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接连大破清军重建的江北、江南大营,主要是当时又有友军为他分担火力,造反的兄弟伙给力啊。 这支队伍和太平军南北呼应,可是把清军打得抱头乱窜,这会儿还有西方联军过来了,咸丰他自己死得一了百了,给他老婆慈禧倒是留下一堆烂摊子。】 这个发展却是超乎他们得想象,还以为会直接跌落下去,没想到中间还能出来个人挽救一下。 但既然是中兴,那肯定后来就掉下去了,只不过是延缓了而已。 但能做到这个地步,也算是不错了。 【慈禧自然要平定这两支最大的起义军,但她选择是的是汉人,因为,满人的军队基本都被腐化了。 抽大烟,甚至把当兵看作是第二职业,平时还有其他的副业,战斗力堪忧,前面接连被百姓打得节节败退就可知道了。 但慈禧用汉人,存在一个大问题,横贯清朝的满汉之别,清朝当初入关对汉人的杀戮,对汉人的警惕,所以,清朝从建立开始,反清复明的声音就没有停止过。 年轻的慈禧挺有魄力的,也是清政府朝廷无人可用把她逼到只能破格重用汉臣,跳出来反对的满清贵族自然不少,但她一句你们去平息就把人堵了回去。 慈禧重用的两个汉人,一个是大名鼎鼎的曾国藩,无论哪方面都很出名,另一个是袁甲三,两人还是同学关系,都擅长剿匪,一人负责一边。 我们这里讲曾国藩,他打仗很有意思的一点,他明白太平军战斗力强,所以‘照搬’。 太平军训练有素,曾国藩便把抗倭名将无私奉献出来的兵书作为指导; 太平军反孔孟仇视读书人,曾国藩就捍卫孔孟,收拢士大夫阶层; 太平军士兵基本都出自百姓基层,曾国藩就专门招收家乡老实巴交的乡农,有架一种打一起上的那种。 所以,曾国藩创造出出一支历史都记得的强悍私军——湘军。】 好家伙,还真是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但,为什么是私军? 这个名称有点不太对吧。 特别关注皇权的人真是一眼就能看到重点,只能说他们关注的点统一。 【曾国藩手上的这支湘军并不是百战百胜,最开始败得曾国藩跳湖好几次,要不是小弟给力,直接就死翘翘了。 可曾国藩在铁血得淬炼中,屡败屡战,变得坚韧。 曾国藩怎么对付太平军没什么好说头,比较称道得是曾国藩率先意识到科技的重要性,说实话,清朝被人打成狗样都没主动自上而下的发展科技,也是奇怪的嘞。 曾国藩借着安庆大捷创立了中国最早的军械所,左宗棠居然是他的部下,李鸿章居然是他的弟子。 以前知道曾国藩牛,但并没多了解,但没想到兜兜转转,这些大佬原来都能扯得上关系。】 主要是《曾国藩家书》太有名,导致对他的印象偏向文人作家类。 【称霸中国南方十四年的太平天国灭亡了,这场农民起义并不高明,但它值得铭记,它也是真的扒掉了清政府的力量,给后来者推翻清政府提供了可能性。 是的,清政府都要被推翻的,只不过需要一次次探索和力量储蓄而已。】 这话听得满清可是心情一点都好不起来,本来民心就不稳,偏生还被这么一次次的挑拨,一点都轻松不起来。 【太平天国这边完蛋了,他的友军也撑不了多久。 袁甲三一家子发家听挺正常的:父子进士,弟兄举人,一门两代四贵人。 对于这个名字或许不太熟悉,但他的侄孙袁小四可就没有人不知道了。】 谁能想到他这个年少时走非主流路线的侄孙,后来会成为影响中华的大人物呢? 【但袁家的寿命也是挺命定的,58就是他们老袁家的一道坎,只有达不到这个数字的,很难有超越这个数字的寿命。 袁小四的时代还没来,就不说他了。 剿匪这件事给了汉人上位的机会,也是满清真的太拉了,汉人轮番上阵,唯一一个非汉人还在平乱的过程中挂掉了。 五年时间,彻底将两位猛男的基业横扫干净,对于这一批汉人猛男,慈禧自然得论功行赏啊。 但清朝的阴霾没有散去,前面签订的条约赔钱分期都赔不完,利滚利,还要抵押物,但清政府没东西抵押了啊,最后连自家的税务都要给别人监管,还搞出来个总理衙门。 前身就是理蕃院,只不过人家洋人嫌弃这个番字带着排斥,连名字都给人改了。】 气人的地方又来了,什么时候他们的内政需要这些洋人来指手画脚? 连税务都要让别人监管,怎么还有脸活着? 【清政府终究还是有人被打醒了,奕訢这个亲王终究是被丧权辱国的条约刺激到,借着总理衙门,推动晚清“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 很好,又是一个需要背诵的大题知识点。】 谁初中时没有背过密密麻麻的一张历史问答题资料? 要自救了吗? 他们一直都在努力压制着心中的怒气,一直瞧不上清朝,但如果能够置之死地而后生,也算是一种弥补。 可惜,他们想的太早了。 救国这条路啊,探索得太长了,这不过是刚开始而已,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
第329章 草原丝绸之路(5) 【说完这些零碎的,那就具体来看看中原和西域之间的交流。 既然这条路被叫做丝绸之路,那肯定少不了丝织品的存在。 据司马迁记载,西域等地都不是丝织品稀少,而是其地皆无丝漆,胡人见锦,不信有虫食树叶吐丝所成。 哪怕他们看到了丝织品,也不知道是如何生产的。】 他们听着突然觉得很骄傲,原来他们的丝织品在旁人眼里如此神秘又珍贵,连是如何做出来的都不知道。 【从上古时代开始,中原向西域等国输送的主要商品就是丝织品,西域的纺织业完全没有发展起来,只能靠着从内地交换来获得丝绸,可想而知价格会有多昂贵,也只有西域的贵族能享受。 不过这一点和中原一样,百姓穷尽一生也没办法摸到丝绸,没什么好骄傲的。】 好心情还未维持多久,一下子就叫她给拉下来。 百姓倒是没觉得什么,他们顶多好奇好奇丝绸长什么样子,至于穿丝绸?想都没想过这个问题,只要衣服上没有补丁,就已经是最大的愿望。 【西域对于丝织品的认知很低,低到什么程度呢? 据说在那的小国王经常抢劫,把绢抢回来以后根本不知道要如何用,就那么把东西放在仓库里发烂,也不知道要如何做衣服。 一直到蒙古大军西征时,西域的纺织业都还发展得很有限。】 好浪费啊。 都不知道该谴责抢劫还是吐槽浪费,抢了回去放烂是什么操作? 这倒是给一些人一点别样的灵光,看来以后到一个新地方,探到点新东西时还要记得把人也顺手带上,不然很容易出现这种身怀宝藏而不自知的浪费和悔恨。 【最早开始丝绸制造的是高昌和于阗,在隋唐阶段的一些书籍中都有记载,连蚕种都是从中原内地传过去的。 值得一提的是,西域的环境其实很适合桑树的生长,既然原材料都有了,那么后来发展起来也很快,对于日后为再向西边传播成为中转站也是一个必要条件。 丝织业最早传入欧洲的时间很难证实,虽然后汉书当中有提到大秦,也就是罗马帝国“人俗力田作,多种树蚕桑”,但它很长时间内依赖于中国输入,国内也有纺织业,可原料同样也依赖中国输入。 不得不提,果然厉害的都叫大秦。】 刘彻这次算是彻彻底底无语了,你最后这句话到底有什么加的必要? 而且这句话的逻辑到底在哪里? 他更想问的是,天幕你的心到底偏到哪里去呢? 【罗马帝国从中原买来丝绸后,还会在他们国内的作坊里面拆解,重新印染再售卖,丝绸的精美和舒适度导致它供不应求,甚至还叫一些国家起了垄断的心思,也同样付出了实际行动。 垄断自然就会刺激到其它国家寻找新的路子,也是因此促进了丝绸在欧洲的落地生根。 虽然知道是必定的结果,但还是感觉自家东西被人白嫖了去,少了个源源不断的赚钱机器。 不过后来人家都不靠这种文明手段,直接靠抢。】 一句话创伤所有人。 本来对于欧洲把自家养蚕吐丝那套全部弄清楚就很伤心,又听到后面直接抢夺的话,更加生气,一群不通教化的人。 皇帝们听着也是脸色不好看,抢抢枪,果然他们过往的想法还是太和平了些,中原强大他们也就只敢到处找路子引进,自己乖乖的种桑树、养蚕、纺织,一旦中原落寞下来,就没有了勤劳的概念,只想着不劳而获。 这样看起来,丝绸的价格还是得提高一些,他们已经很良心了,只想要他们的钱。 【除了丝织品,还有一个比较基础的技术传输很重要,也就是之前介绍过的造纸术。 唉,真的是感觉自家的好东西流传出去又骄傲又舍不得。】 听着天幕唉声叹气,他们也跟着心凄凄。 虽然知道防不住,可亲耳听到还是忍不住可惜。 【当然,别人也有传好东西过来,丝绸之路肯定都是相互的,毕竟咱们也不是冤大头,一个劲的往外面送东西,除了打量的真金白银之外,西域对中原的内输同样不少。 第一类肯定是农作物,从古至今,我们骨子里都关注粮食,只要和吃的相关,那都是重中之重。 像是营养价值极高的牲口青饲料苜蓿,这就是咱们张骞严选出来的,他首先是在大宛发现喂养名马就是用的苜蓿,立刻给刘彻汇报了此事,自然引起震动啊。 这可是养马的饲料啊,每年朝廷买马都是个大吞金兽,喉咙还被掐在别人的手里,张骞把种子带回来以后刘彻直接种在他的离宫别馆。 刘猪猪做得很不错啊,但咱们张骞严选更是厉害。】 刘彻:能不能正儿八经的夸一夸? 不过还是高兴的,他的张骞啊,又给心上臣添加一员,当然还是得排在他的冠军侯和大将军后边。 张骞:臣倒是也没有想要争夺。 始皇帝立马记下来,汉朝缺马他的大秦只会更加缺马,看来打匈奴的时候还得派人去一趟西域,可别打仗打着被一群大老粗打没了。 【再有名的就是葡萄,其实我们古代是有野生葡萄的,但大家没有去培育它,连粮食都伺候得艰难得时候,叫百姓去研究这个也是异想天开。 依旧是咱们的张骞严选,又是咱们的大宛,用葡萄酿酒,而且酒藏十多年不坏,咱们猪猪也是个看到好东西就想扒拉到自己碗里的,立刻叫张骞带回来。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81 首页 上一页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