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昭本只是逗他,所以也不打击他了,赵匡胤笑着,想到赵德芳成亲时,自己可能已经死了,笑容逐渐淡去。恐怕是看不到孩子们建功立业的那天了。 朱家父子听呆了以后,朱元璋忍不住又猛地一拍大腿:“这事儿全怪我!” 朱棣一头雾水:“这与父皇有何关系?” 朱元璋摇头:“若不是我开了海禁这么个头,导致大明疏忽了海上,红薯和玉米,应当早就传入了大明才是,不至于让后来的清捡了个便宜。” 朱棣呃了一声,不知道要怎么安抚自己的老父亲。父子两不知道,其实两个作物的传入时间,与海禁政策关系不大,只与两个作物自己传播的进度有关。 朱棣想了想,道:“如今有了这两个东西的画像,咱们派人出海去寻便是了,待寻到了,就立马大力推广起来。这个功劳,也落不到清的头上了。” 朱元璋的情绪缓了缓,点头道:“这确实是你的功绩,便由你去安排吧。” 郑和下西洋之事,朱元璋也是知道的。 “父皇放心,如今咱们造船术十分不错,出海到远洋并不难,而且咱们还有从天幕拓下来的世界舆图,比闭着眼睛去摸瞎要好多了。派人出海去寻,一定能寻到的。” 朱元璋点头:“只盼着能在我活着的时候,见到那两样东西。” 朱棣肯定道:“当然可以!” 玄烨对红薯和玉米两个食物没多大感觉,他是见过吃过的,也知道贫民们喜欢以它们为食。只是,听着天幕如今夸弘历,他心里却是忐忑得不得了,毕竟有李隆基在前,玄烨根本不敢有多高的期望。 【另外,鼓励开荒也是弘历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稳定了边疆后,便鼓励资助甘肃的贫民去地广人稀的乌鲁木齐垦荒开荒;贵州多桑树却不擅长养蚕纺织,便给贵州地方官下达任务,让他们去外地招募技术工,到贵州发展纺织业……这样的资源调配,促进了不同地方的经济发展,对提高整体的经济水平是十分有用的。】 【这一步也算是接了胤禛的班,胤禛将朝廷中央的势力打入了地方,弘历借着这步跳板,走下一步就是扶持地方经济,与现在的民族政策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天下道理是相通的,百姓能安居乐业时,社会也难以动乱起来,发展当地经济,才是稳定边疆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方法。】 【说到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政策,清朝对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提供了不少的经验。在晚清时期,各列强从各个角度全面侵略我国,那个时候的新疆与西藏,作为西部边疆地区,远离中原统治,可他们对中原政府的归附之心,使得在那风雨飘摇的百多年时光里,华夏保住了西部的咽喉命脉。除了著名的左宗棠扶棺出征,收复新疆这样的英雄事迹,也与当地百姓对统一的华夏的认同感,分不开。】 玄烨没想到,在天幕每每提起都要咬牙切齿的,那段百年耻辱的历史中,大清也有表现亮眼之处。这令他内心稍感安慰。 【清朝时,对于民族政策的思想核心便是“统一中外”、“因俗而治”、“怀柔以德”、“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简单地说,就是统一是不可商量的底线,但是在这个底线上,可以有差别对待,根据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和势力情况,施以不同的政策,大棒加甜枣永不过时。这些思想,是弘历对玄烨和胤禛的思想的传承与发扬,是大清一脉相承的政策。想必大家也看得出,这些政策到如今,依旧十分具有借鉴意义。如今,我们有许多不同的自治省自治州自治县之类的,是对这种民族政策的另一种运用。】 【而这一政策最亮眼的地方,便是它的宗教政策。弘历在乾隆五十七年,取得了郭尔喀战争的胜利后,因当地信奉活佛,弘历没有针对这一宗教进行毁灭性打击,反而将其活佛转世一事,用金瓶掣签的方法,将他合法化明朗化,一方面使得当地信众民心得以稳定,另一方面,也防止了当地一些势力,利用活佛转世的信仰作弊,从而影响社会安定。】 李世民听完这个“金瓶掣签”制度,略品了品后,点头道:“是个不错的做法。西域许多部族,都有自己信仰的神灵与教派,为了信仰中的神,他们可以舍弃一切,甚至是性命。对于这样的人,此等做法是十分明智的。” 李治也点了点头,虽然因为前面的解说,对这个弘历印象不太好,但这个方法,确实是没什么问题,反而显出了他擅长体察人心的本事。 刘彻则是歪倒躺着,心里琢磨着清朝这一系列的民族政策,是不是大汉也用得上。 朱元璋虽然有点不高兴,但还是命朱棣先记下来:“那个红薯玉米记好了吧?这个民族政策,什么金瓶掣签也给我记下来。” 朱棣下笔飞快:“我记着呢,父皇,您别着急。” 看着朱元璋那矛盾的样子,朱棣也是觉得好笑。 不过,朱棣觉得,既然清朝的那些法子是好的,大明学一学也没什么,不用顾及什么面子之类的,人家清也没少学自己大明的,前面皇帝收税还用大明丈量土地和普查人口的数据呢。反正算下来,大明还亏了。 玄烨也知道新疆西藏那边的情况,活佛转世的事儿,也听说过,弘历竟然能软硬兼施,在活佛转世一事中,将朝廷的认可也加了进去,不得不说确实是一招妙棋。活佛需要得到朝廷的认可,就不怕他心不向着朝廷了,他心向着朝廷,信仰他的民众能不皈依朝廷么? 也难怪,即便是天幕不喜欢弘历,但对于他做的好的事,也没有隐匿不谈,或者以贬损的方法说出来,这至少说明天幕的心没那么偏,所以该好好听一听。 如此这般,玄烨的心态也慢慢调整过来了。 【清朝几代皇帝对民族政策进行了发展与改良,对于稳定边疆与少数民族,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求同存异”是核心理念,统一是底线,一切都在统一的基础上灵活操作,就是非常聪明有用的做法。这样的做法,不仅在清朝鼎盛时期,塑造了一个统一强大的帝国,在晚清民国时,面对列强企图肢解华夏,妄图将一个矗立东方几千年的大国,分裂成像欧洲那般,几十个小国林立的势力地盘的情况时,这埋伏了许久的线,在生死存亡的时刻,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华夏的统一,版图疆土的统一是基础,民族民心的向心力是核心。统一不仅是一种状态,一种追求,也是一种从始皇帝时期就生出来的执念,是刻在华夏骨子里的DNA。历朝历代维护国家统一的人和事,都值得记住并纪念。】
第168章 好的不学尽学坏爱新觉罗·弘历(12) 这关于统一的一席话,算是让帝王们第一次有了高度的共鸣。 谁想做中原之主,谁就要一统天下,这是每一朝代的帝王,都孜孜不倦追求的事。所以,天幕在讲宋时,会将赵构和秦桧骂个狗血喷头,而对岳飞十分推崇;相对来说,对于唐朝叛乱的安禄山,反而没将他简单粗暴地定性成乱臣贼子,反而对他的能力与手腕有所褒奖。 嬴政倍感欣慰,知晓自己的追求与志向,被后世人们,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去,就感觉十分高兴。他给千秋万代树立了一个永世不变的目标,有无数人去实现他的追求,对于帝王来说,没有比这更荣耀的事了。 刘彻哼哼:“所以,对外用兵又有所什么错?别又骂我穷兵黩武便是。” 哪个有追求的人,不想当这天下的雄主嘛?刘彻觉得自己的追求并没有什么问题。 李世民此时,也能够理解一些,为何后世人会对大唐推崇了,大唐便是一个统一又强大的国家。可以说,秦始皇的雄伟志向,在大唐得到了实现,所以大唐就是历朝的一个榜样,建立了一个强盛统一的大国,矗立在世界之巅,不仅引得当世之人倾慕向往,后世之人也回味留恋。 赵匡胤有些苦涩地道:“是啊,统一是历朝历代的追求,若是不能统一这天下,上对不住祖宗,下对不住后人。” 想起天幕说的,宋是历史上稳定的王朝中,唯一一个没有完成大一统的,赵匡胤心中就很不是滋味。现在天幕说,统一是一切的基础,是底线,赵匡胤的心,更是被扎得像筛子一样了。 兄弟俩都感觉到了赵匡胤的情绪不对,特别是赵德昭,听完赵匡胤讲的大宋部分,他十分生气,不仅是气叔叔赵匡义手段卑劣夺位,更气他没本事,竟然没能完成大宋的统一大业,导致大宋虽经济富庶,却是历史上最羸弱的王朝,成了千百年后的笑话。 “父皇,别担心,这次不一样了,有我们呢。”赵德昭安慰赵匡胤道。 赵德芳也道:“对,有我们呢!我以后一定会成为大将军,帮父皇打天下!我说到做到的。” 赵匡胤看了看两个儿子,心中略感安慰,自己趁着有生之年,多做一些改变,将江山交到两个孩子手里,应该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吧?不说别的,就说铁骨铮铮上,两个孩子应该会比不争气的赵匡义要好许多。 而朱元璋听到关于统一的话,脸色有些莫名,他深深地厌恶后世的清朝,可是清对于华夏统一的贡献,又让他不得不接受,甚至赞赏一声。所以他心情十分矛盾,体现在脸上,就是那有些像便秘一般的脸色。 朱棣知道他的心结,故意道:“哼,这种统一稳定的事儿,咱们就不用交给外族人去做了,咱们汉人一样能做得好,甚至更好!” 朱元璋猛地一点头:“就是!谁说一定要靠他们了,哼!” 玄烨心情有些复杂,他知道,从自己到孙子弘历,搞出来的这些民族政策与制度,其实还是为了维护大清的统治。因为自己是少数部族,所以更能理解和体会少数势力的心态,最怕的就是对手强大,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挥挥手就能将自己灭掉。所以怀柔的政策,确实是很好用。 但他没想到,这种带着私心的政策,最后的效果那么好,也成为了大清被夸赞的因由之一。大清在后世人眼里,没有成为一无是处的存在,这样利国利民的政策,是重要原因。所以,后世人的眼光,比他们这些前人,要开阔许多,他们似乎站得更高,站到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上去考虑了,想得也更远,想的是一个政策实施后,对百年后的影响。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21 首页 上一页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