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臣,胡亥按着自己的喜好肆意屠杀。 但是其实,如果不犯到胡亥手里,胡亥对这些人倒没有什么屠杀的欲望。 ——毕竟,这些人又不能和他抢夺王位。 但是,没关系,我们有赵高啊。 赵高在这一部分极有存在感。 为了自己能在秦朝朝堂上大权独握,赵高开始了他的陷害忠良之旅。 蒙恬、蒙毅兄弟本来马上就要被登基的胡亥释放,但是在赵高的蛊惑下被杀。 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等人劝说胡亥减轻税赋,暂停修建阿房宫,二人被赵高挑拨,被迫自杀。 项羽作乱时,章邯在巨鹿迎战项羽的大军。战败后派司马欣向咸阳请求援兵,但赵高非但没有允许,还派人追杀司马欣。章邯、司马欣等投降项羽…… 著名的指鹿为马故事就出于赵高。 赵高在扶持胡亥坐上皇位后,害怕胡亥借助朝臣的力量向他施压,于是想了一个招数: 他在群臣朝见秦二世时,让人牵来一只鹿献给秦二世,说:“这是一匹千里马,我找来敬献给陛下。” 胡亥当然不认为这是一匹马,于是赵高就问大臣们:“这是鹿还是马?” 有些大臣刚正不阿,按照事实说这是鹿;也有些大臣畏惧赵高的权势,顺着他的话音说这是马。 这件事是一件小事,最终不了了之,但渐渐的,那些实话实说的臣子在秦国的朝堂上消失了,他们被解职、被流放、被处死…… 按理说,赵高为人勤奋,精通法律,在秦始皇时代做到了中车府令的职位,他不是个傻子。但是,在他掌控大权时几乎杀光了秦朝朝堂上所有有为的臣子,像是得了失心疯一样。 掌权不是这么玩的呀。 李斯也是为了权力矫诏,但是李斯干了什么,大权在握,人家好歹也是兢兢业业为大秦效命。 可是赵高呢?赵高就是纯粹的想要权力,权力到手后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理想去让他作为。蒙恬、蒙毅、冯去疾、李斯、冯劫、章邯、司马欣、董翳等政治、军事人才或死于非命, 或被逼降敌。他用谁?他还能用谁? 所以赵高只是一个弄权的小人。 谁能够阻止他呢?已经没有人能阻止他了。 毕竟赵高连李斯也没有放过。 赵高对胡亥说啊,李斯这个人并不安分,不满足拥立的功劳,有更大的野心。现在前朝被他把控,朝臣都是只知有相国而不知道还有帝王啊。 在赵高和李斯之间,胡亥当然选择相信自己的老师——赵高。 于是最终,李斯被“具五刑”,夷三族。 在生命的最后,李斯对儿子说:“我还想和你一起牵着猎犬去打猎啊,可惜不能了。” 后悔吗?遗憾吗?痛苦吗? 这些情感是对国家?对自己?对家族? 当李斯在被腰斩的剧痛中晕死过去的时候,他最后一个念头究竟指向何方,我们不得而知。】 “把赵高拉下去,具五刑!”嬴政不等天幕的话音落下,一拍桌案,愤怒地声音都在颤抖。 桌案上的冷食酒水洒落一地,旁边侍从的宫人连忙上前,一人收拾地上的东西,另一人垂着头把新的用具换上。 “不必了。”嬴政缓了缓气,挥手让宫人退下,“朕还不知道接下来要气多少次呢,都不必摆了。夏无且来候着就是了。” 【对民间,胡亥继续秦朝的高压统治,大兴民役,修造阿房宫和骊山墓地,追求起穷奢极欲的生活,民怨四起。 而胡亥又没有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赫赫威名,于是六国余孽纷纷起义,各地烽火不断,中原大地再次陷入一片战乱。 在这些六国遗民掀起的战争之外,另一股势力走上了历史舞台——农民。当然,那就是之后要讲的事了。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秦朝,就这样在短短三年间“楼塌了”。】 “三年。”嬴政站起身来,缓缓踱步。他的足音一声一声都踏在群臣的心尖上。 三年啊。 他感觉自己要笑出声来了。 嬴政也是第一次知道,人在愤怒到了极点的时候,其实是平静的。 ——但他觉得自己疯了。 他要是没有疯,怎么能听到大秦在他死后三年就灭亡的屁话呢? “三年?……哈哈,有谁能保证自己三年就能亡国?”嬴政发现自己真的就这么笑出声来了,“就是在皇位上放一只豕(猪),它也不能在三年里灭了大秦!” 蒙毅见皇帝已经被气得说起了胡话,急忙使眼色叫夏无且上前诊治。而夏无且老神在在,不动如山。 身旁的冯劫侧首悄声对他说:“陛下已经生气了,就让陛下把火发出来。要是陛下一直憋着,那才不好呢。” 【赵高是胡亥的老师,与他是天然的利益同盟。 但是,不说赵高,秦始皇晚年最宠爱的儿子就是胡亥,李斯作为大秦相国也居然没有意识到胡亥“蠢的无法掌控”的本性,试图拥立他以求权力。 是这些人同时眼瞎了吗? 是的,在秦始皇在世时,胡亥作为幼子,需要父皇的宠爱来谋求生存。这证明他的伪装极好,竟然能让秦始皇宠爱他很多年,这说明胡亥不是个蠢材啊! 怎么他登基以后就放飞了自我,开始了一系列不可理喻的行为呢? 《史记》中有着有这样的记载: 在登基后,胡亥想:人生于世,时间像流水一样滑过,恍如白驹过隙,倏忽而已。我现在君临天下,当然要吃好吃的,玩好玩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享尽人间欢乐,实现自己所有的心愿,长长的活下去,才不枉来人世间这一遭。 不然我干嘛要隐忍这么多年讨好父皇的欢心呢? 于是他开始放纵自己变蠢。 蠢着蠢着,就聪明不回去了。】 其实历来有“古太子不将兵”的说法,有人认为扶苏监军上郡就意味着从继承人的考量中退出。学界也有人根据《赵正书》认为胡亥本来就是嬴政认同的继承人,没有矫诏一事。 但是这里一方面是因为胡亥即位后的操作太蠢太蠢了,他即位后杀兄杀弟杀姐妹的操作令人智熄,真真是“自灭九族”,如果他真的是正义一方,……我不懂他。,我不是很认同秦始皇英明一世结果在继承问题上这么眼瞎;另一方面是因为秦始皇崩于沙丘太过突然,远远不是他个人能料到的,我觉得他带着胡亥说明不了什么。康熙南巡什么的带的也不是太子是吧。 所以本文采用《史记》中的说法:胡亥是矫诏上位的。 毕竟这是小说嘛,不是正史,就当是私设啦~~
第26章 《过秦论》 “蠢着蠢着,就聪明不回去了。” 张良看着天幕上胡亥的脸隐去,心中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微妙。 他出自韩国贵族世家,祖父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也连任韩国二朝的宰相,可以说整个张家是与韩国同呼吸。 所以,在秦朝灭掉韩国后,他虽然年轻,却也决心把自己的一生奉献到反秦事业中去。 精通谋略的张良知道,只要秦始皇还在世,六国遗民就不敢有大的动作,因为他们实在是被嬴政打破了胆子。所以他四处谋求刺客刺杀秦始皇。 但是,秦朝就这么灭亡了? 没有亡在纵横家的唇舌上,没有亡在堂堂正正的战场上,而是被他们自己的帝王玩完了。 就算沉稳如张良也不禁感到了一丝破灭。 像他这样的谋略家,虽然也看重胜利,但是最期盼的却是“棋逢对手”的痛快。 但是,像这样的秦二世—— 张良郁郁吐出一口气。 【话说回来,公子扶苏因为“秦法重”而自尽身亡,秦始皇因为“秦法重”而不得不“王负剑”,商鞅因为“秦法重”而无处可逃,五马分尸…… “秦法重”会是秦朝灭亡的主因吗? 说到秦法,我们就得谈谈法家。 法家,亦称之为刑名之学。经过管仲、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韩非等人的大力发展成为一个学派。法家提倡法治,以富国强兵为己任。 秦国早期的社会经济主要是畜牧业,这种较为粗放的社会生产方式,使得秦国的社会文化崇尚“力”而非“雅”,为秦人接受法家思想做好了社会文化心理方面的准备。 另一方面,秦立国较晚,国家方位也属于传统认识上的“西夷”。与中原各国相比,秦国尚未能建立一套严格的宗法等级制度和礼仪制度。因此,法家思想中“驱民耕战”、“刑无等级”、“论功授爵”等原则在秦国易于推行。 可以说,是法家思想使“秦国”变成了“秦朝”,但是,这也造成了秦统一以后迷信法家学说的潜在危机。 贾谊在《过秦论》(中篇)中写道:“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秦从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他的政令没有变,所以秦的灭亡很快就来到了。 法家认为,“民之内事,莫苦于民,民之外事,莫难于战①”。为了让人民努力耕耘、作战,必须让人民处于贫穷困弱之中,然后利用赏罚的手段,才能让他们听话。 也就是说,在法家看来,富国与富民,强国与强民是对立的,二者不可兼得——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②” 但是——但是法家没有意识到,当人民被剥削、贫弱到不能生存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再仰仗统治者恩赐下的那一点点食禄,而要自己去夺食! 届时,任何赏罚都将失去作用,国家将不复存在。 在“秦国”时期,外部矛盾远远大于内部矛盾,法家思想的弊病尚未显现。但是在“秦朝”时期,因为之外部约束力量丧失,君主的私欲极端膨胀,弱民理论被推向极致。 极端化的理论指导了极端化的政治实践。 北伐匈奴、南戍五岭、修阿房宫、造郦山陵……以至于“田租、田赋二十倍于古”。 同时,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曾说过这样的话:“重一奸之罪而正境内之邪……重罚者盗贼也,而悼惧者良民也”,“是以上设重刑者而奸尽止。③” 也就是“杀鸡儆猴”。那只鸡要重重的杀,猴子才能安安分分的。 当秦朝劳役进一步加重,为了镇压百姓的怨声载道,自然要更重的严刑峻法。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与其说导致人民暴.乱的是“秦法”,倒不如说是过度的“劳民”。 但是统治者们没有料到的是—— 过于严酷的劳役下,那些贵族们从没有放在眼里的升斗小民活不下去了,他们眼里淬着愤怒的火焰,从田间地头、从劳役之地、从长城脚下抬起了总是低着的头,握紧了手上的工具。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47 首页 上一页 19 20 21 22 23 2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