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顾花娥这边最大的困难是场所问题,尽管问云根、彩娥两家租了房子,但进出货实在多、量又大,这两家的房子明显嫌小了。用顾花娥的话说就是:“螺蛳壳里做道场了。” 王家建造物流仓储中心的事情,可以说迫在眉睫了。
我家的后院通现代_第219章 烟雨蒙蒙 王家的生意如日中天,连同乡里、村里两位书记都乐呵呵地,税收多啊,王家赚了钱还会拿点钱出来做善事,搁哪个领导不开心? 但王培根倒是很焦虑。 为啥,还不是那两个孩子。 其实在初二升初三的暑假里,王培根就想让两个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他是语文老师,语文里最难的恐怕就是文言文了,大量知识点需要背诵。 王培根就到学校拿了三本语文书,教两个孩子古文,第一课是《曹刿论战》,下面就是《陈涉世家》。 可惜,小华是从来不会认真学习的,基本上属于陪读。 而小美,她发现自己的读书方式和爸爸的教育要求很不同,小美习惯上课听讲、记笔记,课后再复习、记忆,而我们王老师的要求是当场听,当场记住。 所以在王老师问了几个刚教过的古文含义,两个好大儿都摇头后,本来就是爆脾气的王老师,彻底爆发了。 于是,在《陈涉世家》讲到一半的时候,王家的暑期开小灶计划宣告夭折。 开学不久,小美发现自己有点跟不上,这主要是初三学科多了,所有老师基本上都是一个初三班级外加初一初二几节副课,所以每天都是六个老师盯着你,有点喘不过气来。 老师们认为这是重点班,讲过的学生应该马上就会、就记下了,这上课的速度非常之快。 这可把小美苦坏了,她是要课后才记忆的。 但现在,显然没有时间让她再找那么多时间专门用来复习、消化、记忆了。 再看看周边同学,崔建华不用说,小罗卜头一个,坐第一排,上课老师问啥,他总能答出来,每个老师都会摸摸他的头,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还有那个小升初跟她并列第一的同学,这回从片中来到了重点班,这家伙初二期末考试居然考了第一,这初三还“篡班夺权”,当了班长,叫一众本来就在中心校的学生情何以堪。 不说这两个妖孽,其他同学也是,个个读书认真不说,考试成绩那是一个比一个好。 开学初,学校安排初三学生住宿。这个时代的住宿条件肯定是很差的,在学校最南面的河边,一幢平房,北面就是校办厂,宿舍比校办厂低了将近一米。 宿舍是大通间,女生们集中在两个大通间里。 小美经常在中午吃好饭后去宿舍玩,宿舍里的床铺用品、颜色都是五花八门的,学生们床底下就是两双鞋,一双球鞋,黄色的解放鞋,还有一双拖鞋。 这是班主任王老师规定的,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在学习上高昂奋进。 住宿生一早跑步,然后进教室早读,就是各种背:每一门课都要大量记忆。 这些同学中,几个复读的成绩都挺好的,毕竟她们成绩本来就不错,就是为了考中专中师才选择复读的,如果成绩不好的话,也不敢复读。 还有很多小美初一初二时期的手下败将,一进入初三,特别是男生,成绩一下子就冒出来了。 小美自己一开始有点三心二意,家里事业在扩张,她除了操心家里的事业,还要和向玲玲周惠芳操心现代的事业。 剩下的时间里,她还是用老办法,没有专心读书,当时最流行的是单田芳的《说岳全传》,小美喜欢一边听一边做作业。 终于在十月底的期中考试时,小美摔了一个大大的跟头,跌出了班级前二十。 顾花娥的意思是让女儿也去住宿,每天参加晚自习,只要花功夫,她是相信女儿成绩会回暖的。 王培根也很纠结啊,想叫女儿去住宿,但住在学校,他越发不好控制了。这孩子她是可以“任我行”的,没有家里大人看着,她不得每天去现代、苏城兜兜看看啊。 于是王老师想了个办法,每天叫女儿早去学校,参加早读,早饭他带到办公室,让小美到办公室吃。晚上就在学校参加夜自习,反正有老师值班,谅她也不敢随便消失。 他则每天晚上掐着时间去学校接她。 还好田泾村离学校不远,老父亲不会太累。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可惜,小美还是个女孩子,犯了天下女孩子都会犯的错。 那就是爱好文学的她,忽然迷上了看小说。 其实偷偷看小说在班里一直存在,王培根曾经多次突然检查,但学生之间是会互相打掩护的,所以这个举动收效甚微。 这天小美到教室参加早读,大多数人在认真阅读、背诵,但小美同桌却在偷偷地看一本书,小美凑过去一看:《烟雨蒙蒙》。 从这天开始,小美就掉进了一个坑,这个坑的挖掘者叫琼瑶。 很多年后,《烟雨蒙蒙》被改编成了电视连续剧《情深深雨蒙蒙》,而小美,就用她初三宝贵的时间,沉浸在琼瑶的小说里。 当然后来还有梁羽生等人的作品。 小美的成绩继续下滑,相反,夏花的成绩倒是在稳步上升。 这得益于初三开始的全面复习。 复习这事,对于会的人来说就是浪费时间,而对于象夏花这类原本学的不牢固的人来说,这复习就收效巨大了,毕竟初一的知识在初三来学,那是相当的浅显啊。 所以这次期末考试,小美总分居然比夏花低。 这比这半年王奶奶、王培根、顾花娥或苦口婆心、或暴跳如雷都管用,小美一下子就惊醒了。 于是,1984年开始,虚岁十七岁的大姑娘小美,开始奋起直追。 果然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是不一样的,而且,据后来的专家分析,初三用功中考成绩往往会不差,但高三用功就收效甚微了。 究其原因,初中的知识点和高中是没法比的,也就是说,中考的范围比高考的要小得多。 这话在小美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小美这半年是真的拼啊,到五月底的时候,小美因为睡得少,眼角都是烂的,发炎了。 王培根又舍不得女儿了,跟她讲适可而止,王家到目前赚的钱,即使姐弟俩躺平也没关系了。 可是小美不同意:“我是要读大学的。”向姐姐耿耿于怀的大学梦,小美也想实现呢。 中考成绩出来,小美险险过了县重点高中木渎中学的分数线,下半年,她将去木渎读书去了。 小华和宗明考取的都是普通高中,王家和顾家商量了一下,还是让这哼哈二将去读高中吧,至于能不能考取大学,到时候再说。 夏花如愿考取了通安财会班;玉娟超常发挥,考取了浒关幼师,户口一下子就迁出去了;崔建华考取了苏城九中;寒泉和小美一个学校;其他小伙伴,基本都进了小华宗明那所学校,就是小美干爹张老师所在的封亭中学。 这次阳澄湖学校又是全县第一,王培根“吃饭队长”再次上任,只不过其中有一天是他请各位来王家吃饭,庆祝家里两个孩子考取高中。
我家的后院通现代_第220章 王奶奶当头 这个暑假,王家除了因为两个孩子请了亲朋好友、老师们来吃饭外,还请过一次客。 那是王奶奶当头。 这是阳澄湖乡的习俗,不知其它地方有没有。 当头有点象做寿。 以前人的寿命短,有几句老话叫:六十六,烧火不发绿(六和绿在苏城话里读LU,一个音),这意思就是人老糊涂了,连烧火做饭都不行了。 还有句话叫六十六,棺材里头卜落笃,意思就是死了进棺材了。 可见,在民间,这六十多岁属于长寿的了,而六十六岁是关口。 但那是以前,现在生活条件渐渐好了,家里有一老如有一宝,家家户户都想着为老人做寿。 城里可能做七十大寿、八十大寿这些,在阳澄湖乡,农村老人就是当头。 当头当天,亲朋好友要来,村里的老人特别是老年妇女们都要来。 这些老年妇女们上午就来了,聚在一起折锡箔,有的折成元宝样的,有的折成宝塔样的……大家手里不停,嘴里讲着家长里短,很是热闹。 中饭是吃素菜的,请了十里八乡有名的大师傅掌勺,尽管用的是素油,炒的是素菜,但味道真心不错。 下午就是祭拜祖宗,上午折的锡箔要烧掉,那些老太太们还要在边上念佛。 有条件的人家还要去寺庙里请几个和尚来念经做法事。 亲戚们是要出点礼金的,当然是意思意思。 子女们除了当天吃的开销外,还有请和尚的费用,还有松糕等小吃,这是要整个村,每家都要派发的,来念佛的各位老太太还得准备一份。 晚饭就不吃素了,就是正常的酒水,和人家结婚宴席差不多。 吃好晚饭,那就是文艺演出时间,有的人家是请了戏剧班子过来唱戏,什么《双推磨》啊、《珍珠塔》啊、《阿必大回娘家》啊……《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虽然好听,但太悲了,不适合这个欢乐的时刻,所以基本不唱的。 也有请本地的,叫宣卷,那个热闹,因为在台上唱的那人可能就是在场某个老太太的儿子,于是上面唱得起劲,下面笑谈的更起劲。 这样越热闹,东家越高兴。 这两年,电影多了,有的人家干脆直接包了电影,拉块白幕布,就放起了电影,什么《五女拜寿》啊、《月亮湾的笑声》啊、《喜盈门》啊…… 这白天是老太太们的主场,晚上唱戏、放电影时就是年轻人的天下了。 其实这戏、这电影早看了很多遍了,很多人都会哼几句了,但就是喜欢来看,就是喜欢这热闹的情景。 大家在一个村里住着,张家帮老人当头,李家肯定也不甘落后啊,于是也办一场,就这样,陆陆续续,家家几乎都要办。 当然,也有的老人不愿意的,比如家里条件相对差一点的,觉得这不是白白浪费钱吗?有这钱,攒一攒,起个房子不更好? 还有的老人是老伴已经离世的,觉得一个寡妇(鳏夫),还搞什么当头,不当! 王奶奶就属于这样的一位。 小美爷爷是那几年饿死的,王奶奶虽然和他没处几年夫妻,但小美爷爷一直对她很好,对王奶奶带来的女儿王惠英也一视同仁。 人死之后,优点被无限放大,缺点往往会忽视,王奶奶忘了当初是被当成赌注嫁到王家的了。 所以,想着自己孤家寡人的,就反对当头。 但是王家其他人可不这样想啊。 王奶奶今年虚岁六十五了,苏城地区做寿是做九不做十的,比如七十大寿是在六十九岁那年做的。 六十六是关口,那么我们六十五当头,六十六不就会顺顺利利了吗? 再说,当头那些费用,在王家来说,那就根本不算什么。 于是大家都做王奶奶的思想工作。 老太太哪会那么容易被说服哦。 最后,王培根没办法,联系了在沪市工作的陈爱国。 这大外孙是王奶奶仅次于小美小华之外最喜欢的一个,他也争气,研究生毕业以后,就留在了大学做起了老师。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43 首页 上一页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