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地之行的改制,终是行不通的。”有人低声嘀咕道,就怕自己声音高了,让朱元璋给听见了。 “有些祖制确实……当初太宗皇帝起事,便是因为藩王之故。” 若没有分封藩王,这皇帝是谁做,还不好说。 有脑子转得快的,立刻回溯了一下本朝的历史,不得不承认,天幕说的极对。 【除了分藩王、废宰相,朱元璋还有其他被批评的地方,比如恢复殉葬制度。本来人殉制度主要在商朝,帝制早期的秦汉就式微了,开始用木俑陶俑代替,所以始皇帝被大家亲切地成为“初代手办爱好者”。后来,辽、金、元、明、清都有过活人殉葬的事。可这件事,只有大明被骂得最厉害,为什么呢?因为其他几个,不是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就是少数民族政权,只有明是汉家王朝。汉人都自觉自己是文明人,是开化的种族,不应该做那么落后、残忍的事。因此,废除殉葬制度,不仅是康熙帝的功绩,也是朱祁镇那乌漆嘛黑的人生中,屈指可数的可称赞之处。】 啊这…… 还有此等反转? 大臣们偷偷觑皇帝,皇帝竟然在这件事上,成了朱祁镇这个卖国蠢物的反例? 这样的对比,令朝臣们都有点无言以对。没想到后世之人对人殉一事,如此在意。 “天幕分别是非对错与明军昏君的标准,竟是从头到尾都如此,未曾变过。”邝埜惊叹道。 旁边的人问:“邝大人何出此言?” 邝埜笑了笑,道:“太*祖被天幕指责之处,皆是不利于朝政不利于民的。” 藩王之乱,只会让百姓生活不稳定,这人殉制度更明显了,陪葬的除了后妃,还有一些奴仆下人。高高在上者不在意他们的性命,可天幕显然将每一个人都看做是人,不论是天潢贵胄,或者是贩夫走卒。 邝埜的话,令许多人深思琢磨,“社稷为重,君为轻”是这天幕一直贯彻的吗? 朱元璋揉了揉额头,他也没想到,活埋人这件事,会让后世人如此在意。 【为何明朝开始,就是对女性压迫加重的加速期?从不断被推广的裹小脚,再到贞洁牌坊等等,女性的地位,相对于宋朝时期,有了一个加速跌落的过程?主播个人以为,这和朝廷的引导分不开关系①。他们将女性更严苛地关了起来,皇家为防止后宫干政,直接从小门小户选妃选后,但他们忘了皇子公主们又成长于这样的妇人之手;民间也就跟紧步伐,加速了对女性的束缚,不仅身体上摧残女性,精神上也要束缚女性。宋朝女子再嫁不是奇事,到了明朝,寡妇都要守着一个石头搭建的门楼子过一辈子。“程朱理学”就是诞生在这样的土壤的,它不是横空出世的,是社会思想酝酿出来的。】 天幕中明显是个天女在说话,也难怪对女人被约束一事,极为不满和愤慨。 元朝是个短命王朝,宋朝的风俗习惯,大家都还记得许多。宋朝的女性,不仅可以再嫁,而且可以抛头露面做营生。
第51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51) 朱元璋微微一愣,招来户部的人问:“眼下,百姓中裹脚情况如何?” 裹脚非起源于明,有一说法是起源于南北朝,另一说法是起源于南塘李后主,皆是因为后宫女子为争宠,而想出来的花样。她们若是自己疼也就罢了,没想到这种事流毒于民间,祸害了不少女子。 朱元璋颁布的《衮冕制度》中,有规定“命妇复杂繁盛冠饰和缠足”,是对达官贵人家中女眷的规定,但他没想到,这一要求竟然会影响到民间。 户部尚书王直忙上前道:“回陛下,朝廷与皇家如何做,百姓便会学,这是为何朝廷与皇家为天下表率。” 王直说得很委婉,但朱元璋也知道,缠足一事,已然在民间开始流行了。 朱元璋听完王直的话,又陷入了沉思,王直只好安安静静地站在一旁。 嬴政摇头:“能作乱之人,非在男女之差。束缚住了女子,便使得她们无法尽力劳作,也是有损国力的。” 在嬴政眼中,百姓便是他的打工人,打工人哪里有性别之分,能干活才最重要! 说起不好的女性,刘彻第一反应便是想到吕后,那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可是他也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想到了自己的皇后和后妃们,想到了其他宫人。女性中有如此野心和手段之人,并不多,她们大多是普普通通的,和男子一样,才能能力突出的,仅仅那么一小撮而已。 李世民对此也十分不赞同:“大可不必如此苛责女子,男女皆为皇帝子民,女子还是生育之人,何苦来哉?大明皇帝选妃也问题极大,若因害怕后宫干政便选小门小户之女,便要将皇子皇女与生母分开,可婴幼儿童谁不恋母呢?” 赵匡胤扯了扯嘴角,想要笑笑,结果表情比哭还难看,没想到他大宋被夸,是因民风,是对女子的开放态度。可是对女子不是本该如此吗? 玄烨听罢顿了顿,想起到了大清时依旧流行于汉人中的裹小脚,便不由得摇头。 玄烨知道,汉人被满人蒙古人压在头上,此等心高气傲民族,如何能忍气吞声?可他们无力反抗清廷的压制,便回到家中磋磨女人,在外面得不到的尊严,便回家中找……大清朝廷虽不鼓励如此对待女子,可汉女如此凄惨,亦有清廷的“功劳”。 可是,连汉人都如此残忍对待自己人,他一个满人又何须多操心?玄烨略有些残忍地想到。 至于天幕说废除殉葬也是一项功绩,是玄烨没想到的。他们满人的殉葬习俗,倒不是学的中原汉人,而是自己的习惯罢了。 天幕似是深吸了一口气后,稳住了情绪,才继续道【朱元璋另一个非常令人诟病的事,就是开创了华夏版“种姓制度”。大家都对印度的种姓制度如雷贯耳,知道他们的底层和穷人有多可怜,也知道他们的人才流失十分眼中,许多印度底层拼命往上爬,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挣脱身上的身份桎梏,不再世世代代只能因为种姓而受累,因而美利坚的许多公司都用印度人做CEO,许多印度程序员都留在美利坚,如今英国首相都是印度裔。】 【朱元璋的种姓制度,其实是一种十分严格的户籍制度。制度直接定死了一个人的社会身份,比如你爷爷是农户,那你爸你到你的儿子孙子都是农户,祖祖辈辈只能靠种田吃饭;若你家是军户,那就世世代代男丁都要入伍当兵;如果你家是杀猪的,那你后世子孙都只能杀猪……以此类推。朱元璋创立这个制度的原因很好理解,就是为了便于管理。这样一来,好像每家每户都有了稳定的铁饭碗似的,可在靠天吃饭的时代里,农户家因天灾而颗粒无收,却不能进行别的营生怎么办?直接等着饿死吗?军户在不打仗的时候还好,一打仗可能就是满门男丁全灭,在那个对女性束缚越来越严格的时代,留下一家女性被人欺负吗?】 【此举看上去是省事,实际上是极大的伤害了社会的活力,就像是一棵树一棵水稻,剪掉了它的大部分根基,虽不会立马死掉,却会慢慢失去它的生机,最后枯死。人就像落花一样,有的飘入堂前,有的飘入粪坑,这是无法选择的,可是有些人才,他就是出身寒微,就是不幸投生到了吃不饱穿不暖的家中。朱元璋自己出身低微,难道就不知道这个道理么?他大约还是为了朱家的江山稳固吧!可惜了,老天给了大明一个极大的教训:送来了朱祁镇这样一个十毒俱全的人。】 朱元璋不由得浑身一震:他朝皇帝有昏庸无道的,有无德无才的,但是像朱祁镇这般,不仅人又蠢又坏,还能靠着儿戏一般的复辟重新登基的,却没有。难道,这就是老天给朱家的报应吗? 朱元璋越细思越觉得恐怖,被俘皇帝大宋就有两个,他们的经历和下场,昭示着异族人对中原皇族有多狠毒,可是朱祁镇不仅逛了一圈安生回来了,还能再次登位!好似是老天爷第一次想弄死大明,结果于谦力挽狂澜,救下了大明,可老天不甘心,又让朱祁镇重新坐上了皇位一般,颇有一股不将大明弄垮不罢休的架势。越想越觉得,朱祁镇这种脓包玄孙能坐稳皇位,就是老天对大明的惩罚。 一致都致力于与门阀士族斗争的李世民表示无语:“人之才能虽非天生,却也有不少人天生有才,比旁人聪明。皇家若是不想自己手中权力被豪强世家分掉,就需要借助民间的力量。” 嬴政也忍不住惋惜道:“大明若是不想要那些人才,便给朕罢!朕需要得很!” 这两期天幕,启发了嬴政许多,他逐渐有了破当下六国虽灭,贵族却不臣服的现状的思路,他也要取民间之力! 刘彻呵呵笑了:“东城的王家儿郎生得孔武有力,脑子愚钝,却被家中压着读书;西城的蔡家生了个病怏怏的孩子,却得入伍当兵……有意思!” 赵匡胤皱着眉,却在思索朱元璋如此做的动因:“怕是想事无巨细地安排好了,后世子孙就在他安排好的框架里做事吧?可惜了了,考验朝廷与皇家的,从来都是老天,如此将饭喂到子孙后代口中,是无用的。” 玄烨皱着眉苦着脸:大清为压制住汉民,学了大明不少招数,可如今,天幕对此万分不赞同? 朱元璋的“户籍制度”确实是省事,脑子稍微不行的都看不出问题有多大,看得出问题有多大的,都深深的叹气。 【除了尽力限制普通百姓,朱元璋对社会的中坚力量——读书人也是一边拉拢一边打压,一边给予考上了不同功名的读书人不同的特权,一边又将科考的内容更加固化,在洪武三年大明第一次举行科考时,就规定了考试内容的范围,如《易》用程朱氏注版,《书》为蔡氏流传的版本等等,也就是后来说的四书五经。不过刚开始对举子们写文章没有很多格式要求,一直到成化年间,也就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当皇帝的时候,开始由“经义”变为考八股文,对格式、字数、思想观点的表达等,都有了严格要求。】 【明朝的科举风格,和朱元璋的做事风格很像,那就是一言堂,只以程朱的观点为正确,对其他各朝的注解和解析都不采纳。这固然能够统一思想,但同时也限制了思想。举个例子,在历史上,思想最为自由的年代是春秋战国时期,那时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后来秦用法家统一中原,汉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治阶级对思想方向的取舍转变那么大,是因为社会情况一直在变化,不同的时期适用于不同的思想。就如于谦在京师保卫战最危急的时候,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理念,稳定了朝野上下的人心,才朝廷百姓齐心赶走瓦剌人一样。秦用严苛的法家思想完成统一,是因为统一六国是战时,乱世用重典,所以法家的思想适合那时的秦。到了汉朝,四海稳固之时,便需要休养生息,需要重建经济社会制度,所以用温和的儒家思想,推行仁政。】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21 首页 上一页 38 39 40 41 42 4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