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好久没有这般动怒了,可真就是越想越气啊! 高力士站在一旁,感觉到了皇帝身上勃发的怒意,本以为是被杨氏姐妹和杨国忠冒犯了的缘故,才这般生气,可是听着天幕在朗诵什么杜甫的诗句,越听越心惊,就觉得皇帝这怒气,怕是来源于天幕上。 杨家人也是来的不凑巧,天幕刚好讲到安史之乱,皇帝不气才奇怪呢! “大家,需不需要奴婢,着人去查一查这个杜甫?” 这人高力士还有印象,前面讲李林甫主持科考的时候,将所有人的人都不录用,这杜甫就在其中。既然是参加过科考的,又知道了姓名,查起来定然不难。 李世民深吸了一口气,这高力士确实是会揣摩人,若是李隆基,说不定还真是这心思,想着把人找出来出气。可现在他是李世民,魏征指着他鼻子骂他,他也忍了,更何况只是一个写诗的。再说了,这杜甫写的不对吗?明明字字句句都是百姓的血泪,抓了他有何用?即便是杀了他,就能救这天下了吗? 需要解决的是问题和制造问题的人,而不是提出问题的人。 “不必,此人关心民生,为民呼号,是个心性品格俱佳的人,不能将罪名扣到此等人身上。毕竟,忧国忧民无罪,为民生卖力无罪。” 高力士一听,顿时感觉头顶像是炸了一个雷一般,这是他那日日纵情歌舞美色的皇帝,能够说出来的话吗? 高力士越想越觉得不对劲,越想越觉得惶恐,这种怀疑一生出来,便掐不掉了,就会像叶草一样疯长起来,占据他所有的心思! 这样的话,高力士觉得李隆基说不出来,或者说,年轻时的李隆基还能讲得出,已经不理朝政多年的李隆基,应该是说不出了,这话更像是……嘶……太宗皇帝说的? 对了,还有那剑法!不是高力士贬低自己主子,跟在皇帝身边三四十年了,皇帝李隆基是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喜好品性,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高力士一清二楚,所以他断定,这个皇帝,与自己那个真正的皇帝,应该不是同一人了! 想到这里,高力士腿都开始颤抖发软了。 还有还有,皇帝对贵妃娘娘,对贵妃的姐姐们,还有杨相,态度截然不同了,这一点一滴的,都佐证了高力士的想法! 可是高力士知道,就算是他说出去,也没有人会信,皇帝换了个人了,只会觉得他疯了,竟然敢编排帝王! 可是,这样的大事,只他自己一个人憋着,肯定会憋出病的! 就在高力士脑中还因为皇帝变了的事,正闹哄哄的时候,就听到皇帝突然道:“太子在何处?” 高力士忙压下心中奔涌的想法,老实回话道:“回大家,太子殿下正在东宫,遵照您的吩咐读书练字。” 高力士心中突然一阵激动,是啊,可以告诉太子!太子才是继承皇位的人,是储君,他才是应该做决断的人! “你派人去把太子叫来,陪我听听这天幕!”李世民吩咐道。 高力士忙弯腰应道:“是!大家!”
第125章 两级反转李隆基(26) 高力士看上去还是那么恭敬,可李世民看得出,他的脚步略有些踉跄凌乱,整个人似乎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李世民略一思索,便猜到了,高力士恐怕是看出了什么,可那又怎么样? 【一场安史之乱,打破了大唐上下所有人的生活,唐朝政治中枢出现了动摇,底层的百姓也开始了乱世中求生的艰难人生。陈玄礼等人以为,安禄山是要清君侧,所以军队哗变,砍死了杨国忠等人;李隆基为了稳军心,就命高力士勒死了杨贵妃……可这些都只是表面上的矛盾而已,杨家的覆灭,也不能阻拦已经气势汹汹而来的叛军。或者说,发动了叛乱以后,安禄山都不能叫停这个事了。所以在发动叛乱不到两年后,安禄山就死在了自己儿子手里,可这场叛乱依旧持续了八年。】 【战争,才是最大的潘多拉魔盒,掌权之人有打开的能力,却没有关上的能力,也没有控制后面事情发展方向的能力。安禄山死后,他儿子安庆绪便接过了夺权的事,安庆绪逐渐式微时,史思明归降后又发动了叛乱,所以这场祸事才一直延续了八年之久。】 【安史之乱的过程并不十分复杂,可看得出,整个过程对于唐朝廷来说,就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手忙脚乱。最后事情虽然平息了,可造成的影响,却是要了唐朝的半条命,唐王朝最后一百多年,不能说是苟延残喘吧,但与前面一百多年的辉煌相比,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安史之乱的影响,简单地说,就是摧毁了本来顺利运转的社会机制,对生产生活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不仅是破坏了权力中枢,迫使李隆基将这样一个危机包袱甩给了儿子李亨,还破坏了整个朝廷的结构,中央的权力被削弱,藩镇割据的局势越来越严重。因为战乱的影响,人口流失和损耗严重,劳动力严重不足,朝廷就不得不加重了税收,以确保能收上来足够的钱粮,维持地方与中央的运转,这样一来剥削便更加重了。而且长安与洛阳的失陷,也让民众发现,原来皇帝在的地方不是最安全的,安全之地反而是那些远离权力中心的,因此人口南移的同时,经济重心也南移。这个过程是一直在持续的,只是安史之乱加快了这件事的速度。】 【在生产力和权力中心都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后,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变弱,对边疆的管控自然也变弱,为了平定内乱,戍边的军力自然要往中心集中,这就造成了边防空虚,四周的势力也趁虚而入,吐蕃人抢走了陇右、河西走廊,没多久也失去了控制西域的安西北庭,对西域的控制,以及与西域各国的往来也变弱了。如此一来,唐朝便是内忧外患并存,压力也极大。】 【前面说起盛唐时,也提到了思想文化的兴盛,在这战乱时,思想文化也被破坏得十分厉害。人们没有闲情逸致去研究和享受歌舞书画工艺,反而转向了求稳,求安宁,于是佛教等宗教又兴盛起来,成为了普通人的一种精神寄托。】 帝王们看着天幕所展示的民生凋敝、边境冲突不断、豪强四起的混乱境况,都唏嘘不已,毕竟盛唐时的景象,大家还都历历在目呢,那种社会安宁、朝气蓬勃、富有强大的情形,令所有人都印象深刻。这两种情况对比起来,过于鲜明和惨烈了。 嬴政看着满目疮痍的景象,感觉十分眼熟。六国之间的战争,持续了许多年,虽然各国之间似乎已经习惯了,可是战争造成的破坏,他巡视时看到过不少,萧瑟凄凉的样子,太熟悉太常见了。 “先前的盛世之景,花费了几代人一百多年的时间,才创造出来,可这样战后的情形,只用了八年……” 嬴政对那句“建设,比毁灭要来的困难得多”,更加感同身受。正因为建设太难,需要的时间太长,他才想要长生,才希望自己能活得久一点。 刘彻看到唐朝内忧外患的境地,也深深感念道:一国若想强大,便要有一个厉害的朝廷,一国强不仅强在军事,也强在经济、强在政治。仅有军队强大,便是独木难支,哪怕靠着强大的武力,开疆拓土了,占有了许多领土,也难守住。 “难怪……难怪天幕称这个皇帝是两级反转,确实是……唉……” 刘彻感觉,被天幕选出来讲的人,不能夸,天幕骂他肯定是有充足的理由的。 赵德昭也无限唏嘘道:“天幕说的极对,建设要比破坏困难得多。” 赵德芳难得一下子理解了哥哥的话:“是啊是啊,安史之乱八年,就把大唐弄成了那个样子,太宗皇帝要是知道了,肯定得从陵墓里跳出来,把李隆基打一顿!” 传奇故事也讲许多唐初时,李世民率领众部将打天下的事,那部分是赵德芳的最爱。 赵匡胤又忍不住拍了拍小儿子的头,说:“哪里是只有八年?从开元末年,李隆基亲小人远贤臣、任由李林甫杨国忠那些小人把持朝政开始,大唐就走向后面的结局了。天幕前面讲那么多,可不是白讲的。” 说完,赵匡胤又忍不住揉了揉赵德芳的脑袋,这孩子的头毛乎乎的,摸起来挺有意思。 赵德芳被亲爹的大手弄得左摇右摆,整张脸都被拉得变了形,却不敢反抗,只能拼命朝亲哥使眼色,让哥救自己。 幸好赵匡胤摸了记下就收回了手,赵德芳感觉自己的头快被亲爹拧下来了,抱着脸和头皮揉了好一会儿,才舒服点。 赵德昭完全没接收到亲弟的求救信息,只顺着赵匡胤的话思索道:“从开元末到安史之乱结束,也才不到三十年。可开元盛世,是太宗皇帝、高宗皇帝和武皇几位皇帝施政的结果,而且太宗皇帝那般英明睿智的皇帝,打下的基础极好,也为大唐开创盛世省了不少时间罢?” 赵德昭也喜欢太宗皇帝李世民,只是他喜欢的是当皇帝的李世民,而不是打天下时的他。贞观朝时,君臣相得、朝廷和乐的景象,是赵德昭十分喜欢的。赵德昭觉得,太宗皇帝李世民与臣子们的关系,应该属于是君臣关系的榜样了。 赵匡胤点头道:“除了前面几任皇帝的施政,唐还随了隋朝不少新政呢,这样算起来,时间更是久远。” 听得赵德昭又忍不住深深叹气:“唐朝时的盛世之象,不知能否再现,亦或者成了绝唱。” 毕竟天幕说了,开元盛世可是帝制时代的高峰,后面没有国力那么强大的时候了。 赵匡胤要伸手摸大儿子的头,可想到大儿子毕竟早已及冠,再摸头便像把他当小孩子了,不太妥当,便转而拍了拍他的肩膀,道:“我们大宋也几代皇帝努努力,想必不仅能重现盛世之象,说不得能超越开元朝呢?” 在天幕讲大宋的那一期里,宋确实怂得很,别说和大唐比肩了,就是统一都没能做到,显得格外差劲。但现在的赵匡胤是谁?他可是在两百年后当了近十年皇帝后回来的,知道了大宋的问题根源所在,他不信改不了大宋的命运。 赵德昭看向父亲,只见他满脸坚定,看向自己的眼神,又充满了希冀,赵德昭心中顿时升起了一股锐气:“父皇说的是,我们大宋若是出不了李世民那样的皇帝,就多努力几代,总能实现的!” 赵匡胤见儿子有继承志愿的决心,心中也开怀了不少,笑了起来:“好!真是我的好儿子!”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21 首页 上一页 98 99 100 101 102 10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