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一百分。如果他能得八十分,就能得到舅父特制炸鸡块奖励。 大兄都没有! 为了炸鸡块,拼了! 嬴小政对张良道:“韩非已经到了,他得知韩国要灭亡了,哭得涕泗横流稀里哗啦,等他收拾好之后才会见你。” 张良听到老师痛哭流涕的事,心情居然没有跟着一同难过。 他关注点歪了。涕泗横流他知道是什么,稀里哗啦是什么? 张良努力思考,猜出了“稀里哗啦”大概是描述老师哭泣时如同流水般的声音。 太子政有时候的用词真的很奇怪。 “虽你远远不如我,但你能在十三岁孤身潜入楚王宫,说动已经不管政事的楚王出兵救韩,比这个世间大部分庸碌稍强些。”嬴小政道。 张良面色古怪:“难得太子夸赞我一句。” 嬴小政没说话。对于优秀的人,他不吝啬夸赞。 何况他早就夸过张良了。 张良投秦,嬴小政挺高兴。 他的骄傲让他不会走上任何人的道路,无论是舅父的道路,还是梦中大嬴政的道路。 这是梦境中大嬴政未见过的贤才,所以嬴小政很重视。 当然,他不是不重视李斯、韩非、蒙家兄弟等在梦境中见过的贤才。只是“未知”比“已知”更有趣。 当小成蟜做好今日的测试题,只得了六十多分无缘特制炸鸡块,正破口大骂“我讨厌数学”的时候,韩非终于整理好了仪容,在李斯的陪伴下,前来见张良。 朱襄准备好了拜师礼,张良正式拜入韩非门下。 拜完师后,韩非想勉励几句,话未说完,又失声痛哭。 张良忍了许久,最终还是悲从心来,与老师相对垂泪。 李斯拍着韩非的肩膀安抚友人,朱襄和嬴小政悄悄离开,并拽走了小成蟜。 “让他们哭一会儿吧。说不定他们哭的时候,韩国已经被灭了。” “舅父,你比我还恶毒。” “啊?政儿?怎么会有人说自己恶毒!舅父不允许你侮辱自己!” …… 朱襄没猜错,就在张良向韩非拜师前后,韩王投降了。 曾经的韩国左边是魏国,右边是赵国,下面挨着楚国,面积和魏国、赵国差不多大。 现在的韩国国土缩小到一郡之地,左边秦国虎视眈眈,上面压着魏国,下面挨着楚国。若不是魏国和楚国相助,巴掌大的韩国早就被灭了。 为了守望相助,共同抵御秦国,楚国的陈都、魏国的大梁、韩国的新郑挨得很紧,都靠近楚国、韩国、魏国三国共同的三叉国境交汇线上。 张良请出楚国援兵,楚将只一旬便到达新郑。 楚王没有派出项燕。 他虽昏庸,但不愚蠢,知道项燕是楚国最能打的将领。所以在秦国立志扫平天下之时,项燕当然要拽在手中防备秦国。 廉颇对新郑只围不打,忙着收割和分地。 楚王一出兵,他就停止包围新郑,但也没退兵,占着的地盘仍旧占着。 韩王本来很高兴都城解围。结果解围后一看,韩国只剩下新郑一座城池了。 张胜力主一边请求救援楚将一同攻打廉颇,夺回韩国土地,一边继续向他国求援。 但张胜年纪轻,资历浅,韩王不听他的。 且韩王累了。 他先给自己起了个“桓惠”的谥号,然后投降献城。 廉颇傻眼。 七国愕然。 韩国的卿大夫还准备再顽抗一阵子。 国都被攻打然后复国的例子很多,比如齐国,比如刚被赵国又打了一次国都的燕国。 他们不认为韩国会这么迅速地灭亡。 但韩王本人摆烂了。 廉颇亲自受降,看着那位给自己取好谥号的韩王,半晌无语,不知道该说些啥好。 …… “新郑之围被解后,韩王开城门投降了?” 韩非眼睛一眨一翻,晕了过去。 张良一屁股坐在地上,失声大笑,笑得喘不过气。
第226章 不过多门课 战国开启,无数诸侯小国被灭,最终定局秦楚燕赵魏韩齐七国。 七国间有零星小国作为缓冲,大多是其他国家的附庸,比如卫国和鲁国。 现在这个定局被打破了。 天下重归动荡不安。 “什么天下重归动荡不安,明明是天下从动荡中要重归稳定了。”嬴小政听到民间士人说这话后,不满道。 朱襄赶紧拦住嬴小政,让他别去找人家辩驳。 嬴小政天生单杠化龙,听见和自己相左的意见就浑身不自在,非要和人辩个输赢来。 这大概也是帝王唯我独尊霸气的一种体现。 不过嬴小政若被别人辩赢了,就会真心接受对方的意见,不会为了脸面小心眼。 现在朱襄拉住嬴小政,不是担心他与士子结仇,只是现在吴郡学府开学考试在即,他担心嬴小政影响到人家考生的状态。 嬴小政不理解朱襄的想法,不过他本也没打算亲自下场和一群没有才名的士人辩论。 自己堂堂秦太子做这等事,是用自己的名声给别人抬高地位。 嬴小政任命浮丘主持此次吴郡学府入学考试,浮丘和嬴小政、朱襄一同回到了吴城。 他叹息道:“天下士人大概心里都难以接受,明明韩都解围,为何韩王还降了。” 嬴小政倨傲道:“韩国从根基上就是这副模样,韩王做出此事,并不令人惊讶。” 朱襄问道:“政儿为何如此说?” 嬴小政白了舅父一眼。 舅父明明知道,却一副无知的模样,又是想要考我。 朱襄看见嬴小政的白眼,就知道嬴小政这家伙又在无端恶意揣摩他。 冤枉啊,他就是单纯想听听嬴小政是怎么看待韩国。 不等朱襄辩解,嬴小政开口说了自己对韩国和韩王的看法。 三家分晋,三家强弱也是不同的,所以导致立国路线也不同。 赵氏军功传家,掌握晋国兵权,所以赵国也武德充沛;魏氏在晋国世代为掌握朝政的大夫,魏国在国政治理上较为擅长,兴文教,重法制。 韩氏则不同。 韩氏先祖韩厥原本只是寻常出身,因在晋景公时力保被清洗的赵氏一族,后与赵氏结成了紧密联盟,即著名的“赵氏孤儿”。 魏氏和赵氏分晋,势均力敌,便拉来韩氏形成稳固的三角。 韩国在魏国和赵国中间,成为两国的缓冲地。 不过韩国曾经也强盛过。 三家分晋后,韩国的国土面积虽是三家中最小,但与魏国和赵国也差不了多少。 要说它左右有魏国和赵国,难以发展。魏国西有秦国,秦国那时虽弱小,但土地在中原人看来很荒芜,魏国也没有多少发展的余地;赵国东有强齐,燕国也不算弱,想要扩充领土也很难。 魏韩赵三国差距拉开,是在变法之后。 魏王擅长国政,李悝变法是最彻底的一个。 魏文侯时期,废除了“世卿”制度,让普通士人可以为卿,魏国聚集了一大批人才,成为了战国第一强国。后来商鞅变法等都是以李悝变法为蓝本。 可惜魏王出身世卿,骨子里是瞧不起底层士人的。 当他利用新兴士人阶层完成君王集权后,就背叛了招揽来的新兴士人阶层,将权力交予宗室。 他之后魏王有样学样,魏国人才纷纷被逼走。魏国也逐渐衰落。 赵王擅长治兵,改革也从兵制上起。赵武灵王时,赵国武力值最为强大,威慑天下,招揽了许多优秀将领。 赵国的衰落不在于赵武灵王在继承人上的优柔寡断。赵惠文王也是不错的。 “赵国衰落的根基是将军太强,赵王忌惮。”嬴小政板着脸道。 浮丘眼皮子跳了跳,赶紧低下头掩饰自己的表情。 朱襄叹气:“是啊。将在外,战场变幻多端,若从君命会战败,若不从君命君王会忌惮。若赵王不知兵,又不够信任将军,就会时常出现赵王在重要战役中拖将军后腿的事。” 在朱襄前世的历史中,赵国看似祸在赵王不信任廉颇、李牧等将军,实际祸在赵国没有一个制约将军兵权的制度,一旦赵王不信任将军,就只会两败俱伤。 赵武灵王知兵,他本身就是将领,所以无所谓;赵惠文王信任臣子,臣子也尊敬他,所以君臣两相得。 当一个赵王既不知兵,又不信任国内的将军的时候,这裂痕是迟早的。 只是赵国的将军都心系赵国,或逃走,或自杀,都没想过真的背叛赵王,所以显得赵王的忌惮没有道理,很昏庸了。 “韩王则因权衡权术称王,国内改革也是以术治为主。”嬴小政的眼神中露出一丝鄙夷,“所谓君王心术,不过是阴谋小道。” 朱襄笑着叹气道:“是韩非说的吧?世人可也将申不害当做法家人。” 嬴小政道:“法家也有三派。如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只重其一,有失偏颇。但重‘势’重‘法’,尚为堂堂正正,只重‘术’,便为小道了。” “势”为权势。慎到认为君王最重要的是把握天底下最大的权势,即君主专制集权,有权势才能做其他事; “法”即法令。商鞅认为国家所有的规章制度都要列入法令中,有规矩才能成方圆,从王孙贵族到平民走卒,都要被约束在具体的法令下,成为整个国家强盛的“工具”; “术”则君臣权衡之道,后世又称帝王心术,主要在用人上。 申不害教导韩王均衡之道,君权和卿大夫的权力,丞相和将军的权力,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如何拉拢如何打压,君王才能将朝堂和国家牢牢掌握在手中。 在申不害变法的十五年间,韩国地方封君的权力基本都被抹除,封君仍旧有地方治理权,但无军权,要夺取更多的权力都要争取韩王的支持,权力斗争全部集中到了朝堂上。 只要韩王够英明,能够做出决断,韩国就会强盛。 “可惜只重帝王心术,若帝王不行,国家就会急速衰落。”嬴小政道,“且术只是小道,君王不信任臣子,臣子就不会与君王交心。君王只知道分化拉拢臣子,臣子就会将所有心思都用于揣摩君王心思上。” 嬴小政讥笑了一声,道:“若遇到昏庸的韩王,臣子大可装作仇敌,表面上互相攻讦,私下里相勾连,韩王被玩弄于股掌之上。” “帝王之术,先是帝王,才有术。若只重术,失了帝王之势,国家之法,可不就是小道?” “韩王与卿大夫两不信任,遇到危急时刻,韩王宁愿相信秦国能保住他一条命,也不相信身边的卿大夫,可不赶紧投降?虽然模样难看了些,对他而言,或许是正确的选择。” “若换一个年轻的韩王,没在韩国朝堂浸淫多年,或许会信了韩国卿大夫那群人的鬼话,为那群人丧了命。”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456 首页 上一页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