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自己好像是做了坏事一样心里充满了愧疚,现在也荡然无存了。其实一开始也不是象别人说的那样,自己有私心有意瞒着家里,真的是不得已而为之。 这几年家里缓过来了,村子里就有人开始说酸话的。现在九妹不常在村里走动,因为有爷爷镇着,那些人不敢太过。 另一个是看着家里这两年兴头比较足,要不这些人还不知道说出什么难听的话来,作出什么事儿来。 凭自己家这点能力和人脉根本平不了,在村里这就是现实,相对于生意场上的尔虞我诈来的更直接。 刘掌柜还告诫她说“本来大家都是一样的,没个高低贵贱。现在你突然这么有钱,旁人还好说,那亲戚总是有的吧?今天伸手来借几个钱明天半角后天几两,到时候你真好意思张嘴让他们来还?” “再者这银钱一家一户看着不多,可是架不住他人多事儿多了,这就是个无底洞,啥时候是头?” 九妹想想也是,虽说那干货铺子的五成利三成交给家里,两成留在自己手里,这是当时就跟父母说好了的,还真架不住三天两头这打秋风的亲戚。真要是有困难帮一把也没啥,就怕张嘴习惯了的。到时候连亲戚都做不成了,又是一场官司。 何苦呢! 自己原来当伙计挣的工钱是全部给家里做家用的,如今九妹是想着攒点钱,家里将来或是盘铺子,或是两个哥哥真正要往上走,都需要早点准备。三成利交给父母存着以备不时之需。 如果说当时两个哥哥真有做生意的能力,或是能够担下这份责任,九妹也会义无反顾的让他们承担。可是经过这么多年下来一看,没有人能接手,能够把这事儿做下去。 当时交三成利的时候娘亲就不同意,说九妹一个姑娘家家的手里拿那么多银子干嘛,再有天天在外边跑来跑去的,万一丢了或是被人骗了到时候哭都来不及。 还是当时父亲难得硬气一回站出来,压着娘亲没让,说“她一个姑娘家在外面跑本就不容易,身上更应该备些银钱才是正理”。 娘亲气的只得咬着牙答应了,最终三成利交到家里,两成利留在九妹自己手里。但是娘亲又提出以后需要她负责全部家用,九妹真的是一阵无语,原来家里这么多年大大小小事儿里里外外的东西还不都是她采买填补的。 平时她又是个手松的,所以如今手里的银钱也所剩无几。 铺子里的事儿九妹也经常跟爷爷唠唠,爷爷说九妹做的对。人做事儿不能忘恩负义,更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老想着不让自己吃亏。 大家都不吃亏,把好处往自己怀里搂,那这买卖就做不成。都退一步,看似吃亏,其实都没吃亏,这样的事儿才能做长久。 说到家里,虽然两个哥哥都止步于秀才,但一家三秀才,这在乡下在当时那也是一段佳话。 在农家,哪里说想读书就读书,想考秀才就能考秀才的,那笔墨纸砚都是费钱的玩意儿,想要走这条路,那背后都是有雄厚的家资支撑的。 平时都说穷文富武,真穷的连饭都吃不上,那还有心思和时间去学习。先得保证能够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父亲能够读书得益于上面有三个哥哥能干又肯付出的哥哥,况且爷爷当年眼界比较开阔,处事灵活。农闲时跑跑商,挣点外快,日子就相对松快很多。 比那些正儿八经土里刨石的农家日子要富裕很多,见识也广,所以才有让父亲读书的想法,并且能够坚持到考上秀才,父亲也是考了两次才考上的。 爷爷有四个儿子,两个闺女,十个孙子,九个孙女,六个外孙,两个外孙女。除了二伯家因病夭折了一个姐姐外,其他的都养活了,这在农村也是非常少有的。 除九妹这一房的孩子一直都在求学,到最后考上秀才。其他三房也只是学个两三年不做睁眼瞎就行,都没有继续下去,就说明都没有这个能力支撑孩子们上学的实力。 你说人家孩子没你家孩子聪明,都是一个爷生的,能差哪儿去。 做不到出口成章,这么多孩子个个都能识文断字,在农村那也是一大壮举,说亲都特别好说。 再加上,这几年家里条件好了,那几个小的全部都被赶到学堂里去了。 家里现在的态度就是,只要你想学,学到那一步就供到那一步。
第十一章 点儿背的秀才 为什么说是识文断字呢,大家知道过去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 启蒙里有一项最重要的就是断句,如果不会断,那根本就没办法去读书去理解书中要表达的意思了。 就如传说中,乾隆皇帝过生日时,纪晓岚在他的宝扇上题写了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诗《凉州词》。 由于一时疏忽,竟把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漏写了。乾隆佯装大怒,说他有“欺君之罪”,要把他处死。 生死关头纪晓岚急中生智,赶紧跪下解释说:“万岁息怒,臣是用王之涣的原诗改填的一阕新词。”于是朗声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当时乾隆见他机灵,虽属狡辩,却也辩得有理,就免了他的“死罪”。 虽是个传说,但也说明会断字,那启蒙就已经很成功了。 这也是九妹最佩服爷爷的地方,有几个农家有这种见识让孩子上学堂去认字。 有时候温饱都解决不了,想着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学那个有啥用,还不如早早下地帮家里干活来的实际。在农村,孩子会跑了,那就是顶事儿了,哪里会让他们闲着。 孩子小,薅个猪草,喂个鸡鸭总是可以的。 再不济,大一点了找铺子让孩子去做学徒,你以为那学徒是那么好当的。一签就是三年或是五年,没有工钱,好的东家会把你当人看,真要是碰到那不讲究的,打骂是常事,年节也不能回家。 你以为出了徒就好了,那只是有工钱了,你还得继续给人家卖命,要不人家培养你几年白耽误功夫了。 但凡能过得下去的,都不愿送孩子去当学徒。你还别以为谁都可以去当学徒,想当学徒那也是要有认识人有担保才能送进铺子去当学徒的。 对待孙辈,爷爷不但鼓励有能力有潜质的孩子们去上学、学手艺,为这个还提前分了家。 各过各的日子,自己的孩子自己养,有能力想学就学。不要都裘在一起,互相攀比,想学的不想学的都塞到学堂去。结果是有能力的没钱供了,没能力的在学堂里白白浪费功夫也学不到东西,还不如学点实在东西傍身。 还有的人家为了供一个到头来啥也不是的学子,全家吃糠咽菜弄的兄弟不睦,家宅不宁。 这就是眼界。 这几年爷爷对九妹是越来越看重,说九妹性子像他。对家里的付出作为一个姑娘家从没怨言,在外面跑做事大气。跟谁聊天说起来的时候提起一句上湾徐家村秀才的大闺女都挑个大拇指。 每每这时候,都让爷爷很是开怀。也时常敲打父亲,不要委屈了孩子,父亲口头上答应着,心里却纳闷,一家子过日子怎么会委屈了孩子,而且九妹是个有主意的,谁能欺负的了她。 家里大哥的性格说好听一点是稳重有余,但魄力不足,过日子也就能做到个守成。不过在乡下能走到这一步在别人眼里实属不易,也是大家羡慕的对象。但是他的性格使然,将来能不能再进一步应该有些困难。 二哥的性格跟大哥正好相反,自小就聪明,父母对他寄予的希望也更大,谁知考完秀才后就开始不上道,交了一帮狐朋狗友,一会儿说做生意,一会儿又说去投军。整天说自己认识什么人,能给自己安排什么差事,没看他办成什么事,银子倒是哗哗的往外拿。 家里现在有点家底了,娘亲更是问都不问的支持。真的从家里拿了本钱跟一帮人出去做生意,结果被人骗的差点要饭才能回家的地步。 看这情形家里没办法找了门路,把他弄到边城军中。本来他就有秀才功名,又识文断字的,一开始很受重视。他又是个好结交的,没几天吆五喝六的就拉了一帮子人,结果在军中跟人喝酒打架被开了回来。 所以现在就在社会上游荡,一天到晚还七个不平八个不忿的怨天尤人,说自己多有才有能力,怨没有伯乐相中自己。 如今是十天里九天不着家,如果哪天回来了,那一准是手头紧了,回来再抓挠俩钱儿花花。 也不能说他一点上进心都没有,时不常的折腾点事儿,看着也像模像样的。可也说他点儿背,干什么赔什么,九妹也是服气。 家里劝他,干啥啥不行,那咱就踏踏实实出点力气,把家里支应起来,好歹能养活自己吧。 结果你听听人家怎么说? “我好歹是秀才出身,怎么能如此放下身段跟那些泥腿子争食呢?” 这是个有格局的秀才。 九妹是真的服气了,自己家还在泥里打滚土里刨食呢,就开始瞅不上泥腿子了。 这要是真有点啥本事,还不得鼻孔朝天,目下无人了。所以还是这么混着吧,成不了啥大事儿,别长歪了祸祸别人。 家里总归有他一口饭吃,结果九妹很快被打脸了。人不但长歪了,还坏的那么彻底。
第十二章 奢望 自己这屋当时分家的时候也分了有十来亩的地,那时候三个能干活的男人都不在家,家里三个女人一个生病,一个年纪太小,剩下自己是有把子力气,可累死累活也干不完。 九妹就自己做主,索性把地租给了大伯一家去种,反正平时这地也就自己打理。 有时候几个伯伯家也伸手帮忙,一次两次,一年两年的没事儿。时间长了,再亲再近的关系,也架不住这么消磨。有些情分,用着用着就没了。 跟大伯家说好,除去赋税的只要够自己一家人一年吃用就行,反正自己家也没养个鸡猪啥的,多了也不要。放在那里一年里还得倒腾几次,要不就得长虫,还不如每年吃新鲜的粮食,省心又省事。 大房劳力多,大伯是个能干的,三个堂兄也是干活的好手,下一代也能帮上手了。 这样两好合一好的事,娘亲就是不愿意,还跟九妹吵了一架,那好像也是九妹第一次跟娘亲怼到面上。 当时也是气不过,自己就是再能干,再有把子力气,也有累的时候,也有吃不消的时候。 不想让别人种,那大家都一起来种吧,又没有一个肯下地帮忙的。全都是嘴上功夫,一个个说的比唱的好听。见真章了,就怂了。 娘亲到是说,农忙的时候,可以让几个舅舅来帮帮。不说几个舅舅家的地也不少,一大家子等着养。 能干是能干,也有把子力气,可干起活来也真是不省心,耽误功夫不说,你都不知道闹了多少笑话,还操心费钱。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99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