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不懂。我儿媳妇刚来时一句都听不懂,现在能听懂还是不怎么会说。” “这是进城投奔姐姐来了呀?你家是不是又要多一口人吃饭了。” “谁说不是呢,我儿媳妇农村户口,现在吃的还是议价粮呢。” 她们说方言的语速很快,姜雅勉强才能听懂。听懂沪城话其实不难,想学会说就不容易了,姜雅也不会说。 姜芫抱着个孩子迎出来,姐妹两个也有两年多没见了。 “二丫来了?” “来了,姐。” 姜芫婆婆说要去买菜离开了,留下姐妹两个说话。姐妹两个原本也不是多亲热,两三年没见,有一搭没一搭地找话说。 进城后的姜芫穿着打扮讲究了一些,姜芫的孩子在回城后出生,如今不到一岁。顾星洲还在上大学,高考恢复后第一届考上的,顾星洲的父母都还没退休,孩子整天是姜芫自己带,很黏她。 姜芫显然对姜雅的突然到来也没有准备,早前姜老大是提过,可不是没说定吗,忽然一封电报,人就来了。 姜芫说:“你先住下吧,不着急,城里现在不少人家请保姆的,我让我婆婆在帮你找了。” 姜雅点点头,表示不急。 午饭前顾星洲回来了,姜芫的小姑子也回来了。姜芫的公公没见到。顾星洲抱孩子玩,姜芫就和婆婆一起收拾做饭。 小姑子用方言问:“她是要来当保姆的呀,找到主家了吗?” 姜芫婆婆说还在找。 小姑子便说:“虽然乡下来的,长得还蛮漂亮的呦,妈,前边苏工家里不是急着找保姆吗?” 姜芫婆婆便用普通话问姜芫:“姜芫,你觉得怎么样啊,要说苏工程师,可是相当不错的,一个月工资一百多块呢,家里生活是很好的。他那边可以先付保姆工资,你妹妹要是行,我看马上就能上工。” 顾星洲接了一句:“你们瞎琢磨吧,苏工一个留过洋的人。” 姜芫看看姜雅笑了下,没接这个茬。 姜芫的婆婆便说:“那就先住下吧,反正也不急。姜芫你回头帮你妹妹安排住下。” “先说好了的,我那个房间够小的了,我可不习惯跟别人睡一张床。”小姑子用方言说道。 姜芫低头没说话,姜芫婆婆有些为难地笑了下。 顾星洲看了下姜芫说:“家里总归住得下吧,总不好去外头住,好歹挤一挤。” 有一说一,相对来说顾家的房子不算小了,毕竟这年代分配的房子都不大。奈何除了公婆和小姑子,还有姜芫一家三口。 姜雅知道,顾星洲将来是要飞黄腾达的,可是眼下,顾星洲大学没毕业,分不了房,眼下也只能跟父母挤在一起,经济上也要依赖于父母。 所以即便是男主,没飞黄腾达之前,也免不了油盐酱醋的小市民气。 姜雅进去帮着端饭的时候,觑着其他人不在,姜芫小声说道:“二丫,她们说的那个苏工,不是我不让你去……死了老婆刚从大西北落实政策回来的,三个孩子,大的七岁,顶小的才八个月……” 姜雅微微一愕,随即秒懂。 “所以,你能明白我说的意思吧,这人确实工资高,文化也高,可是……”姜芫有些为难地说,“二丫,你这性子,我说了你也未必肯听,可是后娘哪有那么好当的,爹娘恐怕也不会答应的。” “我知道了,姐,谢谢你。” 姜芫有些惊讶:“怎么还学会说谢谢了呢,我还担心呢,你不埋怨我就好。” 饭桌上炒了一荤两素,一个胡萝卜红枣汤。这顿饭姜雅吃得很坦然,吃饱了饭碗一推,笑道:“对了,姐,你不用安排我住处,其实我自己找了个工作,也是当保姆,等会儿我就过去了。” 姜芫顿时愕然,惊讶问道:“你什么时候找的,你哪里认识人呀?” 姜雅说:“我在火车上认识的一个老太太,聊了一路,她一个人住,年纪大了想找保姆,我们挺聊得来,可巧就一拍即合了。” 姜芫询问了一番,姜雅编的自己都信了,说老太太在静安区,两人都约好了的。姜芫犹豫一下答应了。 “要不,回头让你姐夫送你过去,正好帮你看一看这家……” “不用,姐夫忙,我知道怎么坐车。” 姜雅掏出一斤粮票,往桌上一放,对姜芫婆婆笑道:“阿姨,我听说你们城里人吃供应粮,一个月多少粮食都定量的,多一粒也没有,这也太不容易了。可不比我们农村,自家有粮食有菜。这个我懂,饭钱就不给了,这是一斤粮票,你收着。” 姜芫婆婆顿时有点尴尬,嗔怪道:“这是说的什么话,到你姐姐家里了,吃顿饭哪还要粮票的?” “要给的,”姜雅笑着说,“我怕你们挨饿,我姐到现在还吃的议价粮呢,是不是呀阿姨?” 姜芫婆婆脸色一变,狐疑地看着姜雅。 姜雅也没再管她,拿出准备好的十块钱放到小婴儿手里,笑道:“路这么远,我姐生了孩子也没能回去,我这是第一次见到小外甥,这是我给小外甥的见面礼。” 姜芫推辞了一下,姜雅则开始翻腾带来的行李,宋士侠给孩子做的小棉袄小棉裤、虎头鞋、给姜芫带的炒花生和酱菜、干豆角,村里亲友送给姜芫的茄子干……姜雅一样一样掏出来,交代清楚,全摆在沙发上,弄得满满当当。 “哎呦喂,扛一路可累死我了,弄得我跟逃荒似的。阿姨您可别嫌弃啊,我们乡下也没有好东西,都是些不值钱的土产,这不知道的,还以为我姐在城里多困难呢。”姜雅笑着活动了一下肩膀说,“姐夫,你有空就带我姐回去一趟,爹娘想得慌。” 她收起网兜,把小包袱往空了一大半的编织袋里一丢,拎起编织袋客气笑道:“阿姨,那我就不打扰了啊,谢谢您的招待。” 一家人送到门口,姜芫抱着孩子和顾星洲送出了弄堂。姜雅看看顾星洲,这人好像还没什么感觉,姜芫的脸色则有点不太好,又仔细嘱咐了姜雅一番。 踏出弄堂口,姜雅就自由了。 25块钱,至少得留下20做回去的路费。姜雅颠颠兜里的四斤粮票,来吧,80年生存挑战正式开始。 先花了一毛五分钱,坐公交车去外滩。 姜雅最初的设想,是她可以当个旅游翻译、野导游什么的,先混饱肚子。印象中看过的资料,七十年代末应该就有外国人来国内旅游了。所谓一技之长,想来想去,她目前能用的一技之长大概也就是考过六级英语、还做过英语教培。而这年代会英语的人应该没那么多。 想得挺美。 结果到了外滩一看,确实有一些外国游客,金发碧眼还引来了围观。可是一番观察研究后姜雅才知道,眼下入境旅游还没那么随意,都是旅行团,每个旅行团都有官方配置的几名翻译,还有专职的陪同人员。 好吧,来早了。那就再找别的路子。 姜雅随意一番游逛,晚上还不太饿,□□票、一毛钱买了两个白菜豆腐包子。外滩附近的宾馆几乎三元起步,姜雅走街串巷,好容易找了个最便宜的,三人间,一块八一晚。 她拿出介绍信要了一张床,决定睡醒再说。 第二天,姜雅随意游逛了一天之后,凭着经验和运气,在公园找到了一个“英语角”。 高考恢复,英语也开始列入考试科目了,也有人有出国之类的需求,学英语的人还不少,大家水平都差不多,在一起互相学习帮助,也有来找老师的。姜雅装成一个外地来的大学生在里头混了进去,她自称叫“姜小玲”,凭着流利的口语和发音,很快就跟周围的人搭上了话。 姜雅有意识选择了一些看起来穿衣打扮比较好的人接触,第一个学员是一个穿“哔叽呢”西装外套的女青年,她先是问姜雅几个单词,姜雅也乐于助人,尽心地教她。 火候差不多的时候,姜雅便有些为难地说:“不瞒你说,我家里比较困难,来这里其实是想找个辅导小孩子学外语之类的事情,赚点补贴生活费……” “那你教我吧,我正想请个老师呢,”那女孩稍显羞涩地说,“其实来这里的主要是高考的大人,你要能教,肯定有人愿意请你的。” 姜雅很快就给自己揽了几份英语辅导的活儿。好在英语角自发形成,大家互相都不认识,也没人来管她。钱不多,一次辅导一两个小时,也就一块、两块钱,却足够姜雅解决吃饭和住宿费了。 应该说即使这个年代,大沪城有钱人还是有的。 英语角一早一晚,主要靠晚上,恰好满足了姜雅的需求,白天没事她就大街小巷的游玩闲逛。 商机有,机会有,从姜雅的眼光看来,挣钱的路子不少。可是票据时代,个体经济才刚萌芽,像她这样没有学历、没有户口、吃议价粮的外地人,想立足赚钱没那么容易。目前来看,还是回农村呆着比较舒服。 就这么玩了几天,有个她辅导过的年轻女人拿了一叠纸来,找她给翻译,其实也就是一些出国手续的资料、表格,姜雅翻译后又教她填写,这一笔赚了50块钱。 这是她来到沪城的第八天,姜雅嘚瑟了一下,当天晚上就换了一个五块钱的宾馆单间,美美洗个澡,收拾一下,决定打道回府。 第二天,姜雅买了两样小孩吃的点心,拎着去姜芫家,跟姜芫说她要回去了。 “怎么这就回去了?”姜芫问,“你在那个老太太家不做了?爹娘好歹送你来了,她家不行,还可以再找别家呀。” 姜雅就把找她翻译的那个女孩的故事,搬到了子虚乌有的“老太太”身上,说那老太太海外亲戚突然联系上了,要接她去米国团聚。就不做了。 她说:“我想回去了,我实在不习惯城里。姐,回去我会自己跟爹娘说的。” 姜芫不好拦,顾星洲和姜芫婆婆他们甚至有几分释然,大约是少了一个麻烦吧。 姜芫要送她,姜雅也没让。3月9号出来的,3月19号踏上归程。 练来带去正好两个星期。3月22号上午,姜雅在永城下了火车。 从永城转两趟车到镇上,从镇上回村时居然就只能靠两条腿了,一路都没遇到驴车什么的。等姜雅步行回到小岭村,太阳都落山了。 她推开大门,把正在铲鸡屎的姜丰收吓了一跳,抬头看见她,才忽然丢下铁锹跳起来,喊了一声:“娘,二姐回来了。”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96 首页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