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荫主要是给官员和贵族子弟,也就是有权者的孩子,纳捐主要是通过钱来买官,也就是有钱者的孩子。” “虽然这些人有钱有权,但是北宋主要的官员群体还是出自于科考,这两项只是补充,有名额的限制。” “以前我们提到过北宋的科举制度,是会采取誊卷和糊名的方式,通过严防科举作弊,北宋有效地打击了贵族官僚巩固私人势力和世代的传承。” “根据宋朝历史的记载,北宋一共有宰相71名,其中64人是进士出身,仅仅只有七人是通过其他渠道当上的官员。” “在科举制度的帮助之下,北宋达成了只知皇帝不知世家的局面,进一步巩固了封建统治和中央集权。” 听到伍爱华这番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眼中都是异彩连连:科举制确实是个好东西啊!它可真有用啊! “而且为了防止考生和座师之间的结党,宋英宗时期首次提出了皇帝坐镇殿试,将所有的考生都列为了天子门生,进一步打击官员的势力。” “这个办法好!”唐太宗拍掌称赞。 “通过几种办法的结合,宋朝最终完成了地中央对地方皇帝对于官员们的集中控制,或许这才是宋朝的皇帝烂成这样,也没有官员造反的原因。“伍爱华评价道。 【宋朝的皇帝们都很烂吗?】 【也不能这么说吧,还是有明君的】 【总结一下,就是英明的一般都比较短命,昏庸的通常都比较长命,所以你说呢?】 看到这个弹幕,宋朝想要为民生有所作为的臣子们都觉得心中一痛。 部分南宋人已经在心里大逆不道的想着:把宋徽宗父子几人的寿命都匀给其他的明君该多好? 这就是传说中的好人不长命,祸害留千年呀! 后世的人想法更加激进,说法也更加毒舌。 【咱就是说就汴京皇宫那个毒为什么没把宋徽宗毒死?他在那地方居然还生了几十个孩子,明明北宋皇宫是出了名的绝育圣地啊?】 等等!宋仁宗瞳孔一缩:北宋皇宫是绝育圣地,这是什么意思? 他这么想着,自然是去问了和自己联系的非自然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 【因为皇宫中采用的很多材料都有微量毒性,如果在体内积聚,很容易造成不孕不育和短命多病】 听到这番话,宋仁宗的脑海里再次浮现了之前一直没有实行的想法:迁都!我要迁都去洛阳!谁拦着都不行! 本来汴京就是不适合作为首都的地形,相比之下,洛阳和长安这种古都反而是更加合适的。 在燕云十六州丢失的情况之下,相比于更靠西北的长安,洛阳是非常适合的地方。 北宋君臣之前也有迁都的想法,只是出于种种的考虑和相互之间的利益博弈,一直未能成行。 此时此刻,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宋仁宗是下定了要迁都的决心。 眼见宋仁宗这般,其他人都不敢多说话。 之前因为自己的利益反对迁都的人都学会了闭嘴,毕竟如果敢说话,很容易就被政敌扣上一个想要断绝赵家血脉的大帽子。 这么想着,大家也不禁打量起了皇宫建筑上的一些材料,这些东西难道都有毒? 今天的北宋官员们下朝的时候,都躲避皇宫所有物品脚步匆匆离开。 如果不是不会凌空微步,他们恨不得连皇宫的地砖都别挨着。 看到官员们的表现,宋仁宗不由想到:谁敢反对,就把汴京的皇宫赐给他们当宿舍好了。 不是一直说京官不容易吗?这怎么不算是皇恩浩荡,物尽其用呢?
第114章 从宋仁宗会下令将首谋凌迟处死,就可以看出他虽然生性比较仁慈,但是并不是完全没有脾气的君王。 事实上,历史上的宋仁宗更偏向于是克制自己,而非不觉得生气。 但是子嗣问题真的是非常让宋仁宗重视的一个问题了。 任何一位皇帝,只要他还是正常的封建君王思维,就没有办法接受自己后继无人。 宋仁宗是曾经有过希望但又失望,在这种情况下,当别人告知他之所以没有孩子、以及孩子早夭,都是因为皇宫中有毒…… 因为宋朝的中央集权程度更甚于汉唐,刘彻想要干的事情大臣们都阻止不了,当宋朝的皇帝下定了决心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臣子们也很难反对到底——主要是反对也不会有用。 大臣们就是一群科举考上来的聪明人,又没什么家族背景,更没有领地私兵,皇帝不听,大臣们还能造反不成? 因为宋仁宗的迫切,大家也没有办法像之前不想干的事情那样一扯皮就是两三年而后逐渐搁置,很快的时间内,迁都这个决定就已经被定下。 洛阳本身就是大宋的东京,有比较完整的配套班子,就算直接迁移过去,除了些许的不方便之外,也不耽误朝事,宋仁宗虽然急切,但不是不懂事的君王,而正因为洛阳的合适,仁宗坚持的时候,大家也没什么办法。 当宋仁宗下定决心,非自然管理部门的人只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如果朝廷现在直接搬迁走,那么汴京上百万的居民要怎么办? 即使是不愿意因为自己扩建皇宫而扰民的宋仁宗,此时听到后人的疑问,也不禁沉默了。 居民,有钱有权的跟着迁移,普通居民要么去洛阳讨生活,要么留在汴梁生活,要么回老家呗? 仁宗旗下的大臣好歹还在担心仁宗的后嗣和身体健康,神宗的大臣王安石只关心一件事情——改革。 王安石匆匆建议神宗别府另居,获得肯定答案之后,就又和神宗说起了自己对于那一些混吃等死的咸鱼官员想出了非常好的激励办法。 一见到王安石兴致冲冲的跑来,神宗就顿觉不妙,转身想逃,却又觉得无处可逃。 最终被王安石抓住的神宗只能继续听王安石的奇妙想法。 “官家,臣已经发现了!那些人之所以不想干活,就是因为平时发的钱太多,日子过的太好,臣听后世的人说,他们几乎年年月月都要考试考核,那么我们对于那些不当官的人,也让他们每年都去考一次进士考试,只有一直维持进士水平的人才能够拿到当年的年俸,水平不行的就直接从进士当中除名,那么他们自然会想方设法的去干活的!” “臣觉得后人说的这个办法非常合理!哪有一劳永逸,考上了就不用管的?作为士人,自然要时时精进学问,才配得上进士之名。当然,部分勤劳用功的官员因为公务过于繁忙而导致学问有所退步,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考核成绩或考试成绩二选一,就看你是要吃学习的苦,还是工作的苦了?” “如果这些人反而去生乱呢?”神宗不由的问道。 “那肯定是平时的工作不够多,学业压力也不够重!”王安石脱口而出。 神宗忽然觉得,之前和自己联系的那小谁评价王安石说他是大宋卷王,真是实至名归。 王安石不仅采用了考试这种办法,还无师自通了KPI定绩效工资这种方式,他继续说道:“就算是同品阶的官员,也不可以有同样的收入,就和考试名次一样,根据他们的考核情况,确定每年给他们的年俸。” “人家辛辛苦苦工作一年,到时候如果只给一点点,我们也拿不出手呀。”神宗还是比较要脸的。 “他自己干活的时候没觉得自己做的那些事情拿不出手,怎么还好意思嫌弃俸禄拿不出手?”王安石的嫌弃溢于言表。 王安石这么一说,神宗忽然觉得很有道理:对呀,你要是忠君爱民的话,没有理由只会拿到一点工资啊? 这么想着,神宗默认般同意了王安石的说法,并且打算先从不当官的那批人开始试行。 柿子要挑软的捏,是个人都知道这种道理。 当王安石起草的诏令颁布全国的时候,北宋的咸鱼们全部都流出了眼泪:万万没有想到,天幕开播说宋朝,第一个受伤的居然是我们! 在王安石和神宗建议改革的时候,伍爱华说到了北宋时期的监察制度。 “对于官员的监察制度,我国自古以来都有,宋朝时期有一个需要提及的特殊的地方,是当时的监察官具有风闻弹奏的权利。” “什么叫风闻弹奏呢?就是说不需要证据,只要我听说你有做这个坏事,我就可以去皇帝面前参你一本。” 【宋朝这种玩法,岂不是得谣言者得天下?】 【别的不说,就看谁编的故事更离奇,谁编的故事更合理,谁编的故事更具有传说性,是不是?】 【宋朝文人确实是喜欢编故事,之前司马光修的那个新唐书,那简直是同人故事大全以及女性黄谣大全】 【何止?王安石不也被编了不少小故事,传到后世,有一些人还以为那个是真的】 【那个什么扒灰的故事,我都以为人家是住在他们床底下所以知道的,也真敢想】 “在很多人看来,风闻弹奏其实是不应该出现的。” “比如秦朝不接受匿名举报,如果有官员拆开了匿名举报的信件,是要被问罪的。” “在秦朝人看来,匿名举报就等于没有举报,如果被发现匿名举报,还会被定罪。” “老秦人认为,你连名字都不敢露出来,又怎么能确保你说的是真的呢?” “但是宋朝就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便利,只要你把谣言传出去,并且隐藏好自己的身份,那么你就是匿名的。” 秦始皇听了这番话,忍不住点头道:“确实,藏头露尾,小人也!举报之事为特意打击报复也未可知。” “既然这一种弹奏具有这么明显的缺点,为什么宋朝一直使用了下去呢?” “其中很小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有一些事项真的没有办法找到证据,但是如果可以利用国家的力量直接核查,就能一查一个准。” “更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风闻弹奏是一种握在皇帝和权臣手上非常好用的工具,权臣可以用来排除异己,皇帝可以用来平衡朝堂、直接改变现有的朝堂格局,最终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毕竟没有证据的风闻弹奏,皇帝只要相信就能把你贬官,皇帝只要不信就能把你护住。” “那究竟是信还是不信?还不是皇帝一面之词吗?” 听到伍爱华这番话,不少帝王忍不住摇头:这种事情本身就不应该说给庶民们听。 大德天子应该是德行兼备的人才是,天幕这种说法简直是毁了天子们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 对于这些人的想法,伍爱华一概不知,毕竟对于在能够把屠龙术教给所有中小学生的国家长大的孩子来说,保持皇帝的神秘性,维护皇帝的完美形象,那是什么玩意? “除了中央的监察之外,宋朝在地方也设置了监察官,一般是当地的通判。”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36 首页 上一页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