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宋英宗赵曙十分看好苏轼,而他的不肖子孙却将苏轼一贬再贬,实在是太过分了。 他得留下遗嘱,要重用苏轼。 当然了,立遗嘱也只是求个心安。刘备临终前还说马谡不可大用呢,说了也是白说的。 【说到苏轼的政治立场,这就得提一嘴得国不正的赵匡胤了,自己是皇袍加身当的皇帝,担心部下有样学样自己皇位不稳,以至于重文轻武,在宋朝将不识兵,兵不识将。 到了近一百年后,苏轼生活的年代,宋朝积贫积弱的情况已经十分严重了,当时的丞相王安石要改革要变法,苏轼反对。 前面提到,苏轼的出发点是以民为本,而王安石的改革富国强兵,但是让百姓生活的更加困苦,势必不被苏轼赞同。 王安石不满苏轼总是和他作对。 其实苏轼并不是反对王安石改革,只是觉得没必要,一针见血地指出上位者没有识人之明,再怎么改革也是徒劳。 颇为讽刺的是,王安石改革富国强兵富的是国库,有一部分变法使百姓深受其害;至于强兵,前面提到,宋徽宗、宋钦宗明明有击退金军的实力,却还是拱手而降,不是议和就是在议和的路上,幻想着金兵拿钱拿地走人。 这强兵也强了个寂寞。 哪怕换个阿斗坐上宋徽宗的位置,都不至于亡国。】 后主刘禅认真思考了一下,邓艾来犯时,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相父的儿子身上,把人往死里用。 如果自己是宋徽宗,会把能够守住京师的李纲往死里用。 李纲未死,决不投降。 有李纲在,能守住京师一次就能守住第二次,何至于被金兵掳走? 归根结底,还是宋朝的皇帝对武将的态度过于畸形,时刻担心武将会谋反,哪怕是危急时刻,也要把能够守住京师的忠臣名将贬的远远的。 国难当头,居然这么不当回事。 宋朝没有亡于武将造反,而是亡于外患,不知道赵匡胤作何感想?想完,他突然意识到天幕在这种情况提到他好像不怀好意。 刘禅:“……”他风评得有多差? 宋太祖赵匡胤有感而发:“天凉了,要换张大的卧榻了。” 朝臣们面面相觑,这话啥意思啊? 很快他们就知道了,赵匡胤要攻打辽国。以前卧榻之侧是南唐,现在南唐灭亡了,卧榻之侧就是辽国了。 把外患都扫除了,再杯酒释兵权也不迟,前提是他能活到那时候。 看来注重养生十分重要。 在赵匡胤的字典里就没有战败这两个字。想当年柴荣在世的时候,北伐辽国就曾收复了部分失地,而他是柴荣的心腹大将。 当初不选择攻打辽国不是因为打不赢,而是南方尚未平定,要先平定南方。 也不知道赵光义是干什么吃的?居然不打辽国。 不会是打不过吧?不会吧? 【宋神宗赵顼对改革变法十分的狂热,就连对西夏用兵,占领城池之后的防御工作也要用改革派的文臣。如果用的是武将种谔,也许在神宗朝就把西夏给灭亡了。 赵顼的这种错误的人员任命,辜负了王安石强兵的变法,也印证了苏轼的观点。 上位者不行,改革有什么用? 王安石富国强兵,富国有争议,强兵却是实打实的,可惜碰上了宋朝的皇帝,在重文轻武的大背景下是强了个寂寞啊。 宋朝的皇帝对得起王安石吗?】 宋神宗赵顼不由得反思,王安石的变法遭到了朝堂半数官员的反对,甚至民间也颇有怨言。他以为是王安石不行,原来却是他自己的原因吗? 好家伙,苏轼居然说他不行! 苏轼:“……”不不,这种得罪皇帝的话他可没有直接说出来。他没有像苏辙那样直接在策论里抨击皇帝,也没有直接说皇帝和官员不行,只是说假如皇帝是明君且官员有能力会如何,专往好的方面说。 天幕坑他! 【《宋史》记载,王安石想改科举取士之法,将以前的以诗词歌赋为主改为以经义和策论为主。苏轼向皇帝进言:国君和国相有识人之明,科举制度不改,能够选拔出的人才也是足够的;国君和国相没有识人之明,改科举制度也是徒劳,人才还是不足。】 【说到科举,现代的中考高考已经没有了诗词歌赋这一科,不用考作诗,只要会背就行。这就导致看到夕阳西下的美景,现代人只会“卧槽”,或者是背上几句古人的诗句,再作不出像样的诗句了。 想让现代人学会作诗,得先把诗赋列入考试大纲,但是代价太大了。 王勃能够作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千古名句,背后是无数悻悻学子陪跑。 为个别有天赋的诗人,让所有学生陪跑,代价过于沉重。 诗人不比科研工作者对国家的贡献来的大,浪费所有学生的时间培养出一个能写出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相媲美的诗句的诗人,还不如简简单单的一句“卧槽”来的实在。】 【至于会背古人的诗,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吗?是自己的东西吗? 现代编剧作不出诗句,把古人的对子、诗词都给抄烂了,张冠李戴给剧中的角色用。这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十分常见,观众也不知道剧中出现的对子和课本外诗词原本的出处。 比如“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玉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这对子是有关苏轼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时的民间传说,曾被电视剧张冠李戴。 现在网络发达,网上一查就能知道出处,才能够出现“文抄公”一词。】 天幕下,君臣们哗然。 后世之人不会作诗只会背?数千年的文化传承就这么断了? 那后人学的是啥? 王安石都听得呆了:“啊这,后世改的好彻底啊。”将诗词歌赋踢出考试大纲的结果,是后世子孙只会卧槽,或者是背前人诗句,他都不知道该不该高兴。 延续文化传承是浪费时间? 他只是提议降低诗词歌赋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没有说要彻底摒弃啊。 光会背诗是显得记忆好? 【说到黄州团练副使,苏轼第一次被贬,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 乌台诗案就是文字狱。 苏轼写的诗词文章被政敌咬文嚼字的挑刺,上纲上线扣大帽子,力求置苏轼于死地。为啥逮着苏轼的诗词做文章呢?因为其他地方根本挑不出苏轼的错处。 不但没错处,还有政绩。】 天幕上出现了苏轼在徐州任职时,身先士卒治理洪水的情景。 电闪雷鸣,大雨倾盆。 天幕下的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在看到洪水的浪花打过来的时候惊慌地想要逃命,完全忘了自己身处大殿之外,安全的很。 而天幕上的人正不顾危险地在抗洪抢险。 【徐州水灾,原本城中富户出逃躲避洪水,禁军无调令不敢擅自行动防洪抗灾。在苏轼的带领下,军民一心,众志成城,保全了徐州不被洪水淹没。 这是发生在乌台诗案发生之前。 乌台诗案发生之后,有人想要置苏轼于死地,翻出苏轼过往的诗词添油加醋,罗列罪名,以改革派为主;也有人想要救苏轼出来,以保守派为主。 想救苏轼的人中居然也有主张变法的政敌王安石,或许是惜才,别的不说,在诗词方面苏轼都能有和他一较高下的能力;也可能是在心底认同做出政绩的苏轼是一位好官,不该死在党派斗争当中。 即便,苏轼与自己作对,他也要救。】 天幕上出现了王安石和苏轼入选课本的诗词文章,这又是一场诗文盛宴。 天幕下的众人对这二位的作品十分赞赏,原本对苏轼入选“六大诗人”系列还不以为然,这回服气了。 只是可惜,后世将诗词歌赋踢出了考试大纲,能写出这样诗句的诗人再也看不到了。 不用考试,后无来者,很难再出优秀的诗人。 即便是有,在全民都不学作诗的大背景下,即便是和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一样优秀,也很难如他们一般大放光芒,为众人所知。 所以,发生了什么,后世之人为什么不再学作诗了? 【得亏的这是在宋朝,若是发生在大兴文字狱的清朝,像苏轼这样的死得不能再死了,大罗神仙来了都救不了他。 “康乾盛世”指的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也是文字狱最著名的三朝。 乾隆时期编修《四库全书》,不如说是一场大型的毁书、删书活动。 秦始皇若是不焚书,而是向乾隆这样美其名曰编书,说不定还能成为一大功绩,而不是被骂两千多年。】 秦始皇嬴政:“!”乾隆以编书之名,行毁书之事,这事做的够委婉啊,既达到了目的又赢得了好名声。 历朝历代的君臣们不解,乾隆为什么要毁书? 又被天幕点名批评的四阿哥弘历这回没有被父亲暴揍,因为雍正自己也心虚,怎么好意思揍儿子? 关键雍正也不觉得大兴文字狱是多大的错处。 【苏轼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的时候,在东坡建造房屋居住,自号“东坡居士”,开始了他的大厨生涯。】 天幕上出现了苏轼所作的词:《猪肉颂》。 晋惠帝司马衷看到“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这句时,说道:“百姓宁可饿死都不吃猪肉?” 听到这话的朝臣们:“……”不愧是肉糜帝。
第110章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怼天怼地怼空气,宋朝反对变法的名臣几乎都被他怼过,甚至连唐朝的杜牧都没有放过。】 秦始皇嬴政:“???”作《阿房宫赋》的杜牧怎么招惹王安石了? 杜·吃瓜群众·牧:“???” 天幕上出现了杜牧的《题乌江亭》全诗和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全诗。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我们现在去旅游景点,看到前人题的诗,那是打卡拍照一条龙,顺便赞美一句好诗。王安石看到前人的诗,直接就怼上了。 关键是怼的还挺好,好诗好句,是朗朗上口的佳作。 王安石这么狂,就没有人能够治他吗?有,苏轼。】 杜牧:“……?!”期待作者菌开放评论区的那天,他要和王安石大战三百回合。 现在就只能看苏轼的了。 天幕上出现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全诗和苏轼的《花影》全诗。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明月:你两可真难伺候。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71 首页 上一页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