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没想到吃瓜吃到自己家里啊,那脸色难看的啊,他对儿子没考上没有怪罪,但万万没想到居然会是这个缘故。 想要发脾气,又看到家里的孩子,深呼吸,默默把欲喷薄而出的怒火压下去,“既然是你自己作的孽,那就再吃三年苦。吃一堑长一智,只有一而再,不能再而三了。”】 王华确实很生气,但问题是现在他自己都还没考上,儿子还是个小豆丁,发脾气难道还能冲着他去吗? 【王守仁陷入了自责,当然他不是那种当窗落泪的性格啊,我也想象不出咱们乐山居士这副模样。 接下来还有三年,他是对自己的才学有自知的人,况且八股考试还真就那么些东西,未来三年若是还复习那些已经会的东西太浪费时间。 所以他决定进国子监学习新知识,嘿嘿,主要是他都二十五岁了,得自立了,国子监每月能给两石大米,他家不奢靡,家眷都足够吃了。】 不少人会心一笑,还真是挺朴实无华的理由。 宋之前大为震惊,后世的王朝都如此富裕吗? 之前听着明朝应该是苦哈哈的,怎么听着还有钱养那么多的学子在? 他们可是没有那个能力。 房玄龄摇摇头道:“养士花钱啊。” 户部尚书不和李世民对视,您现在就是逼死他,国库也拿不出来钱。 【国子监负责培育官员,学习的内容有三个,四书五经经义、朱元璋发布的金科玉律以及田土、水利、收粮纳税等行政实务。 内容上安排的挺不错,但可惜只要和科考挂上钩那一切都得大打折扣,八股文考实务吗? 要是真沉下心去学四书五经的要义也不算太差,但真的能沉下心去学要义,而不是为了应付八股文而死硬的套用吗? 王守仁进入到这个环境立马看出来了,但国子监胜在自由,他又可以静下心来想他的做圣贤了。 是的,过了三年咱们王守仁还是没放弃,反而又倒腾出来,只是这话说的简单,但如何入门都是难处。 他绞尽脑汁的想,还是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决定先退一步,先学圣贤,然后做圣贤。 圣贤那么多,学自然是学孔子,儒家的内容很多,他再天纵奇才都不可能样样学成,干脆就从最基本的六艺学起吧。】 【其实孔子他老人家的智慧那是顶尖的啊,可惜被后人裹挟曲解一些意思,像是君子六艺,到了后期已经被读书人嫌弃啦。 什么数、御、射不是被他们当成不入流,就是武夫所学,别的不说,都说学孔圣人,怎么着这么明明白白的东西不学啊? 说偏了啊,主要是想到那些文弱书生真的一肚子气啊,不说武力超群,你老祖宗的东西别丢啊,还一副清高不与之为伍的样子。】 朱元璋皱眉,怎么大明也出这样的读书人啊? 他不善的看向底下的臣子,他们一个个都习惯了被怒瞪,反正冲着他们来就是。 朱棣同样不满,他自己就是那个坐在皇宫浑身不舒服的德性,想到没几代自家朝廷就有点向大宋靠齐,那可不行啊。 他一边听一边琢磨着要不要在科考中加点规定啊,不说别的,身体不好,算数不好,你到地方去做官都叫人不放心啊。 做官的人怎么能清高呢? 那是害人害己啊。 假清高更加可怕。 【王守仁待在国子监想到年少时去边疆的日子,切实的体验到边关的生活,才明白边军不过是以敌人逃跑为胜利罢了。 鞑靼人战术是游击性质,鞑靼人生活是游牧性质,他们没有固定的老巢。 所以朝廷战报上的那些捷报稍微用点脑子想都明白怎么回事,反正只要城不丢,抢完东西鞑靼人就跑了。】 “砰” 朱棣这下子一点都压不住了,居然如此废物? 大明这是被鞑靼追着打,抢完就走算什么捷报? 上下都在糊弄? 后面的皇帝大臣都有些尴尬,面皮被人扯下来还无法反驳。 平日里就算了,现在被天幕公之于众确实叫他们羞愧啊。 “难道那些捷报不是真的?” 当然,也不缺乏读书真读傻了的人。 其他人则是沉思,他们追求科考没有错,毕竟这个时代想要一步登天这就是最好的方式。 只不过,天幕说的这些,王守仁体验过的这些,他们都没有具体的概念。 都说鞑靼凶蛮粗鄙,可人家就是劫掠大明,叫边关的百姓不得安生。 不能因为京城看不见就当作那些百姓不存在。 【王守仁开始研究边患问题,仓廪实知礼节,说到底还是因为基本的生存问题,和大明朝廷屡屡拒绝他们的贸易要求,甚至封锁日用品的出口有关系。 当然他也明白这并不是鞑靼侵略的理由。 大明是礼仪之邦,但要做有后盾的礼仪,没有实力的礼仪,是自欺欺人的礼仪和虚张声势的礼仪。 简单来说,他决定锻炼起来,尽量做到大唐时的文人,什么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什么的。】 众人:大唐有这么夸张的吗? 李白:我写过,但我真没那么夸张,但我大唐武德确实比较充沛啊。 李世民自信的点点头:对对对,就是这样,就该像咱们大唐学习。 刘彻:难道是我大汉武德不充沛吗?学宫的学子可是能直接撸起袖子往死里打的。 始皇帝默默无言,大秦的儒家被法家压得死死的,暂时还没上桌的勇气。 不过要是说和李斯打一架,怕是也得血溅当场。 【王守仁是个行动派,立马就去兵部下属的武学蹭课,近三十的人了,还怪好学的。 难怪后来能躲过层层追杀。】 王华:??? 什么追杀? 他儿子是犯了什么错大罪,还得被追杀?
第171章 王守仁(五) 【王守仁二十八岁这一年,考试的时候总算是没有再出什么乱子,会试第二名。 从二十一岁到现在,他参加的三次科举还真没有哪次都是顺利的,会试第二,等到殿试结果出来名次却变成二甲第六名。 原因是此次科考存在泄题舞弊,三位内阁成员有两位是王守仁他爹的朋友,又正是风口浪尖,他的名次在最后被压了下,以免挑动本来神经本就敏感的学生。】 这…… 众人都不知道该说什么,除了倒霉也无话可说。 王守仁高中的年纪谁都得说一句有出息,可偏偏三次科举每次都得出点事,对他的印象——有才学,跳脱以及倒霉。 王华也没料到这个结果,居然还和他交友太广泛有关系。 小豆丁王守仁立马像是抓住他爹的痛脚,还要得意起来,半点没被压名次打击到,反而想要戳戳他爹。 王华收起脸上的惊讶,板着脸,对他儿子就不能稍微给点好脸色,听听,一个科考闹出多少毛病来。 要是真的才学上不及还叫人没那么多遗憾,偏偏他儿子有才但就是要走不寻常路,还是得压压呀。 二十二岁高中和二十八岁高中能一样吗? 中间这六年好好做官都能升几级了。 【后面的几年,王守仁并没有多么出色,或者说名声很大的政绩,高中后从工部到刑部再到兵部,还别说,六部都要他体验完一半了。 他有学做官,有教学生,有遇到心灵好友,可还是没有找到做圣贤的路。 等到弘治皇帝去世托孤,朝纲混乱,正德年纪还小,宦官和文官集团自然少不了互相争权,有些官员被牵累到进了监狱,王阳明求情的奏折还没上去自己倒是先被关了进去。 有威胁的,有招揽的,可惜他的脾气还是那么硬,最后直降六级,贬谪荒原。 那可都是咱们先生辛辛苦苦升上去的官,贬的时候真不带心疼的啊。】 朱厚照还真不知道这件事,朝廷的官员那么多,他年纪还不算大,看了看身边的英国公。 英国公照样回看,“皇上,老臣也不知道。” 他上朝的时候就跟混子差不多,主要是现在武勋集团起不来,都是太监和文官打擂台,他们都没带提,就知道有多废。 毕竟是被您老祖宗一锅端了的,文官还能三年长一茬,武官真就是没地方长啊,打仗都不敢打多了,退守了好多地呢。 朱厚照被他的回复噎住,你平时劝学的时候那叫一个起劲,自己也没多勤勉啊。 英国公:老臣要是勤勉了,人家的折子第二天就递上来了。 俩人双双叹气,还是等一等吧。 希望赶回来的王守仁能把朝堂的人压住,起码借人家圣人的名头用用也好。 其他人则是代入太过,一个劲的心疼。 【王守仁贬官到贵州,当时那可真是荒原之地,距离京师的直线距离都有七千公里,还不算中间的河道、山脉。 更加倒霉的是,他被贬后朝中的阉党没打算放过他,刘瑾为首的一众宦官手段可谓是狠绝,丢与斩草除根可是很拿手。 王守仁在船上发现跟踪的人,当时他妻子还在身边,等下了船又指望不上运军,必须在杭州就把人甩开。 他先将妻子哄骗分开,王守仁身边只带着一个人,然后大大咧咧的在探子的眼神里跳了江,仆人也是按照吩咐立马喊救人,探子都懵了,守着都看不到人冒出来,还以为王守仁想不开投河自尽了。 想着可别到时候被人赖上,虽然他们就是来干这活儿的,但现在可不是他们动的手,别算他们身上,转身离开。 至于王守仁,他自由在余姚长大,水性可不差,这边水路贯通,自己吭哧吭哧早就游走坐船离开杭州了。】 王华听到这里又着急又生气,决定明天就教儿子泅水。 朱厚照苦着脸,英国公什么都没说,显然他并不适合查手刘瑾的事情,这毕竟是陪着皇上长大的人。 不过嘛,明朝的宦官重权,但一切都是皇上赋予,收回来不算太难。 只是现在,就看召回来的王守仁能不能硬抗,或是扭转朝廷的文官集团。 【中间王守仁的经历许多,他去了范仲淹的范家祠堂,在那里用阳明先生作为称呼生活一段时间,还回到家中和亲人团聚,正式收了三个弟子。 最终,还是得去贵州,中间耽搁的时间不过是意外而已。 王守仁要去的龙场不单单是贵重荒凉那么简单,还有一个重要困境,当地已经被夷化了。 都说汉化汉化,但其实在这些偏远地区,少数民族会占据主导地方,汉人反而格格不入。 龙场这个地方啊,光是看到残垣断壁就知晓不容易,本来应该是补给休息的地方,连个人都看不见。】 林书还特别应景的配了一段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画面,整个龙场驿站就只有一块石碑,风一吹,还能卷起尘土落叶。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81 首页 上一页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