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借着朱祁镇的皮囊坐皇位时,朱元璋也晓得了,老四朱棣为了削藩,也费了不小的力气,还因此被人骂得位不正。他那时回顾老四做的那些事,不得不承认,自己这个当爹的给他拖后腿了,若是没有藩王之类的问题,朱棣还能将精力更多地放在其他事情上,大明也会因此更加强盛的。 或许是自家丑娃自己爱,朱元璋突然觉得,若是他没弄那么多有的没的,不搞什么藩王海禁户籍之类的,老四这个明太宗,说不定会不逊于唐太宗呢! 【赵匡胤上位后,改革唐朝兵制的想法是没错的,军权收归中央是时代发展所趋,只可惜宋朝进行了一次错误的试验,导致问题向一个方向发展了。说起宋朝的问题,大多人立马就会反应过来:冗官冗兵。这个总结很精辟,冗便是太多,太臃肿的意思,当官的和当兵的都太多了,花费就多了,也就有了冗费的问题,这些问题一环扣一环,致使宋朝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 【说到冗官,这就让主播想起了,因为掉进宋朝官制这个天坑的日夜,简直是最惨无人道的折磨。不说咱们这些后人,恐怕宋朝的皇帝和当官的都没有搞清楚,他们到底有多少官,哪些官管哪些事,哪里出了问题谁负责之类的。而冗官的目的就是分权,宋朝官职多的原因,就是一个事会分成好几个人管,而且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官职,这些事还分为长长久久的事和临时有的项目。】 【说到这里,就用咱们的老熟人、北宋文学家、改革家、政治家王安石的头衔,来给大家感受一下:‘光禄大夫、行尚书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上国柱、太原郡开国公、佐理功臣’,这是王安石在同一时期身上的头衔和职位,若说是因为王安石过于能干,皇帝给他的活儿超级加倍了,所以官儿也超级加倍,还能理解。可是宋朝上下几乎都是这德性,仿佛身上没三五个头衔官职,都不好意思见同僚似的。这么一串儿头衔,主播觉得,相声界的贯口来挑战都得担心影响到职业生涯。王安石这样的政治家,咱们不怀疑他能不能分清自己的职责和工作范围,可能保证朝中其他人都记得住?都分得清?】 赵匡胤有点怀疑人生:啊……这……我真有设立那么多官职吗?有让一个人担任那么多职务吗? 嬴政第一次感到困惑:那些官职,看名字看不出他们是做什么的。 刘彻倒是有些了解:这法子,跟我那分封制有些血脉相连啊,都是将东西越切越细,越切越细,分摊到每个人的头上就少啦!只是分封制用在权贵身上,当然是权贵人越多分的越少,可官职不可这般干吧? 李世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若身上有三五个官衔职位,就得拿三五份俸禄,天幕所说的这位,怕是要拿七份? 李世民想到这里,忍不住“嘶——”了一声,要养这么多官,可是不小的负担啊! 朱元璋笑道:“宋虽弱,却但确实做了不少尝试与创新,与元的新制以及大明朝廷的建立,提供了不少的经验。” 赵匡胤有些懵懵的,因为唐那样一个强盛的王朝,也因各地节度使的不安分,导致分崩离析,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创立宋朝时,他一心想要避免唐所遇到的问题,十分忌惮武将的同时,也十分害怕权力集中在一人一处,因而一直在分权。 只是,后世子孙会将他弄到这种地步,也是他没想到的。 【王安石的头衔与职位,还只是宋朝冗官一个小小的角度。宋开国时,赵匡胤便改革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这个时候才算是真正的下沉到了普通百姓之中。科举制从隋创立起,经过了唐的发展,到了宋又进一步完善,参与考试者,不论贫富,都可参与,而且还十分抑制权贵子弟舞弊,采取了糊名制和誊抄法。如此一来,科举取士取了不少民间学子,自然要给这些辛辛苦苦考出来的人一个前途,于是当官的人也越来越多。只是科举和后续的官员考核制度不完善,以种萝卜为例,取得萝卜有些良莠不齐,但需要都安排位置,萝卜坑不够了,就得多挖几个,或者几个萝卜塞一个坑,可有了坑的萝卜,虽然会挪坑,但没有适当地剔除掉长得不好的,甚至发烂还影响其他萝卜的萝卜,这种地之人要管的萝卜地可不就越来越大,而且要用的肥也越来越多?】 再次听到科举之法,嬴政依旧十分心动,明朝那一期讲的是考试范围,他还有些犹豫。这次听到宋科举取士竟可以不论贫富,让嬴政思路更加打开了。他一心想统一小篆为大秦统一文字,却受到了不小的阻碍,毕竟各国都以自己的文化传承为荣,并不稀奇。但若以科考为途径,规定小篆为科考唯一用字,从取小吏开始,想必无数人愿意学用小吏,同时也能选出一批能干小吏出来! 刘彻亦有些心动,宋朝因唐亡于藩镇割据而不断分权,他是理解的,但汉的阴影不仅在各地王室子孙,也在朝中的外戚。自吕氏一族后,汉对皇后娘家都十分防备,若引入其他势力,又担心是驱狼吞虎,虎未死又有狼患。倒是这科举制,引进来的人,通过考教学识取人,便保证了有一定能力,从平民中取优秀士子,身后无家族助力,用起来也放心,哪怕他为官后再培养自己的势力,也需要一些时间…… 刘彻越想越觉得可行度挺高。 李世民听到糊名制和誊抄法,忍不住眼前一亮:“这倒是不错的法子!科举之法兴起于隋,本是想用来抑制世家大族,不料却被世家大族利用,通过科举塞了不少人。若是好好操作一番,不愁世家大族这等疾患解决不了!” 李世民不仅想到了要学糊名法和誊抄法,还想到了要在民间设书院,帮助出身普通的学子入学。如此一来,朝中官位也不会尽被那些大族子弟占据了。 明的科考随宋元制,朱元璋被骂过规定四书五经只用程朱二人版本的事,已经在推行改进了,所以他的注意力在最后那段话上:“这天女说话着实风趣,乡下种萝卜确实得一个萝卜一个坑,而且得用大粪浇!哈哈哈……” 朱棣在一旁有些哭笑不得,他知道朱元璋铁定是将那些惹他生气的大臣,想象成了田地里的萝卜,被农民用一瓢一瓢的大粪临头浇下来了,真是恶趣味啊! 玄烨点头:可不正是说到了要害处?宋的目的在分权,可如此分也属实过于简单粗暴了。 赵匡胤未曾想到,自己改革科举一事,竟有如此影响,他当初只想着分权,便想着要用一些没有根基和背景的人,想用普通百姓出身的士子,来冲淡稀释掉许多身后有大家族的人的权力,不想一下子用力过猛,导致取士取多了。 “确实需要一个考核办法,将官员中的一些任清除出去。”赵匡胤记下这一笔。 【而冗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在于太*祖就开始的重文轻武。重文轻武的原因还是和唐的灭亡以及赵匡胤上位的方式有关——他天然不信任武将。重文除了体现在扩大科举范围,大面积进行文考取士外,还体现在朝中文武大臣的不同待遇上。在宋朝朝廷中,武将会受到压制,缺乏升迁的渠道,文官则不然。而且军队内部以文官为主,武将们只有等到打仗的时候,才有指挥权,至于调兵权、统兵权都不在武将手里。】 【文武相济本是对的,咱们的军中也有政委之类的文官,但是文官干了武官该干的活儿,就不对了。武将们除了带兵打仗,还有很重要的就是将士们平日的训练,提升他们的体力、如何布阵迎敌、如何行军等等,看过一些军旅剧和军事题材的节目的都知道,当兵的平日训练很重要,也很辛苦。就比如野外拉练这条,武将们身体素质过硬,陪着士兵们在外翻山越岭不难,还能监督他们,文官的身体素质就做不到。而另外一些如日常的吃喝住行、医疗、思想建设才适合文官负责。宋朝将武将的权力压缩到了极致,平时连统兵权都没有,更别说练兵了。哦,你问宋朝大兵们训练怎么办?没关系啊,用人数堆嘛!于是冗兵冗员的问题也就出现咯。】
第85章 南宋跑神完颜构(20) 拥有一支威武雄狮,是每个帝王的刚需,是稳定江山的基础手段,谁的江山不是靠着军队打下来的呢? 朱元璋是知道朱棣后来建立的明军三大营的,这样的创举令他这位老父亲也刮目相看,因而对朱棣也寄予厚望。 趁此机会,朱元璋问:“老四,你觉得咱们该如何避免走宋的老路?” 朱棣顿时浑身的皮都绷紧了,这问题有点像是送命题啊!但他不敢怠慢,道:“儿子以为,宋的募兵制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是应当取代府兵制,只是招募了兵员,应当加以操练,并配以甲胄兵器,成为精兵为上。若一支兵,能以以一当三,甚至以一当五,便能省下另外几人的军饷不说,还能省下几幅甲胄兵器。” 朱元璋回忆起正统年间的京师大营中的兵,确实都训练的不错,可是从张辅等人口中得知,太宗时期的三大营更为彪勇强悍,令他好奇得很。 于是,朱元璋道:“若是我让你从各处军中,调来精壮于一处,你可能练出一支战无不胜的精兵来?” 朱棣保守地回道:“若父皇有此意,儿臣自然竭尽全力。” 训练精兵不仅需要时间和精力,钱也是个问题啊!朱棣哪敢一口应承下来。可是他又不好意思跟皇帝开口要钱。 朱元璋心头掠过一丝失落,这个老四还是守着君臣之礼。这也是这么多年来,对这些儿子严苛又疏离的报应了。 朱元璋压下了心中的难受,道:“既如此,回头你写份奏折给我,若你的法子能行,我就让户部给你钱粮。” 在这朱元璋用雷霆般手段削藩的时候,却将军权交予自己,令朱棣惊喜又担忧,不过想到朱元璋毫不掩饰要将皇位传给自己的意思,朱棣心中的喜意也压过了忐忑,忙跪下道:“是,儿臣领命!” 而嬴政听到这里,则期望天幕能讲讲如何练兵,那什么思想建设、野外拉练又是做什么?嬴政想要海内安定,四方臣服,百战不殆的秦兵还需要更强的实力。 刘彻对这宋的开国太*祖也有些不屑,“帝王用人,便是用他们的才能,用文官去管兵权,亏他想得出来,还做得出来。” 他最钟爱的霍去病,打仗时最爱奇袭,一次性奔袭上百里,杀匈奴人一个措手不及是常事。若是让文官来统兵调兵,霍去病还如何奇袭?光是等调兵都能等上好些时候吧?等兵调来了,匈奴人早走了,军情也发生了变化,还要如何打仗?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21 首页 上一页 62 63 64 65 66 6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