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孙和没有当上皇帝,为什么最后他挑了稚子继位? 一切对于此刻的他来说,太多的谜团了。 — 曹操&刘备:所以之后那个摘桃子的晋,姓氏是司马? 这个姓氏可太平地炸起一声惊雷了——因为太独特了,复姓的重复概率可没那么大,再加上能够代替他们三方,现下最起码肯定都得发家了。 曹操:……他几年前才征辟的司马懿。 他还把司马懿放在曹丕旁边啊!他两关系还称得上不错啊! 以曹丞相的城府,突然明白未来那晋朝的发家史之后,也是猝不及防快要心肌梗死的程度。 这豺狼虎豹,原来是他自己引进门来的。 【孙和被废后,韦昭转黄门侍郎——我知道大家因为黄门一词联想到了宦官,但是这个职位实际上和宦官没什么关系,主要负责对接尚书令,可以出入禁中,非皇帝近臣不能担任,是很关要的职位。 能当上这样的官职,他应该是孙权后期比较信任的近臣派系,因此孙亮登基之后,被孙权钦定的真·辅政大臣诸葛恪才会推荐他担任太史令开始修吴书。 嗯……怎么说呢,你们诸葛家的人,难道真的都很擅长被托孤吗?蜀汉有葛亮,东吴这边葛瑾死的太早了,于是孙权就拜托给了他儿子。 ——你别说,我甚至都合理怀疑,孙权是因为看隔壁蜀汉葛亮那忠心耿耿的模样,才对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帮着带大的诸葛恪那么偏爱式的信重,流水的太子铁打的辅臣。 虽然确实没看错人也是了,诸葛恪辅政那段时间是真的念念不忘继承他家大皇帝一统天下的志向坚持北伐。 简直一款侄子像叔,你们诸葛家都是不忘先主北伐人!】 诸葛亮:…… 本来不动如山风姿清雅的谋士,此刻欲言又止,脸上复杂的神色怎么也遮掩不住。 你这么调侃,总觉得有点不太对劲。可是细品好像确实是在夸他们诸葛家赤胆忠心…… “……亮也算不负主公所托了。” 于是最后,他叹了一口气,对着旁边刘备有点动容的眼睛,脸上露出一个欣慰的笑来。 — “葛——子瑜怎么会……” 孙权的称呼在心神激荡不稳之下,都差点被天幕奇怪的简称带偏。 他当然知道自己信重的臣子都比自己来得年长,走在自己前头没办法担当托孤重任也属平常。 可是一时之间被他潜意识回避的问题暴露在面前,他还是忍不住心绪难平。 更何况“并且,循儿呢?胤儿呢?他们怎么都没有出现?” 他当然会因为诸葛瑾而偏爱他儿子诸葛恪啊,但是周循和周胤怎么可能不被他托付重任?他们可是周瑜的儿子啊! 他怎么可能不偏爱他们两个!尤其是周循那么像公瑾! “可能只是天幕不曾提及而已,”周瑜倒比他来得乐观,他相信孙权与他之间的君臣情谊,没什么好为自己儿孙担忧的,甚至反过来开始劝孙权:“并且胤儿一向被你们宠溺过头了,未来没什么大的出息我都不会觉得奇怪。” 孙权:……可是那是你儿子,我宠他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啊…… 他就是很喜欢和小孩相处啊! 【孙休上台后,让他担任中书郎、博士祭酒,继续审核校对各种书籍——差不多文化/部长吧,本来还想让他当侍讲,被张布那个我们之前吐槽过没什么脑子的人搅黄了。 孙皓刚上台时还能保持住令主贤君的姿态,因为他当过亲爹孙和的辅臣爱屋及乌,给他封了高陵亭侯,升任中书仆射,长期兼任左国史。 虽然他是个partyboy,跟他祖父一样喜欢开宴会给手下人灌酒,但早期对韦昭还能保持着宽容优待,让他可以“以茶代酒”——对,这就是这个成语的由来。】 孙权:? 他还记得这个孙子是他吴国的亡国之君啊! 这么一个晦气的玩意,不要随随便便说像他啊! 孙权这是不知道孙皓最初被人评价为有长沙桓王之风,很像他亲哥甚至比他亲哥爱读书守法度。 要不然他能当场暴起表示说这些话的人全部都是瞎子,别让这种货色来玷污他(在孙权眼中)完美无缺的亲哥 【但等到韦昭几次三番忤逆他的心意,本性是个暴君的孙皓也就对他横眉冷对,日益疏远,最后将他下狱,斥责他为自己辩解的奏折写的不够用心有所污损,最后诛杀,将他的家属流放到了零陵郡,也就是现今的广西桂林,下场算得上凄惨。】 【当然,我们不管他后半部分的人生,只截止到他修吴书的时候。那时备受皇帝信任,作为孙权近臣的韦昭,他写下的关于曹魏方面的记载,真实程度也值得深思。】!
第76章 【后来再翻翻史料,其实《后汉书》和《资治通鉴》也有关于曹嵩之死的论述。 范晔是南北朝时期的人,离得还比较近,他的资料还是尚且可以采信的。但后面司马光都到北宋时期,隔太远了,并且是知名的作者输出个人观点极其严重,与其说正经记史不如说儒学理论作品的存在,个人就不考虑其中观点如何了。 于是把范晔的说法再总结提溜上来,他在《陶谦传》中说是被其部下所杀,和吴书的记载相类似,但在《应劭传》以及《曹腾传》中都坚持称为陶谦所杀,与世语相同。 这下真相就很有意思,并且能够梳理出一条大致完整的线来了: 曹嵩应该真的是被陶谦授意杀害的。】 曹操轻声嗤笑:可不是嘛,所以说江对面孙家那小子心里的弯弯绕绕多着呢。 大家都是玩权术的好手,顺手高级抹黑一把对手,这有什么艰难的地方吗? 【陶谦点背被部下卖了,结果还要自己背黑锅这个说法,最大的疏漏在哪里呢? 不在陶谦和曹操打了那么久,怎么就突然服气向曹老板低头,而在于曹老板怎么可能完全放过真正的杀父仇人张闿,想要向曹老板低头的陶谦,怎么可能也完全没有任何的表示。 是,曹操确实可能有借着复父仇的借口,好师出有名一举吞并徐州的打算——但是这并不能代表,张闿作为直接对他爹下杀手的那个人可以被轻飘飘放过了。 这甚至无关曹操和他爹的真实父子情有多深,而是时代的因素会逼迫他哪怕不择手段也要为自己的生父复仇,不能在自己有权有势的时候放任仇人跑到淮南就不管不顾。】 “那不是当然的吗?” 孙权听前面简短概括的时候还没什么万全的把握,此刻听见跑到淮南之后就没后续了,却可以笃定这是他家臣子在暗戳戳使得坏了。 一点心虚都没有的吴主咂了咂嘴,只感觉这未来的黄门侍郎手腕当时还是有点嫩,估计写这一段的时候年纪不太大吧。 这种说法也就是估计后世人观念不太一样可能会被蒙骗住了,放在当今那是压根骗不到一个人啊! 毕竟要是放在现在,谁家当儿子的敢不给亲爹报仇?那可是哪怕仇人地位再卑微都不可以放过对面,哪怕自己再弱小都不可以有所退缩。 要不然他们兄弟两,为什么要一直坚定不移地反反复复打黄祖?哪怕内部不算很稳定很巩固但哪怕不惜惹上刘表也要讨伐他? 就连赤壁之时,他为了大局和刘表的长子刘琦,以及当时为刘表接纳收容的刘备握手言和、冰释前嫌,那也是建立在仇人黄祖已经先被他杀了的基础之上。 不都是因为黄祖杀了他们亲爹吗! 【因为东汉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呢? ——孝行大过天,多年察举制孝廉的标准,让孝的观念已经深刻进世人骨髓之中的年代。 东汉的士人们,为了能够出人头地,往往会为了追求清流虚名,“务于绝出流辈,以成卓特之行”,守孝三年基本上都不能满足他们的追求,为置办丧礼倾家荡产自己干脆住进家族墓地里也不是没有狠人干出来过。 这种夸张的风气甚至不止于为求出仕的下层士人——连袁绍当初守孝都守了六年——而是普及到了社会全部的阶层,已然成为一种共识。】 刘彻&刘秀:…… 什么玩意,你们后来怎么就发展成这种风气了? 光武皇帝一时无言以对,怀疑自己因为王莽篡汉的前车之鉴,大力支持儒术进一步发展,希望强化臣下忠孝观念的举措是不是有点偏差。 怎么一个个的,忠君没看见多少,全都花式表演夸张“孝心”去了? 并且又不是只有举孝廉这一条路啊,秀才呢?秀才不是给你们好好展现自己的才学用的吗?结果一个个在这都投机取巧,不去钻研学术,想着鼓吹孝心名声就能做官了是吧! — 比起时代更后面的刘秀,刘彻揣度的方向倒是另一个方面。 “所以我未来果然把举贤良方正固化成制度了?”若有所思着看着察举制,刘彻心中本来还有点模糊的影子进一步清晰起来。但是想到那东汉的风气,又忍不住有点神情诡异。 他们怎么夸张版表现孝心,当然实际上不关孝武皇帝本人的事情,甚至称得上是对他利益相诱政策的积极回应。 但是光顾着追求虚名,怎么突破常理怎么来——? 那能干实事的人才在哪里,怎么不去追求自己能力提升了?皇帝陛下未来还能找到很多得力好使的人才干吏吗? 稍眯起眼,刘彻提前发现了自己未来政策中,尚且没有考虑到的漏洞。 【所以曹操只要不想自己在天下人眼中沦为大逆不道的不孝子,风评跌落谷底,那就绝不可以放过张闿。 而按照吴书的说法,想要和曹操乞和,甚至甘愿派人护送曹嵩归去的陶谦,也必然要倾尽全力抓捕张闿以求曹操原谅。 结果应该干的事情两个人都没干,这种说法的可信度就急剧下降。而范晔在《陶谦传》中采纳类似的说法,却在其他传记中果断揭露,很有可能是史书常见的“本传讳而他传不讳”的手法。 于是综合来看,虽然世语中什么,曹嵩和妾室想要逃跑,结果因为妾室太胖逃不了,两个人最后逃进厕所悉数被诛杀,这种记载多半是段子手又整出来的新活。 但是曹操派应劭去接应曹嵩,结果晚去一步,曹嵩被陶谦派人诛杀的记录应该是属实的。】 曹操:…… 这就着手开始写诔文,把他亲爹怎么死的写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不给这种离谱谣言小道消息留下丝毫不该有的传播空间! 【甚至如果梳理一遍曹操与陶谦之间交手的恩怨,从逻辑层面也是足够清晰可以给出支持的理由的。 首先是袁术和袁绍之间的恩怨,前者求援于公孙瓒,让陶谦屯发干。但是发干县在当时应该属于东郡,曹操正以东郡太守身份领兖州牧,于是一者的利益有了第一次冲突。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82 首页 上一页 81 82 83 84 85 8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