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与李瑶将那两封信件并那张舆图仔仔细细看了,也是沉默了良久。 就连嬴政与朝堂上的其余大臣们,都用了很长的时间来消化这些信息,李崇与李瑶看着“自家后辈”的所作所为,更是如同坠入了一场迷梦之中。 他们走马观花地看完了这场梦境,却没有任何真实感。 那自称来自后世大唐的李令月,她当真来自后世吗?当真是他们的后辈吗?这些他们无从得知。 李崇与李瑶只知道,他们活在当下,是秦国的大臣,秦国强盛,君王贤明,他们并无野心。 若是他们的后代有出息,他们自然为之高兴。只是,即便他们当真有这样一群显赫的后裔,他们这些做老祖宗的,也注定沾不了后辈的光了。 李崇与李瑶在经过了漫长的心理建设之后,总算是接受了后世王朝太女与麾下大军一齐出现在本朝的事实。 李崇斟酌片刻,开口道:“王上容禀,族谱并非不可编纂修改。即便那大唐太女当真与我李家在同一族谱上,那李唐皇族,也未必就是我李家后代。” 王上可千万莫要因为后世李唐可能终结了秦国国祚而迁怒他们啊! 李瑶也跟着开口:“倘若那大唐太女当真是自后世而来,那么,我们还会是他们的过去么?他们还会是我们的将来么?” 这话实在发人深省。 嬴政道:“南郡守说得不错,自他们出现起,一切便都已经改变。我等可以那个未来为诫,却不必过分拘泥。无论未来有什么,寡人皆不惧!” 听到这里,李崇与李瑶总算是松了口气。他们知道,他们不会因为那个未曾发生的“未来”而遭殃了。 诸位大臣听了秦王的话,也颇觉振奋:“王上英明!” 只是,这些人免不了又将李崇、李瑶与李信又打量了一遍。 这些天中,他们不断收到与那位大唐太女有关的消息,心中对那位大唐太女早已好奇到了极点。 无论是她后世之人的身份,还是她以女子之身稳坐储位的事实,在他们看来,都颇具传奇色彩。 既然暂时看不到真人,看看她亲口承认的亲眷解解馋,也是好的嘛。 只是,秦国大臣们横看竖看,都没从李家祖孙三人身上看出什么不一样的特质来。 与寻常人相比,李家祖孙三人,已算是很有能耐了,可在能人遍布的秦国朝堂上,李家祖孙三人并不算十分突出。 他们心中不由疑惑,看上去如此老实的人,究竟是怎样生出那样的后辈来的? 李崇与李瑶还好,端站着任由众人打量,年纪最轻的李信却是快让人看炸毛了。 好在秦王及时将众人的注意力转移开来,才解救了岌岌可危的李信。 不久后,与李令月一行人有关的第三份信件送到了。 燕王喜与燕太子丹假意投降,实则密谋行刺李令月。 李令月率军攻占蓟城王宫,燕王喜派人向秦王求和,愿只保留燕都蓟城及周边的十几座城池,其余地区则尽数奉予秦王,只求平息秦王怒火。 在此过程中,燕太子丹身受重伤而亡。燕王喜以姬丹擅自刺秦,是破坏秦国与燕国关系的罪人为由,废黜姬丹太子之位,以黔首身份草草下葬…… 嬴政将这封信件递给群臣传阅,待他们全部看过之后,他才将竹简收回来,重新放在了桌案上。 “大唐太女又为寡人献上了一份厚礼啊。” 在这片中原大地,有资格做嬴政盟友的,拢共也没几人。与他国结盟,双方完全处于平等位置,对于嬴政而言,也是一种极新鲜的体验。 盟友越是强大,嬴政便越觉得自己做出的决定值得。 面对意气风发的秦王,群臣们自是好一通夸赞。 好处到手了,他们可不会去计较这好处究竟是怎么来的。 不费一兵一卒便吞并大半个燕国,对于他们而言自然是极好的事。 至于割地之后燕王会如何,无人考虑。 那燕王宁愿让燕国名存实亡,也要保住他的王冠,丝毫不考虑燕国的将来。其余人又有什么好在意的呢? 这场寥寥数人执棋的战国棋盘中,本就不怎么占优的燕王已率先宣布出局。 嬴政一面高兴地派人去接收燕国的大片土地,一面思考着该如何治理这片飞地。 秦国与燕国并不接壤,隔了一个赵国,管理起来还是有些麻烦。 嬴政盯着舆图上赵国所在的位置,目光变得有些危险。 不过,赵国毕竟才给秦国献过土地,秦国一时倒不好再继续追着赵国打。 罢了,且再等等。 嬴政的好心情没持续两日,便收到了来自魏国与楚国的谴责书。 魏王与楚王谴责的自然是秦将攻击燕国前太子,致其重伤身亡一事。他们要求秦王将这名将领交出,好生处置一番。 嬴政自然不会理会他们的屁话,他放下手中的国书,对身边的将领道:“看样子,该往魏国动动了。” 至于楚国,便在魏国后面排队吧。 恰逢丰收季,待收割完粮食,便可给魏国一点颜色瞧瞧。 秦王政四年秋,秦王以蒙骜为将,率军二十万攻打魏国。 与此同时,李令月等人在蓟城王宫好吃好喝,几乎搬空了蓟城囤积的粮草,终于等来了秦国派来与他们进行交接的人。 这次来的人中,姚贾与他的使团赫然在列。 在见到风尘仆仆但笑容满面的姚贾后,李令月便明白了秦王的答案。 “看样子,我们达成共识了。”李令月道。 姚贾对待李令月的态度比上次更恭敬:“我奉秦王之命,来恭迎太女与大军入秦。” “燕赵风光我已看过,这次就从齐地进入魏国、韩国,而后入秦吧。” 她看起来很是轻松惬意,仿佛在规划一场旅行。 姚贾却露出了一丝苦笑。这位主儿是只顾着自己高兴,一点都不在乎齐、魏、韩三国会不会因为她大军压境而恐慌啊。 看看她经过的赵国与燕国的现状吧,赵国的邯郸让她围了好些天,又割让了十座城池给秦国,如今还没回血呢。 燕国如今只剩下十几座城池,巴掌大的一点地儿。 指不定下次东胡人前来劫掠,就能把燕国给干趴下。 她的军队要是入了齐国、魏国与韩国,还不知是个什么光景呢。 齐国与魏国倒也罢了,韩国眼见着地盘越来越小,还有地可以割给秦国吗? 这些国家若各自为政倒也罢了,只怕他们情急之下会联合楚国,再来一出合纵抗秦。 单独对阵任何一个国家,秦国都不怕,可若是同时多线作战,对秦国而言,压力还是挺大的。 姚贾将顾虑说给李令月听之后,李令月表示,姚贾干嘛要把她想得那么坏呢。她明明只是想去旅游观光罢了。只要这几国的军队不率先对她动手,她一定不会率先对这几国动手。 她是一个多么热爱和平的人呐。 李令月对姚贾道:“先生若是不放心,就与我一道吧。依照先生的手段,想必能让我在别国兜一圈,而不与该国军队发生冲突。” 姚贾:“……” 能不能别给他戴高帽子了,他实在是心累啊。
第013章 当蒯彻从齐国离开时,他身边的书童感到十分茫然:“如今秦军兵临魏国城下,魏国危矣。先生若能劝说齐王发兵救魏,魏王定会牢记先生的功德。先生为何不去游说齐王?” 蒯彻叹息道:“一切都已无用了。那支入赵秦军能以十万人,大败燕军六十万人。所有的计谋在绝对的实力面前,都不奏效了。现在即便山东六国联合起来,也不是秦军的一合之敌,秦灭六国,已是大势所趋。” 天下一统,对于蒯彻这样的纵横家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局势越是复杂的时候,越能显出他们的能耐来。如当初苏秦身挂六国相印为合纵游走奔波之时,何等风光。 张仪为秦连横六国国君时,又何尝不是各国国君们的座上宾? 若是任由秦灭了六国,哪里还有蒯彻发挥的余地?故而在最初,蒯彻也曾去游说魏王增,燕王喜,希望合纵大军多少能够给点力,给秦国制造些麻烦。 可惜,合纵只在各国实力能够相互制约时奏效,秦军的实力强得远超蒯彻的想象,燕赵等国的拉胯程度也超出了蒯彻的认知,蒯彻自然就不陪六国国君玩儿了。 毕竟,他只是想出人头地,而不是找死。 书童又问:“既然秦灭六国已是大势所趋,为何我们不去为秦国效力?” 蒯彻摇了摇头:“秦有纲成君蔡泽,有姚贾,有顿弱。我若去了,也不过是给他们做个添头,秦王如何会看重我?再者,如今优势在秦,六国皆要避其锋芒,即便能为秦说服六国,那也不是我的功劳。” 罢了,罢了,既然这天下暂无用他之处,他就暂且隐居起来,静候时机。 秦虽隐隐有吞并天下的趋势,但蒯彻自认还年轻,未尝等不到六国反噬,天下大乱之时。 在原本的时间线中,蒯彻便是在秦二世元年登上历史舞台,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劝降了三十余城,为大秦的土崩瓦解贡献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最不缺的,便是耐心。 …… 蒯彻走了,魏国之围却还需有人来解。 近些日子,魏王增忙得焦头烂额,生怕哪一日醒来,便听到秦军兵临大梁城下的消息。 “寡人送出去的信,还没有人回吗?” 魏王增极信任蒯彻的本事,他本欲让蒯彻为他奔走,促成魏、赵、齐、楚合纵攻秦之事,以解魏国之危。 可惜,蒯彻不见了踪影,魏王增派人加急送出去的信件,也犹如石沉大海一般。 这也让魏王增不得不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如果最终魏国不得不独自对抗秦国,魏国有多少胜算? 魏王增一遍遍地问着自己这话,心中却没有底。 其余几国会坐视魏国被秦国所灭么?他同样不知。 如今魏兵不如秦兵那样敢拼,魏国又没有一个如同魏王增的叔父信陵君那样的将领,在老将蒙骜的攻打下,魏军节节败退,数日功夫,已被秦军连下十城。 若是能用几座城池换得秦军退兵,魏王增倒也不在意向秦王低个头。 可他不知秦王的胃口究竟有多大,倘若秦王要灭他国祚,亡他社稷,魏王是断然不能答应的。 哪怕焦头烂额至此,魏王增也没想过任用如今居住在魏国的廉颇为将。 即使廉颇早年便已声名远扬,可魏王增毕竟没亲眼看过他的本事,自然无法对他产生信任。 至于魏王身边的人,他们早就看这高傲无礼的老将不顺眼了,又岂会为他说好话?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45 首页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