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同时愣了一下,好一会才慢慢反应过来,这意思、这意思是? “同周室分封之例。” 所有人都下意识倒吸一口凉气, 长孙无忌本能地就想阻止, 但目光落到倭国上,又是一怔。 不是, 那么远的地方,好像分封不分封的, 也没什么关系。 所有人都这么想,殿内一时诡异地平静下来。李世民见没人反对,才继续向二人述说他的设想:“倭国现今还有没被占据的地方,如果你们愿意,我们先派人去探明地理,然后择一地落脚。接下来是利用其国内矛盾纵横捭阖,还是凭借武力强攻,恐怕更多要看你们自己的决定。只有等你们站住脚,我才会考虑继续派人。如果你们不愿意,我会再问其他人。” 他看好这两个堂弟,所以愿意先问一问他们的意见。李世民其实有点可惜,如果不是三姐身体不好,他担心出海远征会让三姐回不来,这个机会他本来想给三姐的。 毕竟倭国大体的气候与大唐还算相似,不像南方地区会有严重的水土不服。可惜就是海路难行,三姐按原历史还有三年的寿命,现在控制着血压大概能带病延年,但他真不敢叫姐姐去出海。 至于五郎,这个算是他亲自教养大的弟弟,他还要倚为助手,舍不得放外面去。 李道宗一挺身,抱拳道:“臣愿去!” 李道玄不甘示弱,紧跟着叫道:“臣也愿去!” 他们可能年轻冲动,但他们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看到了机会。从遣唐使那里,他们可以模糊地知道倭国是一个地方不算小,土地与人口都颇为可观的所在,虽然风俗古怪,但并不完全是个化外之地。 现在朝廷封王,早就没有汉朝早期诸侯王的权力了,更不要说西周,他们想都不敢想。 像他们这种旁支的李氏子弟,封了郡王,能有实封千户就很不错了。西周那样的分封是什么概念,那是真的国君啊! 李世民只可惜三姐不能去,没有考虑过李智云,也不光是因为他在国内还要用。还因为李智云是他同父的亲弟弟,能够在国内得到好封地,放他去倭国不像是赏,倒像是罚了。李道宗与李道玄这种旁支在国内能得的好处可没这么多,实封千户也得他们能独自领军立功才行,不然也就几百户。 倭国开始苦一苦,现在的意思当然不是把整个倭国都封给他们,但肯定也不会亏待。他俩年纪小,好好经营几十年,就是实实在在的开国之王了。 也顾不上回去细想商议,两人一冲动,当即就应了下来。 李孝恭年长些,心有所动,但没见李世民点他的名,便没有出声。实际上李世民也是觉得他年长,能力出众,想让他去别的地方。 李世民知道这其中的麻烦事还很多,怎么名正言顺,怎么倭人的部民引诱过来种地做工,都不是李道宗兄弟俩现在能想到的事,也不急,笑着夸了他们两句,又对其他人道:“诸公不要只看他们。天下极大,二十年后,诸公若是有意,我也一样不吝惜爵位,请诸公为大唐分镇天下。” 话音刚落,魏徵就跳起来了,声音洪亮震耳:“太子何出此言!当收回成令,不可擅作承诺!” 李世民:? 房玄龄和杜如晦也起身劝说,一个讲:“就算是化外之地,封与异姓终也是取乱之源,太子不可如此。”一个讲:“谁为太子出此策?当杀之!” 李世民:? 长孙无忌更是仗着姻亲关系直接扑到案前痛哭:“臣死也不离开殿下!” 李世民:???? 不是,他说清楚了吧,他是说那些海外之地的吧? 他倒是知道历史上的“唐太宗”不知道抽什么风,一度想把功臣们都分封出去世袭刺史,被他的功臣们给撅回去了。 现在没有啊,秦始皇和汉武帝用这招都很丝滑,有事业心的人愿意去开疆拓土,圈地称王;不愿意去的人也不觉得这样不好,那么远的地方根本威胁不到本土。 怎么他大唐的人画风这么不一样呢? 他不理解。 只好先安抚众人,答应不封异姓王,只封同姓宗亲,肯定会封得远远的不影响大唐本土,这才作罢。 事后李世民把这事跟嬴政和刘彻说了,感叹道:“制度和习惯一旦形成,果然是件很难改变的事,变法是真的难啊。我这仅仅提到分封异姓,他们都很难接受了,视为洪水猛兽。不像你们那时候,大家习以为常,只会高兴自己有分封的机会。” 两人各自给了他回复,意思却差不多。 以利诱之,引得利者为臂助。 这是他们的经验之谈,也是从后世学来的道理。 李世民这里是提前造反后的武德三年,也就是公元619年,此时嬴政那边尚未统一,正是嬴政登基的第二十四年,而刘彻那边则是元鼎二年。 嬴政暂时还没有面临统一后的矛盾,但国内他已经有所体会了。在没有急着铺开全国,立刻引爆矛盾的情况下,他的阻力确实不大。 已经浴血取得军功从而得到好处的人,利益并没有被剥夺。而另一拨学习新学的人,虽然还不成气候,但开始从底层小吏慢慢上升,迟早会形成一股势力。 超越时代的工业的降维打击,给了参与其中的人莫大的好处。而不管是毛纺还是棉纺,都可算是一个新的行业,除了对自织自用的小手工业者造成打击之外,几乎没有触及任何利益集团。而这些小手工业者本来也赚不到什么钱,一部分人还可以进厂,于是进一步被分化,不会形成什么反对势力。 冶炼在秦国完全是官府所属,同样无所触犯。 如此,嬴政对耕战体系的改革,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阻力,顺理成章的推行了下去。 刘彻那里也是同理,军事上的大胜使他掌握了极大的话语权,工业建设带来的好处更是让他不缺钱之余,有了一群谈不上忠心但利益相关的追随者。有了权和钱,什么事都好办了。 李世民知道这个道理。他同样在用利益,将氏族拉到大唐的船上。但时代不一样,版本不同,所以出了点小问题,有了应天门之变。 那是他过于天真,仍然让父亲先做了皇帝,没有完全掌握皇权,而氏族的地位与力量又胜过汉武帝的时代。 所以这些早期大地主兼资本家不满意现有的利润,想削减福利,想免费加班其实都还不算大事,想给工人签身契才是李世民最不能容忍的。 工人要是连人身自由都没有了,那还叫工人么,还有劳动积极性么,还有上进心么,他想打造的城市中产阶级到哪里找啊?商品除了出海还卖给谁,又不是全卖奢侈品,那些家常日用百货,难道一开始就指望地里刨食的农户来买吗? 不创造市场,又怎么扩大生产;不扩大生产,怎么招更多的工人。 真是啊呸了,服了这些大地主的贪婪。 要知道嬴政那里一开始用隶妾,虽然工作时间长,可加班都还有加班工资的啊! 李世民严禁这样的行为,所以他们才会瞅准了他们父子兄弟间的矛盾,想拥护他的大哥上位。 “我这里确实复杂一点,不过我能解决。”李世民用这句话结束了他们的聊天。刘彻摇了摇头,跟嬴政私下说:“长大了,没小时候好玩了。” 小时候多有趣啊,一逗就跳,现在逗不动了。 嬴政刚想说什么,忽然觉得这句话有点耳熟。他记性好,一会想起来,好像是母亲在他小时候嘀咕过的。 其实李世民性子没变,就是经事多了,也沉稳一些了。人总是会长大的,他若不是经历了父亲逃走自己留在赵国为质的生涯,或许也还是母亲眼中好玩的样子吧。 谁知道呢。 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决定把扶苏等成年的儿子,隐瞒身份,送到各地去做几年小吏。 没有公子的身份,多经历一些事情,或许他们能成长起来。不说扶苏这个长子,其他人将来就国,不能只会读书。 三个时空有很多不同,不过若是能有摄影师自由来往于三处,将镜头对于秦汉唐三个时代,会惊讶地发现,有些地方的风景竟然出奇的相似。 一样的人工树林的河道两岸生长,一样的花朵摇曳于山坡与花朵。 那是陇南,刚好是三朝早期就都能够得着的地方。 李氏根植于陇西,虽不在陇南,但毕竟离得近,方便行事。李世民在前往马邑的时候,在族中就有了一定的话语权,那时便请族中到陇西置地,大量种植油橄榄。 到现在,最早种下的那批已经到了盛果期,后种的也开始陆续挂果。 陇西李氏老家这里派了人过来管理,前几年都没当回事,李渊登基李世民成了太子后才放在心上,又是到去年李世民派人过来,才真正将这里看作了家族重要的财产,连派来的人身份都更高了。 不过再高的身份,在李智云面前都要低不止一等。谁不知道太子就要登基了,太子的亲大哥跟四弟都完蛋了,楚王李玄霸是个不管事的病秧子,只剩下越王李智云是太子一父所出的亲兄弟了。 至于李渊新得的小儿子们,太小了,不作数,以后都是闲王。 李智云又是奉太子之命来视察的,众人毕恭毕敬,处处捧着他。他牢记二哥的叮嘱,不理会他们说什么,只管检查油橄榄的种植是不是符合规范,派人私下去打听林场的农户生活情况。 他是小小年纪跟在李世民后面长大的,受其影响很深,别人会觉得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关心,未免婆妈,他却做得认真,并觉得二哥交待的事自然有道理。 陪同的族人叫李见唯,正在向李智云介绍油橄榄去年的收成和今年预计的收获,越说越兴奋。 也难怪他兴奋,李智云想。 已进入盛产期的这批树,一亩地就能产鲜果上千斤。出油率也高,这上千斤果子按现在的法子去榨油,大概能得到上百斤油。 按二哥的说法,是他们榨油的手段太初级了,还有潜力可以挖。 比芝麻花生这些都强的是,油橄榄种下去之后好好养护就行了,不用年年去种它。进入盛产期之后能挂果几十年,以时下穷人的平均寿命,它们送走一代人都够了。 对于拥有这片林场的李氏来说,就是个不需要耗费太多人力的聚宝盆。 不过现在这里产的油不是用来吃的,都拿去做肥皂了。 橄榄油做菜不太合适,现在的人用不习惯,掌握不了火候。而且拥有这片果林的李氏也不乐意当食用油卖,肥皂或者说香皂在眼下的价值,当然要比食用油高。 他们还做不出真正的香皂,即使做出来成本也太高,用掉的精油还不如直接拿去卖。所以现在的香皂只是夹一些玫瑰花瓣意思意思,实际上靠的是橄榄油自带的清香。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29 首页 上一页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