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院中堆的物什,高力士只觉烫手极了,心中叫苦不迭。可此时陛下还气着,高力士不暇多想,赶紧上去劝人: “陛下息怒啊!安禄山乱臣贼子枉顾皇恩,陛下如今知晓,正该惩处以绝后患,这是水镜在给陛下提醒啊!” 盛怒的李隆基反应过来,“对,快,传旨,派人将安禄山抓回长安,朕要将他碎尸万段!” 他仿佛找到了一个发泄口,只要将安禄山杀了,安史之乱就不会发生,后世人就不会那样骂他,他还是那个创下盛世的明主圣君,他要比肩太宗! 平卢。 安禄山正在请诸官将喝酒,他是胡人,当年因为违抗军令、贪功冒进,差点被处斩,好不容易才活下来,又当上了平卢节度使。 节度使权力颇大,又能向朝廷参奏议论事,他得意极了,一边讨好皇上一边拉拢周围的人,这宴会就是他精心设计的拉拢人心的一环。 如今水镜扔下一个惊天炸雷,满堂官将顿时鸦雀无声,安禄山当场呆愣在原地,满脸横肉挤在一起,竟生出几分滑稽的意味。 “胡言乱语,胡言乱语!这是污蔑!我对大唐忠心耿耿,这女子一定是在陷害我!” 他大声喊着,掩盖内里的心虚,其实他自己也知道这番话没有可信度,楚棠和他全无相关,为什么要陷害他呢? 院中的诸官将同样不信,楚棠来自后世,读的是历代史书,安史之乱这样大的事,必然是记载于册,安禄山,他当真谋反了! 众人看着桌上的酒菜,只觉冷汗涔涔,这分明是一场断头饭! 【王维名气很高,也是叛军的重点监视对象,据说安禄山特别赏识他,强迫他接受伪职。王维反抗无果,被硬塞了个官。后来两京收复,朝廷惩处伪官,王维赫然在册,论罪当诛,还好朋友呈上了王维身陷贼营时作的《凝碧池》诗,又有弟弟王缙鼎力相助,才勉于一死。 后面王维官当得还挺大的,世称王右丞,又被称为诗佛,也是大唐顶流之一了。】 王维松了口气,幸好,自己的名节保全了。至于后面说他的官当得挺大之类的,王维权当没听见。 他素来信佛,生性恬淡,如今听说朝堂混乱,未来将有兵戈,甚至自己也会深陷于伪军之手,不觉心惊肉跳,官场果真如履薄冰。 王维想着水镜里所说的种种,一腔热诚忽然就散了几分,竟生出了一种归去之心。 【杜甫在长安期间也有诗。叛军攻入长安后,安禄山冲进大明宫,大肆抢掠财物,还将能找到的皇族尽数屠戮,昔日繁华升平的皇城,一夕惨烈萧瑟如人间地狱。杜甫看着这满目疮痍,心中难受不已,他又拿起了他的诗笔,饱含血泪的书写: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又一首千古名篇诞生了。】 太极宫。 李世民盯着水镜上的诗句双目通红,国破,说明长安都城已然萧条残败,唯有山川萧瑟矗立;城春,本该是生机盎然之时,却是草木葱茏掩盖人烟,荒芜不堪。 他想起今年春耕之时,他亲往城郊劝耕,所见俱是欣欣向荣之景,百姓和乐安定,各依农桑。这样的治世之景,未来竟会一朝破碎。 李世民仿佛看到了荒败萧条的长安城,杜甫立于其中,见盛世破碎,对着花鸟伤心得流泪,想要将书信寄与家人,却终究无法,不由搔断了白头。而当时的长安,当时的天下,又有多少个像杜甫一般罹乱的人? 他以手掩面,虎目含泪,说出了水镜中的那句话:“李隆基,你真是该死啊!” 宠信奸佞,招致国祸,他最后竟然还逃了,他怎么有脸逃?他该引咎退位,以死谢罪才对! 天宝年间。 皇族众人悚然惊动:“安禄山贼子!安敢如此屠戮皇族?!” 虽然水镜说的并非全部皇族,但此时的他们焉能预料一旦生乱,自己是否是被留下的那个?尤其是一些平素不受宠的,此时全然慌了神,生存的威胁令他们格外惶恐,他们不禁怨上了李隆基。 当日张九龄为相时,安禄山兵败,张九龄曾力主将其诛杀,是李隆基非要将他留下来,最后竟是养虎为患,陛下怎能如此昏聩? 最后陛下自己倒是和贵妃逃了,留下他们这群人面对叛军的屠刀,难道他们就是该死的吗?! 有些有主见的当下发狠,不约而同开始往东宫递消息。虽然水镜没有明说肃宗是谁,但太子尚在,投靠他必然不错。 命数,总要自己来搏一搏。【比起王维,还是小透明的杜甫就幸运多了,叛军看管不严,杜甫找准机会跑了出去,一路颠沛流离,找到唐肃宗。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肃宗见杜甫衣衫褴褛、潦倒疲惫,却仍千里迢迢赶来见他,大受感动,当即给杜甫授官左拾遗,所以杜甫也被称为杜拾遗。 拾遗这个官职虽然不大,但可以每天跟在皇帝身边,明眼人一看便知是个好差事。可惜唐肃宗也不是什么英主,很快杜甫就因为直言劝谏被贬。】 太极宫。 李世民抚着胸口,李隆基荒唐,新继位的肃宗也并非英主,那大唐还有中兴之日吗? 明朝。 朱元璋啧了一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这是唐太宗的诗吧!唐太宗一代明君,高宗才能亦是了得,还有那则天皇帝,虽不合礼法,但也是个有手段的。李隆基半生英明晚年昏聩,对儿子又打压太过,怎么看都是一摊子烂事情。” 朱标在一旁道:“肃宗不及,代宗却有可称道的,亦是中材之主。” 朱元璋摇摇头:“代宗虽然平定了安史之乱,改革漕运盐粮,但大封节度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其过也是不小,这皇位传给谁真是门学问啊!” 要是能确保代代明君就好了。 他看了一眼朱标,这是他看中的太子,一定能成为出色的君王,怎么最后就是老四那个龟儿成了皇帝呢?一想到这点,朱元璋锐利的眼刀就一个劲地往朱棣身上飞。 朱棣默默缩在自家大哥的身后,隔三差五就要来上这么一遭,他习惯了。 中唐。 白居易道:“杜工部正直无畏,为救宰相房琯直颜犯谏,可惜啊……”先君不听。 元稹素来知道好友的性子,闻言便打趣道:“若是你便不谏吗?” 白居易洒然一笑,一派清正:“当然要谏,在其位谋其事,我等既在朝为官,自然要劝谏君王,为民言事。” 元稹也是这个想法,但还是忍不住半是打趣半是感叹:“伴君如伴虎啊!” 白居易摇头一笑:“陛下圣明,必不会如此。” 洛阳。 听到这里的李白叹了口气,沉默地和对面的杜甫碰了个杯,如太宗那样善于纳谏的明主,再难求了。 杜甫也没有说话,他没想到,未来不仅是自己仕途蹭蹬,连大唐都风雨飘摇。自小受过的儒家教育让他心情沉痛,自己的遭遇,国家百姓的遭遇一齐压在他的心上,青年人朝气的面庞忽然添了几分愁苦。 【贬谪的路上,他回到羌村与家人团聚,写下了有名的羌村三首,"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他似乎总能从一家一姓的遭推己及人,于是他的诗里不仅有自己的悲伤,还有百姓的血泪。《望岳》的凌云之情,好似竟是一场梦了。 这样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大家初中早已学过的又一经典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的名篇一首接一首,可众人早没有看李白诗时的兴奋,他们半是期待,半是不忍地往水镜上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杜审言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茅草屋怎么能挡住凛冽的寒风呢?他的孙子,竟落魄到住草堂,还被村中的小童欺负,屋里连块全然挡雨的地方都没有! 万里悲秋,艰难苦恨,他忽然愈发能明白那《登高》诗里为何会被解出那么多悲意,家国动荡、亲朋分隔、贫病潦倒……桩桩件件又是如何能承受? 太极宫里的李世民同样也是这么想的,他顺着水的展示快速读着。 读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时,他难掩气愤;读到"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时,他痛心杜甫的遭遇; 读到"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时,他想起安史之乱里千千万万个如杜甫一般的百姓,叹息流泪。 “国家动乱,给百姓带来的了多少苦楚!难怪杜甫诗里写得如此伤怀,再心性坚定的人,都忍不住倾颓吧!” 可很快他就发现自己错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李世民越念呼吸越急促,短短几句念罢竟然至于瞠目,他忽然觉得自己小看了杜甫,小看了那一句"诗圣"。 推己及人已是难得,动乱之中写一姓遭遇概及百姓也是诗家笔,可是杜甫自己居所残破、潦倒不堪,竟然还想着大庇天下寒士,甚至为此不惜甘愿自己冻馁至死,这是何等的圣人心性?! 堂下的魏征等人俱是面露动容,杜甫穷困至此,却仍有如斯心性,贤良至此,若是安平时日,入朝为官,必是万民之幸。 “杜甫,无愧诗圣之称。”房玄龄对着水镜遥遥拱手。 “有诗家如此,大唐之幸。"长孙无忌亦是拱手。诗已难得,更难得的,是那一片纯然的忧国忧民之心。 未央宫。 刘彻敛眉,一声感慨:“后世出了个好诗人。” 他虽然更喜欢李白的惝恍之思,可没有人看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能不动容。 他是君王,富有天下,可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至诚,他自认尚难企及。 看了一眼堂下同样有所震动的司马相如,刘彻再次摇了摇头:“汝不及也。” 正被结尾几句震住忍不住有些鼻酸的司马相如:…… 陛下我早就有自知之明了您能别看一次说一次吗? 他本来打算闲时也学着写些诗,杜甫的诗可学性就很强嘛!现在……呵呵,他敢肯定他家陛下看了敢说一句东施效颦。 不写了。 自取其辱。 作者有话要说:1.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杜甫《述怀》 2.《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kpi完成了!接下来继续扯,杜哥,就是这么著作等身
第39章 登高6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92 首页 上一页 41 42 43 44 45 4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