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人同样愤怒:“就是,兵家都没入,凭什么医家入!” 其他百家一个比一个激动,打嘴仗的、撸袖子的,齐齐上阵,就差直接动手围殴医家弟子。 在朝堂之上的,碍于帝王,只是打嘴仗,口水喷的医家弟子非常嫌弃,戴上口罩对骂。 在民间的就直接当街打起来都有,但是医家弟子或许比不过兵家弟子的强悍体魄,却懂经穴,打架时喜欢点麻穴,其他弟子打着打着开始哀嚎:“我手麻了!” “我脚麻了!” “医家人阴险!” …… 不管怎么骂,医家人这一轮,都是赢了。 【元朝,或者说蒙元,文明很短暂,成吉思汗时期才发明蒙古的文字。】 【或许正因为自己没有,所以对所有文化都很重视,并不是现代网络上所说“蒙古野蛮什么都不管才野蛮生长”,事实上从成吉思汗到元顺帝,对科技、对工匠,以及对医术、对商人都是非常重视的。】 【他们唯独不重视儒学,所以在元朝科举的次数非常少。也可以从中看出为什么忽必烈与儿子真金有矛盾,元朝统治者主打的是一个实用性,就算忽必烈重视“儒”也更多是的兼容并济的政治手段,与其说他信儒,不如说是信王者的霸道。】 知道蒙元灭了宋朝的宋朝文人气到什么风度都顾不上了,在街头,在酒楼,在家中,激情开骂: “蛮夷不愧是蛮夷,竟然连科举都不开!” “重视的都是下九流,难怪没文化!”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工匠不过是末端小流,商人不事生产还不如农人重要,竟然不开科举,都没人读书了吗?” 然而被儒生压制在头上许多年的其他百家感到了一阵畅快,顿觉扬眉吐气,甚至很想当面嘲讽一句: 你儒家也有今天! . “王者的霸道?后世似乎对我蒙元不开科举并没有什么意见。”真金越看越不理解,忍不住当着父亲的面出声,“莫非后世也不学儒?” 忽必烈突然沉声道:“真金,你好好看看。” “父亲,我……” “你不是总认为我不懂儒家,认为我不懂文化,现在好好看看,未来的华夏。”忽必烈深深看向太子真金,“天幕屡屡提到‘科技’,提到了农耕、工业、商业、医学,提到了兵家墨家,唯独对儒家多有贬低,并没有提到士农工商的‘士’。你自己好好看,好好思考思考。” “是。” 真金也不理解,士农工商,不是士在最前面吗,为什么天幕一直不讲“士”? 难道后世完全没有“士”? 可治国只要靠的就是“士”,没有文士,后世怎么治理的国家? 身为太子,他选择哪一条道不仅仅是个人喜好,也有他自己的政治偏向。如果扶苏认为大秦百姓应该休养生息一样,他作为未来的元二世,同样认为元朝不应该继续征战,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应该休养生息,恢复农业和生产。 他不是傻,也没有儒家洗脑,同样不认为扶苏被儒家洗脑了。 作为太子,作为未来的皇帝,一直是很清醒的在选择未来的治国方案,只是很明显,都不被开国君王所喜。 真金不知道,天幕提醒了母亲和自己的死后是改变命运,还是改变不了,但他必须想要知道,他的政治观点,到底适不适合眼前的大元。 【蒙元非常好战,重视工匠与医学很重要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军事所需。】 【在频繁的战争中,南下的军队和北上的民众,使人口不断迁徙,让疫病更多的流传,加重了医疗保障的负担。】 【由于军事、贵族、百姓对医疗卫生的现实迫切需要,医学人才很早就引起了蒙古统治者的注意,即使在早期执行严苛的民族政策中,通译、医生、特殊工艺师乃至军将、官员,都会因特殊技能和机遇摆脱奴隶地位,成为被帝王倚重的人才。】 “这元朝皇帝,反而比我们汉人自己的皇帝开明。” 明朝时期,有部分工匠小声议论。 老一点的长辈嗤笑一声:“想什么呢,开明的话为什么那么多起义的?你以为只有我们现在的皇帝一支起义军吗?大家都活不下去,天底下遍地都是闹事的。” 工匠有些不解:“可是天幕这个听起来不错啊。” “立国之初,要收拢人心罢了。”经历过许多事情的老人冷笑,“等天下稳定了,汉人温驯了,就开始恢复真实的嘴脸。” 说着,他自己突然忍不住叹气:“别说这蒙古皇帝,哪个皇帝不一样哦。” 有外敌威胁时,就对自己百姓客客气气,各种政策各种福利; 一旦真正的天下太平,看似好像周围敌人都打平了,就开始恢复统治者的真实面目,奴役,压迫,随之而来。 老人对天幕上所谓的开明君王根本不感兴趣,他更感兴趣的是后世。 不知道后世的平民百姓,还用受到这样的压迫吗? 千年以后的世界,与现在有什么不一样? 【1261年,太医院使王猷向元世祖奏报请求恢复因为战乱荒废的医学校,忽必烈下旨给中书省长官忽鲁不花,派遣太医院副使王安仁,悬挂金牌,前去随路,设立医学。】 【忽必烈下令,各科医学生必须学习《素问》《难经》两部医学理论著作,和由北宋太医院编纂的《圣济总录》,公元1284年,又令翰林承旨撒里蛮、翰林集贤大学士许国祯,集诸路医学教授增修《本草》。】 【公元1285年,忽必烈再次下令,让今后从医者必须精通四书,这里的儒家四书是作为医者的道德要求“四书实为学之本,进德之门”,同时还要求掌握《尚书》《春秋》等儒家基本经典。但是大家需要注意,这时候已经属于医为主,儒为辅。】 一句主辅不同,让各朝的儒生和医者再次掐起来。 【元朝继承了宋朝的十三科,以及宋朝的针灸铜人,并且有了新的发展。】 【宋人王惟一用青铜浇铸的人体经络腧穴模型,在宋朝时供医学临床使用,并且绘制图经颁布各州。两个铜人一个放在医官院,一个放在相国寺。】 【到元朝时期,因为战乱,也因为年久失修,王惟一铜人损坏到无法使用,直到1265年,尼波罗人阿尼哥将之修复完成,被安置在了三皇庙,再次恢复使用。】 三皇庙内有历代名医像,东有神机堂,神机堂里就放着铜人、针灸图二十四幅。 五脏旁边注释为溪谷所会,各为小窍。 又刻针灸经于石,其碑之题篆是宋仁宗的亲笔御笔。 . “咦,这不是我大明的针灸铜人吗?”大明太医院的太医看到天幕放出来的针灸铜人模样,顿时觉得十分熟悉。 洪武年间,针灸铜人被朱元璋从三皇庙取入宫中,只留下图经,从此,针灸铜人就成为了深宫之宝。 【从此之后,不少学医者会把铜人腧□□描摹下来,拿回家中,在书房甚至卧室的墙上悬挂经□□,日日观看,早晚查看审视学习、】 【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了现代哦,大家有没有觉得很熟悉?】 古代的中医馆,挂着腧□□; 现代的中医馆,墙上依然挂着腧□□。 荆咕将古今两个中医馆的图片并排放在一起,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对比的不同之处与相似之处。 尽管画法不同,色彩不同,但是许多相似的穴位与经络,仿佛是不同时空相同的文化脉络,将从古至今的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文化串联在一起,一直深入华夏文明的骨髓,深入历史画卷的底色。 初时,看着不起眼,但是摊开之后细细查看,就能看出那共同的文化交叠。 . 蒙元时期的医者,看到后世的中医馆,再看看自己的中医馆,突然有种热泪盈眶的感动。 尽管时空相隔千年,但是那熟悉的药柜,熟悉的腧□□,熟悉的经络穴位,仿佛在告诉他:你虽然看似渺小如砂砾,但是你的努力汇聚入医学,依然一起流传到了后世,造福了后世子孙。 “他们没有忘记,没有忘记……”医者喃喃低语,似乎在说给病人听,也是在说给自己听。 【说了针灸铜人许多次,从宋朝说到元朝,那么针灸铜人如何使用呢?】 荆咕放出一个简单的模拟效果动画: 在教学或者考试时,先在铜人体表涂蜡,使穴位、经络被覆盖,孔穴亦被蜡堵住,再向铜人体内注水,让学生选穴扎针,若取穴有误,则针不能入。若取穴正确,则水可以从拔针之后的针眼里射出。 . “快快快!记下记下!” 先是清晰的大幅腧□□,然后是针灸铜人的全身图和穴位备注,如此清晰,让帝王和民间有条件的名医都激动起来。 天幕已经给他们提供了如此清晰的资料,这样还不能自制个针灸铜人,那就真是自己无能了! 一时之间,无数太医、名医都开始研制针灸铜人,有些技术不过关就与工匠合作,促进了医学与工业的双向发展。 当然,此乃后话,此时天幕依然在继续讲述,天幕下的古人依然在学习。 【比较特殊的是,蒙古人不如儒家这么重视所谓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也”,所以元朝的医,是会用尸体解剖的方式来进行临床试验与治疗,这又是医学界的一大改进。】 根据史料记载,蒙古医生会取死囚来进行尸体解剖。 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元人不怎么重视绘画的原因,并没有元朝的人体解剖图流传下来,是一大遗憾。 但是元朝有元翰林学士忽公泰,著《金兰循经取□□解》一书,该书绘有脏腑前后兔,手足三阴、三阳图,以及十四经络流注等,各为注释,并有附图,对当代针灸学家和后世针灸学家有不少影响。 还有忽思慧著《饮膳正要》3卷,该书包含了蒙古、汉族、回回、藏族等各族人民常用食物和食谱,分为养生、妊娠、乳母等等专门篇章,还插入了精美的图画,能够从书中看到少数民族的饮食特色,非常具有价值。 沙图穆苏,撰有《瑞竹堂经验方》15卷,描写有北方各民族的用药特点,内容同样丰富。 【元朝朝廷对医学生的要求同样十分严格,“诸医人于十三科内,不能精通一科者,不得行医”,同时也有职业技能的考核。即使考试合格,在日后发生医疗事故,医学提举司的主管负责人和医学教授都会受到牵连。】 【元仁宗:“考试若是有徇私舞弊者,一经查实 严惩不贷。在医学院学习过的医者 日后若是用错人害死人姓名 同样得严惩。”】 【元朝时期 还有了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医学学术交流会议。】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468 首页 上一页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