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深吸一口气,若是真有,天幕给他说出来也很好,他还有机会修正。至于挨骂的事,这么些年,没少挨朝臣的骂,没少听他们各种谏言,今日便当自己又再听取朝臣建议吧。虱子多了不怕咬,骂挨多了更进步嘛。 略作思索了一会儿,李世民让高力士给自己去取笔墨来。 高力士麻溜地把东西都准备好了。 李世民一看,嚯!这纸还真是有些花里胡哨的,上面洒了金箔,还有一股淡淡的味儿,似香非香的。墨也是,不仅没了墨常有的焦臭味儿,反而有一股细腻的香气。 这李隆基,还真是会享受啊! 李世民心里气了气,但没时间和精力来计较这些事了,将纸铺开,用玉镇纸镇好,又将毛笔蘸上了墨水,待天幕继续讲述后,便在纸上飞快地写了起来。 【安史之乱在历史上极具代表性,因为它是一个矛盾的集中爆发。许多人在思考安史之乱的原因时,大多会归于两点,一是李隆基宠爱杨贵妃,重用李林甫杨国忠这样的奸臣,二是兵权落到了安禄山这样的外族节度使手中。但这些原因都过于片面了,对我们来说参考价值过低。】 【要说清安史之乱的原因,须得更加深入地去挖掘,不仅是深入到政治经济等领域,更要深入到整个社会的层次去。安史之乱爆发时,看上去是大唐最鼎盛的时候,也是帝制时代最繁荣的时候,实际上是危机最多最大的时候。国家机构,可以简单粗暴地分为地方和中央,而天宝年间时,唐朝的中央内部、地方与中央之间、以及地方各处都是充满着矛盾的。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矛盾是越来越尖锐,越来越无法缓和的。】 【首先是中央内部的矛盾,也就是玄宗朝朝廷内部的矛盾。这点很好理解,在李林甫上位后,各种排挤和打压异己,真正为国办事的有才能的都被排挤走了,剩下的是各种利益小团体,拉帮结派,一门心思搞政斗;后面杨国忠上位,取代李林甫成为李隆基身边的第一权臣,权力的交接过程也颇为动荡,杨国忠也制造了冤案,拉了一批人下水。朝廷中不就乌烟瘴气的?自然也就矛盾重重,大家心思都不在办公做事上了,而在搞斗争上了。】 【相对于朝廷内部斗争的矛盾,更为致命的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这个地方,包括两层意思,一个是各地方政府,像节度使就算是地方政府与势力,另一个意思,就是百姓阶层。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矛盾,体现在很多地方,其一是将相不和。李林甫在位期间,就有意打压各地方节度使,想断绝各地方节度使进长安为相的道路,比如王忠嗣就是被他搞掉的,后来杨国忠上位,就与被李林甫提拔上来的异族节度使矛盾很深,安禄山起兵叛乱时,打出“诛国忠,清君侧”的口号,是有极大的私人恩怨在的。】 天幕对“地方”的定义,令帝王们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忍不住思索,百姓阶层也算是地方么?这是一个什么标准来划分的?为何百姓阶层,也会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因素?毕竟安史之乱八年,最受重创的就是百姓啊! 众帝王们琢磨了一番后,各有一些想法,只是不能确定自己想法是否准确,想听一听天幕的解答。 【其二就是更隐藏的矛盾:军事实力的外强内弱。大唐开国以来,得益于天选帝王太宗李世民的功绩,国力提升速度极快,国土扩张速度也极快。大唐对国土面积的执念,和汉武帝刘彻一样深。所以从太宗到玄宗,除了武皇外,其他帝王都对扩张国土雄心勃勃。但是打下来的疆域,就需要军队镇守。控制和管理边疆,处理与异族的关系,是一个十分需要技巧和智慧的事情,毕竟中原周边,能够延续千年而存活下来的势力,没有一个是简单的。伴随着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坏,李隆基便在开元十年设置了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 【早期的李隆基还是很有创新和探索的精神的,旧制度崩坏后,用新制度来代替很正常。设置兵镇也没毛病,但李隆基犯的一个致命错误是,他将行政、财政、人口、土地等管理权,都交到了节度使一人手里。这就意味着,节度使手中不仅有兵权,他们还有人有钱!大家说说,这和军阀有什么区别?这些权力在手,谁不想当个土皇帝,当个霸王啊?这样一来,使得本来掌握地方行政权的刺史之类而官儿,都成了节度使的部属了,刺史们不再是对中央负责,而是对节度使负责了。如此一来,地方势力不与中央离心离德才怪。】 李隆基这骚操作,真是让帝王们惊出了一身冷汗,这些个有头脑有谋略,且野心都超乎旁人的帝王们,第一时间就能反应过来,手中有兵有钱又有人的意思,虽然他们没听过“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句话,但所有人第一反应是:那还不得反了他娘的,自己当皇帝?特别是顶头上司还是李隆基那个货色。 【给宋朝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让大宋一直生活在将领有兵权就会造反的“被害妄想”中的藩镇制度,就是李隆基搞出来的。这一手不仅对大唐影响极大,连带着也影响了大宋几百年的历史,导致宋在军事上一直犯浑。可是,任何人看到了那么大个大唐,被藩镇势力弄得七零八落的,落下点毛病不奇怪吧?】 赵匡胤:emmmm……感觉自己被扎了好几箭,天幕不嘴大宋则矣,一嘴大宋,就一朝全都被嘴,真是专门往心窝子里扎。 赵德昭问:“父皇,天幕这是何意?” 赵匡胤忍不住翻白眼道:“天幕说我将权力分的太过,导致宋的军队一直强不起来……” 赵德昭:我好像听到了什么了不得的事,天幕也骂过宋?还骂过自己这英明神武、智计过人的亲亲父皇?父皇还老老实实挨骂了? 嘶…… 嬴政刘彻与李世民,顿时也理解了赵匡胤的心情一点了。任何人看到李隆基干了那么一件蠢事,不记着点,吸取教训,才是有问题的吧?呃……大宋只是吸取教训太过? 【李隆基设置兵镇,镇守国土四方,这出发点是没问题的,乍一看还是个聪明机智的政策呢!可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节度使的实力不断强大,而中央的军力却在不断变弱。太宗贞观年间,实行府兵制时,全国有634个折冲府,其中有261个在拱卫中央,中央相对于地方有着绝对的军事优势,可是在设置兵镇后,保卫中央的变成了彍骑,用人话讲,就是宿卫兵。到了天宝年间,大唐边镇兵力达到了50万,但中央不到八万。所以安禄山身兼三个节度使,还联合了少数部族后,就凑到了十五万兵力,他就敢冲京师重地打长安有木有!】 【所以对于天宝年间的安禄山来说,就是这么个情况:自己手里有兵有钱还有人,顶头上司待自己还行,可有一个小人同事一直针对自己,天天在上司面前叽叽歪歪说自己坏话,还给自己小鞋穿,上司看上去又昏庸无能,占着位置不干活儿,自己这个节度使干得都比他那个皇帝干得好。既然不想受气,又有实力取上司而代之,何不试一试呢?安禄山作为外族,君君臣臣那套对他来说都是虚的。更何况,李隆基抢自己儿子的媳妇,不已经坏了纲常在前么?】 众帝王:嘶……听上去蛮有道理的样子,总感觉哪里不对劲,可是现在说不上来。
第130章 两级反转李隆基(31) 不过这时候,帝王们也慢慢品过味儿来了。 世人将安史之乱的原因,归咎于杨贵妃,说她媚上惑主,归咎于李林甫杨国忠,说二人惑乱朝纲,归咎于安禄山,说他是外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可问题并非简单地出现在他们身上。就算没有杨贵妃,可能会有李贵妃;没有李林甫杨国忠,可能会有别的奸佞小人趁机上位;就算安禄山不反,也会有其他野心勃勃的节度使。 这场叛乱的发生,是一种必然,只是不一定是安禄山发动,不一定叫这个名字而已。 这样的领悟,让帝王们都浑身一寒。 再联想到,天幕讲大明时,连带着将太*祖的政策也盘了一通;讲大宋时,把近两百年前的开国皇帝拎出来骂,当时只觉得,天幕确实挖的深。可如今一看,反而更像是一种宿命感,是一种作为帝王都很难以抗拒的力量,在推动着一切的发展。 反过来,像于谦、岳飞这样的人,他们才不是被局势所选出来的人,而是自己选择与那股力量对抗的存在。 李世民听到这里,便知道了天幕的意思。 面对天宝年危机的他,仅仅除掉一个安禄山,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节度使与兵镇制度,才是大唐危险的原因之一。 藩镇制度的问题有多严重,从汉代的历史,从天幕大力批判明太*祖搞分封藩王,就可以看出来。 国家权力,必须集中在中央,若是流散到地方,必然会危及到中央的稳固,这才是致命的根本。 李世民心中正思索着这个问题,高力士上前,声音压得低低的,道:“大家,广平王兄弟二人来了。” 李世民抽回思绪,扭头就看到了两个身量颇高的年轻人,在不远处给自己行礼。 李豫和李倓听说皇帝召见,二人便匆匆赶来了,远远就看到两人的父亲跪在地上,颇为吃惊。 可是路上听到李亨会偏信张良娣和鱼朝恩、李辅国等人,还会冤杀李倓,二人又觉得他跪在那里挺正常。 皇帝本就不待见他这个太子,又听到天幕细数他干的那些糟心事,还只是让他跪在那里,都是皇帝今天收了脾气的。 见到两个来孙,两个象征着大唐未来希望的人,李世民的心情也好了许多,命高力士给二人端来桌椅赐座,还上了最好的茶水和点心。 二人忙一齐谢过。 李倓犹豫了一会儿,还是对李世民行礼道:“圣人,太子可是犯了什么错?若无大错,能不能让他起来?” 李豫没拦住李倓,便跟李倓一起求情。 李世民一看,这李倓,果然像天幕说的那样,性格有点刚,哪怕李隆基对儿孙们不太热络,他也敢直接给人提想法。 不过,这玄孙虽然讨厌,但来孙看上去朝气蓬勃得很,李世民瞅着就觉得心里高兴舒坦,便道:“行吧,看在你们二人的份上,李亨你起来吧!”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21 首页 上一页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