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想越像这么回事,而且这么想的肯定不止祖龙一人—— 嬴云曼对此有六点要说:“……” 【兵仙下凡这形容是真贴切,在此之前谁能想到用兵如神的韩信在政治上像个弱智。】 【弱智这个词就过分了,用秦二给的评价就行。】 【低情商:弱智。】 【高情商:幼稚。】 【其实也只有在知道兵仙幼稚的前提下,看殿前请封才会觉得好笑还好嗑。站在当时群臣的角度,那可就是将军对帝王的试探,只是秦二足够强势,压住了韩信的野心。】 【所以后来秦二改革军制时,就有很多人暗中联系韩信,告诉他造反的时机到了。】 【然后兵仙的迷惑行为又又又来了:他既不造反也不上告!】 【在作死的边缘疯狂试探。】 【都不能算试探了,这是最纯粹的找死。换作其他任何君王,韩信都必死无疑。】 秦人不知道“弱智”是什么意思,但知道幼稚是指“年纪小”。 所以这句话是在骂兵仙在政治上跟小孩子一样。 “见知不举者与同罪,韩信此举确实……难以理解。” 在天幕的熏陶下,不少秦人说话都染上些后世人的习惯。 造反,那是死罪。 知情不报,那也是死罪! ……… 嬴政这次没有被韩信激怒,毕竟跟“稚童”计较毫无意义。 他不满的是秦二的纵容:“你不追究反叛之罪,就会有更多的人去效仿他。” 嬴云曼沉默。 她不杀韩信,肯定是因为不杀的好处多过弊端。 但她不能说出来。 这里不止她和祖龙,万一这话传出去,以后她还怎么骗取韩信的忠心? 嬴政语气加重:“岂可溺于私情而失其明断?” “唯。”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嬴云曼只能先应下。 虽然她很想喊冤:她都没见过韩信,怎么可能溺于私情? 祖龙明显被天幕带偏了! ……… 项梁赶紧教育项羽,如果有人邀他造反,绝不能像韩信那样隐瞒不报。 项羽自认当然不会做这种蠢事,甚至出言嘲笑韩信: “优柔寡断,小人作态。” 他以为韩信是想要造反但不敢造反。 若是嬴云曼听到他对韩信的评价,一定会露出地铁老人看手机的表情。 作为鸿门宴的发起人,你项羽怎么有资格说别人优柔寡断? ……… 以旁观者的角度,韩信看得出不反不告的行为极其不智。 但归于己身,以不告的结果反推: 劝他造反的人之中有他的好友,或有人于他有恩,他都有可能知情不报。 “幼稚。” 韩信有心反驳,却又不知道如何反驳。 【而秦二预判了他的迷惑操作,早就派青玉案盯着,看是哪些人会联系他。】
第14章 【发现韩信隐瞒不报时,青玉案把处理掉韩信后如何配合指导员平息军队动荡的预案都做了三套,结果秦二给的旨意是不用管他。】 【联系韩信的人都被秦二杀完了,韩信还不知道自己在死线上被捞了一回。】 【秦二甚至还将此事封存,百年之后世人才知道兵仙干过这种蠢事。】 【她是真宠兵仙!】 【主要不封存的话,秦二也很难跟臣民解释她为什么放着韩信不管啊。】 【腹黑女帝x懵懂兵仙!嗑到了!】 【为防止有人真把秦二当成恋爱脑:不反不告事件发生在殿前讨封半年后,之间两人没见过面,此时依旧只是君臣。】 青玉案应该是燎原二营独立出来后的新名字,来源于词牌名。 嬴云曼觉得自己一世英名真就要毁于一旦。 论坛虽然有人在帮她解释,但没解释到点子上,完全就是在愈描愈黑。 她不杀韩信,是因为杀他弊大于利。 她不信韩信会反,是因为他反不了——青玉案做的预案是如何平息军队的动荡,而不是如何处理韩信,就足以说明韩信的命捏在她手里。 好在她爹肯定能看出后者,没再拿“私情”说事。 ……… 只图温饱的黔首们在知道秦二的作为后,都已经没有反秦的心思。 但目标是权势与地位的那部分人,却在看到秦二对韩信的一再容忍时觉得她果然是个女人,妇人之仁软弱可欺。 甚至觉得不管能不能成功,先造反,大不了失败了再降秦,说不定还能像项羽刘邦那样得到秦二的重用。 结果紧接着就看到“杀完了”三字。 或许秦二的容忍只针对“反秦封神榜”上的129人。 而对其他人,下手之狠辣恐怕不逊于始皇帝。 反秦“义士”们被这盆冷水浇得透心凉。 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名列其中。 ……… 陈平不信秦二会耽于私情。 看到青玉案的预案时不由得会心一笑,果然如他所料。 任何改革都会触及他人利益,何况是军功爵制这种根植于大秦一统之前的制度,必然会引发剧烈反扑。 秦二是从何时开始算计、才让那些人急不可耐地冒着身死族灭的危险去联系韩信? 是改制的开始? 是取消韩信的封侯仪式? 是沉默的十息间? 还是韩信毫无阻碍地擅自离军前往咸阳直入朝会? 或者更早? ……… 嬴阳滋已经开始后悔当时没及时后退—— 不然她就可以和侍女一起讨论女帝和兵仙了! 现在坐在这虽然能看到“女帝”本人,但这个妹妹一直都没什么表情,仿佛只是在看别人的故事。 嬴阳滋当然知道这是宠辱不惊,阿父也是这样的帝王。 她从未想过女人可以这样“宠”一个男人。 好想找人说话! 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感觉好激动! ……… 韩信当然看得出“处理掉韩信后如何配合指导员平息军队动荡”这段话意味着什么。 还有那盯着他的青玉案。 秦二的信任源于对他的掌控。 韩信本该大怒,可想到擅自离军、殿前讨封、不反不告这些都是他做得出来的事情,却是底气不足。 【秦二放过韩信,是真信他不会反。】 【《蒹葭自传》第15章 ,蒹葭得知韩信讨封后非常愤怒,建议秦二在收复南越和巴蜀后找个借口杀了韩信。】 【不愧是秦二教出来的狠人,先过河再拆桥!】 【秦二回答蜚鸟尽良弓藏的前提是鸟尽,不能只看到大秦境内的鸟,境外的鸟还有很多。】 【我都要不认识鸟这个字了。】 【蒹葭就说良弓也有很多,像韩信这种恃功而骄的人,获得的功劳越多就会越骄纵,迟早有一天会谋反。】 【于是就有了以下的对话:】 【“如果咸阳被围,韩信会要求我给他封王,他才会前来援救。”】 【“这样的人难道不应该被处死吗?”】 【“但韩信不会是围攻咸阳的人。”】 【很多漫星党都觉得这段对话不好嗑,显得两人之间只有利益。但我觉得这段话恰恰说明秦二信任韩信,至少信他不会反。】 【这信任程度是不是太低了?】 【不低!别忘了秦二信“性本恶”啊,在她眼里其他人不反只是没机会反,唯独兵仙是有机会也不会反!】 蒹葭正抱着竹简在卫尉军的护送下前往章台宫。 不好! 她把公主未来的夫婿得罪了! 不过惊慌的时间不长,蒹葭又高昂起头。 韩信也得听从公主的命令,她只要求求公主,让公主不准韩信报复她就好了! ……… 不,和蒹葭的对话大概率是恶趣味上头。 嬴云曼可太清楚自己是什么人了。 挟制称王是韩信“做过”的事,她拿这个说事就是在逗蒹葭玩。 另外蒹葭是三个宫女中最不懂掩藏情绪的人,她若是不打消蒹葭想杀韩信的念头,指不定哪天就让韩信给看出来了。 性本恶也不是这么用的——人性自私,但会被环境和教育所影响。 历史上的韩信有机会造反、却因知恩而不反,这不能说明在新的环境中韩信依旧不会反。 不过天幕造成误导也好,应该能抵消不少韩信发现生死不由己控的怒气值。 多疑帝王仅有的信任,啧,换她也得迷糊一阵。 嬴政这才发现秦二和扶苏是两个极端,一个极端多疑,一个极端盲从。 都是为君大忌。 所幸秦二虽然生性多疑,却是通过“青玉案”这类方式来加强制约,不会妨碍军国大事。 ……… “有机会造反还不反,愚不可及!” 项羽忘掉之前的判断出错,改成嘲讽韩信的鼠目寸光。 知道自己将会兵败于韩信之手,继而被迫降秦后,项羽就怎么看韩信都不顺眼。 “秦二能掌控韩信的动向,必然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去驾驭其他的将领,”项梁叮嘱项羽:“若是到了秦二麾下,你不能再这样言无避忌。” 项羽虽莽,却并非缺智少谋:“叔父,秦二认为臣子都有反意,就不会因为私下的言语而处置我。” 秦二知道他有机会就会反她,却选择招降而不是杀了他以绝后患。 足见秦二的自信。 最终他被秦二封王,而不是再反大秦——秦二真就没给他造反的机会。 ……… 大秦的将领们并不在乎生死被帝王所控制。 始皇帝想要杀哪个将军,难道有人敢不去赴死吗? “境外蜚鸟多矣!” 蒙恬等人在乎的反而是这一点。 巴蜀南越未归,秦二的目光就已然投向大秦之外!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是无数将军的宿命。 但始皇帝没有这么做,而大秦将来的二世,也不会这么做! 身为秦将,这是何等大幸! 更别说开疆拓土能带来的无尽军功! 即便军功爵制有改,但是改不是废,古往今来,可有将士获得军功却不去赏赐的明君? 秦二治下,可是有九人封王! ……… 秦二“相人”竟如此精准! 陈平的疑惑迎刃而解,理解了韩信为何做出如此多的“迷惑行为”。 “幼稚……果然是幼稚!” 只有孩子才会分不清轻重缓急,只看得到眼前的玩物却不管将来的后果。 擅自离军咸阳请封,这是幼童讨要玩物。 不给封赏就要怨恨君王,此为大人许诺却不及时应诺,幼童就会恼怒。 不反不告,孩童不与同伴顽劣,也不向大人告发,岂非人之常情?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78 首页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