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每一步都因势利导,顺理成章。 让人无从察觉。 张氏告状一事,前前后后折腾了半个月,叶枭慈拖着案子的进展, 是为了配合她对付韩氏族舆论攻势。 襄平城并非铁打一块, 戒严也只能戒备一时,只能对外消息,造成一段时间上的阻碍、延迟,如不能做到像泉州府那样全面戒严, 消息仍然会有遗漏。 想来这会儿,远在西安的韩氏族,在通过各方面的消息渠道,已经察觉到了不对劲。 只不过,一切都晚了。 舆论酝酿的差不多,殷怀玺这局棋布局完成。 叶枭慈开堂审理时,就是收割成果之时。 虞幼窈不禁感慨:“果真是,兵贵神速啊!” 在消息封锁的这段时间内,迅速而直接地,将刘大根的案子相关人证、物证,完全掌握在手中,不给士族任何反应的机会。 这是州府衙门、武穆王、韶懿郡主三方努力的结果。 杀鸡用了宰牛刀,后果可想而知。 身为“受害者”的韶懿郡主,前有在叶枭慈为代表的,临江叶氏为她冲锋陷阵,后有不动声色的虞氏族,为她保驾护航。 到了第二日,虞幼窈卯时就起身,简单妆洗后,用了早膳,让冬梅帮她换上了诰命常服。常服没那么讲究了,寻常时候也能穿戴,大多都是出席一些宴会场合,以彰显自己特殊的身份地位。 常服也是内务府制,分春夏、秋冬二身,根据季节冷热分长裙、长袄,用料虽有规制,但绫罗绸缎等匹料在规制内,可以自行选择。 所以相同品级的冠服,虽然大同小异,但因用料上有差异,以及封诰的称号不同,也存在一定的不同。 冠服磨损,可自己出银两,送到内务府进行翻补,每三年还可以到内务府重新申领,以旧换新,不过制作需要耗费的材料,需要由自己出。 一些大家族,每年光是冠服的翻补、申领,就要花老大一笔银子。 真红大袖长裙,真紫缠枝花纹镶边,上施蹙金绣云霞翟凤纹,头饰用珠翠衔珠庆云冠,比礼服的翠冠要轻简一些,却仍然显得富丽堂皇。 虞幼窈换好了衣裳,就登了马车,去了州府衙门。 此时,刘大根之死的案子,要在州府衙门公开审理一事,已经遍传了整个襄平及周边县区,仍在继续扩散。 因这个案子,因此案轰轰烈烈,闹腾了半个月之久,又涉及了韶懿郡主,受到了普罗大众的强烈关注,消息也传得天下皆知,甚至有不少无所事事的好事者,专门从全国各地,纷纷赶往辽东,进一步观察事态的发展。 马车到了州府衙门时,衙门附近的街道上已经是人满为患,人声沸鼎。 虞幼窈头一次发现,襄平城居然有这么多人。
第912章 审案 虞幼窈没有大张旗鼓地现身,乘坐的马车也低调,孙婆子拿了郡主的名帖,麻利地下了马车,去拍旁边的洞门。 便有衙役开了门,孙婆子赶紧递上名帖,说明了来意。 衙役接过来仔细一瞧,连忙道:“原来是郡主驾临,我们家大人一早就吩咐过,郡主来了之后,直接将人请进衙门。” 一边说,他一边打开了洞门。 孙婆子连忙道谢,返身禀报了虞幼窈一声,又知会陶大继续通行。 旁边有人注意到这一幕,见衙役态度有异,仔细一观察,这辆马车虽然低调,但马车上却挂着“虞氏”的徽记。 家族徽记,往往是一个家族的象征,北境到底不是天子治下,权贵遍地走的京兆,也不是谁都认得虞氏的徽记,一时没人注意到。 马车里坐着谁,已经不言而喻。 “快看,那是韶懿郡主的马车, 上面还挂着虞氏的徽记……” “韶懿郡主来了?哪呢, 在哪呢,不是骗人的吧……” “连郡主的车驾都不敢坐了?我可记得她当初去龙凤寺时, 那叫一个香车宝马、华盖宝幢,几百护卫军随行,一副招摇过市的驾式,咱们辽东还没有过这样的阵仗。” “这算什么?你是没见到, 韶懿郡主来襄平城那日, 几千幽军保驾护航,所到之处,不管人、畜,皆退一射之地的场面, 沿街的百姓们, 还真当哪个“活菩萨”过来救苦救难,纷纷跪地相迎,高呼郡主千岁。” “这不就原形毕露了么?这些个娘们儿, 不老老实实搁家里头修礼数、学闺范、禀承三从四德,上孝长辈,下顺父母,反而跑到辽东来抛头露面,自古以来,男主外,女主内乃天经地义,仗着点身份, 就不知所谓, 连朝事都干涉上了,她这是牝鸡司晨。” “话不能这样说吧, 番薯确实是韶懿郡主第一个试种成功, 并且在辽东多个地区推广种植……” 有人试图为韶懿郡主说一句公道话。 “可拉倒吧,”话还没说完, 人群中立马就有人跳出来反驳:“朝廷鼓励新种试种, 并且每年都会免费发放新种, 百姓可凭户籍, 到治下的衙门领取新种,根据领取新种的数量, 可以减免部分田亩税,并且还有相关的明文规定, 试种成功者,将会获得朝廷的赏奖,奖励轻重按新作物的收成情况来计算。” 此言一出,就立马就有人跳出来附合: “这么说,大家都明白吧!新种试种,这是朝廷推行的国策,那些个达官贵人,不是家里有人做官,就是有亲戚在朝为官, 或多或少都要奉行国策,以彰显对朝廷的忠心, 他们哪个家里不是良田成千上万倾?划上十亩百亩,选几个懂农桑的,种成功了, 名利双收,就算不成功,也不影响什么, 百利而无一害。” “而且,我听说有许多达官贵人,大量领取朝廷发放的新种,谎、瞒报新种种植的数量,和官府同流合污,贪墨“减免部分田亩税”的银钱,从中获利……” 韶懿郡主试种番薯,辽东一带确实有不少百姓,享受到了番薯带来的高产,胞腹的多种好处,这是不争的事实。 百姓们都很实在, 谁让他们吃饱了饭,就认为谁是好的。 一味的去否认韶懿郡主的功德, 并不可取。 而这一番话,则是险恶至极, 通过朝廷对新种的推行国策, 来【弱化】韶懿郡主试种番薯的【功劳】,把韶懿郡主试种番薯的行为,扣上了【徒有虚表】的【功利】行为,将这利国利民的行为,定性成了【应付】朝廷国策。 不提种植过程之中的种种困难,故意点出韶懿郡主是【达官贵人】,家有良田【成千上万亩】。 试种田【不需要】韶懿郡主自己种,她就是动动【嘴巴子】,雇几个百姓【帮她】种的事。 试种成功了,她是【名利双收】,不成功对她【没有】损失。 这样的好事,何乐而来为呢? 不光如此,他们甚至还恶意地点出新种发放,新种免减田亩税里的一些黑幕,虽没明着指摘韶懿郡主,却含沙射影地内涵了韶懿郡主。 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别人。 但现实很残酷,当一个人陷入舆论的浪潮之中,以恶意揣测别人的激愤之人,远远比“谣言止于智者”的理智者更多。 结果可想而知。 韶懿郡主种植番薯,是应付国策的功利举动,番薯种植成功,也不是韶懿郡主的功劳,她只是徒有其名,享受了世家大族带来的权势,踩着老百姓的辛苦,自己却名利双收。 这一番别有用心的话一出,引起了现场一片激愤。 大家议论的重点,一下就从刘大根的案子,转到了韶懿郡主,不久就将韶懿郡主推到了风头浪尖之上。 类似这样的舆论,在襄平城已经传了许多天,一开始顾及韶懿郡主的身份,还不开明目张胆地议论,可随着舆论不停地发酵,虞幼窈仿佛示弱一般,一直对此,没有什么表示,白府被关押,仿佛也间接证实了,白府确实和刘大根的死有关,舆论开始愈演愈烈。 韶懿郡主低调现身,舆论的浪潮仿佛在一瞬间推到了高峰。 而此时,虞幼窈已经被请到了,州府衙门的正堂,坐到了特地安排的听审位。 叶枭慈穿了一身官服,坐在公堂上。 两人客气地寒喧了几句,州府衙门紧闭的的大门终于敞开,百姓们纷纷涌到了大门口。 叶枭慈也不废话,首先传唤了此案的原告张氏,以及被告济民堂背后的老板白家夫妻二人,当堂审问。 张氏坚称,丈夫只是普通风寒,是吃了从济民堂抓的药后,这才没了命。 丈夫死后,张氏偶然从同村一个游手好闲的混子口中得知,这混子前两天,在村头偶遇一郎中问路。 郎中看到路边的药渣,随口就问了那混子:“这药是治疗普通寒邪入体的方子,可药里头还加了牛黄,可是患者有壮热神昏,痉挛抽搐的症状?如果没有这等症状,切不可胡乱用药,牛黄虽然可解热症,却不利寒邪。”
第913章 审案二 混子不懂这些乱七八糟的,也没当一回事。 但丈夫死后,张氏却将这话听进心里去了。 州府衙门出示了相关人证,证实衙门去张氏村里取证,寻找药渣并无所获,之后又寻来那位“问路”的郎中,证实了药渣里,确实掺有牛黄,结合刘大根的验尸结果,证实刘大根是因服用牛黄致死。 张氏的供词属实。 白家夫妻却坚称:“济民堂虽然售卖次等药材,但还不至于丧心病狂,拿人命开玩笑,牛黄是贵重药材,济民堂存量有限,抓药的大夫是有三十多年抓药经验的老大夫,多年来不曾出过差错,不可能犯这样的错误,这一切是出自某些人的陷害。” 这话显没有太多说服力,但也确实有几分道理。 州府衙门又传唤了济民堂里,包括抓药大夫在内的十几个长工进行审问,十几个人的口供,与白家夫妻二人大同小异。 皆称抓药大夫,经验很丰富很少出错。 双方各执一词,白府因售卖次等药材,嫌疑虽大, 但是却缺乏有力的物证, 证明济民堂“抓错药”。 双方在堂上的口供,经由刑事房堂审速录之后, 对照之前数次审问的供词,几份供词经过对照之后,基本一致,并不存在错漏, 差异等漏洞后, 当众宣读。 双方当堂画押。 叶枭慈做了陈词:“双方各执一词,就目前看来,济民堂存在抓错药,或因出售次等药材, 牛黄质量存在安全隐患, 而导致刘大根致死。” 这一推断,引起了百姓们的激烈响应。 百姓们为什么会认定,刘大根是白家夫妻害死的? 还不是因为济民堂出售次等药材?不能保障药材质量? 叶枭慈道:“相关人等, 皆已审问清楚,接下来也该出具衙门,连日来对此案进行调查,取证之后,得到的相关物证。” 随着他话音方落,便有包括孙伯在内的七位郎中,其中还有两位来自幽军的军医,被请进了堂中。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617 首页 上一页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