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的接送向玲玲夫妻俩包了,谁有空谁接送。 就这样,老大在幼儿园读完了小班,本来是正常地升中班了,但这天小美到向玲玲厂里,听她讲,给老大换了一家幼儿园。 “换到了一家民办幼儿园去了。”向玲玲说。 小美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呀?弟弟不是读的很好的吗?” 她经常听向玲玲提到,儿子几乎天天有小红花的。 只有做的好的学生,老师才给发小红花的。 “也不能说那幼儿园不好吧,只是要看怎么比了?”向玲玲说道。 接下来就是巴拉巴拉一大通读书经。 老大读的幼儿园,在公办幼儿园里属于很好的了,这点向玲玲不否认。 但如果与民办的比,那就相差比较大了。 首先,现在选的幼儿园,班级容量比较少,孩子只有十位,两个老师,一个阿姨,三个人一个班级。不像公办幼儿园,一个班级要有三十多位学生,老师配的一样,但老师也是人,怎么可能每个孩子都照顾周全? “我家老大特别容易出汗,在家的话我们大人都是擦汗巾随手拿着的,在学校哪可能会这样做?所以孩子三天两头感冒,我真是心疼坏了。” 吃饭也是,学校的伙食永远不会令家长满意,因为一天只有十二元钱,包括两顿点心一顿午饭。 “现在十二元钱能吃到什么?我家老大比较挑食,学校的饭菜不合口味,每天放学就像饿死鬼投胎,到家就是拼命吃。好了,等真正要吃晚饭时,肚里满了,吃不下了。所以,你看他越来越瘦,一年了,一斤都没有重。” “那新学校怎么解决的呢?”小美好奇地问。 “他们的餐费贵了差不多一倍;每周有菜单,特别中午一顿,可以选中餐和西餐,西餐就是面食为主,意大利面之类的。我家老大就是喜欢吃面食,你看是不是解决了?” 向玲玲最满意的是课程设置。 传统的幼儿园,五到六个孩子围着一张桌子坐着,基本上集体活动,上课也是集体的。 但新的幼儿园,课程分成集体和个体两块,集体的就是体育课、活动课、画画课等,孩子们和公办幼儿园一样的教法。 但还有个体的课程,根据孩子年龄大小而量身定制。 比如今天三岁的小孩学的是怎么剥鸡蛋,四岁的小孩可能就在学怎么削苹果,五岁的小孩在学数字的认知。 一句话就是因材施教,因年龄施教。 “王春生不是在园区一家企业里做过吗?那家企业那几年主要就是为幼儿园搞装修,所以他看过很多幼儿园,那天我俩去看了以后,他就跟我说这幼儿园好的。孩子在这里既能学到与人相处之道,还能得到思维的挖掘,坚持要孩子来这里读书。” “在民办幼儿园读书后,还能去那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读小学吗?”小美问。 “我们去咨询过了,民办幼儿园毕业的孩子,也是在住所附近入学的,到时候就还去那边上小学。这没问题的。”向玲玲道;“再说了,还有两年呢,说不定到时候去别的学校。园区外国语学校、海归子弟学校等,这些我们也要去看看的。” 此前,小美还听向玲玲说过,孩子高中时,可能要去通州读,因为通州是整个苏省高考最好的大市。 王春生的户口还在通州,那边也有房子,去通州读高中想来不困难的。 “我自己才职高毕业,我的孩子,一定要好好培养,总要让他们上最好的学校。”向玲玲握了握拳。
我家的后院通现代_第216章 王奶奶沪市行 这个暑假,王家的事业也是蒸蒸日上。 自从成立市场部以来,以顾玲花为首的一众干将们,吃苦耐劳,将玖润贸易公司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地步。 在苏城,又开了三家服装店:凤凰街一家、工人文化宫附近一家、金门路附近一家。 此外,苏东芝得到消息,在观前街西面,苏城将开设第二家百货商场,和人民商场一样,成为观前地区的两大商场。 这将开的商场叫第一百货,据说经营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商场,除了国营的那些商品销售外,可能会拿出部分柜台,承包给个体经营者。 得到消息的当天,顾玲花马上叫苏东芝想办法去确认,自己跑回田泾,跟王家几人汇报这事。 这是个大好的消息,苏城人上城里,习惯上要去人民商场兜兜看看,买东西的话,第一选择也是人民商场。 应该说,这商场里的客流是最充足的,你不用广告,人家就会上门。 现在有了一家和人民商场差不多的商场,两家打擂台,老百姓就分流出去一部分到第一百货了,那里的人流量想必不会少。 所以王家和顾玲花商量,这第一百货如果真的如目前所说的,可以租柜台的话,那肯定要争取,而且要不惜成本争取,还要多多益善。 王家的货物实在是多,多承包几个柜台也没问题,那些货都可以单独卖。 为了联系方便,王奶奶叫顾玲花回去后在观前童装店里和办公处各安装一部电话。 王家也要申请安装电话,否则,很多事都要耽搁了。 现在安装电话可不容易,价钱还贵,四千出头。 人家基本是小巷口的杂货店,装一部电话,卖东西的同时,捎带着为巷子里的人家接打电话,乘机赚点小钱。 王家这肯定不是赚这些钱,只是为了工作方便。 领了任务,顾玲花急急回苏城了,都没来得及回娘家看看父母。 她爷爷,也就是小美的顾太爷爷,两年前已经过世,属于寿终正寝。 市场部这半年除了在苏城开了三家服装店以外,还在苏城开了五家百货店,招了两个代理。 这些店铺都是彩娥在负责平时的运转。 此外,在苏城周边的六个县,王家也开拓了市场。 这六个县就是吴县、玉山、太仓、虞山、港城、松陵,当然,吴县的县政府就在苏城市里。 剩下的五个县,经济实力都是在全国都排得上号的,尤其是港城,这几年发展得飞起来了。 王家在这几个县里,曾经发展过代理商,批发了王家的物品在卖。 但市场部经过调查发现,这些县里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于是,两手抓,一方面继续招代理商,另一方面,干脆自己直接在那些地方开店。 于是,在这五个县的政府所在县城,六个县下属的一些比较大的乡镇,玖润贸易公司几乎都有痕迹。 为了管理方便,她们借助的是封亭中学张老师夫人金梅开店的模式,就是开一家百货商店。 店名就是美佳百货商店一号店、二号店、三号店……一直这样排下去。 店面基本上是租的,买的比较少。即使买的,现在也过不了户,只是双方到房管所去办一个证明。 乡下的房子倒是都不算小,所以这些百货商店开出来倒真的可以把啥都摆在店里。 店铺里把玖润公司里的货物都摆上了,可不就是一个百货商场。 顾玲花还特意叫留了一小块地方,摆上柜台,后面墙上写上几个大字:批发咨询处。 专门派了服务员在这里守着,接待想咨询如何批发的人,因为她始终坚信,王家还是往批发上发展而不是零售为主。 与此同时,市场部一部分人也对周边大市进行了摸底调研。 苏城往东就是沪市;往西沿着胡宁铁路,依次是锡城、龙城、润州,金陵;往南则到杭城。 这长江中下游地区,本来就是全国经济发展的中心之一,这几个城市发展得都不错。 本来王奶奶的意思是苏城往西,锡城、龙城……这样,一个一个城市去拓展。 但是市场部最后讨论下来,决定东上沪市,在那里迈出往外发展的第一步。 原因当然一是基于对自家产品的认可。玖润的产品,无论质量还是设计,那都是领先的。 第二个原因是基于沪市的特殊地位。在长江三角洲,沪市的地位无市可以企及,它始终引领着这片地区至少六省一市的流行风向,甚至是全国的。 任何东西,如果说是沪市来的,不仅好销,甚至还会涨价。 锡城的轻工业非常领先,但人家就是被称为“小沪市”,而这个称谓,锡城人还挺喜欢。 可能火车去沪市比较方便吧,这几个城市的老百姓,无论是生病也好、旅游也好、学习也好、购物也好,就是喜欢去沪市。 所以顾玲花的市场部觉得,在沪市开一家美佳百货商店,以此作为据点,向长三角发散,可能收到的效果要比一个一个城市去开店强得多。 这个方案汇报上去后,王家人立即通过了。 于是,市场部的精兵强将们,开始在沪市寻找合适的店面。 这事陈爱国夫妇特别是王艳琴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她通过同事的介绍,为王家找到了沪市一家棉纺织工厂的仓库。 这家厂和其它厂合并了,这仓库也派不上用场了,要对外出租呢。 顾玲花几个一看,市口、大小、交通等各方面都相当好,当然,价钱也是相当好的了。 一个电话打到田泾村。这回王家全体出动,去沪市看房子去。 这是王奶奶时隔三十七年再次来到沪市,真是物是人非啊。 她在十多岁时就到沪市做女佣,在这个城市成家生孩子,以为一辈子就在沪市度过了,谁知道被大哥骗回家,到家立即被送到王家,当天就成婚了。 她的第一个男人找到田泾村来时,她想着自己已经失身,再也不可能回到从前,而男人吗,老话说,大丈夫何患无妻,他还可以成家的,所以留在了田泾村王家。 不久后,她听说前夫去当兵了,再过不久就解放了,听说那人去弯弯了。 这辈子,王奶奶以为自己将会老死在田泾村,不可能再到沪市来了。 谁知道在她在六十三岁的这年,居然还会到沪市来。 王奶奶是很感慨,王家其他人则是很兴奋,沪市哎,来玩一天就很开心了,现在居然要在这里开大商场,想想就激动。
我家的后院通现代_第217章 沪市开商场 顾玲花她们找的房子确实很大,沪市的棉纺织业在解放前那是相当发达的,光荣氏兄弟建立的申新纺织厂,生产能力就占全国纺织业的24%,仅次于他们的郭氏永安纺织公司,也拥有五个纺织厂,还有其它纺织厂,可以说占据着全国纺织企业的半壁江山。 解放后,沪市生产的纺织品成为时髦货的代名词,全国人民都喜欢沪市生产的棉纺织品。 这几年,中外合资的棉纺织厂多了,但造成的污染特别是对河流的污染也多了。 所以沪市市政府规定内环线范围内不再建厂,部分企业或搬迁或合并。 今天王家要去看的就是合并后搬迁走的一家棉纺织厂。新厂在郊区,那么老厂房如何处理呢? 政府决定出租。现在可还没有拍卖土地这一说呢。 这块地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也要这么多。相当于是一百七十多亩地。 这在沪市寸土寸金的城市来说,是相当大的一块地了。 政府当然希望哪家一次全部租下来,但这显然不可能的。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43 首页 上一页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