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准备工作到六十岁时,就不做了,就是明年了。她五十五岁时就拿社保了,加上房租,也能好好过日子了。 讲到拆迁的事,她说一开始包产到户时,大家还是很积极的,多劳多得,种的好了,收入都是自家的,大家积极性都很高。 但是不知从哪天开始,就有人办起了厂,开起了店,大家生活的差距就越来越大。 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去厂里的多了起来,大家渐渐地不愿意种地了。 这是肯定的,种地肯定比上班辛苦,而且收入少。 所以当镇里,当时还叫乡,乡里说这里成了工业园区,村要拆迁、地可以不种,可以赔房子赔票子,年纪大的人可以拿养老金,年轻的可以去厂里、公司里上班拿工资,现在交社保,等满一定年纪就可以拿退休金时,大家都是很开心的。” “农民怕种地,这事总归不对。”王奶奶插话道。 大家齐齐地看向了她,心里都在问:你自己呢。 王奶奶倒是没感觉说错了什么,问孙女:“然后呢?” 小美有点口渴,喝了口水继续道:“顾阿姨说有的地方是有钉子户的,但她们村,因为私人小老板比较多,那些人本来没空打理自己的责任田,现在政府有那么好的赔偿,还有房子分,何乐而不为。 有那些人带队,大家就都签字分房了。 基本就是一个人头三十平方,顾阿姨家当时五个人,一百五十个平方,但儿子要娶媳妇的,政府便宜点又给了三十平方,所以拿到了两套房子,就是一百八十多平房。 自己家原来的房子也是按面积赔钱的,所以两套房子拿到后,手里还是有一笔钱的。 这个时候,村人就开始不安分起来了。 先是那些小老板,有钱有厂后,开始在外乱来,所以,她们镇是离婚最多的镇。 其他人,特别是年轻的男人、小伙子们。 突然不需要种地了,突然家里有房子了,还有多余的房子、车库可以出租,口袋里突然有钱了。 这些人文化程度都不算高,成绩好的都考取大学了,留下的要么成绩不好的,要么不肯认真读书的。 这些人一夜乍富,都昏头转向了。 于是各种消费的行当就开始出现。 最可恨的是赌博,那是可以一夜输的精光的啊,镇里当然要禁止了。 但真是防不胜防啊,有的人就用船,把赌徒们接到船上,在船上赌。 那肯定是要做局的,所以上去的人肯定是一个字,那就是输哇。”
我家的后院通现代_第195章 阿姨眼睛翻得都快到脑门上去 听小美说到这里,一家人都有点心情沉重。 王奶奶最恨的就是赌博了,狠狠地说道:“这开赌博店的人,就该枪毙。” 王家人还来不及消化呢。 谁知小美接下来说的更让大家难受了:“输了的人,很少有马上停止的。 基本上就是借高利贷,这高利贷还是组赌局的人借给他们的。 所以结局可想而知,上了那贼船不倾家荡产是不可能让你下来的。 高利贷要还,拿什么还?家里钱已经没有了,有的就做人家的帮手,骗村里人来赌;有的就卖房子还钱,还有的卖器官…… 好好的一个家,只要出了一个赌徒,那这家就算完了。 其他人,没去赌钱的,因为文化程度不高,除了一部分在企业里上班,大部分人就是男的做保安、协警,女的因为斜塘这里房产开发的多,很多楼盘,就去人家家里做钟点工。 其实象顾阿姨家的情况属于正常家庭的现状,但卖房的、日子过不下去的也有不少。 园区这几年建了很多学校,新开发的楼盘旁边的学校比较好,这些房子和拆迁房的差价很大。买房子的基本上是外来人员,收入比较高,所以买得起房子。 那些地段生基本上都是外来人,而本来是本地的那些居民,他们居住在拆迁房里,那里的学校就是原来的乡镇学校,教育投入、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等都不如新开发的楼盘那边的学校。 所以可以想见,再过几年,这些拆迁户的孩子们,因为教育的不平衡,他们的高考竞争,肯定是落于下风的。 所以顾阿姨儿子也在问,为什么本地居民会落到这样的境地。 他们和以前的自己相比,似乎生活好过了,但如果横向比较的话,那是相当令人心酸的。 他还说,他已经三十多岁了,已经定型,在村里同龄人中属于混的不错的,但他的孩子们呢?靠什么去和人家竞争?” 小美说到这儿,王家人都沉默了。 过了一会儿,顾花娥小声说:“那就不要开发了,种地又不会死人的,辛苦一天后睡一觉第二天不是照样可以下地?”她是干活一把好手,自然不惧种地。 王培根苦笑:“这是上面的政策,而且是全国都在这样发展,怎么可能不开发。” 王奶奶叹了口气:“那还有一个地方呢?你不是还去了一个小区吗?那边怎么样?” 小美笑着摇头:“我本来是想着这个小区拆迁户买的房子涨的比纯拆迁小区高,大家肯定很开心的,哪知…… 那个小区叫馨泰花园,我坐车到小区北门,北门就是一条街,很热闹,正对北门的就是一家很出名的饭店。 小区很大,开了很多小店,还有个小学。 小区里按区域方位分成了一个一个封闭的小区,属于小区里套小区,所以这馨泰花园有点象我们阳澄湖镇,里面就是一个一个村。 我在小区学校外面跟一个看孙女的阿姨聊了天,她家就是拆迁户。 她家情况是这样的,当时家里六口人:阿姨夫妻俩,俩孩子,婆婆,还有一个是她老公的伯伯,是个瘫痪的人。 也是每人三十个平方,六个人一百八十个平方。 她家拿了两套八十多平方的房子,瘫子伯伯住敬老院,婆婆住车库,他们夫妻四个住三楼,五楼一套出租。 后来她看看情况不对,房价开始涨得很快,就把五楼的房子卖了,出了点钱在小区里买了套一百二十多平方的房子。 前几年女儿出嫁了,儿子也结婚了,还有了孙女。 她原来也是做钟点工的,老公做学校保安。 现在她在家带孩子,全家住后来买的房子里,三楼那套出租。 小辈全在附近单位工作,不是正式工,单收入也有十万左右。 本来挺不错的,出租房的钱她拿的,贴补家用。 可是今年女儿孩子要读书了,小区里不是有学校吗?女儿想让孩子到这里来读。 她家没办法反对,一来学校教育质量确实不错,二来,当初女儿的三十个平方的拆迁面积,还在娘家,户口也没有迁出去。 现在她很难办,让女儿一家住三楼吧,房租没了,自己少了收入,靠养老金肯定日子没办法过。补给女儿三十个平方的房价吧,现在房价涨这么高,她哪来那么多钱?” “哦哟,”王奶奶充满同情:“那时候可能是几百一个平方,现在是几万了。三十个平方的房子可能在那时可以买两三套房了。” “还好了,如果当初没有换那套大房子,现在还要挤。”顾花娥道。 一时之间,王家人纷纷为那阿姨同情起来。 唉,哪个想到住在好一点的小区,也会有烦恼呢。 “后来呢?你有没有跟她讲,如果在拆迁小区,房价没有这么贵的。不管怎么说,她还是赚的。”顾花娥问女儿。 小美摇摇头,叹了口气:“你们绝对想不到,我这样问她时,她很激动、很愤怒。” 啊?!王家人都奇怪了,纷纷催小美快说。 小美也不卖关子,说道:“我问起她们村里其它人家,是不是很羡慕她们几家住到了比较好的小区,房价比拆迁小区高很多,无形中家里固定资产增值了,这是很开心的事啊。 那阿姨眼睛翻得都快到脑门上去了,整个眼睛就只看得到眼白。 她说她家才是亏大了。人家本来家里条件就好,不像她家,夫妻两个要养两个老的两个小的,所以家里没钱,没办法才来这小区安家的。 当时但凡有点钱的村里人,都是去买了地造别墅的。 后来别墅拆迁,赔的盆满钵满。 阿姨说拆迁越晚越合算,政策越宽松。” “那是要很气的。”顾花娥说道:“人就怕比较,一比,心态就不一样了。” 小美点头:“关键是谁也不知道房价会涨的这么厉害。好在这几年已经好转了,自从二三年房价跌了一阵后,基本维持在这个价格了。” “那阿姨也是,都是把自己家的不顺和人家顺的比,如果比纯拆迁小区的房价,她不是要高兴很多?这能多活几年呢。”王奶奶说道:“人啊,就看你要什么?如果什么都想要,那就会劳心劳力,最后还会一直不开心。” 王培根问女儿:“你最近一直在那边考察,是有什么想法吗?” 小美神秘地笑笑:“再看看再说。”现在就说,还为时过早。
我家的后院通现代_第196章 秋收大丰收 今年田泾村很热闹,自从包产到户后,村里人的积极性得到空前的提高。 虽然不像以前那样成天在地里,但那时候是出工不出力,能偷懒的绝不出力。现在不一样了,你下的地就是你家的,你干的活直接关系到你家麦稻两季的收成。 当然这种认知是有个过程的,在很多人还含含糊糊的时候,夏收大忙开始了,村里人突然发现家里的麦子多了很多,留了些自己吃以后,多余的去镇里卖掉,那钱就进了自己的口袋,那比每年的分红多的可不是一点点。 这下大家开心了,也终于体会到了包产到户的好处。 淳朴的村民,体会到这点后,对庄稼那是比对自家孩子还要照顾周到。 秧田伺候得比以前要平;肥料也尽量多的放进去;插秧比以前平整多了;水的管理都是亲力亲为,生怕淹着或干着;耘稻、拔草等活,原来队里安排两次的,现在是有空就去地里或多耘几遍或把杂草多拔除点…… 今年老天爷也帮忙,在抽穗那些日子,这天简直象城里人家里的自来水笼头:按下雨就下雨,按出太阳就出太阳。 所以今年的水稻,都是长得非常饱满,还没黄呢,就已经低下了头。 不知哪家先开的头,一下子,田泾村就开始割稻了。 整个村子一下就热闹起来了。 王家是把地租给了小队里老土一家。 老土不土,实际上是个很爽利的妇女,夫妻俩农活特别好,为人也很热心。 当初王培根被撤掉赤脚医生时,老土丈夫对他很是关照。 这次王家就把地租给了他们,讲好了王家只拿口粮田里的粮食,老土家帮王家交责任粮后,多的就归老土家。 这事说定后,两家因为互相信任,也没有签订合同之类的,就这么做了。 其实,在当时的人来看,合同什么的还不如自己说一句顶事呢,所谓一口涂抹一个钉,就是这个道理。 在王家的建议下,老土夫妇将渠道边两家各半亩地势低的地种上了茭白。 其实茭白伺候起来挺辛苦的,夏天时是茭白长势最好的时候,茭白叶子长得很高,老土夫妇又下了很多肥,这地又是第一年种茭白,老辈人都说,生地种菜第一年长特别好。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43 首页 上一页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