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动摇了,但方孝孺给劝回去了。 这里说不得对错,毕竟朱棣已经走出这一步,双方没有退路了。】 确实啊,这可是起兵造反,哪怕有个遮羞的名头,但既然踏出这一步,皇家哪里还有什么谈的可能性。 【接下来北军接连大捷,南军的实力一步步被消耗。 但朱棣也发现,他耗不起来了。 用北地来抵抗全国之力,是无法长久供养军队的,而且按照过往的经验,他这边只要一败,就有可能崩盘,可北军不一样,只要建文帝坐在那个位置,他哪怕是败上一百次,南军都能重整。 姚广孝和朱棣的看法一致,现在北军的路只有一条: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 举。 趁着京师势弱,直扑南京。】 显然,背水一战了。 从前面的讲述来看,北军中奇袭的最佳人选,是燕王朱棣。
第154章 奔袭千里 【直扑南京的风险是巨大的,毕竟高收益往往都伴随着高风险。 首先是距离,北平距离南京将近一千多公里,更要命的是中间各种三大水系:三大水系黄河、淮河、长江,如此长距离的攻击,后勤保障以及安全渡江都是极难解决的问题。 其次,那是大明朝的南京啊,天子所在,深入南军腹地,被围歼的概率绝对比平安到达南京的概率要高。 最后,哪怕是成功到了南京城下,南京的城墙又不是纸糊的,防御体系肯定是最高级别。朱棣的南军擅长野战不擅长攻城,是之前打仗打出来的血泪史。 朱棣要直扑南京,绝对是困难重重。 可比起继续耗在河北一带,只有搏一把,起码主动权还在他手里,特别是这会儿,‘中官被黜者来奔,具言京师空虚可取状’。 中宫就是太监,建文帝的太监背叛了他,把京师的内虚告诉了朱棣。 这下子,朱棣还有什么犹豫的呢?】 朱元璋听到太监的名头本能厌烦,他大孙子对太监的厌恶可是和他一脉相承。 朱元璋沉着脸,觉得自己做得很对,太监果然不可信,还是得控制。 【朱棣做好南下的决心,“频年用兵,何时已平?要当临江一决,不复返顾矣。” 带走的兵包括三千营精锐和五军营的大部分,兵力应当不超过十万,剩下的三个儿子驻守北平,同时还交代二儿子朱高煦,巩固后方的同时要时刻做好南援的准备。 朱高煦打仗确实和他老子一样猛,就是其他地方点亮的不是那么明显。】 朱高煦一听还挺高兴,这不是说他肖父嘛。 朱棣自然知晓这个儿子的勇猛,可这会儿瞧着他确实脑子像是缺根筋的模样,很是后悔当初行军嘴快给儿子画的大饼。 他打仗行,可治国是不可能比得上他大哥的。 尤其是瞻基的才能,规避掉某个战神转世,他不可能把江山交到二儿子手上。 朱棣心中也难免觉得棘手。 【此时的南军布防于黄河以北,运粮道依赖河道,朱棣自身打仗能力卓绝,倒是叫他手底下的一些将领没有彻底出名,当然能在史书上留下名将的名头,已经很难得。 这次的将领叫做李远,他带着六千北军假扮南军,居然直接摸到了深远后方——沛县。 李远也不含糊,直接开始放火烧粮,南军最大的粮食囤积直接被李远几把火烧完球。 盛庸气的啊,肯定不可能叫李远跑了,派了手下的部将带着三万兵马围剿,尴尬的是,李远设伏把人灭了。 盛庸很尴尬,朱棣很高兴啊! 这比他想的还要成功。 断军粮草是谁都能想到的有效战略,但并不是谁都能做到,粮草的重要性谁都知道。 李远的出色表现一下子就走进了朱棣的心啊!】 朱棣:你可以说得不那么含糊,不知道是不是天幕之前的恶趣味太过深入人心的,导致他们听她说话都忍不住想到别的地方去。 “这燕王手底下确实很多能人啊。” 就是燕王自身太过出色,导致其他人反倒是被掩盖了一些光彩。 讨论的人突然面色古怪,“那朝廷的武将,怎么听着没几个靠谱啊。” 一个盛庸,其他的都是配合着打,盛庸没接手前真是惨不忍睹啊,直接将大部队都耗完了,这燕王也真是好运道。 【李远出色的表现展现了他敌后作战的能力,朱棣既然要直扑南京,自然得选最好的手下。 朱棣任命李远为先锋前哨前往淮河,李远率领六千人就直接走了。 到了藁城附近,李远和盛庸部下葛进万余人撞上了,朱棣的兵还真和他差不多德性,李远指挥的是先锋中的先头部队,也就是他手里头只有800人。 说实话,我都怀疑是不是要夸赞咱们朱棣手底下的能将在夸大其词,葛进见对方人少,怕人跑了,下马把马绳系在树上? 说实话,我没太懂这个逻辑啊。 但李远抓住这个迷之操作,一边带着人后退吸引南军,一边分兵绕道南军身后抢马,得手以后葛进的步兵直接被李远的骑兵前后给冲了。】 所有人:??? 不少性子火爆的武将实在是忍不住了,“这一个个都是怎么打仗的啊?” 前面的李景隆过于耀眼,倒是把藏在他身后的那些小人物给掩盖了,这一个个单拿出来,也不输嘛。 也就是他们没有机会像李景隆那般指挥大军,不然结果可能不会有什么改动,区别只在于闹的笑话不同。 【首战告捷,朱棣高兴的写信表扬李远啊,接下来,朱棣率领着主力渡过黄河,冲着南京的门户徐州去了。 而这会儿盛庸他们在干什么呢? 建文四年二月,盛庸也反应过来朱棣的战略,立马带着人追上去,他知晓自己不擅长骑兵作战,便率领步兵屯兵淮河,平安指挥四万精锐骑兵赶往灵璧,预在淮河以北攻击北军。 同时,建文帝也派出徐达长子徐辉祖领三万禁卫军加入淮河防线。】 徐达一张脸没有多余的表情,其他人也看不出来他心里在想什么。 其实,徐达真什么都没想,左右只要他儿子不是死在战场上,他们徐家比起那些老兄弟,真算是好的。 倒是大儿子没有投奔燕王,叫他这个当老子的,现在好做人些。 【朱棣来打南京,自然南军也会有人提议去打他的老家北平,建文帝就是这种想法的拥护者和执行者。 很不幸,辽东军和山东军全军覆没,朱棣留下来的宋贵把他们全收拾了。 剩下的南军也不可能再抽调,不然真叫朱棣直捣黄龙破了南京,现在,双方都准备在灵璧决战】
第155章 南京城终破 【建文四年四月,靖难之役最大的决战在灵璧展开。 灵璧决战又是从抢夺一座桥开始,北军在淮河上架设浮桥过淝水,守桥的三人都是北军的骁将:陈文,王真,李斌。相当于三个突击团。 第二天,南军发起大规模的进攻,淝水南岸是将近十余里宽的步兵大阵一步步向前紧逼,淝水北岸是平安率领蒙古骑兵直扑朱棣中军。 南军正在组织渡河,直接被扰乱,全线混乱,南岸抵御的陈文更是直接被踏平,当场被杀,北岸的陈真不敌平安的蒙古骑兵,自刎而死。 朱棣自己的情况好不到哪里去,还是手下人拼命才把人救出来,但浮桥已经被南军夺走。 士气一下子被打击,过几天朱棣按耐不住,想要渡兵而南,绕出其后歼灭南军主力,本来平安等人都没发现,可偏偏遇到支援的大舅子徐辉祖,被打得灰头土脸。 李斌也战死沙场,短短几日,三个突击团的将领全部战死,北军士兵的心直接崩盘了,加上到了四月份开始进入雨季,北军士兵纷纷请求归家。】 出师不利啊。 每次听到燕王打仗他们的心脏都觉得被勾得不行,反正就是不能好好的打完一场,一定要充满着曲折才刺激,就是对他们不太友好。 本来以为听这些不用准备救心丸,但现在看来,还是得备着。 其他将领则是光棍许多,主要是研究朱棣的战场给他们的参考性,至于胜败? 只能说,和他们无关。 【朱棣现在面临的问题,撤回还是继续深入? 其实不单单是士兵,就是将领都被打击到了,不愿意渡河的占据多数,朱棣手底下的大将朱能站出来,“诸君勉矣!汉高十战而九不胜,卒有天下,岂可有退心!” 拼了!】 刘邦:这个后生说话乃公就不爱听啦。 吕雉就在他身边,两人现在也不装了,算是暂时达成同盟,毫不客气的嗤笑。 【其实北军没有选择的余地了,这会儿撤退,不过是早死晚死的区别而已。 但咱们Judy到底是有皇帝命,这会儿发生两件影响大局的事。 第一是击败辽东军和山东军的朱高煦带着军队来支援他爹了,朱高煦打仗嘎嘎猛;第二则是朱棣他大舅哥又被调回去了。 能理解啊,毕竟是大舅哥,哪怕把朱棣打得灰头土脸,但人家该防备还是得防备。 不过还有一个原因,建文帝可能觉得南北局势已经定了,加上粮草准备的时间不是那么充足,还是先把禁军撤回来吧。】 一群人都没想到如此发展,你这要用人就别反复撤啊。 而且,什么叫做南北局势定了? 人家都要有决一死战的心,你这边倒是率先放宽心了,这是要扑你的京都欸,不把人彻底打死,能放下心吗? 什么叫做占据优势就减少己方的兵力? 没有这个打仗逻辑的啊。 众人嘀嘀咕咕,怪不得能和李景隆心心相惜,你们都是一类人啊。 【长期对峙下去,南军其实也不利,因为他们的运粮道有问题,何福便撤出淝水军阵,盛庸那边也知晓前线缺粮,派何福、平安五万人马运粮。 只能说,咱们Judy打运粮道还挺有一手,立马明白这批运粮的重要性。 两军在灵璧以南遭遇,朱棣故意用骑兵张开两侧进攻,平安误以为朱棣还是想用骑兵从两翼突破,也调动己方的骑兵,直冲北军的骑兵而来。 但是,朱棣这次换打法了,带着三千营的骑兵冲着北军的中央冲阵,活生生把北军截成两段。】 【灵璧固守的何福得知消息自然得支援啊,这批粮没了真就是玩完,朱棣派他的儿子朱高煦埋伏,大破何福。 战场啊,真就是瞬息万变,这一仗下来,南军损失多少人马都好说,可锱重粮草都被北军截了才是大问题。 何福认为没有粮草,灵璧没法久留,只能先弃了此地。 唉,只想说人背时别怪天。】 嗯? 背时?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81 首页 上一页 99 100 101 102 103 10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