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端木帝的选择正是长公主的建议,作为长期被臣子掣肘的帝王,他受够了皇权受制于相权的憋屈感。“景儿,你去拟个折子,这朝堂不变,科举制是推不动的。” “父皇,不如先开始办皇家书院,人才的培养终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了皇家书院的铺垫,以后的事情才好顺理成章。” “你不是建了许多书院?” “儿臣办的崇文书院,更多是为了让人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个谋生的本事。我所说的皇家书院,是官办的学堂,为的就是将来参与科举,出仕为官。” 长公主虽然有太玄门的诸多支持,但是这些最好还是不要被人知道,她只打算在合适的时机,将一鼎道长培养的那些人才推到合适的位置上。为了国家,这些人才必须要有机会施展才能;为了小家,这些人必须明面上与他们无关。 看着端木帝和荣亲王依旧有些不解的样子,小王爷插了句话,“父皇,殿下的意思是要让天下人都知道这条通天大道是您所给予的。” 端木帝若有所思,“景儿,你说的这些都是中央的的权利架构,那么地方呢?” “父皇,儿臣的建议是建立“三司”制,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为共同省级机构。权利需要制衡,地方的权利一分为三,谁也不能独揽,这样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他们无法造/反。” 政使司,主管行政、民政、钱谷之权;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之权;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监察之权。行政、军事、司法的三权分立,然后由中央统一进行监管,所求不过是地方的官员各行其事,这样是为了实现统治者专权。 端木帝听完点点头,这样的吏制结构应该是最合适不过的。不过军权方面,他要再想想,不是每任帝王都那么幸运,能遇到一个忠心耿耿的“太尉大人”。 再想到刚才所说的皇家书院,端木帝又问,“要等这书院先把人都培养出来,再改吏制?” 长公主摇摇头,这不现实的,“父皇,如果所有的官员都从民间重新选出,那么现在的世家、功勋,必会拼死反抗。” 这话并不夸张,因为这样做是完全绝了这些人家今后的路。长公主和小王爷探讨过很多次,两个人都觉得应该平稳过度,他们并不是要用一个阶层的人去替代另一个阶层的人。他们要的只是找到有用、能用的人。 端木帝闻言,皱皱眉,“世家欺人太甚。” 单这句话,就知道皇帝是多么不喜欢世家。但是世家并不是完全没有可取之处,毕竟不是每个世家的宗旨都是去争权夺利。“父皇,世家数百家的底蕴,终究是有些可取之处。” 一个屹立数百年的家族,总能培养出很多优秀的人才,比起否定一切,不如让这些世家成为皇家手上的利刃。长公主看过自己的书院报上来的信息,想要一次性从平民中选出所有可用的官员,实在太难了。 世家对子弟的培养,是从小就开始的,长公主的书院至今不过几年,要用几年的学识去超越世家百年的积累,这本身就有些强人所难。当然,长公主是绝对不会允许世家在独揽朝政的,“父皇,打破为官者必出自世家的定律就好。” 只要给了一条通天梯,就会有无数人宁可挤得头破血流,也要爬上去。 “你们的意思,是选一部分世家,选一部分平民?” “父皇,寒门贵子三代后,也能成为世家,所以不必忌讳世家。只要选择权在您手里,那么这天就变不了。”小王爷压根儿不觉得这个事情是问题,端木帝这是被有些世家气昏了头,如果完全摒弃如今的“士族”,那这天下一定会乱起来的。 端木帝也知道事缓则圆的道理,这个法子会让他们的改革阻力更小,也就更容易成功。“你们准备怎么做?” “第一步,先定下科举的考试内容,包括特科。直接选中央的官员,阻力会极大,几乎不可能实现。” “地方官员是他的爪牙,他一样不会肯放权的。” “科举的书目、夫子可从世家遴选,总有清流世家。”长公主其实已经圈出了一些可用的人家,只是这事儿不能由她来定。 端木帝又问,“之后呢?” “第二步,通过科举选出地方三司的官员,先认命这些人为副手,由他们去架空地方的主管。”眼下各城的城主,未必是都是忠于李丞相的,但是都是深陷既得利益群体的人,这些人无论是都有过错,都不可能被帝王所信任。 如果权利交接的痛快,他们的家族未必不能通过科举再次出仕,如果想要把持权利,那就只能等着帝王的清洗。
第61章 “如果明年就开科举,可行否?” “可行,世家子弟的培养是数年教育的结果,儿臣的书院开到如今也有近十年了。”哪怕是地方官员,也不能一次性全换完,循序渐进才好。 端木帝看了眼长公主,不知第几次感慨,若是长女为男子该有多好。“景儿、云谦,此事交予你们和承儿,尽快把科举的考试科目和形式定下来。” 科举一事就算定下了。端木帝想着这世家的问题,其实也是权利制衡,让寒门进入朝廷,与之分庭抗礼,这样朝上的官员的利益不一致,上位者就能看清一些问题。“景儿,你们各处寻书时,可有比较配合的世家?” “有的,有些世家甚至主动来找我们。” “你将你觉得可用的人家整理一下予我。” 长公主知道这是父皇听进去他们的劝谏了,这样一来,世家内部本身就会因为利益不再那般团结。那部分选择了忠于皇权的世家,将逐渐出现在朝堂上。 两人在宫里用了晚膳才回长公主府的,端木帝安排的这差事可不好做,定下规则以后,少不得要他们去各城安排这书院、科考一事。这书院的、科举的功劳必须牢牢扣在荣亲王头上,才能让他日后更稳当。 “不委屈吗?”小王爷搂住长公主的腰,由着她的头靠在他的肩膀上。 长公主摇摇头,“不委屈,这一生,能见到国泰民安、山河无恙足矣。” “科举的流程,我来草拟,然后劳烦殿下来做修改。至于科举的考试内容,最好由陛下亲自敲定。” “还叫我殿下?”长公主对小王爷的分工没什么意见,但是这称呼是不是该改一下了? 小王爷也觉得他俩之间的称呼太过生疏了,他问“小景可好?” 自从被册封为长公主,她已经很久没有听过人唤她的名字了,她点点头应下,“甚好,那我唤你阿谦可好?” 小王爷笑的开心,她能主动提及称呼的事情,这还有什么不好的呢,“当然好,这是独属于你我的称呼。” 靠在小王爷怀里的长公主,一只手把玩着他的头发,漫不经心地说,“考试内容,我们还是要列出一些,不然你说的那些特科,恐怕父皇根本想不到。” 说起来特科,小王爷倒是有个想法,“不如借着土豆的事情,提出特科的需求,然后第一次的科举就选一些能吏?” 长公主懒散地点点头,表示认可。今天讨论的这些,费了她不少的心神,如果一切顺利,她甚至觉得李丞相的问题,到最后甚至不需要他们再做什么,就迎刃而解了。 因为想要顺势提出科举的事情,小王爷所幸就把土豆粉直接制成干粉,直接拿最终效果给端木帝看。 科举的流程,于他而言,并不是什么难事,基本就是拿来主义。区别只是,初期的科举主要为特科服务,但是这样更合他心意。比起一堆毫无实践经验的书生去治国,他觉得让所有人都更务实会更好一些。 科举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其中院试又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的考试后就取得了秀才的功名,秀才有资格开书院、收束脩。 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乡试是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通过乡试的称之为举人,举人就有资格被认命为官员了,但是仅限于候补官员或者低阶官员。 举人过后,可参加会试,会试是每三年在帝京举行的一次考试,考过了就是进士。进士统一参加殿试,经过殿试成为天子门生,这些人均可出任为各地的官员。 端木帝看到“天子门生”时,就很能明白这科举的意义了,不过是天地君亲师而已。“每三年一次,是否间隔太久,还有你们之前所提的特科,也需要考到进士才能出仕吗?” “父皇,考试频次太多,会有大量的进士产生,但是朝廷能够给予的官位会越来越少的。”小王爷一直在鼓励新办皇家原学院,一是为了以后的官学做铺垫,二是为了等到无官位可安排时,可将这些人转到“教育机关”,何况有些人本身就不适合做官。 至于特科,小王爷想了想才说,“特科所求乃是实干型人才,如果不在中央担任官位,儿臣以为考过乡试即可。”便是特科也不能太简单,不然容易本末倒置,而且必会遭到现有士族的强烈抵制。 端木帝再看长公主与荣亲王呈上来的科举考试科目,除了一直沿用的史书、明经、明法,还增加了时务策(策问)、算学、水利、冶炼、农耕、布料、工程、工具、冶炼等。 不得不说这特科的涵盖范围极其宽广,有很多东西,端木帝自己也不清楚是什么。 到最后,这科举的考试科目确定为“三加一”,如果是正常的科举,那么就是史书、明经、明法,外加时务策(策问);如果是特科,那么就是史书、明经、明法,外加一门自选的科目。 特科种类做了精简,定为算科、土木科、农科。特科最大的难处在于没有对应的教材,算科是例外,端木直接用小王爷若干年前编的那本书为教材。但是土木科与农科,就比较难办了,小王爷提出的工具科,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被否掉了。 土木科主要是应对洪涝灾害或者其他工程建设,这天下最擅长的当属太玄门;农科,如今这天下谁不知道土地爷是小王爷呢。所以,端木帝觉得一事不劳二主,这两门特科的教材就全权交给小王爷去负责了。 一心想要混吃等死当咸鱼的小王爷绝望的闭上了双眼,他能抗旨不尊吗?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61 首页 上一页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