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当时的宋神宗和王安石太年轻,忽视掉了这些声音。】 【苏轼直言不赞成改革,自然会被陷害。 是的,本来王安石和宋神宗是想要变法,但没想到已经变成两派不死不休的争斗,只要是反对的就不择手段打击,他们可能都没想到这个结果。 苏轼知晓继续留在汴京只会深陷漩涡,如范仲淹那等威望的臣子都摆不脱,更何况是他。 所以,苏轼选择了外派。】 苏轼听到这里忍不住看向一直严肃着脸的王安石,对付没有注意他,一直在紧皱着眉。 他王安石却是没想到后来居然加剧了党争,他哪怕是不喜谁,也不可能弄出一套栽赃陷害来,但显然后来已经失控了。 而且,天幕那句‘不是谁都是王安石’好似一道惊雷劈在头顶。 好在,好在都还来得及。 其他人:你倒是说出来叫我们看看能不能抄点作业啊? 我们自己会总结去糟粕的。
第164章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苏轼到地方任职的第一个地方是密州,在这里待了两年的时间。 就在他任期内,密州发生了蝗灾,据记载,掩埋蝗虫的土堆长达两百里,而苏轼在这里和百姓共同对抗蝗灾,一同捕蝗。 虽然没像咱们二凤那样生吃蝗虫,但为百姓的心都是好的。】 一说起这个,李世民脸色都绿了,喉头隐隐攒动,是被恶心的。 本来吃虫子就已经很艰难,还是生吃,只能说不愧是天可汗。 其他人:居然这么生猛? 【密州这边做完两年,苏轼又被调到徐州,在这里度过了三年时间。 哪个地方都会出现一些天灾人祸,想要风调雨顺基本做不到,百姓面对灾害的抗风险能力又弱,所以生活如何就取决于当官的了。 在徐州期间,又遭遇了洪灾,修大坝,盖黄楼,还有表表心意的祈雨,不管如何,苏轼确实都在尽力做好他的责任。】 宋神宗诧异的看向身边的苏轼,说实话,苏轼给他的感觉就是狂傲风流,没想到居然还是个做实事的人。 王安石都忍不住多看了两眼,这种人实该是他改革派的啊。 虽然天幕说了那么多,哪怕他知晓最后的结局不好,可王安石并没有任何退缩,只不过需要在多完善完善。 大不了到时候勉强听听那群老顽固的意见,采不采纳就是他的事了。 【接着苏轼又被调往湖州,地方上的八年是很多人不了解苏轼的八年,他不单单是一位文豪,也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官员。 宋朝许多官员就有这样尴尬的境地,有许多传世的文章,可以算是青史留名。 但是呢,我相信许多人读书科举的第一目标绝对不是为了留下文章,可偏偏于他们做官却是没有那么大的名声。 哪怕做了许多,可就是这么离奇。】 苏轼本来志得意满的表情慢慢的收敛,转而又轻笑,是啊,他苏轼笃定自己才华,说不稀罕文章传世太过虚伪,但若是可以,还是更愿意是他的政绩。 【有趣的是啊,苏轼和王安石在政见上肯定是有不和的,但人家到了地方对于下达的指令却是没有阳奉阴违,比那些中饱私囊,借着新法自己牟利的改革派都要认真。 苏轼表示:我反对你,但我不会乱来。 只不过,哪怕他借着外派离开汴梁八年,新旧党政还是没有打算放过他,这里就能看出大宋中央朝廷争权夺利风气之不好。 不管是新党还是旧党,那都没有把心思放在强国富民身上,全是踩死政敌的心思。】 宋神宗脸色很是不好,这可是他在位时期,官员如此,怎么不叫他愤怒和心急。 赵家的靖康之耻就像是悬挂在头顶的大刀,时时刻刻给他压力。 他现在已经没有过多的要求,起码,哪怕他赵家的江山没了,别是那种屈辱的形势就行。 别叫他大宋被钉在耻辱柱上。 【王安石的变法导致他向此被罢相,遭受新旧两党的攻击。 可笑吧,作为改革的领头人,他居然遭受两党的攻击,这里不详细说他,说回到苏轼身上。 苏轼的这桩案子被成为乌台诗案,并没有从苏轼的政绩上打击,而是从他的诗词中挑刺。 对了,乌台是刺史御史台的别称,从王安石和苏轼的遭遇已经能看出朝廷中各个部门的腐朽。】 【苏轼在给宋神宗汇报工作中的一些用词刺激到了本就心虚的人,以至于,从元丰二年六月二十七号开始,何正臣、舒亶、李宜、李定等人数日内递交了四份弹劾苏轼的奏折。 状纸从苏轼进士及第开始批判到地方任官,那真是批判得罪大恶极啊。 诚然,苏轼得一些诗词奏章里面有反对新法的言论,但我之前说了,他在地方上反而是执行得比较好得那一类官员。 正因为他在地方,反而能更加看到新法的薄弱弊端,毕竟中央和地方是不同的,官员和百姓的执行能力同样有差异。 接连四份,宋神宗也压不下去,苏轼被押送回京审讯。】 苏轼冷不丁就听到自己被押送回京,一副‘官家你居然这么对我’的震惊看向宋神宗。 宋神宗从听到王安石两次罢相就已经尴尬,王安石虽然没有苏轼那么外露的神色,可就是那种平淡无波的申请,也叫他坐立不安。 更遑论还有个外露的苏轼,宋神宗都感觉自己辜负他们。 百姓则是不解,“苏大人不是很好嘛,干什么要抓他啊?” “就是,写写诗怎么呢?我们平时在家不一样骂啊,干什么抓人啊?” “这不就是所谓的文字狱吗?若是文章诗词都不能表达心意,还得小心各种词,还写什么啊?” 王安石半分不被影响,只是默默又给自己增加一个知识点:要到地方去看。 【苏轼入狱后五个月里面,牢狱生活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当然,为他求情的人也是一波接一波。 值得一提的是,为他求情的人里面有两个比较特殊,第一个是王安石,另外一个是宋神宗的祖母曹氏。 苏轼和王安石在人品上是没有问题的,两人政见有问题但绝对不会牵扯到别的方面。 还有苏轼的弟弟苏辙,也因为这次求情得罪当权者。 咱们都开玩笑说,苏辙文学上没有他哥那么高的成就,但当官是一把好手,基本上的日常就是爬高高,捞哥哥。 苏轼的日常:好吃好喝,写诗词,被贬,给弟弟写信。 不过,宋神宗本人其实也没多大处理苏轼的意愿,后面借着大赦就把苏轼弄出来,贬到黄州去了。】 苏轼难得有些羞赫,天幕怎么这些小事都说啊,他们兄弟之间的私事,说出来感觉他这个当哥的好不务正业啊。 不过,他弟弟确实最好。 还有就是,苏轼没想到王安石居然会给自己求情,想到俩人还争锋相对,怪不好意思的。 始皇帝,“难怪这大宋立不起来。” 从天幕只言片语中,他已经看到宋朝皇帝的软弱。 无论是那王安石还是苏轼,当皇帝的若是要保,难道真就保不下来? 又不是什么谋反的罪过。 被人裹挟着意愿当皇帝,不是仁慈是愚蠢。
第165章 贬贬贬 【宋神宗对苏轼的赏识是摆在明面上的,但朝廷的党争已经到了皇帝无法控制的地步,提拔起复已经不是皇帝能够全然拍板。 不过苏轼被贬黄州后,宋神宗没多久就把他改到离京师很近的汝州,倒是苏轼自己有点不想走,可能黄州虽然荒凉了点,但有他喜欢的氛围吧。 苏轼的仕途起伏基本上就和当时朝廷政局有关,宋神宗去世后,继位的皇位年幼,由高太后掌握,她本人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 一上任就直接推翻,启用司马光。 说到司马光,我真的想知道,他是不是砸缸的时候用的脑子啊。】 宋神宗都来不及悲伤自己的子孙,毕竟早就知道自己死得早。 只是瞧了瞧司马光,听天幕的口气,不是很喜欢啊。 司马光可是公认的君子、能臣,居然得到这么个评价。 他努力不露出心里的想法,真的很好奇欸。 其他人同样不解,司马光的名声太好,当然,不好也不可能在之后提出把打下来的土地‘送还’给西夏都没有人挡得住。 这种人就适合修修书,读书和治国不可以混为一谈。 【苏轼作为守旧党自然被步步提拔,已经到了中书舍人的位置,这可是天子近臣,但他并没有多高兴,反而提出请辞,但没有被批准。 苏轼好似总是那么‘不合时宜’,王安石提出变法时他被视为保守派,可等到司马光为首的官员不分青红皂白的废除新法时,他又和当权者产生分歧。 因为一些举措,他更是当众和司马光政治辩论,固执的司马光直接被苏轼喊司马牛。 这种性格的苏轼注定仕途不可能顺遂,后来苏轼苏辙两兄弟和程颢、程颐兄弟对上了,瞧瞧他这四面树敌的嘴和性格。 苏轼最后上书请求外任。 苏轼的性格,要么他弟弟当说一不二的权臣,要么当朝的皇帝死保他,不然还是适合到地方做官。】 苏轼很认真的思考起这个问题,看向宋神宗,说话也没顾忌,“官家,你会死保我吗?” 然后不等人回答又自顾自说道:“还是到地方去吧,听天幕说我在地方干得不错,在京师不是和这个吵就是和那个吵,我也管不住我的嘴。” 宋神宗神色无语,你倒是知道自己得嘴毒又不肯改啊。 只是,想到他都能当廷骂司马光做司马牛,又觉得不意外。 而且,他没想到自己皇后如此反对新法,司马光等人居然全部废除。 新法不完善,但绝对不是毫无可取之处,如此因为个人喜好就不管不顾朝廷政令,司马光真当得上君子吗? 【苏轼主动请求外放到了杭州,抗灾、减税、筑堤、立安乐病坊,其中西湖的堤坝直到现在还是一处名胜风景,苏堤春晓。 现在的美食东坡肉传闻中也是苏轼捣腾出来的,百姓还为他立生祠,西湖孤山麓的四贤祠祭祀的“四贤”中也包括苏轼。 苏轼在地方可是如鱼得水,但朝廷可能真就记得人家,他没两年又被召回去当大学士。】 算起来,苏轼跑的地方还真不少。 能这么折腾也就仗着体格好,没几年就换个地方住,还得经历党争、被贬、牢狱之灾,该说不说,苏轼身体还真是不错。 李世民有些忍不住了,“这宋朝做官怎么如此不稳定啊?朝廷内部没有半点章程吗?” 要做京官那就做京官,想要锻炼就把人外放,你这动不动京官——外放——京官——外放折腾,没有半点定性。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81 首页 上一页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