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昆仑舶,也是不使钉灰,用椰索板成片。】 好家伙,这难道不会漏水吗? 工匠完全无法想象如果他们建造出这种船舶,那些富商老爷们还有贵人们真的会愿意上船吗? 别说他们上船,就是自己也不敢啊。 李世民继位没几年,虽然岭南还没有这等繁华的贸易,但听到此等方法也是大吃一惊,这船可真是稀奇,居然还能在海上航行,外邦人可真是拼啊,完全靠八字硬。 【既然都说到唐朝的外邦船舶了,那就直接就着说说当时我们的造船工艺吧,肯定的是,唐朝当时已经抛弃了如此简陋的工艺,基本上都是钉榫接合技术。 皋唐船还建有9个水密隔舱抗风浪和抗沉,“海鹘”这种船舶还左右置浮板防止侧倾。 人家有巨型船只咱们也有,唐朝的“苍舶”,长20丈,可承载六七百人,因为这个原因,咱们的经过别人的港口港湾还得加钱,比如说别人只要10—20迪尔汗,咱们的船就要收1000迪尔汗。 除了征收的税率不同以外,船的体积也占了很大的原因,在浅湾的地方海舶体积大,吃水深,航行不便,人家收费就贵。】 李世民都不知道该不该生气,这种收费还真叫人说不出来不一视同船。 唉,船建的太大了也有甜蜜的烦恼。 【等到宋元时期,那船就更加发达了。 宋朝的船第一个特点就是载重量大,中型海船也被叫做“客舟”,可载二千斛粟,应用最普遍,长十余丈,阔三丈五尺,已经不小了。 比客舟更加威风的就是“神舟”了,看名字都知道很神气,巍如山岳,浮动波上,无论长宽高都是客舟的三倍多,体积直接扩大了二十多倍。按照客舟的体积来推测,神舟的载重可达五万余斛,相当于三千吨。 厉害啊。】 宋人总算是舒心了一回,他们会建造更加厉害的船。 其他人则是不爽了,不就是船嘛,他们还真造不出来。 尤其是沉默的秦汉,只能看看眼馋,他们还是老老实实抓耕地吧。 【第二个特点就是船体坚固,结构良好,鉴于我不太懂船体结构,你们自己看看结构图吧。】 这方面还真就只有专业的人来看,否则真就是看热闹都看不明白。 密密麻麻的结构图展示出来,一群人如获至宝,哪怕是暂时没法建造的王朝也叫人抄录下来,他们建不了就留给子孙后代,好东西用不着也得留在库房里。
第341章 海上丝绸之路(9) 【接下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期间。 从世界航海技术层面来看,两汉时期远航印度,罗马越过印度到达中国,这个阶段西方的远航技术略占优势。】 很好,老刘家的皇帝不乐意了,对于每个都想要当别国爸爸的皇帝,这样被人比下去真的是很不爽。 【隋唐航海主要是根据贾耽的《皇华四达记》作为代表,宋元时期的代表人物就是杨秀、汪大渊,这个时期,我们和大食、波斯航海基本上是旗鼓相当。 明朝的郑和航海是我国公认的航海鼎盛阶段,这个阶段很特殊,每次提到都很复杂,此时波斯、大食的航海基本处于停滞阶段,欧洲航海正处于大变革的前夕,咱们是占据上风。 只是很可惜,如此好的时机,被错过了。】 朱元璋这次哪怕是脸黑,也没有再说什么。 他明白天幕的意思,本该由大明,或者是后面代明的鞑子皇帝承担的历史使命,他们没有承担起来,甚至是叫本来的发展中断,一落千丈。 康熙的脸就没轻松过,自从儿子多了,烦恼就多了。 想到调查到目前西方的发展,心中暗暗生寒,虽然被汉人骂,但总归不能真就背负上后世骂名。 【郑和下西洋之前介绍过,就不反复介绍了,这里就多说一句,郑和能够顺利的下西洋,除了他自身和大明的努力,也是宋元留下来的航海遗产足够厚度。】 宋元:好家伙,航海遗产的说法可真稀奇。 就是他们不怎么爱听而已。 【郑和的远航区别于其他人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规模,是由明朝廷组织的大规模航海行动,七次出海平均下来每次出海人数达到两万多,每次光是千户以上的官员就达到三百多人,每次出洋时间两到三年,就是一支远洋舰队。 这种规模的舰队出门去居然只是为了宣扬国威,叫小弟们来大明拜码头,不知道该说是完全没有这份心眼子还是说太过文明和平。 当然,也是因为自家还有更加想要收拾的人。】 朱棣沉默着,说实话,他一心想着打草原那边去了,完全没考虑过还能往海上扩展扩展。 被天幕这么一说…… 但等看到自家胖儿子那张耷拉的脸立刻清醒了,没钱。 还是先用文明点的方式吧。 其他人或多或少还有难度,只有康熙觉得正正好,一个个成年的儿子在他面前上蹿下跳,不是喜欢和兄弟斗嘛,干脆一个个斗滚出去各凭本事,也不必惦记着他的椅子,自己去称王称霸吧。 正好,他也不用担心自己前一脚去见爱新觉罗家的祖宗,后一脚儿子就跟着下来了。 【郑和的远洋开启了航程最长的远洋航线,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资料积累,那就是航海图和水域资料。 只不过可惜,后来被人故意一把火烧了,那么多年耗费的财力物力人力全部被销毁,后面的人哪怕要重复郑和的路,都要花上几十年一步步重新探索。】 朱棣一下子就炸了,哪个狗东西做的? 弘治年间的朝臣们倒是面色古怪,他们自然知道是谁做的,尤其这件事做得极为嚣张,当事人完全没有遮掩的心思,还因为此事名声大噪,被称为当世君子。 万万没想到事情居然还有反转的这么一天。 朱厚照更是肆无忌惮,“哼,那刘大夏这次可真是名传青史了。” 【航海图的话,最著名的则是郑和的,除此之外,明清时期海商手上还有一些私人的航海图,都是极为珍贵的资料,虽然里面带了些迷信的色彩,但内容基本都是写实,因为记载的人都是普通的写手,不存在文人那套着墨美化。 提起这个就生气,目前尚存的民间航海图《顺风相送》和《指南正法》手抄本,都在英国大学的图书馆里面。 每次想到这些东西,都气得不行,那都是我们的,我们的!】 别说天幕生气,就是下面听的人也很生气啊,凭什么一直抢他们的,那么多东西,居然连这种民间的航海图都不放过。 朱元璋和朱棣气得在那暴走转圈圈,天下的东西哪怕是没在宫内,但说到底肉也是烂在锅里,可现在居然被人直接端走,能不叫他们生气吗?
第342章 后续 【鼎盛期过去自然就是开始走下坡路,偏偏人家西方海已经大变革,两者的差距拉开,位置颠倒,一直到现在我们用了几十年的脚步去追赶,付出的东西更是数不胜数。 长达两千多年的交流路上,中国一直扮演着输出国的形象,但也不能就否认被他国的输入,那样才会陷入过往的自大和惨剧重现。 在西方的殖民主义到来之前,海上丝绸之路除了少有的几次中途,基本上都扮演着和平的通道,而在今日,新时代的丝绸之路依旧在继续,它不仅会成为过往的见证者,还会成为未来的承载者。】 中间那段林书几乎是以翻PPT的速度掠过,一步慢步步慢,看着双方的差距越拉越大,明清时期的人都沉默着,心中尤为不甘,这段差距发生在他们生活的时期,莫名的叫他们感觉到失望和自责。 【丝绸之路的研究还在继续,它并未淹没在历史中,又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 诸位老祖宗们有能力的就看看自己能不能走,我知道你们有的着急,但还是别太着急,这条路包含着巨大的利益,但也不是那么好走的。 期待下一次见面!】 啪的一声天幕关闭,百姓们都怅然若失,听了也就听了,可这些不是他们所能决定的,只能指望着朝廷和做主的皇帝能够改变。 皇帝确实很忙,元代往前捯的还算不那么着急,毕竟这会儿都还占据着主导地位,还有的只能慢慢一步步开通。 而自朱元璋这边开始,又是催促工部,又是派人招募能跟着出海的人,已经不再局限于水手,朱元璋甚至是让了很大一步,海商也能参与其中,论功行赏。 而朱棣这边则是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他面对海外的地盘是一点想法都没有呢? 那些已经有国家概念的还好说,那些无人的岛屿或者或是落后的岛屿,他居然真就没起过一点心思? 难道他是真的瓢了,居然连地盘都看不上眼呢? 他和康熙此时倒是想到一处去了,要搞事的儿子他也有啊,而且他还活着,朱高煦和朱瞻基的矛盾就已经藏不住,剑拔弩张都是火药味。 他了解二儿子的性格,不是个会服输服软的性格,叫他在大明的土地受气甚至是丢了性命,还不如给了东西把人丢出去,叫他自己去打天下。 不是喜欢当皇帝嘛,自己打下来的不比接任老子的要有成就感啊。 康熙就是如此吩咐的,连带着将前面赫赫有名的“九子夺嫡”聚在一堂,冷着脸说出他的决定,想要自由那就现在给老子打工,一个个都赚够了出海的钱再来谈未来。 一群皇子还真没想到会是这么个结局,有的人感觉希望重现,有的人无声放下,还有的人心有不甘,康熙将他们的表情尽收眼底,一言不发,但心中多少还是失望,到现在,还是想不开看不透,他老了,没有那么多慈父的心去领着他们走。 出了宫门后,胤祥跟在他四哥身后,反正都被揭了老底,没有必要再假模假样。 “四哥”胤祥一脸担忧。 胤禛依旧是八风不动的脸,“做好我们分内的事情就是,皇阿玛自有定论。” 要论耐心,一群兄弟里还真没有人能忍得过他。 况且他冷眼瞧着,大哥二哥都已有了念头,三哥安于现况,老五无雄心壮志,老七只想着隐身,还有老八和老十四依旧不知道安分为何物,老九老十倒是滑头,有了退意,只不过顾忌着兄弟情份。 他也感受到皇阿玛得难处,这群兄弟还真都不是好处理的主。 “十三,你愿不愿意去广州一趟?” 胤祥没有任何犹豫,“四哥需要,我便去。” 胤禛想着提娜姆透露的皇阿玛的寿命,觉得暂时不用想那么多,还不如先把一些更加重要的问题解决了再说,洋人…… “我会和皇阿玛提议,你府上做好准备。”这一去就不是简简单单的几个月,家中女眷还有子嗣都要做好准备。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81 首页 上一页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