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这个会打仗的,对此更是鄙夷。之前天幕还说,这位宋太*祖的带兵打仗之能,虽不及他与明太*祖,却也差不了太多,可是看他用文官来管军权一事看,天幕这评价怕是有失偏颇了。带兵打仗的,能不知道军情紧急时刻,最不能让那些笔杆子在一旁碎碎叨叨? 李世民可以想象,统兵权和调兵权都不在将领们手里的时候,打仗会有多被动,而打仗的人会有多难受。 玄烨虽理解赵匡胤的动机,却也不赞同他的做法:“回望历史,武将造反的不少,但外戚、宦官、文官作乱的也不少,单单打压武将是不行的。” 赵匡胤的握着笔,深吸了好几口气,才让自己沉下心一些,将天幕所说的冗官冗兵冗费等问题,捡要紧处记下来。 当初他大力抬举文官,压制武官,确实是因唐后期与五代十国时,层出不穷的武夫夺权场面给惊着了,所以感觉稳固江山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将那些武将打压下去。 这些举措,他在位时还是十分好用的,军权顺利收归中央,文官们也帮着自己将朝政理顺了,整个国家都逐渐步入正轨了,除了外面的辽、西夏等势力,宋朝好像一切都欣欣向荣似的。他也曾为自己一举解决了唐朝的心腹大患而自得,但是他没想到,最后事情造成了那么严重的后果。 就如天幕讲的明朝的“海禁”一事,初始时确实能缓解问题,可时移世易,本来好用的举措和办法,反而成为了一剂毒药,导致宋对外一直强硬不起来。 记录中途,赵匡胤顿了顿,回忆起了宋神宗改革一事,王安石便是那负责改革的大臣,二人也算是难得的有事业心之人,但积弊太深,最后改革失败,宋便再也强不起来了。 赵匡胤叹了口气,笔下如龙走马,将这些都记下来。 【古代打仗很长一段时间确实是靠人数,人数多的时候,大胜仗的可能性更大,所以以少胜多的战役总是令人惊叹,李世民、岳飞、朱元璋等,历史上有名的会用兵的人,大多是靠以少胜多的战役为封神之战的。这点本来在明朝火*炮等热武器发展起来的时候,得以改变的,可惜清这个败家子,对明的东西都加以批判和否认,导致我国热武器发展停滞甚至倒退,西方列强来时,也就成了被打的一方。】 玄烨:我错了我错了,这就改! 【可是,即便是堆人数,也得看看人员的素质如何吧?否则不就是乌合之众了?看看土木堡之变,明军三大营还不是乌合之众,被朱祁镇遛了一个月以后,也被瓦剌几万人打得丢盔弃甲,全军覆没,宋朝的军队素质差明军三大营差远了,人数再多又有何用?战斗力羸弱就是致命弱点。军队的灵魂是要能打仗敢打仗,宋军显然不行,被面对北方势力南侵的时候,总是打败仗。这也是宋真宗签订檀渊之盟的原因,北宋吃了太多败仗,被打怕了,哪怕宰相寇准一力主张抗辽,宋真宗也不肯了。檀渊之盟后,北宋用钱买来了暂时的平安,如此一来,宋军备战意识更加薄弱,更加没有保家卫国的责任感,北宋上下更是患上了“恐辽症”。】 “兵不能打仗,吃败仗,吃败仗便恐外敌,恐外敌便用钱买平安,钱买到了暂时安宁后,军队更不想打仗,更没有战意,如此一来,便是逃不出这畏战怯战不能战的深渊了。”李世民叹道。 朱元璋也点头:“人虽多,却不敢打仗,又有何用?老四,听这天幕的意思,火药等武器也十分重要,你需得在此也花些心思。” “是,父皇。” 朱元璋带着三大营打瓦剌的时候,是试用过太宗时期搞出来的大*炮的,确实威力惊人,再精锐的骑兵,对上几门炮都没什么胜算。只是炮造价不低,且火药不好保存,若是受了潮,就用不了;若是看管不甚,又容易造成事故。朱元璋想着,这个问题,后世人应当解决了吧?不知道在几百年后,火*炮又变成了什么样子呢? 朱元璋忍不住生出了许多向往来。 赵匡胤笔下不停,心中对大明的大*炮也十分向往,若有那样的利器,宋又何惧辽金?不过赵匡胤想了想,以赵光义一脉的软骨头,有了火炮怕是也用不好。 他不由得摇头叹气,人不争气,给什么好东西都没用,就如那朱祁镇,浩浩荡荡二三十万大军,败给也先两三万人。 【所以宋之弱,不在别处,而在军队上。因为军队弱,所以无法收回幽云十六州,也就无法拦住辽金南下。为何幽云十六州重要,因为那是防止北方势力南下劫掠的长城,若这一片守不住,或者不在手里,北方势力便能将中原地区当自家后花园,想进就进,想劫掠就劫掠,想杀人放火就杀人放火。这也是为何明成祖朱棣要迁都京师的原因,是他‘天子守国门’的由来。若赵匡胤没死那么早,或者继任者不是赵光义,而是像赵匡胤一样会打仗的皇帝,北宋在建国几十年内收回幽云十六州,整个宋的历史,甚至古代史,都可能会改写。】 听到天幕说自己是明成祖,朱棣忙“扑通”跪下:“父皇!” 朱元璋十分淡然地摆摆手:“不要慌,这事儿我早就知道了。” “您?!……”一时之间,朱棣心头转过千万个念头。 “你先起来说话,不要动不动就跪来跪去的,你膝盖不疼,我听得耳朵疼。”朱元璋装作嫌弃的样子说。 若是他此时摆出亲切和蔼的态度,估计会吓得朱棣一魂出世二魂升天。 朱棣这才爬了起来:“谢父皇。” 朱元璋道:“我已经看过天幕讲咱们大明了,只是当下在讲宋,不方便与你分说。你待天幕讲完这一段。” 朱棣心中顿时掀起了惊涛骇浪,皇帝听过讲大明的?那……那他不仅知道自己当皇帝的事,还知道自己当得如何?! 说到幽云十六州,好几个皇帝不知道是在何处,但听到朱棣将都城迁到京师,大家就都回过神来了,竟然是在此咽喉之处。 嬴政无语:这地方也能丢? 刘彻也算是明白过来了:难怪这宋被辽金克得死死的,过了这一片地界,南下便都是平坦地势了,无险可守,也难怪宋被压着打。军队实力不行,又无地势可借,打不赢是正常。 李世民有些生气:“我大唐疆域辽阔,为何才亡了几十年,这地界都丢了?守这儿的将领是吃干饭的吗?” 李唐江山没守住,换个人做皇帝就算了,为何如此重要的军事要地都成了别人的?李世民很不能理解,守住几个关隘有那么难吗? 玄烨看着那一片,哑然无语,他们满清能入关,也是因为吴三桂给开了门,若是吴三桂不给开门,最后中原会落入谁手中都尤未可知呢! 赵匡胤苦笑,他如何不知幽云十六州重要性?只是未曾想到,自己没收回这个地方,后面的皇帝就没人完成这个事。
第86章 南宋跑神完颜构(21) 之前还许多帝王们奇怪,为何大明的皇帝,要将都城迁移到这如此寒冷的北地。自秦以来,各朝都更喜欢将都城设于渭河一带。敢情是因为宋丢了这一军事要地,导致北方势力能长驱南下,北宋南宋三百多年,一直被北方游牧势力压着打。宋后,更是被蒙古势力一举南下,这等少数势力,竟成了中原之主。 联系了事情的前后,刘彻赞道:“大明朝还是有不错的皇帝的!” 李世民也点头:“一国天子,能将都城置于与敌对峙之处,虽有不顾自身安危之嫌,但此等胆识与能耐,非一般皇帝可比,此等人才,才当得起帝王之任。” 只是再想想朱祁镇,帝王们又觉得,这大明朝的皇帝,真是厉害的很厉害,垃圾的也很垃圾,上限很高,下限也很低啊! 【前头说过,别看宋朝的国土都算不上完整和统一,但经济和文化是历史上的一座高峰。唐后的五代十国虽乱,但时间只有五十多年,因此宋复兴重建起来也挺快,再加上重文抑武的政策,没有战争的阴云笼罩,整个社会都呈现出一种轻松的状态,民间手工业和商业便蓬勃发展起来,是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的时代。而且北宋曾以1.6亿贯的财政高居历史各朝财政收入榜首,换算成白银大概是8000万两,一直到清末光绪年,这个记录才被打破,但那时满清政府腐败不堪,有多少财政收入是刮地皮一般搜刮来的,也无法预计。更何况清末时,人口是宋朝的4-5倍,可见当时北宋经济的繁荣。】 【北宋的财政为何如此高,并不全是靠苛捐杂税,相对于魏晋南北朝,或者横征暴敛的隋朝,甚至是被称为暴秦的秦朝等朝代,宋的赋税不算重的,当然这是和历史上各朝的横向比较。而宋财政如此富裕的原因,则是因为其工商税收益占比十分高,达到了70%,要知道封建帝制时代的经济主体是农业,是靠农民在田地里扒拉一整年的血汗堆积起来的。宋却靠着南来北往的商人,成为了财政收益最富裕的朝代,实为历史上绝无仅有。】 听到宋朝的收益,几个英明神武的皇帝,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8000万两!白银! 嬴政默默想,若大秦一年能有八千万两白银收益,也不至于想那么多税的名头了,驰道定能修满整个大秦,想去哪儿就去哪儿!长城还能加高三尺,加厚三寸!还有阿房宫…… 刘彻还真有点流口水,大汉若能有此收益,别说打匈奴,出海他也想试试。不是有个什么倭国敢肖想中原么?趁这时将他们灭了去! 听到这个数字的时候,李世民也嘶地吸了口气,他先前还想,为何天幕赞大唐为盛唐,却又说宋比唐还富裕,听到宋的财政收益巅峰,心中的那点疑惑和不服,顿时化作了赞叹,毕竟大唐财政年收入大约为一千多万两,若能达到两千万两,都算是非常好的年份了,举朝上下都要欢欣鼓舞的那种。 不过,听天幕的意思,宋之所以商业如此发达,也是因大唐给宋打了个不错的基础吧? 朱元璋也颇有些意外:“为何这点我未曾知晓?” 朱棣也十分吃惊:“人都知道宋十分富裕,不然哪里付得起那么多岁币,却不知他们一年竟有如此多的收益。” 若是说打仗,父子两都是能提刀上马就干的人,可是说起经济庶务,却都不是很擅长,现如今,朱元璋已经当了二十多年皇帝,大明也建立二十多年了,可赋税一摊子事儿,还有些乱七八糟。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21 首页 上一页 63 64 65 66 67 6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