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对于李恪有些难度,他想了一下,并未立即回答,谨慎的问道,“这个能做实事的恶人,做了哪些恶事?” 李善微微一笑,说道,“无恶不作,皇上能想得到的坏事,他大概都做过。” 李恪思索片刻,认真回道,“那朕就选这个恶人。” 李善眉头一挑,随后,就见李恪接着说道,“等这个恶人替朕把事情做完了,朕就杀了他,告慰天下。” 小儿清朗的声音还带着几分稚气,李善看着他,随后仰天大笑,李恪莫名奇妙,不满的皱起眉头,问道,“皇叔,朕哪里说错了吗?” 李善停下笑声,他扶着李恪的肩膀,说道,“皇上没有说错,你是天下的主人,仁慈是施予百姓的,臣子们只是你的手里的工具,恶人可为你做事,好人可为你正名,皇上只需把他们用在对的地方。” 李恪轻轻点头,李善说道,“从明日开始,就会有师傅教导你治国之术,这里面的学问很大,皇上恐怕要用一生来学习。” 李恪仰着下巴,坚定的说道,“朕一定不会辜负先祖和天下臣民。” 夜色渐深,殿门外传来大总管洪全的声音,他垂首进来,后头跟着一个小宫女,她手里提着食盒,李善认出是宁寿宫的来人,便道,“甚么事?” 洪全躬身说道,“启禀皇上,宁寿宫的太后娘娘遣人送来夜宵。” 李善问那小宫女,“太后可有传话来。” 小宫女垂首回道,“娘娘请皇上和殿下莫要太过劳累。” 李善抬了一下手,洪全亲自取出食盒里的夜宵,里面放着两碗米粥并几碟小菜,显然是谢宝扇知道他还未出宫,一并差人送来的,米粥还是温热的,为免夜里积食,份量极少,只有几匙而已,李善和李恪一同用了夜宵,李善便要出宫。 皇城的规则,摄政王当然不必事事遵守,他总管帝国政务,在宣政殿有自己的住处,打理政务晚了,偶尔会在宫里留宿。 走出乾明宫,李善朝着宁寿宫的方向伫立了许久,柔媚的月光照在明黄色的琉璃瓦上,犹如洒了一层银霜,今晚,皇城依然安详。 尚书房,大邺朝所有的皇子们都曾在这里读书,李善自然也是如此,进门正厅,供着孔圣人的画像,李善入学的第三日,在画像上留下一个墨色的印迹,被先帝用戒尺打了三下手掌,直至今日,墨印仍在。 李善牵着李恪的小手踏进尚书房时,等在这里的只有赵业权一人,谁也想不到,翰林院的文人们,会以这种沉默的方式来反击摄政王。 李恪也懵了,他下意识的扭头看向李善一眼,李善面无表情,看不出喜怒。 赵业权朝着皇上和摄政王行礼,李善环视四顾,扫了伺候的太监们一眼,说道,“皇上的拜师礼,你们还站着做甚么?” 太监们连忙动了起来,赵业权悬着的心落下肚里,鲜果祭品一一逞上,李恪在赵业权的带领下净手焚香,拜孔圣人,摄政王李善观礼,礼毕,赵业权执笔,在李恪的额上用朱砂点上红痣,祝愿他眼明心净,成为一代明君。 翰林院的师傅们缺席了李恪的拜师礼,消息很快传到宁寿宫,谢宝扇忍不住叹了一口气,“怀王的性子桀骜不驯,一向我行我素,那群老臣只怕打错了主意。” 珊瑚愁容满面,“摄政王和朝中大臣斗法归斗法,就是委屈了皇上,头一次入学拜师,就这么冷冷清清,实在不像话。” 局势安稳,珊瑚被谢宝扇召唤到宫里,她们主仆数月不见,谢宝扇也是今日才得知,李嬷嬷去年冬月就离世了,她的丧事是珊瑚一手操办,攒了一辈子的家产,白白便宜她那个远方的侄儿。 朝堂上的事,到底不是谢宝扇管得了的,她道,“且随他们去吧,横竖就看谁沉得住气。” 今日,谢宝扇叫珊瑚进宫,只因先帝的产业传给李恪,李恪年幼,皇家产业需得谢宝扇帮忙打理,她道, “先帝留下的那几个老管事,我还没见过,眼看就要春耕,你替我到各个田庄看看,有甚么新鲜事,回京说给我听听。” 珊瑚不大自信,她问道,“娘娘,我能行吗?” 人家是几代的皇家奴仆,她小打小闹的替谢宝扇管着几处庄子,还不够这些老把式瞧的。 “怕甚么,有我替你撑腰,你只管理直气壮的去,我接手皇上的庄子,总得各处摸摸底,方才不被人蒙蔽。” 有了谢宝扇这句话,珊瑚心里多了几分底气,她和谢宝扇合计半日,打算把燕州的几处庄子交给王有义兄弟二人看管,皇庄这边毕竟是大头,更要紧。 说完春耕的事,珊瑚犹豫了一下,“另有一件事,不知该不该和娘娘说。” 谢宝扇端起茶碗,她撇去茶沫,说道,“是燕州那边的?” 珊瑚松了一口气,说道,“娘娘一猜便知,我也不敢再瞒了,自从皇上登基,那边大奶奶几次托我给娘娘传话,说是想要带着一家子回京。” 谢宝扇冷笑几声,她和她儿子死里逃生,坐上这高位,她们倒想起来要沾光,要是她当日惨死在这深宫内院,恐怕没人会记得她。 珊瑚看着谢宝扇的神色,拿不准她是个甚么主张,谢宝扇放下茶碗,缓缓说道,“回是要回来的,只是眼下时机不对,让她们先等等吧。” 珊瑚答应一声,不再多问。 朝堂上,群臣们静静的等候着摄政王的雷霆之怒,但这一次,他却意外的平静,每日照常上朝,丝毫不过问那几位老翰林缺席之罪。 李恪开始跟着赵业权学习,小皇帝的课业不算紧张,半个月后,李善又点了两位校骑将军教授李恪骑射,就在翰林院的人有些坐不住时,摄政王下旨,借着此次新皇登基加设恩科,皇室邀请全国各地有名的大儒进京齐聚。 第125章 此时,六部和翰林院的…… 六部和翰林院的那些老臣们, 无比期望天下的读书人能多些风骨,和他们站在一起对抗残暴不仁的摄政王,可惜, 读书人学得是忠君爱国的道理,摄政王请来的名家大儒,无一不是在各地州府有学问有声望的人,他们一辈子未必能有得见天颜的机会,如今圣上和摄政王诚恳相邀,他们又有甚么理由不来呢? 邀请大儒进京的名帖,是摄政王李善以皇室的名义分发下去的,就算是朝堂上的大臣们想要反对, 也无可奈何。 大儒们已经在进京的路上了,六部和翰林院反倒陷入僵局, 能打破僵局的只有摄政王,但他不急, 天下饱学之士何其之多,他就是要让朝堂上的文武百官看看,他对规则是有多么不屑一顾。 后宫风平无浪, 谢宝扇来慈宁宫看望杨氏, 闲话时说起这场前朝风波,杨氏说道, “这不像怀王的行事风格,恐怕是怀王妃的主意。” 谢宝扇不语,怀王妃徐绮儿虽是弱质女流,却足智多谋,这几年总管京城怀王府的事议,替怀王笼络京城的大小官员, 是名副其实的女诸葛。 “做边地封王和总领全国政务的摄政王,处理事情的手腕终归是不一样的。”谢宝扇轻声说道,“眼下怀王略占上风,接下来就要看六部如何应对。” 杨氏靠在软榻上,勾起嘴角说道,“朝堂上风云莫测,往后会如何走向,谁也说不准。” 那些老臣们,哪一个不是淫侵官场多年的老狐狸呢,想要他们屈服,实在没那么容易。 殿内一片宁静,杨氏的面容藏在光影之下,她道,“我听说你们谢家的人想回京,被你推拒了。” 谢宝扇讽刺一笑,说道,“娘娘深居内宫,消息倒是灵通极了。” 严氏和小严氏想要回京,谢宝扇经过深思熟虑,到底还是没有答应,李恪刚刚登基,她们母子二人周旋在怀王和老臣之间,谢家的人帮不上忙,反而容易遭人利用。 杨氏笑着说道,“皇上要选伴读,这些伴读会是皇上日后的心腹,你想要提携自己的母族,这正是合适的时候。” 谢宝扇目光微垂,她摸着手腕上的玉镯,说道,“皇上总会有自己的心腹,至于是不是谢家的人,我其实并没有那么在意。” 杨氏慢慢坐起身,她上下打量了一下谢宝扇,语气肯定的说道,“你恨谢家?” 谢宝扇淡淡的说道,“谈不上恨,毕竟是生我养我的家族,我愿意在家族有危难时拼尽全力挽救他们,但我不会拿我儿子的前程去冒险。” 同为人母,杨氏何其理解她的心思,她闭上眼睛,脑海里全是李恒的影子,如果没有那场变故,坐上皇位的该是她儿子。 最先抵京的是苏州瀚文书院的素信山长,他年少成名,正德初年,连中三元,继而闻名全国,之后进到翰林院修了三年史书,只因无心仕途,于是辞官回乡,做了瀚文书院的山长。 不几日,青州三省堂的张仕礼也到了,三省堂建学二百余年,整个北方大地的学子无不以进三省堂求学为荣,张仕礼和素信一南一北,是大邺朝最负盛名的两位大儒,那张仕礼比素信年长十几岁,他刚进京,素信就差人下了帖子请见,这二人彼此都听闻过对方的声名,却从不曾相见,此次有幸会面,自是要一番彻谈。 今年加开恩科,各地举子们涌至京城,另有摄政王邀请进京的大儒,除了三两个因故来不了的,余者陆陆续续皆已到了,摄政王大手笔包下京城最好的客栈安顿客人,原是天南海北的人,今日齐聚京城,以文会友,结社吟诗,流传出许多佳话。 不想有一日,摄政王命人传来信,宫中的文渊阁向大儒们开放,需要借阅者,尽可批条借书,一时,那些大儒们文也不会,诗也不作,纷纷列出书单,从文渊阁借出平日难得一见的书籍,先顾不得看,叫弟子们赶紧抄录下来。 世间的知识是垄断在读书人手里的,文渊阁是皇家书馆,收藏着全天下最丰富的书籍,更有无数珍藏的古籍孤本,这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地方,不几日,酒肆茶馆常能听到称赞皇上和摄政王爱惜人才的话。 眼见请的客人都到了,李善特地选了一个好日子,在宫中宴请他们,列席前,小皇帝李恪刚发了一通脾气,前日赵业权布置的作业没完成,赵业权打不得皇帝陛下,只能由他身边的随侍小太监代替皇上挨了一顿手板子。 随侍小太监比李恪大不了几岁,被打得眼泪汪汪,李恪气赵业权下手不留情,更气自己连一篇简单的为学都背不下来。 设宴的地方在昭阳殿,御撵快到昭阳殿时,李恪脸上仍旧气鼓鼓的,李善拖着长长的音调,问道,“皇上就准备这样去见远道而来的客人吗?” 李恪毕竟还太小了,没有练成喜怒不形于色的城府,他绷着小脸儿,严肃的说道,“朕再也不会让赵师傅有机会打元宝了。” 元宝就是那个挨打的小太监,李善摸着下巴,对他而言,不会背论语,并不耽误做一个好国君,只是这样的话不便直接告诉小皇帝,否则赵业权这个做师傅的要为难了。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71 首页 上一页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