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人,我不是这个意思。”陈云州连忙否认,“我也很想帮桥州百姓,这几日一直在想办法。” 吴炎连忙问:“陈大人可想到了办法。” 陈云州点头:“我们庆川府衙如今实在没钱。但庆川城内外还有些比较有善心的富户,家中有些余粮。我与他们商议,不若让桥州灾民到庆川,帮他们干活,他们为灾民提供饭食,如此一来,岂不是两全其美?吴大人也不用担心百姓饿死了。” 妈蛋! 吴炎心中咒骂,这姓陈的好生奸诈。 他只是想借点钱而已,这人竟想挖他的人。 桥州百姓来了庆川还能回去吗?这岂不是等于他将这么多人送给了陈云州。 考核的时候,庆川的人口暴增,土地田赋也都跟着增加,陈云州的成绩倒是亮眼了,可他呢? 当初觉得这年轻人长得好看,笑眯眯的,是个心善的,哪知是个披着羊皮的狼,心狠着呢。 陈云州假装没看到吴炎剧变的脸,端起茶杯慢条斯理地抿了一口,笑着说:“吴大人若是觉得这个法子不妥,也可试着发动桥州的富户,大家攻克难关,度过这几个月就轻松了。” 说得轻松,现在干旱,土地开裂,地里都种不出庄稼,富户要这些人做什么?白养他们吗? 吴炎心里愤怒,可也知道如今除了庆川,暂时是无人能帮他了。他必须得在朝廷的赈灾银钱下来之前,稳住桥州的局势,保证不会出乱子。 “陈大人这主意甚好,只是桥州那些富户……哎,不提也罢。陈大人既愿接收灾民,那我替桥州百姓谢谢你。” 陈云州有些讶异吴炎这么痛快就答应了,不过这终究是好事,便笑道:“那咱们就说定了。咱们各自安排官差到河水县,你们将人送到洪河,庆川安排人在洪河边接应。” 吴炎点头,拱手道了谢便以要回去安置灾民为由先走了。 陈云州也没留他。 出城后,随从看着吴炎阴恻恻的脸,低声问:“大人,咱们真的要将灾民送给庆川吗?” “送,怎么不送!”吴炎发了狠,“把老的,小的,身体差的,女的送过来。” 这些人干活不利索,可都是负担,他倒要看看陈云州还笑不笑得出来。 作者有话要说
第48章 . 048 后悔不迭 决定接收桥州的灾民后,陈云州首先要做的便是保障他们最基本的生活所需,至少一天两顿饭,吃个大半饱,不能让人饿死或饿出毛病了。 庆川府受灾影响虽然比较小,但要一下子多养十数万人,甚至是更多,所需的粮食是笔很大的数字,稍微弄不好就可能会冲击庆川本地的粮价。 粮价不比其他东西,不是说少了一成,就涨价一成。 人不吃饭就会饿死,一旦缺粮,粮价只会涨到最后那一成的人买不起为止,届时会涨多少,谁都说不清楚。 为避免庆川府的粮价出现大幅度的波动,影响百姓的日常生活,陈云州便让人请了夏喜民过府一叙。 “买粮?”夏喜民笑着说,“不知大人需要多少粮食?小的可以帮大人凑个几千石。” 几千石听起来不少了。 可灾民的数量很可能是以十万计,这些粮食平摊到每个人身上,恐怕只能分个一二十斤粮食,就是省着吃,也坚持不了一个月,远远不够。 陈云州拱手笑道:“多谢夏员外仗义相助。不过这次我需要的粮食数量巨大,几千石不够。我想拿出两万贯千,请夏员外组织粮商去北边其他州府购进一批粮食。” 这也是陈云州找夏喜民的原因。 他需要很多粮商帮忙,分开去各州府购粮。 不然一次性在某一地购买这么多粮食,必然会引起当地的粮价暴涨,对当地百姓不好,对他收购粮食也不好,分散开来,每个州县收购几百上千石,影响就非常小了。 夏喜民思索片刻,问道:“陈大人,一定得去外州府购买吗?去外州县购粮运输成本必然会高很多。庆川本地挪一挪,凑一凑,也能想办法凑足两万贯钱的粮。” 夏喜民就只差直说庆川府不少大户手中是有粮的了。 陈云州明白他的意思。 但官府不能强制逼迫他们卖粮吧?而且若是将他们手中的粮食都耗光了,万一庆川府遇上天灾人祸战乱之类的,需要粮食救急的时候从哪儿来? 粮食可是战略资源,关乎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储备物资。 粮食也是一种武器,其影响力不亚于核武,多少国家、朝廷的覆灭都是因为缺粮。 华夏就是因为建立了比较充裕的粮食储备,所以在国际粮价大幅度波动,几大粮商想做空华夏粮价时溃败而退,从而保证了自身的粮食安全。 所以陈云州未雨绸缪,也有这个打算。 他严肃地对夏喜民说:“对,从外州县购买,若银钱不够我可加钱,运输费用也由我出。夏员外,我们庆川府准备接纳一部分桥州灾民,这批粮食是给他们的。至于庆川府若是有多余的粮食,官府会建平义仓收购一部分,保证粮价平稳。” “若再遇自然灾害,庆川也有抵抗这等风险的能力。” 平义仓就是古代的储备粮仓,平时储粮,等到灾荒年间开仓放粮,救助百姓。 这本意是好的,但实际上很多州府的平义仓都是摆设,原因无他,没钱,没多少结余的粮食。 朝廷现在税赋颇重,自然灾害也比较频繁,有时候连上交的田赋都不够,哪有粮建平义仓? 而且储粮成本也很高,需要建设粮仓,安排人管理,还要经常翻晒,以免发霉。每过一两年还要更替一遍仓中的储备粮,这其中的损耗,人力成本等,加起来也要花不少钱。 没钱的官府根本支不起这么大的摊子。 但平义仓若是充裕,好处也是明显的,至少百姓揭竿而起的现象会少很多。没有动乱,对一州一县绝大部分的普通百姓而言,就是很平静很幸福的生活了。 夏喜民听闻了陈云州花巨资买粮的缘由,连忙起身拱手道:“大人高瞻远瞩,在下佩服,在下回去就组织粮商前往各地购粮,定不负大人所托。” 陈云州拱手笑道:“那就有劳夏员外了。” 买粮的事不用操心后,陈云州和陶建华商议重建平义仓的事。 原本的平义仓在庆川城城北,能容纳一千石粮食左右。但一二十年没怎么储粮了,无人管理,年久失修,仓库已经很破旧了。 陈云州踏过残破的墙壁,走进仓房中,入目所及是大片的蛛网和杂乱的青草、构树,完全没法用了,只能推倒重建。 陈云州退出仓房,带着人在附近转了一圈,回头对陶建华说:“陶大人,我准备建八个仓库,一个储量一千石左右,还要留出一片空地,以供粮食翻晒,平义仓旧址恐怕是不够。” 陶建华有些吃惊:“要建这么多吗?” 陈云州轻轻摇头:“多吗?即便储满,八千石粮食也只够应急一段时间。十万人,省着吃,一个月都很难。” 华夏数十亿人,储备的粮食可是能供这么多人吃个一两年的。 什么叫粮食安全?这才是。 有这么多粮食储备,天灾人祸又怎么样? 现代社会,每年全国都有部分地区受灾,洪涝、干旱、地震、海啸、雪灾不断,并不比古代少。之所以没造成古代这种易子而食的人伦悲剧,也没造成大的社会动荡在于充分的粮食储备、迅捷的交通以及强大的调动能力,能够及时救灾。 灾区中的百姓即便家园被毁,他们也不会绝望,不会担忧自己和家人会被饿死。 他们有这个底气,有这个信心,自然不会为了一块饼干大打出手,也不会趁乱犯奸做科,从而保障了社会的稳定。 社会稳定对普通人来说是最好的。 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而粮仓就是给庆川人的一颗定心丸,有粮心不慌。 陶建华也明白这个道理,他环顾了四周一圈道:“大人,若要在此扩大平义仓,那得将附近的百姓搬迁走。其实这片地方本来就属于粮仓重地,只是平义仓不再储粮,官府也逐渐不再派衙役看守平义仓,才渐渐有许多人搬迁至此。” 陈云州懂了,这就是等于非法建筑,可以随便拆的。 但法律之外尚有人情在,这些人到底都在此居住了一二十年。而且看这房子都很低矮,有些甚至是窝棚,若非无处可去,也不会在此落脚。 陈云州说:“看看城中哪里还有空地,让他们搬过去吧,从我这边走账,每户给二十贯钱当做拆了他们房屋的补偿。若无可出去,为人老实没有劣迹者也安排到庄子中,让乔昆、刘春给他们找个活儿干。” “大人慈悲。”陶建华说。 陈云州摆手:“总共也就二三十户,顶多几百贯钱,算不了什么。” 比之重建平义仓的种种开销,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建平义仓这事,陈云州交给了陶建华去办,他还有另外一事。 陈云州去庄子上,单独见了乔昆,并拿出了两张图纸给他:“找咱们庄子中擅木工的,按照图纸打造纺织机和纺纱机。” 这两幅图是从《手工机械理论》这本书上所得,主要是改进纺织机和纺纱机。 陈云州看完后就觉得这笔拥护值花得实在太值了,这完全可以让纺织业进入工业时代。 现在的纺织机,用梭子织布的时候要用左右手来回抛接绳子,效率低容易伤到手,而且因为是反复的重复动作,一天重复六七个时辰,从早忙到晚,注意力稍微不集中就可能出现错误。 而新式的织布机将梭子换成了飞梭,滑槽两端装上弹簧,再在梭子上弄个小轮子,使得梭子可以极快地来回穿行,从而大大提高织布机的效率,织出来的布质量也更好。 现有的纺纱机一次只能纺一根线,图纸上的新式纺纱机将横排变为直立,同上装好几个纱锭,用一个纺轮带动,从而一次可纺织数根甚至数十根线。 乔昆家中母亲和妹妹平日里都会纺线织布。 平日里他们全家穿的衣服,大多都是乔母所织的土布,若有多余,偶尔还会拿到集市上卖了补贴家用。 不止他们家,乡下很多妇人都如此,毕竟一家老小都要穿衣服,乡下人哪有那个钱去买城里的布。男耕女织,女人的纺织收入也是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乔昆虽不会纺织,可也大致知道纺织的情况,看完图纸后,他震惊得瞪大眼:“大人,这……若是用这种纺织机,那我娘一天可能织好几匹布吧。” 现在他娘一天从早忙到晚上,也织不出一匹布。 陈云州笑着点头:“对,我将这两张图纸交给你。你安排庄子里的工匠造出新式的纺纱机、织布机,越多越好,若是工匠不够就对外招募木匠。机器上能用铁代替的零件,都可用铁或是钨钢代替,要做得结实耐用。”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76 首页 上一页 92 93 94 95 96 9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