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之前天幕所谓的养猪论,只吃不付出,他听着脸黑,但心里愤怒过去,知晓天幕说得对。 他是想要子孙不吃苦,可都是从百姓身上剥削出来的,是百姓在供养朱氏子孙。 【第二件事就是分封功臣嘛,成功了自然得是排排坐分果果,这方面朱棣不会吝啬。 这里面倒是有个人叫我意外,淇国公丘福。 说实话,这个名字真的不出名,在讲述靖难之役的时候都没有出现这个名字,但人家是人狠话不多,人还老实,实际上是三千营骑兵统帅,可见能力和朱棣对他的信任。 不过也是,按照记载丘福发起于兵卒,保护朱棣一块长大,人家受信任也是应该的。】 一群人还竖起耳朵听能不能听到自己,结果就这么没了? 朱棣倒是都知晓,毕竟是他封赏的。 【第三件事则是休养生息。 靖难之役说到底还是内耗,朱棣哪怕是赢了,于大明而言也是惨胜。 朱棣脑子很清楚,民力必须爱护,南北主要战场都免除三年徭役。 接下来,他就准备第四件大事,迁都啦。】 朱元璋:怎么就迁都呢?他的南京不好吗?刚刚不是才说休养生息吗? 其他人则是好奇,怎么想到迁都这件事。 而且,要是迁都的话,他们要不要做准备啊。 朱棣:准备什么?老子到现在都还没住到北平呢? 不过是先宣布一下,不得花个十几年修修整整啊。 要是不早点宣布,怕是等到哪天两眼一瞪都没法迁都,又不是两三年就能做好的事情,老子在位都不知道能有几十年,可不得早做打算啊。 【咱们朱棣迁都这件事那是登基的第一年就宣布,迁都北平。 不过不用太着急,咱们朱棣没有立马就干这个事情,只不过是先和大家通个气,然后北平那边准备准备不得有个十几年啊。 迁都北平的弊端很多。 第一则是离北方的游牧民族很近,近到很容易就被人打到京都; 第二距离经济核心太远,那会儿的经济发展中心长江流域,往南方走了; 第三,以前咱们沧州那地界都是别人发配的地方,名头上说着不太好听啊。】 【不过也不是一无是处。 咱们朱棣可是北平起家,想要回去很正常吧; 另外则是和朱棣被人的性格有关,他喜欢金戈铁马,不太喜欢江南的调调,离北边近方便他上马去砍人,五征漠北要是都从江南出发,那多不方便啊。 朱棣北迁可不得好好重整北边的防御工程啊,还得把北平的旧房子扩建一下。 算起来事情还真不少,等到永乐十四年朱棣北征回来觉得大差不差可以迁都了。 自然会被反对啊,很多官员的根基可都在南京,但是吧,咱们朱棣不是个民主的人,加上那砍人的刀还没砍够了,脖子再硬也不可能去硬抗啊。】 朱元璋听到迁都北平,不免想到他心里迁都的想法,只不过他心属的地方是西安啊,北平那也太北边了啊。 【当然,既然决定迁都北平,那么在这之前还得做一件事:打通南北大运河。 北边的经济那如何都无法和南边比,迁都北平代表得有上百万的人口转移,粮食的供应迫在眉睫,要南方对北边输血,大运河是最好的选择。 这里面有几个名字比较厉害,第一个是投降朱棣的陈瑄,使得供应的粮食增加到一百万石左右,虽然还不够,但值得表扬,人家不但会打水战,还能挖河。 第二个是工部尚书宋礼,还有一个普通的老百姓白英,提出构筑戴村坝蓄水。 等到永乐二十年,运河南段又出现问题,陈瑄再次上任,他和宋礼一样走的是群众路线,这次听取一位老河工的意见,可惜这位老河工没有留下名字。 陈瑄后来就待在漕运总督的位子上。】 陈瑄都没想到自己居然有这种际遇啊,难道他真挺会挖河? 【朱棣干着干着活发现,他的帝国实在是有点大啊,一个人干活是有点管不过来。 再加上他本来就更加喜欢上马打仗,为了找人帮忙开始组建内阁。 严格来说,朱棣时期的内阁只能算是他的顾问、学友,但到了后来已经成了‘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的真阁老。】 朱元璋:老子废了个丞相,你就立马组建了内阁? 不管如何,封建社会,不是人人都是工作狂,也不是人人都有那个能力,皇帝想要把所有都抓在手里,只有两个结果:一团糟以及自己活生生累死。 【朱棣有一个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的大明梦,自然得要软硬两手抓。 硬的自然就是武力,北征蒙古之前讲过就不细说了,剿灭沿海倭寇,攻灭安南叛贼,其他一些小国以安抚友好为主。 当时各国皆来朝拜,占城、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剌撒琉球……纷纷入供。 还真圆了他的四夷宾服梦。 相信大家都有许多小国名字没有听说过,那是因为有些国家甚至是隔着万里迢迢坐船来的,这就和朱棣另外一个行为息息相关——郑和下西洋。】 看着那些长相各异的人来朝拜,哪个皇帝不心动? 哪怕是朱元璋想要挑剔他儿子都忍不住为了他的大明自豪。 只不过,坐船来的? 是天幕之前所说的西方国家吗? 朱棣也很惊讶,他现阶段叫郑和出去可没想到会留下这么大的影响。 看来还是得继续下,顺带下次叫郑和多带点特产回来,看看周边哪些小国需要大明的帮助。 他们大明,乃文明国度啊,自然看不惯小国发展滞后,肯定要互帮互助的嘛,报酬也不要太客气,随随便便点金啊,银啊,矿啊什么的就行了。
第158章 一下西洋:沿途收小弟 【说到太监,留给大家固有的印象并不好,宦官专政啦,手段残忍啦,但是郑和,却是和他们不一样。 是的,郑和是朱棣身边的一个太监,从靖难起兵就在而且立了功赐姓的太监。 提到他,我们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郑和啊,我们国家的航海家,了不起。】 太监? 除去朱棣这边明白郑和的身份,其他人都没有料到。 太监,就是封建社会底下扭曲又悲剧的产物。 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抛开太监留下的固有印象,对于身体残缺的太监,都不会放在眼里,抱以鄙视的态度。 可现在,在天幕的嘴里,郑和这样一个太监,不单单留名青史,还备受后人推崇,怎么能不叫他们刺激? 尤其是自诩高人一等的读书人,哪怕是林书说那么多,还是自持自己读书人的身份。 可他们寒窗苦读那么多年,别说青史留名,就是科考都不一定能挤得进去,一下子挫败起来。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传闻是朱棣为了寻找他的好大侄的下落,不过这个说法顶了天能放在前面几次上面,毕竟郑和下西洋有七次,每次都差不多一两年,朱棣后面早就做稳皇位。 第二则是宣扬国威。咱们朱棣就想着人家都来拜码头,所以就派郑和去宣扬国威。】 众人就瞧着熟悉的可爱怪异画风出现,一个穿戴中原服饰的壮汉冲着一群肤色各异、容貌各异的小人在那说话:“好东西,给你们,记得认大哥,来大明拜码头,知道吗?” 小人们忙忙点头:“大哥放心,小弟做事有数,拿了东西肯定来。” 朱棣:好怪,说不出来的怪,虽然我是这个想法,但天幕说出来怎么就那么怪呢? 朱元璋嗤笑,看了眼旁边探头探脑的四儿子,“嘚瑟!” 其他人同样忍俊不禁,百姓讨论起来那些各式各样的人,起码那颜色就和他们不一样,有几个黑得不张嘴都察觉不到。 民间可是出现颜色不一样的婴儿都会视作不详,更何况是肤色完全不同的人种。 【明朝从朱元璋开始是有海禁政策的,但和完全不允许贸易又有所区别,只不过对船只的大小有所规定。 但于航海而言,这和完全禁止没有区别,本意是为了防倭寇,但在这之后却是从无断绝,更是诞生了一支戚家军。 只能说,任何事情都是堵不如疏。 选择郑和也能理解,第一朱棣信任他,第二他有相关的技能掌握,第三便是郑和武力值应该不弱。 毕竟是参与过战争的人,航海本就危险,面对的也未知,要是弄几个考试都能要命的官员去,基本上都得折在船上。】 朱元璋脸色那叫一个难看,又一个。 他才死了几年啊,他好儿子可是一个个的明面违反他的政策。 废宰相就搞个内阁出来,海禁就搞个下西洋。 虽然知道于国有利,但他老朱不要面子的吗? 朱棣倒是听得仔细,毕竟这可是关乎大明能够更好的关键,前面讲得海上丝绸之路可是把他馋得啊。 虽然也有点丢脸,毕竟刚刚演示出来的像是冤大头一样,但想到天幕提及的海外的粮种和金银、矿石,立马就坦然了。 面子值几个钱啊,他大明要的是粮种和钱银啊。 比起其他人,他大明已经领先了许多,起码只要日后叫三宝绕绕路就是。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第一站是占城国,占城国和安南国当时正在打仗,占城那叫一个聪明啊,立马上书朱棣说愿意朝贡,告状安南,请大明降敕戒谕。 他算是摸准驻地的阿心思,人家都这么有诚意又给面子,自然不可能视而不见。 调停完郑和他们补充淡水补给以后,向第二站爪哇国出发。 结果人家这边正在搞分裂,也在打仗,还把郑和他们当作敌人打了。 郑和哪里能忍啊,直接把西爪哇国的皇帝抓了送到朱棣面前,还带了几万两的黄金。 咳咳,看看,这时候多好的武力值啊,多有钱景啊。】 朱棣一听眼睛都绿了,这么多钱? 虽然现在三宝还没回来,但迟早都是他的,看得确实心动啊。 天幕说得有道理啊,这等小国随随便便就如此多的金银,那啥他也不多要,拜码头不是都得先上贡点东西嘛。 显然,被限制在宫内早就不耐烦的朱棣,看到这些就等于看到他出去浪的军资啊。 朱元璋也不说什么海禁了,因为林书坏心眼的把黄金摊开来,任何都得被一阵金光眩晕到啊。 他还有点想头,前面的帝王真就只能眼馋眼馋,没船啊。 【经过风波后,郑和肯定还得继续走啊,郑和的舰队过苏门答腊、满刺加、锡兰抵达古里。 古里是今天的印度南部喀拉拉帮卡利卡特市,若干年后,传教士达伽马也来到了这里,可他带来的却是无尽的杀戮和征服。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81 首页 上一页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