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医家出身,这位小孙将军同样高度怀疑是时疫,所以除了申领药材,还特意来信提醒。 至于传播的途径,他最大怀疑就是通过蚊虫叮咬,再就是餐具不洁,饮水不洁。 如今他在边关,已经紧急腾空几所院子,专司救治士兵。 至于没生病的,也要严格管控。 每人的餐具都必须分开,用前用后放开水锅里煮过,士兵每三日必洗沐更衣,居所更是早晚用药驱杀跳蚤虱子。如此这般之后,军中新发病者,已经大大降低。 许惜颜看到此信,顿时肯定了自己的判断。尉迟圭更是即刻命人三百里加急报上朝廷,并在宁州开始疫病防治。 成帝闻言大惊。 时疫虽还构不成瘟疫,但要是死的人太多,必会酿成大祸。 尤其边关本就人少,有些村镇就那么百来十户人家。一旦死了当家的,孤儿寡妇呆不住,只能迁往别处。回头整个村镇都成了空城,于边防可是大大不利。 当下急急调拔了药材前去不说,又怕边关大夫医术不精,还从太医院抽了不少人前去支援。 连金光侯也给了他一道特旨,允他在宁州多盘桓逗留一时,协助贺知府救灾防疫。 在尉迟圭回头上奏的奏折中,形势虽有好有坏,但总体是在渐渐好转。 已经控制了几城几地,严格管制出入。百姓也很配合,病症渐渐减少,死的人也少多了。 尤其在最近一封奏折里,就是成帝刚刚摔给太子殿下的那一封里,尉迟圭更是表示,如今时疫已经基本控制,希望皇上放开胸怀,好好过年,安定人心云云。 但在上官昭仪的家书里,就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将金光侯,主要是升平公主,描述成一个仗势欺人,挟私报复的霸道公主。 拿着鸡毛当令箭,只因侄子的残疾,迁怒并欺负老实本分的上官家。 拘禁着不许他家人出门,害得上官家的有病之人,得不到及时医治,最终死于非命。 而尉迟家,反倒借口为他家过世的老太爷祈福,赠医施药,救治百姓,弄得跟个活菩萨似的,收买人心。 …… 太子殿下捧着这信,就犹如烫手山芋一般,突然之间,他才发现自己捅了多大一个马蜂窝。 虽然皇上没说,但有些事太子殿下也是知道的。 譬如宁州这回的灾情,为怕引发恐慌,消息基本封闭。 除了少数朝中重臣,六部尚书,许多宫妃都不晓得。 而这些位高权重的老大人们,除了少数支持金光侯,其实大多数人也是将信将疑,甚至反对时疫一说的。 天热会死人,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么? 就算死的是些老弱病残,偶尔加几个健壮的成年人,也是寻常之事,怎么就成时疫了? 又不是投毒,一只小小的蚊子能吸多少血,怎么可能传染疾病? 真要是闹时疫,只煮煮碗筷,杀几只蚊子,就能解决得了么? 他怎么不把大活人丢滚水锅里煮一煮? 孙家那小副将,怕是想邀功想升官想疯了吧? 这种胡话都编得出来,还说是什么医典古籍所记。 哼哼,不定看的是哪本野史呢。 至于说到尉迟圭,就更好理解了。 宁州今年有旱情,救灾最是吃力。一旦报上有时疫,便能掩盖本地官员们的救灾不力了。 那些官员们,谁不会帮他说话? 还有他的亲弟弟,也在宁州任着地方官呢,弟弟政绩不好看,回头怎么升迁? 且宁州本就是金光侯的老家,略有些风吹草动,便夸大十分报上朝廷,还能拿着朝廷调拔的药材在乡亲们跟前卖个好。 回头若无事,便说是金光侯发现及时,救治及时,是他的一场功劳。 回头若是有事,不更显得他英明神武? 至于派去的那些太医,为了显得自己辛苦,谁不会把病情把重里说?哪怕就算明知无事,定也是要改口的。 想想人家金光侯,没读书怕什么? 如今人家除了会打仗,会当官,还学会治病了。 回头要不给他个丞相之类的大官儿当当,岂不屈了这位大材? 嘁! 这算盘打得也忒精了。 …… 太子殿下想起那些流言蜚语,就觉无奈。 如果他没有实际与尉迟圭共事过,可能也会有所怀疑。可是当年在边关走了一圈的他,却是再知道尉迟圭两口子是什么人。 或许他们都有野心,会护短,也有目的,可他们夫妻俩本质上,都是极愿意为国为民做事的那种人。 好比尉迟钊,从那么点小,第一次行走边关开始,就愿意带上商队同行,护卫他们平安,也不觉得失了身份。 这些年,渠州商路能这么快铺到大齐京城,也实在有尉迟钊暗中相助的一份力。 想起这个小时候圆胖肥壮,最会讨人开心的表外甥,太子殿下暗自咬了咬牙,再度在父皇面前开了口。 “父皇,这两封信孰真孰假,儿臣也不敢妄议。” 上官昭仪听着话锋不对,急道,“可臣妾的祖父祖母身故,总不可能是假的吧?升平公主还不肯让他们好好入土为安,非要火化洒石灰什么的。这,这是不是也太欺侮人了?” 成帝听着有理。 这件事,确实是许惜颜太过分了。 她自己都说了不是瘟疫,那怎么能不让人入土为安? 太子殿下无法辩解,只能道,“既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何不再找人问问?龙岭马场那里,还有宫中之人常驻,他们总不至于偏袒谁吧?” 唔,这倒是个主意。 当年先帝下旨,将龙岭马场划给许惜颜做封地,但繁育出的小马驹却是与皇家一人一半。 等成帝上位,同样沿袭旧例,只不过把驻守之人换成自己心腹罢了。 不如让他们也上奏一番,才知道究竟。 可成帝才要开口,上官昭仪却又急得快哭了,“皇上,别人能等,臣妾的家人却不能再等了。再这么拘禁下去,臣妾怕是要家破人亡了啊,皇上!” 看她哭得梨花带雨,成帝再度心软了。 " "
第629章 番外 定风波(十六) 就算要控制时疫,也没必要把人都关起来吧? 还有火化什么的,确实太不近人情。 于是,成帝便发话了,“好啦,昭仪你也莫要着急,朕这就下旨。来人!” 太子殿下想再劝劝,实在是不敢开口。 再劝下去,倒显得他跟许惜颜夫妇私交过笃,该犯忌讳了,只能听着成帝当面发下圣旨。 着金光侯升平公主即刻取消对宁州百姓的拘禁,也解除他们协助救灾治疫的差使。尉迟圭回渠州任上去当他的差,升平公主赏了点东西,留宁州守孝一年。 到底是宫中女眷,就看在成安长公主的份上,皇上也不愿处罚太重。但这样逼迫她留下守孝,明眼人一看,就是明褒实贬。 上官昭仪一听可高兴了,还催着皇上加急将圣旨发出,这才安心告退。 太子殿下,也只好告退。 皇上虽下了圣旨,但宁州到底是个什么情况,还是要叫人去看看的。他已经叫了各部大臣前来议事,太子顶着脸上的血口子在这儿杵着,也不好看。 本来想去母后颜皇后那里说说这事,回头也好劝劝父皇。可转念一想,明儿就是元宵佳节,算了算了,还是别去给母后添堵了。 可小勺子尉迟钊算是自己打小看到大的,还有成安姑母,待他极好,不提点一下,心里实在是过意不去。不如寻个人去趟修国公府,跟许观海透个口风吧。 老子有事,儿子服其劳。 就叫儿子去吧。 反正这小子老喜欢去找乐家小姑娘,那小姑娘又跟着许惜颜夫妇长大,知道了必是要去通风报信的。 太子殿下如此一想,连太医院也懒得去了。这点小伤,留不了疤,回头随手找点药抹抹就是,赶紧的回了太子府邸安排不提。 可他却不知,这件事到底闹到了颜皇后跟前。 因他没去报信,颜皇后不知他已经在皇上跟前闹了一场。反而母子俩前仆后继,撞到成帝的气管子上。 因明儿是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今儿端王妃白秋月,安王妃米氏,还有敏惠长公主,定安长公主等皇室女眷,都相约到颜皇后这里来献灯了。 按宫中规矩,元宵佳节皇上皇后都会走上皇宫城楼,与民同乐。 她们这些女眷代表各家献上灯笼,一是向皇上皇后朝贺佳节,二也是增光添彩,图个热闹。 但今日大家相约前来,还有层意思,是打算相互义卖。 就是灯都捐给宫里,大家再张三家买李四家,左手倒右手,相互捧场,重点是捐一批银子,替皇上分忧。 虽说宁州疫情并未公开,但这些身在京城的贵人们,却普遍知道那边情况不太妙。 最起码,近来皇上心情不好,是人尽皆知。 那她们这些皇室宗亲,是不是很该为主分忧? 因此事并未公开,也怕引起皇上反感,故此只由各家女眷出头来做这事。 打的旗号也是为贺佳节,请颜皇后替她们抚恤困苦,总之用到有需要的地方去吧。 端王妃白秋月道,“……成安姑母素来热心,那两盏莲花灯就是她家献的。只她家大伯娘病重,大房子孙又全在外地当差,她和许姑父在家侍疾,实在走不开,才打发人送了银子来我这儿,务必要捐上。” 颜皇后挺高兴。 太子殿下特意准备了节目,也是有心募捐赈灾,此事皇上不知,她却早就知情,还帮着出了不少主意的。 如今是打瞌睡正巧遇上送枕头,不是刚好么? 又是皇室宗亲带头,说出去也是给皇上长脸呢。 当下还派了太监去请个太医,到许家看看。 知此事是端王妃牵的头,不好当面夸她,便夸过起和嘉郡主来。 “……要不是端王妃你就这么一个女儿,本宫都想把她接到身边来养了。也不是我当着你的面才夸她,实在是这丫头为人处事,再招人疼爱不过。” 敏惠长公主笑道,“岂止皇后娘娘喜欢,我也极爱。都是端王妃会养孩子,把她教得极好。旧年重阳,我们几个老姐妹临时动了兴致,约了去登高赏秋。偏偏一上山,有位就犯有旧疾,头疼得不行,又忘了带药,又没处请大夫,正急得不行,就见那山顶观里的道士在施药,正是老人家平素用得着的几味药丸子,可算是救了命了。后我那老姐妹要谢那里的道士,一问方知原是和嘉提前打发人送来。就是防着重阳佳节,有老人家会登高赏秋不舒服,可见这孩子心细。” 众人听了无不赞叹。 偏定安长公主有些酸。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420 首页 上一页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