意思地小声说:“没读过。” 可恶,好像就他没读过,别人都读了。他偷偷看李靖,李靖也在点头。看李孝恭,同样点头。李道宗有了危机感,以后他也得多留神看太子关注什么,提前学习。李道玄比他还小,悄悄吐舌,他也没读过。 看了就好,李世民侧过身,在身后的地图上点了一个位置,诚恳地说:“这件事说起来也不是很君子,我关注倭国,主要是因为这几个地方。这里有一个银矿,总储量大量是两百吨……这里的金矿和银矿集中,黄金储量大约78吨,白银1500万吨……” 话未说完,殿中气氛已变。 那不是东宫的学士与武将,那是一群狼,勾着头盯过来,带着血腥的气息。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正谓此也。
第105章 陇南产业,人口不足(唐) 黄金78吨, 白银1500万吨。 大部分手下这两年已经迅速接受了太子带来的新名词,理解这个数量单位。少数不知道的,听着这上万的数量, 眼睛也绿了。 李道玄率先叫起来:“我虽没读过裴清记述, 但遣唐使逗留洛阳不去, 多与人往来, 我也听说过倭国风貌,不算什么强敌!” 李道宗到底年长些, 被李世民安排跟着李靖学习, 经历的战事不少, 沉吟道:“就是海路难行, 带不上多少人。” 众人冷静下来,纷纷称是,现在大唐国力没有恢复, 实在经不起这样的海上远征了。李世民笑道:“不要担心, 我又不是杨广, 不会强启战端。我是想……” 他略略拖长尾音, 指了指李道宗和李道玄, “……我是想将你们封在那里,有开府治事之权。”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29 首页 上一页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