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果,这一切本就是殷怀玺一力促成的呢? 殷怀玺帮朝廷解决流民这一难题,收容流民符合朝廷和武穆王的利益,武穆王和朝廷,在利益上达成了一致,利益关系牢不可破。 但是,流民的安置,却需要当地士绅大力配合,这严重地触犯了士绅的利益。 一环接一环的算计,看似复杂,其实只是为了一步一步地彻底瓦解朝廷对士绅的信任。 当朝廷的利益,和士绅的利益相冲背离,士绅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已经走到了朝廷的对立面。 上百万灾民,聚集在北境,士绅只是象征性地捐助,并没有大力支持,这本身就不符合朝廷的利益。 是他们胆大包大,无视国策吗? 不是! 是他们太愚蠢了,无视灾情吗? 也不是! 是他们看不清局势,无视朝廷吗? 仍然不是。 而是他们在武穆王的精心布局之下,已经陷入了两难境地。 一方面揣磨圣心,不敢给予武穆王太多支持,让武穆王得势,以免引起皇上的猜忌,士族和藩王牵扯上关系,那才叫灭顶之灾。 另一方面,周厉王之死,已经让大部分士族,走向了武穆王的对立面,这种国仇家恨不可调和,士绅已经没了退路,让他们无视国策,他们没这个胆儿,只得“敷衍”国策,妄图利用物资来进一步,掣肘武穆王。 倘若因物资缺乏,导致流民收容营闹出了,诸如暴乱、疫症等事,这才是士绅愿看到的结果。
第910章 推波助澜 届时,士绅固然会因为,“辅助”国策不力,被朝廷兴师问罪,但仍有一线生机。 但请注意,士绅只是“辅助”,而主张收容流民,安置流民的人,是武穆王,武穆王是要负主要责任。 这是士绅垂死的挣扎。 但士绅们的这一线生机,却因为谢府和韶懿郡主的干预,宣告失败,韶懿郡主主张防治病疫,谢府捐药又捐钱,将流民收容营药材缺乏,这一隐患填补上了。 有了谢府的庞大家财,幽军也完全可以,挪用军晌支援灾民,再以置办军晌的名义,向士绅或者向其他有粮的地区购买军晌物资。 军情如山,士绅就算再不甘心,也不敢拿军晌开玩笑,要知道周厉王一案清算最狠的,都是在军晌上伸了手脚的那一批人。 士绅之所以能安然无恙,没被朝廷清算, 只因他们懂得游戏规则, 从不会在军晌上面动手脚,不会去妄动皇上的利益。 至此士绅败局已定。 那么士绅就甘心赴死吗? 自然是不甘的! 所以利用朝廷局势的变化, 与贵妃党一起又出昏招,打算祸水东引,通过打击保皇党,达成分化韶懿郡主, 和武穆王联合的局面。 给武穆王扣一顶, 插手“储位之争”的罪行,争储本就罪同谋逆,就算不能将武穆王“定罪”,也会加深朝廷对武穆王的猜忌。 而此时, 士绅的利益, 和朝廷的利益,将会再度达成一致。 朝廷仍然需要利用士绅来牵制藩王,士绅就不再是被朝廷放弃的存在。 这一步步的算计, 不可谓不高明。 可士绅唯独小瞧了虞幼窈随机策应,权谋机变的能力,从某些方面来说,士族面对的是另一个“殷怀玺”。 还有一点! 倘若朝局的变化,是由殷怀玺一手主导,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催化朝野内外党派之争,给伏蛰在泉州的梁王, 创造起兵的借口与良机, 进一步加速大周朝的覆灭呢? 虞幼窈的猜测,并非没有缘由。 刘大根的案子背后, 本就是彻头彻尾的储位争斗。 保皇党、贵妃党、兰妃党尽数波及。 而韩氏族所代表的士绅, 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早在长兴侯府的花会后,殷怀玺就毫不避讳地向她暴露出, 他在宫里拥有庞大的人脉, 这些人脉, 甚至能避过皇上、当时还是皇贵妃的兰妃、徐贵妃, 以及宫中大大小小的妃嫔,直达太后娘娘的耳里。 那时她困于后宅, 见识还是短了些,虽然意识到了什么, 但并没有深思。 但现在想来,殷怀玺执棋在手,搅弄风云,肯定是离不开内宫的支持。 如今宫中的几大势力,排除太后娘娘、徐贵妃、兰妃,还有谁身居高位,能精准地把握内宫的风吹草动,并且还能将消息,不动声色地送出宫外, 交到殷怀玺手中? 非,皇后娘娘莫属。 皇后娘娘从潜邸就嫁给了当今皇上, 开始执掌王府内院,后来执掌内宫,便是失势, 在宫中也培植了不少忠心耿耿的人脉。 当然了,也许这个猜测并不充分。 但往深了一想,皇后娘娘久病翊坤宫, 一直闭宫不出,加上中宫无子,又有了宁国公获罪一事在前,皇后娘娘位同虚设。 皇后娘娘不可能,仅凭着当年得势之时,积攒的人脉,在翊坤宫开了宫门之后,就能抓紧机会,借着太后娘娘之势,把持保皇党。 兰妃和徐贵妃可不是吃素的。 所以,皇后娘娘的背后,必然有更高明的人推波助澜。 最大的可能是,皇上身边深受信任的大红人, 这些宦官往往能左右朝局,玩弄人心。 虞幼窈能想到的,只有朱公公。 殷怀玺没说过朱公公是他的人,但虞幼窈知道,但朱公公是殷怀玺的人,这是毋庸置疑的。 殷怀玺助皇后娘娘,把持了保皇党,使得朝中局势急转直下,原本稳坐泰山的保皇党也彻底乱了。 也许有人,尚不明白保皇党意味着什么,代表着什么。 其实保皇党,大多都是最早帮助皇室打江山、建朝、立国的勋贵,或者对大周有巨大贡献的有功之臣,从而封侯拜爵,背靠着大周江山,余荫子弟后代的勋贵世族。 换而言之,只要这些勋贵世族不作死,大周朝还在一天,他们就能享尽功名利禄,坐拥数之不尽的财富。 所以,通过保障皇上的利益,达到辅佐社稷,绵延江山的目的,也是在保障他们子孙万代的利益。 倘若连保皇党都涉及了储位之争,为了自保人人倾轧,相斗,又有谁来保障皇家的利益?谁来辅佐社稷? 殷怀玺的这一步,直接加速了大周朝的覆灭! 虞幼窈深吸了一口气,平复了心中的惊涛骇浪,殷怀玺算计很多,这是她早就知道的,他也从来没有刻意隐瞒过什么,更不会刻意去解释什么。 等局势发展到了哪一步,虞幼窈自然就能知晓。 这是他们之间的默契。 然而,保皇党内,也有保守派和激进派,保守派就算被牵连进了储位之争,也不愿去掺合。 便如虞府,因虞宗慎丁忧在家,虞宗正被朝局边缘化,虞阁老年岁大了,三不五时就借口身休不支称病不上朝,旁人也不好多说什么,也算是避开这一荏了。 至于虞幼窈,一介女流之辈,还有爵位在身,在世人眼中也左右不了朝局,虞氏族只需看着事态发展,在合适的时候,把她摘出来就行了。 但如临江叶氏,毫无疑问被北境的局势,划分到了激进派。 由大及小,殷怀玺的布局,且从京里再转回辽东。 虞幼窈倏然惊觉,自己差一点就忘记了,在北境三方势力,互相牵帽,制衡的势力之中,制衡的第三方,是由叶枭慈掌控的州府衙门。 在士绅和藩王相争的过程当中,州府衙门一直处于隔岸观火。 但是,制衡在第一次被打破之后,周厉王身死,长兴侯镇守幽州,州府衙门一度受到长兴侯和士绅的联合压制,处境并不好。
第911章 好大一盘棋 叶寒渊在敲登闻鼓时曾说过,长兴侯为了掩盖罪行,甚至一度还派兵围了州府衙门,幽禁了叶枭慈一家。 叶寒渊仅凭一己之力,很难逃出北境,这其中一定有叶枭慈的帮助。 叶寒渊一路上,遭到了诸多暗杀、迫害,九死一生才到了京里,叶枭慈也不会不清楚。 这一切,都和士绅有关。 想来叶枭慈对士绅早已心生不满。 朝廷颁发了国策,也让叶枭慈头疼不已,收容流民、安置流民,官府才是首当其冲,官府的利益,和武穆王的利益,在无形之中达成了一致。 然而事实上,朝官和藩王牵扯上关系,对叶枭慈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但与临江叶氏同属保皇党的韶懿郡主,却成了双方关系的一味温药良方,成了州府衙门和武穆王府合作的桥梁。 彼时保皇党还是太后娘娘主事,在外人看来,韶懿郡主和武穆王所做的一切,都符合保皇党的利益,都是为了辅佐社稷。 双方利益一致, 这是时局变化, 产生不可避免的结果,一切更顺理成章, 不能代表双方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合作。 而这一切,都是叶枭慈和武穆王有志一同、心照不宣的共识。 然而接下来,朝局的变化,确是打了保皇党一个措手不及, 最受冲击的是, 与武穆王利益一致的州府衙门。 州府衙门担了收容流民,安置流民的事,没有士绅的支持,这事很难办成, 士绅却敷衍“国策”, 一百多万流民,给官府的压力和威胁,不是一般的大, 但凡出一点差错,官府和武穆王府首当其冲。 连城近三十万的流民,为什么能这么快,得到妥善的安置? 是因为虞幼窈,搞定了以连城四大家为首的士绅家族,在将来辽省的蚕业发展,占据了主动权,迫使他们不得不出钱出力。 这也迫使叶枭慈, 不得不割裂制衡局面, 走向了士族的对立面,在与武穆王利益一致的前提下, 达成了进一步的合作。 因当年周厉王之死, 给士族造成了一种,官府对于藩王和士绅之争, 都是冷眼旁观, 不会插手的固有错觉。 加之官府, 韩氏族远在西安, 消息滞后。 在张氏告状一事后,叶枭慈立马戒严了襄平, 韶懿郡主也在,第一时间控制了襄平的舆论, 转移了韩氏族的视线,让韩氏族将精力,放到了白府和她身上。 士族至今仍未发觉,襄平城的局势已经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所以,从一开始,叶枭慈和她的立场就完全一致,从她去衙门击鼓鸣冤起,州府衙门在无形之中,就已经和她达成了对付韩氏族的共识。 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叶枭慈才是对付韩氏族的主力。 所以案子的进展, 才会如此顺利。 无乎没有阻挠。 虞幼窈将自从来了辽东之后的事事桩桩,又重新回想了一遍,将其中的疑点, 互相一串连,这才惊觉,殷怀玺在北境, 布下了一盘大棋,甚至还在不知不觉之中,推了她出来做棋手,将这泱泱北境,都化为她指尖上的棋子。 而他自己呢,则化为她手中最有力的棋子,引导她一步一步地,达成自己蚕食士绅势力,进一步掌控北境的目的。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617 首页 上一页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