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一查史书,就会发现,清朝公主绝大多数只有两个结局,要么是未成年早夭,要么是嫁去蒙古然后早夭。那个被称作幸运儿的公主,竟然是因为她坚强地撑到了丈夫死了,上书回京城养老的请求,得到了皇帝的准许。说到这里,大家或许能明白,这门亲事的吊诡之处。表面上看,娶公主是一种荣幸,但实际上,真正幸运的是那个公主,因为这意味着,她可以留在京城,而不是被送去蒙古那个人生地不熟、环境也差得多的地方联姻。】 朱元璋直接嗤笑出声:“这满清,确实没什么本事,竟然总是靠联姻来维持着稳定。男人们呢?他们的男人就那么没用吗?不靠马背上去征服,反而要靠女人的肚子。” 朱棣也十分鄙夷:“可不是嘛?这么看来,我们大明被这种势力取代,属实有些冤枉了。” 父子两个,在精神上达到了高度的一致,大男子主义真是父子两一脉相承的纽带。 两人同仇敌忾地骂了满清一回,越发坚定了这种势力,不配入主中原的想法后,朱元璋有些后知后觉道:“怎么又是蒙古?真是贼心不死!” 想起蒙元在中原对汉人做的那些事,朱元璋还是觉得压不住内心的火气。 朱棣分析道:“满人与蒙古人,应该不是同一拨势力,不然也不会需要靠着联姻来维持关系,更何况,联姻什么的,都是表象,更是因为有利益牵扯。父皇,咱们可就此入手。” 北方的势力,又多又杂,常有几支突然崛起,又有一些突然衰落,甚至整个灭族。对于中原势力来说,最重要的是不能让他们联合到一起,要让他们为了利益缠斗,彼此消耗。 朱元璋想起朱棣对蒙古势力,便是采用的拉一派打一派的做法,所以蒙古人安生了几十年,要不是后来朱高炽和朱瞻基轻视了对北方的处理,也不至于发生也先打到都城门口的事。 “好!你这想法是对的,只是除了蒙古势力,北边的其他势力也要留心。依照天幕说的来看,大明虽然一直防备着蒙古人南下,却没防住满人。更何况,咱们也不知道那几百年里,北边到底都发生了什么,满清是不是蒙古人借外族的皮,再次入主中原,也不一定。” 朱棣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这个满清,看上去手腕比蒙元要高一些,蒙元的皇帝,可没几个会治国的,所以入主中原堪堪百年,就被赶了出去,而满清还出了会治国的皇帝,这说明他们进步了。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要更加防范。 刘彻也很看不起这种做法:“若是早期,不得不蛰伏,送公主和亲也是不得已为之,但是一直靠着送女人来稳定势力,未免太没用了。” 汉朝当初也送了不少公主和亲,刘彻也十分不能接受这种事,所以汉朝国力一起来后,他就一直惦记着要靠着武力,去征服西边北边的势力,让他们心甘情愿跪下唱征服,而不是靠着不稳定的联姻。 嬴政想了想,道:“大约是因为人少吧?所以才要联合其他的势力,来控制中原地区。” 站在政治的角度看,这一招确实是代价最小,但收益最大的做法。不过嬴政在感情上,也有些不太能接受这种方式,强者应当以实力为尊。实力不够时,可以韬光养晦,静待时机,但不可一直如此。想要真正做到大权在握,必然还是要把实力提上来才行。 李世民也淡淡点评道:“和的基础是战,若非有压制性的实力,对方不会轻易愿意和,除非付出足够多的利益。” 大唐要不是国力雄厚,实力超群,周边那些小国打过来也是以卵击石,李世民觉得自己也不会得到所谓的天可汗的称号。 赵匡胤和赵德昭,听到天幕提到的北宋末年的公主帝姬,不约而同地心里一痛。 赵匡胤是有赵构的记忆的,对那段黑暗的经历过于记忆犹新,此时虽然还稳得住,但整个人的情绪已经十分低沉。 赵德昭听的是赵匡胤的转述,那些事,对他年轻的心冲击也十分大,当时他听完赵匡胤讲的北宋末年之事,讲的徽钦二帝被俘虏,讲的皇室三千多人全部被金人抓去奴役羞辱,皇后后妃公主贵妇遭受的羞辱,他将自己关在屋内,关了足足三天,才敢踏出房门。 这时天幕虽只是简略一提,却又像一把榔头重重地敲在了父子两心口一样。 赵德芳对此浑然不觉,道:“那这清朝的公主真倒霉,蒙古肯定没有咱们中原好吧?” 赵匡胤打起精神回应道:“那是当然,不然蒙古人怎么老想着要南下,要抢咱们的东西?” 赵德芳小嘴继续叭叭:“那我要成为大将军!不仅要收回幽云十六州,还要打去他们蒙古看看,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要是地方好,就归咱们大宋了!” 他还未反应过来,北宋就是大宋。 赵德昭被他昂扬的语气,激起了斗志:“是的!将来咱们不仅要收回幽云十六州,还要打到他们的草原去!”
第178章 好的不学尽学坏爱新觉罗·弘历(22) 说到把公主嫁到蒙古联姻一事,玄烨也觉得脸上一紧。 蒙古和满人的关系,确实是密不可分,不然八旗不会是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了,汉八旗是因为满人人数少,必须要依仗这个人多的族群,蒙能单独有八旗,也因其在满人打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因为这个原因,满清必须一直安抚蒙古势力,不然,在满人还能完全压制住汉人的时候,蒙古人闹起来,真的吃不住,这天下也坐不稳。 玄烨很理解天幕所表达的意思,这种身份与真正获益者的倒挂,实实在在地打了满清皇室的脸。 这时,玄烨想起了天幕所说的,真正称得上千古一帝的君王,是秦始皇嬴政,和唐太宗李世民,这两位是什么水平?都是让中原势力傲视一切的水平。满清立国一百多年了,还要靠公主和亲安抚蒙古,确实是差的有些远。也难怪,天幕对自己想获得“千古一帝”之称的事,有些不接受。 回顾已经过去的大半生,玄烨突然觉得,自己确实是高看自己了。 【弘历的指婚,让和珅与他的私人关系更进一步,或许对于弘历来说,他只是觉得和珅这个人做事做的好,说话又好听,实在是太符合自己的需求了,所以想让两个人关系更近一些,也更好支使和珅替他办事。可是对于和珅来说,这无疑是一剂强心剂。摸透了弘历心性的和珅,应该是知道自己有了免死金牌护身,所以野心也越加膨胀了起来。】 【和珅在皇帝面前蹿红那么快,自然会影响到朝廷中,既得利益者的权益。因此,在和珅一步一步得到弘历重用的时候,朝中也有无数人开始针对和珅。朝廷里面一直是如此嘛,就像李林甫为了防止别人和他抢权柄,就各种打压后进之士一样,和珅也遭受了类似的打压。】 【可和珅这样“开挂”的存在,一般的打压手段,对他没什么用。和珅还是异军突起,成了弘历眼里最可靠的臣子之一。随着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和珅也开始了他的打击报复。因为当初在安明案中,主要弹劾和珅的是文官,所以他报复的主要对象也是文官集团。乾隆年时,修《四库全书》,和珅就任四库全书馆正总裁,开始利用修书的机会,大兴文字狱。】 【文字狱,就是在乾隆年间,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前面说过,文字狱并非起源于清,但清的文字狱最为出名,也最为被人们诟病,就是因为这个时期的文字狱,过于骇人听闻,过于强加罪责,破坏性过于大。文字狱就像是核*弹,一颗下去,不仅打击面极大,牵连广泛,残留的核辐射,也是历经多年也难以消除。】 【清军入关后,顺治帝兴文字狱7起,康熙帝兴文字狱12起,雍正帝兴文字狱17起,但是到了乾隆朝,竟然高达140起左右!而这里面近五成,是发生在编纂《四库全书》时期,从乾隆二十二年,到乾隆二十七年,短短六年时间,就有文字狱49起!相对于其他的案子,文字狱是最说不清,且最难撇清干系的一种类型,因为自证陷阱就是如此,越描越黑。要证明一个东西不存在,比证明要存在困难得多,更何况是心中的想法?】 在讲胤禛的时候,天幕提到过文字狱,当时没有细讲,但是帝王们从这个称呼上,已经看出了这个东西的坏处。 如今,天幕列举了一些数字,就已经让帝王们觉得十分可怕了,这么多案件,会牵连多少人进去啊? 嬴政和刘彻是从未知道这种手段的。 嬴政微微摇头:“防民之口,已甚于防川,更何况是心中的想法,如何求证?太荒诞了。” 嬴政算是务实派,他早就知晓,一统六国后,六国国君诸侯能将他骂上天,可是那又怎么样?只要大秦能一统天下,管别人嘴上怎么说,心里怎么想?只要他们没本事颠覆大秦,嬴政才不管他们怎么想,别阻拦他实现心中伟业就行。 刘彻还不知道,这文字狱就是起源于他的后世孙,所以此时也骂得痛快:“能者何须在意别人如何想如何说?莫不是真戳中了错处,所以忍不住跳起来了?” 刘彻也在意别人的言谈,别人对自己的评论,但还算清醒地知道,别人的嘴怎么说,心里怎么想,是他作为帝王,也管不着的事。当了皇帝,最重要的还是把手头的政务做好,想要青史留名,便要建立不世功勋,至于那些指指点点的小人,名字都无法留在史书上,说出来的话也是随风就散,又何必在意那么多? 李世民作为享誉最多,受到称赞最多的帝王,十分了解沉浸在赞颂中的美好感觉。但他更清醒地知道,称赞和谩骂一样,都是别人嘴里的,都是如云如烟一样,不久就会消散的。所以称赞和谩骂,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被人口中的评价,影响不到自己分毫。 “幸好,幸好……”李世民微微感叹道。 李治好奇地问:“父皇在庆幸什么?” 李世民微微一笑,避重就轻道:“庆幸我大唐民风开放,言论自由,就不会有人计较这等小事了。” 李治喔了一声,点了点头。他当然不知道,李世民庆幸的是,李唐皇室内斗不休成那样,文字狱却没有成为一种攻击手段,若是那样,皇室内斗必然蔓延至朝廷,如果真那样,大唐朝廷会被糟蹋成什么样子,李世民根本不敢想。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21 首页 上一页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