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山山水水,梦里都没见过。 如今清晰的展现在眼前,人人看得聚精会神,生怕错过一点。 琼州,被称为热带水果天堂。 琼州荔枝有着“华国第一红”的称号,各种荔枝如妃子笑、白糖罂、鹅蛋荔、糯米糍、黄皮丁香、荔枝王等。 每年初夏,国人品尝到的第一口荔枝酒来自琼州。 苏东坡曾经诗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汉代。 刘邦看着那些红彤彤的荔枝直流口水,那略粗糙的外皮一剥,竟然露出如此洁白剔透的果肉,想吃啊! 琼州是不是珠崖那边? 现在能不能让人去珠崖那里带点荔枝回来尝尝? 啊,不行,又没有后世发达的交通,也没有后世的保存方法。 不然叫人带几颗荔枝树回来种在宫里的花园里?以后我也能吃到荔枝了! 刘邦越想越开心,急忙下了命令。 张良有些无语:“陛下,那荔枝树是生长在珠崖那边的,珠崖气候炎热潮湿,我们这里并没有那样的气候,想来是种不成荔枝的。” 刘邦顿时蔫了下去,没了,我的荔枝没了! 做为一国之君,居然连荔枝都吃不到!
第20章 名垂千古的方式 汉武帝时期。 刘彻也咽了咽口水,也不是他馋,实在是那天幕上的荔枝太诱人了! 珠崖那边他知道,但也没有实际去过,没想到那里物产如此丰富。 真想吃…… 三国时期。 刘备忧愁地看着天幕,珠崖啊。 他想起武帝征战四方时那句威名赫赫的话:汉为天下宗,操杀生之柄,以制海内之命,危者望安,乱者卬治。 而现如今,别说珠崖了,他身为汉室宗亲,不说统一全国,却只能困守在这蜀国一方里。 汉廷四分五裂,早已不复武帝时的荣光。 想到这里,刘备忍不住泪落如雨。 曹操看着天幕上的各种荔枝,目光中野心勃勃。 这必定是我魏国的领土! 孙权奇怪那漫山遍野的都是荔枝树:怎么那边不种地吗?光吃果子能吃饱? 唐朝。 “妃子笑?莫非这是以后世某一个妃子来命名的?”李世民不解。 李泰可管不了什么妃子不妃子的,他眼里只剩下那些红彤彤的荔枝了,什么白糖罂,糯米糍,荔枝王……一听就是好吃的品种啊…… 为什么他大唐不建都在琼州? 如果他现在天天跟大哥念叨的话,将来能不能在琼州建都成功? 李承乾莫名其妙地看了一眼傻笑的李泰:青雀在想什么呢,口水都流下来了! 宋朝。 赵匡胤和赵普说道:“这苏东坡是何人?后世居然还记得他的诗。” “想来是个有大才的人。” “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抽到我们大宋?”赵匡胤焦虑,万一抽到个百姓又没法联系到,也是白白浪费一次机会。 元朝。 忽必烈对荔枝什么的不感兴趣,他在想:既然琼州那等荒僻的地方后世都能开发,那他的草原呢?有没有开发? 阿合马看着硕果累累的荔枝眼都直了:也不知道这荔枝是何等的味道,没事,下朝后叫人从那边运来点尝尝味道。 真金神色凝重,他听到了那些什么助农惠农的话,这是后世政府对种果树农民的政策吗?我元朝可否借鉴? 那周姑娘是汉人,她会不会不抽到蒙古人? 明朝。 “琼州府确实是物产丰富,父皇我们要不要也像后世一样将那边的荔枝卖向全国?”朱标问朱元璋。 朱元璋摸摸胡子:“不可,我们现在的时候可不像后世可以长期保存荔枝的新鲜。” “可惜了。”朱标叹气。那么多的荔枝、黄皮都要烂在琼州府吗? 清朝。 康熙站起身,琼州,那地方是很大,但是距离京城也太远了!鞭长莫及啊。 天幕一放,琼州的人必定也看到了,若是反清复明的余孽以此叛乱…… 乾隆悠闲地吃着下面快马加鞭送来的荔枝,放下。嫌弃的说:“还是不新鲜了。” 宫人吓得跪在地上瑟瑟发抖。 乾隆想到:朕要不要再南巡一次?这次就巡道琼州? 天幕上苏东坡的诗一出,宋以前不知苏东坡的读书人顿时炸了:谁?这谁?凭什么千年之后的后世还记得他?要说作诗,我泱泱大唐说第二就没人敢说第一! 而且,这苏东坡不就写了首荔枝的诗吗?别的不说,要说写诗哪一个读书人不会? 于是大唐上下掀起了一股写诗的浪潮,什么荔枝五言,荔枝绝句,荔枝七律,黄皮赞,黄皮赋什么的层出不穷。 考不上功名的读书人悟道了另一条名垂千古的途径,那就是写诗!写好诗!一定要好到流传后世! 宋绍圣三年,谪居惠州的苏轼看到天幕上念自己的诗,楞了一下,继而爽朗大笑,被贬后的烦闷顿时一消而散。 身边的百姓上前恭喜道:“恭喜大人,大人大才,后世都证明了的!” “不敢不敢,后人抬爱了。” “苏大人,我们今晚还吃荔枝怎么样?我家的荔枝树,可足足有一百多年了!虽然没有后世那些好的养护,但味道绝对甜!” “好好!我们大家晚上一起吃荔枝!” 众人笑成一团。 而此时开封府里新党的人脸色难看,经天幕一说,难道苏轼又要被启用吗?不行,得想个办法。 宋以后知道苏轼的读书人。 黄庭坚仰天大笑:“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之气贯日月!老师的诗词连后世人都知道!” 秦观倒了一杯酒,洒在地上,恭敬道:“学生少游敬老师,老师千古。”说完一仰而尽。 晁补之沉思:惠州?看来老师还挺喜欢那个地方的,我要不要也去一趟?去走走老师走过的路。 张耒低头饮酒,一抬头,眼里隐隐有泪光。 汝州郏城县,苏轼墓前。 苏辙痛哭出声,苏过急忙上前:“叔叔!” 苏辙一抹脸,对苏过露出一个难看的笑容:“没事,叔叔是高兴的,你看连几百年后的人都还记得你父亲。” 苏过有些伤心,那又如何呢?人终究是不在了。 其他读书人同样很激动,原来不是做官就可以名垂千古的!你看看苏轼,都被贬了多少次了,也不妨碍后人还记得他的诗。 所以,考不上功名我们还可以作诗写文章啊! 写得好了后人还能记住我们! 于是宋之后的朝代也掀起了作诗做文章的风潮。 各朝的百姓们对于什么诗不诗的不感兴趣。 倒是荔枝的维护方式让他们大开眼界。 虫害他们都知道,不光是荔枝,他们种的庄稼也遭受过许多的虫害。 而后世的虫害不是打药,居然是什么“光驱避技术”……只要打开灯的开关,虫害就没有了?这也太神奇了! “有灯就没有虫害了?”有村民激动起来:“里正,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在庄稼地里点上灯,这样就可以驱避蚊虫害?” “你可别想了!”里正还没说话,就有人泼冷水:“你也不看看后世那些是什么灯?人家压根连明火都没有,我们这煤油灯?把庄稼烧完了你就知道错了!” 也是…… 看完片子,元珍眼睛发亮,仿佛这一刻她不再是被困在东宫之中不被宠爱的妃子,而是个灵魂自由的人。 她的世界再也不一样了。 杨坚等人看完了天幕,没说什么便走了。 杨勇不满地看了元珍一眼也跟着走了。 杨广拼命压抑着脸上的喜意,也跟着离开。
第21章 杜甫的诗 看完了纪录片,周瑾玉直接念道:“第五位,唐朝杜甫。” 一听到唐朝,李世民就站了起来:“杜甫?谁?是哪一家的子孙?” 朝堂上众人四目相对,皆摇头。 李世民可惜地拍了拍大腿:“或许又是唐以后的人?” 此时回乡正走到岳阳的杜甫闻言笑了笑:“见过周姑娘,我也没什么可问的,就是想问问我什么时候能到家?” 周瑾玉难得沉默了下,难道她要说他到不了家了吗…… 大历五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 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 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杜甫觉察到了她的沉默,了然的笑笑,没再说什么。 周瑾玉有点难受,她急忙开口:“您知道吗?我上学的时候最喜欢您的那首《春望》了。 我现在还记得呢。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其实当时喜欢的不是这首诗的意义,而是喜欢那其中的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中二时期总是拿来自伤。 其实这首诗联系到杜甫所处的安史之乱的背景,让人有种惊心动魄的震撼。 杜甫似恍然似惊讶,最后眼睛微湿。 秦朝。 嬴政不解:“怎么后世很喜欢诗,周姑娘他们后世上学都要学诗?我大秦就没有诗和赋流传下来?” 李斯上前一步:“陛下,臣建议不如把我大秦优秀的诗和赋都收录在册,以流传后世?” “可!你立即去办。” “是,陛下。”李斯压下心头的兴奋,除了他的小篆书法作品,他也要留下好的诗和赋,要好到能上什么课本的! 汉代。 刘邦看到明显着急安慰杜甫的周瑾玉,难得没跳起来,而是静静思考:所以后世人是怎么评价一个前朝的人的?诗写得好?文章写得好?对,刚刚还说了贾谊,也是文章写得好入选了后世人学习的课本,那还是其他的什么? 我刘邦乃大汉的开国皇帝,后世人都以汉为民族,那么我这个开国皇帝有没有入选课本呢? 汉武帝时期。 刘彻转向主父偃:“爱卿啊,难道我堂堂大汉连个写得好诗的人都没有吗?你看看,尽是什么唐,什么宋!怎么就没有汉呢?哦,有个贾谊。但是不行啊!我大汉怎么能只有这一个人呢?不够!” 主父偃有些无语:“陛下,这才第五个人呢,后面还会有我大汉的人才的。” 三国时期。 蜀国。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喃喃念着这两句诗,刘备再次潸然泪下。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338 首页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