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巨幕言明他计,日后曹丕便不敢轻举妄动,那未来便还是曹植的。 众人坐在堂前,下人来言:“诸位,公子说了,恐巨幕将来,先焚香沐浴,再与诸位共赏巨幕。” 堂下众人皆知这位公子脾性,即便不喜也不敢多言。 再者,此等行为无伤大雅,说不定成大事者就当如此方可得上天看重。 正在沐浴的曹植也心情颇佳。 前些日子,父亲找他问了甄氏之事,此乃无稽之谈,他如何会认。 大抵见他泰然自若,父亲便无他话,反在铜雀台因自己之作赞赏有加。 父亲看重,理想实现之日不远矣。 然而就在众人因为前些天的巨幕或忧或喜时,熟悉的乐声忽然响起,幕中女子再一次出现在了众人面前。 即便是那些点了三个符号使巨幕消失的人也重新看到了巨幕。 乐声结束,女子依旧那番装扮,她坐在桌前冲着众人笑着挥了挥手,如同她走时那般。 【hello,大家好,这里是热爱古代文化的三月,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我又来啦!】 【咱们闲言少叙,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中国古代悲情文人之曹植》。】 【传闻,南朝文学家山水诗开创者谢灵运曾说天下的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①”这就是我们今日所熟知的成语才高八斗的出处。】 “来了来了……巨幕又来了!” 众人虽都见过,但再见巨幕之景,却仍旧为之震撼。 尤其是身在邺城的众人,此言曹子建,那少不得提到他们这些跟随丞相的人,许多人都想知道后世是如何评说自己。 当然也有那怀有异心者开始担惊受怕,甚至收拾东西准备跑路。 幕中女子偶尔语出惊人,因怕自己失态之举遭他人诟病,曹操并未寻人与自己同赏,只是早已吩咐其下文人将此巨幕中提到之事尽数记录下来,他自己亦提笔小记。 【才高八斗之言自然是夸张之语,《诗经》、《楚辞》、《庄子》、东汉乐府诗,这些都是许多人后世之人的作品难以超越的,单拿建安时期来说,我们常说的三曹、七子和蔡琰,个顶个的有才。】 【当然了,不可否认,曹植乃其中翘楚。】 三曹、七子和蔡琰! 真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此女一开口便使众人惊诧。 “三曹,所言必是丞相与两位公子!”有人很肯定地说道。 “确实,三人都是有才之人,那七子呢?” “不知啊,不过这蔡琰莫不是那蔡邕之女,那七子中定有蔡邕无疑!” “胡言!此女说建安,蔡中郎早仙去了。” 众人都知蔡中郎文采出众,可他去得冤。 早在十多年前,蔡中郎不过是在王允坐上提了董卓一句便被下狱,不久便在狱中逝世。 这个世道就是如此,人如草芥、命如蝼蚁,稍有不慎便会惹来杀身之祸。 那些名门望族尚且如此,更别提他们这些小人物了。 关于七子的猜测,各有各话,却难有定论。 因着丞相的《求贤令》,如今邺城文人才子聚集,谁能知道后世最有名的七人会是谁? 就连曹操也在心中细数。 王粲必定算一个,此子有才。阮瑀必也在其中,才不枉自己放火烧山将他引出。刘桢…… 然而还未等他们将人一一对应上,女子又说到了曹操。 【当时那个情况,战争不断,为何会有那么多着名才子的出现呢?这其中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一是咱们前面提到过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许多人报国无门,只能把自己的满腔热血倾注在文学作品之上。】 【二就不得不说到曹操了,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听到此话,曹操面露笑意,对于自己没有召集众人一起观看巨幕心中多少有些悔意。 目前看来此女所言句句以文为主,自己一向看重那些才子,想必能得极高的评价。 正如他所料,下面女子便开始了对他的夸赞。 【曹操这个人不简单,我们随便翻出哪个数据开头都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这一连串的名词先给你整上来。咱们简单总结一下就是曹操是个文武全才。】 此时,远在葭萌亦正在看巨幕的刘备一行人面上都不怎么好看。 此巨幕谈及屈原时言语之间挺中肯的,如今谈及曹操怎的只有夸赞,完全置曹操此人的阴险狡诈于不顾了? 曹操被夸本也算不得什么大事,此子确有才能。 可天下人都看着,此前本就因为曹叡为太子之事让不少人蠢蠢欲动,此番再这般夸赞曹操,届时众人偏向曹操,那于他们而言实乃噩耗。 【当然了,人无完人,曹操此人也并不完美。咱们抛开他干过的那些不地道的事儿暂且不谈,其爱才这点,现在拎出来也是排得上号的。】 ??? 曹操的死对头们都不解。 为何不谈? 怎能不谈? 谈啊! 众人有的是闲情逸致! 谁不爱才惜才,他曹操算得了什么? 曹操听闻前面半句,眉心也突了突,而后才放心下来。 不过有这暂且二字…… 暗道危机尚存也! 【而曹操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人才。】 【我们前一个视频也说过,教育是很重要的,正是因为曹操受过良好的教育,才让他对文学如此珍视,才让他如此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一边打仗还一边保护图书,古往今来有多少武将能做到啊?】 【正是因为有了曹操这么一个热爱文学的人存在,所以才有了以“三曹”为中心的闻名至今的邺下文人集团。】 【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②”身逢乱世,这些文人的日子大都过得不怎么样,是曹操给了他们这样一个相对安稳的环境发挥自己的才能,让他们的地位也有所提高。】 【但是,咱们得用一个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凡事有好必有坏。】 【这些人跟着曹操一起搞文学,有好的一面,自然也有坏的一面。】 邺下文人集团,听起来有些威风。 即便是许多拒绝过曹操招揽的人,不管文才武将,皆不可否认其爱才之心。 然 其所作所为依旧叫许多人不耻。 不过此时众人,尤其是在邺城的文人们,更在意的是女子口中的坏处是什么。
第15章 【还记得咱们刚才说过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吗?】 【对于身处曹氏集团的这些文人们来说,曹氏父子就是他们的大领导,那他们的作品自然是会有意无意地反应大领导的喜好的。】 【不说那些普通文人,就拿曹丕曹植两兄弟来说,也是一样。】 【我们都知道古代大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按理来说,在继承人只剩下曹丕和曹植的情况下,曹丕才是最佳继承人,那为什么前期曹操会更喜欢曹植呢?】 她如此问,答案实在太明显不过,那就是曹植的文采。 如若不然,今日所论之人就不一定是他了。 “吾早知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 曹丕心中不愤,倘若自己的文采能再出众些,那名扬千古的只怕就是自己了。 所幸自己也算是在后世留下了名头。 可若说父亲只因文采而看重子建,未免有失偏颇。 【其中除却曹植身边那些谋士的帮助和他本身不羁的性格,曹植出众的文学才华是曹操偏爱他的很大一个原因。】 【大概有人要问了,那个年代文采真的有那么重要吗?难道曹丕没有才华吗?】 曹植闻言面上的笑容更深了些。 兄长有才,比之自己确实差了点。 不过此女所言当以为兄长的才华也不错。 他真是愈发看不懂这幕中女子到底偏向谁了。 【文采自然不是最重要的,要不然最后这曹魏天下也不是曹丕的了。】 此一句便狠狠地戳了曹植心窝子一下。 他向来认为,“辞赋小道”,不足以用来明理扬名。 果不其然,女子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可难道自己的其他才能比不过兄长? 不足信矣。 【诚然,曹丕亦是大才,不仅文采好,而且对文学创作还有独到的理解,为此创作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着名的文学专论,《典论·论文》。】 曹丕面色终于缓和了些,原来自己也是闻名于后世的。 不仅坐上了那个位置还写下了优秀的作品,不过这批评二字具体何意? 他不过一问,众人便纷纷表意。 “想来当是论说之语。”有人道。 先时女子提过一次,说起文人相轻的问题,此番又解释独到的理解,当是此意无疑了。 【借用曹丕文章中的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咱们简单地结合《典论·论文》进行理解,就是每个人的文章都会展现出一种精神气质。】 此言一出,曹丕脸色刷一下白了。 女子实乃神人也,他已经猜到女子接下来要说的话了。 【就那曹操的诗句来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①他的诗句当中所展现出来的这种胸怀与气质,这种霸气侧漏的感觉,那是当时少有。】 女子此言,即便是平日里瞧不上曹操为人的众人也不得不服。 曹操此子才能确实非等闲所及。 然文才非人品,此子窃国贼耳,此才不要也罢。 早已投奔曹操的众才子们更是没有不服的,如此文采,又如此惜才,他们自然早该跟从。 【咱们再看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②虽说曹植这气质比曹操是差了那么一点点,但其实还是很不错的。】 曹操见了此诗句,虽不想认女子对自己的看法,却也没办法否认此两句诗深得他心。 尤其是后一句“视死忽如归!”这才是他曹操儿子该有的气度! 如何能叫人不喜? 曹丕一行看到此诗句面色更是不好看。 无需多加思考,他们都能想象到曹操在看到此诗句时的高兴神情。 比之那日在铜雀台上的欢喜只怕有多无少。 反观二公子之作,显然是不及的。 “好一个‘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刘备等人也不觉称赞此诗句。 “曹贼倒是生了个好儿子!” 不知是谁说了一句,那方才被诗句所影响而高涨的气氛突然沉寂下来。 谁说不是呢? 还不止一个呢,人家还有一个能当上皇帝的好儿子!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317 首页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