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想到了永乐年间,朱棣当皇帝时,还派了郑和率船只下西洋,也深入到了西边去了,便道:“眼熟也正常,毕竟放眼全世界,在大明时,咱们的造船技术可是世界第一呢!” 朱棣惊讶:“真的?” 朱元璋十分自信地点了点头。 要不是造船世界第一,怎么大明朝时,只有大明的船可以去到西边,西边的人却不能走水路,只能走陆路来到大明呢?大明没了,西边那些人造船业倒是起来了。朱元璋思来想去觉得,这里面定然是有些关系的。 朱棣因为朱元璋的话,倒是生出了不少向往之情来。若是大明不走错路,没让朱祁镇那等不孝子当皇帝,凭着大明的底蕴和能力,确实能像天幕说的那样,第一个进入海洋,成为海上霸主,进而成为开拓世界第一国的国家! 玄烨看着那些大船,第一反应还是有些惊到。自从天幕闪过大炮轰击大清沿海的画面,又提过几次中法第一次战争后,玄烨偶尔会梦到类似的情形,梦见广州城、泉州城,甚至是天津口岸外,有许多不明身份的大船停在海面上,还黑洞洞的炮口,就对着几座城。 这样的梦,他偶尔做一次,但每做一次,都会让他惊惧好几日,一颗心总回不到肚子了去。 御医给他诊脉说,是因为受了惊吓,玄烨也不敢告诉别人,自己是在梦里受到了惊吓,若让外人知道了,他这个皇帝的脸面往哪里搁? 这一次,看到天幕展示出来的,海面上都是船舶的景象,让他一瞬间就想起了那些大同小异的梦,想起那些黑洞洞的炮口,身上顿时冒出了冷汗来了。 李玉见皇帝竟然有些慌,忙不顾跪得麻了的腿,爬起来给皇帝倒茶。 玄烨喝了茶也没有感觉好多少。 【清朝的闭关锁国,更像是一种“许进不许出”,也就是外来的商人、学者、传教士之类的,可以进入大清,但是清朝的人不可以随意出去。但也不是说拦就能拦得住的。前头讲过,因为胤禛的摊丁入亩和取消贱籍等政策,在近百年后,人口增长了三亿。人是多了,可种植技术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粮食产量也没有得到提高,弘历拼命地推广玉米红薯种植,可这些也无法满足多出来的几亿人啊。】 【再加上重农抑商的政策,导致清朝时的商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压制,多出来的人口,想要去寻条出路都难。到了这种快要饿死的紧要关头,什么国策,什么禁令,都是虚的,在求生意志面前,其他的都是小事。所以这个时候,清朝的人口外流溢出也挺严重。而1840年时,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清朝国门后,更是让压抑挣扎许久的穷苦百姓,寻到了一个出口似的,下南洋也成了很长一段时间里,非常流行常见的求活路的方法。】 【而那些外商,到了中国以后,也没有多自由,他们只能接受官方安排的路径,和官方的人谈生意,与官方的人交流,一切行动都要在官方政府的眼皮底子下进行。对于那时热衷于开拓市场、拼命增值的资本来说,中国确实是一片待开发的蓝海,但这片蓝海里,各种礁石和缠人水草太多了,非常不自由,非常不方便。】 【闭关锁国,听上去像是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事实上,权力拼命将一些想要外溢的东西,往里面挤压压缩,拼命限制住那些应该追随时代潮流的力量和潜能。所以说,这种做法,是逆时代潮流的,是非常不识时务的做法。这种政策的出发点,也从不是为国为民,而只是为统治阶级,想要能够更好更有效地压榨普通民众,为了将世世代代艰辛劳作的普罗大众,牢牢地锁死在他们的命运里,不允许他们挣脱一丝一毫。】 【所以,这政策的坏处,不仅体现在它最后造成的结果,还有它背后隐藏的祸心。一种只想在人民群众头上作威作福,根本不想民族未来和百姓生活的自私自利。也正是统治者的这份险恶之心,才让我们至今都对清朝的上层,生不出好感来。而那些不知道怀着什么目的,给清朝,特别是弘历这样的皇帝洗白,将坏的说成好的的做法,一样令我们不齿。因为当下环境,许多事不能展开来讲,但人民心中,是有一杆秤的!】
第187章 好的不学尽学坏爱新觉罗·弘历(31) 这一部分,算是让帝王们厘清了,清朝社会中的部分矛盾。 看欧罗巴那边,那么多艘船只下海,有一种蓬勃昂扬的气势,再看清朝这边,总感觉死气沉沉的,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生活的困苦,一副为了生活而麻木求生的状态,对比起来也过于鲜明了。 嬴政目光幽深了起来,语气沉沉道:“确实是内忧外患了,而且内忧是重过外患的。” 嬴政不知道什么资本主义,什么资本扩张之类的,但是他很懂,一个势力或者一些势力强大了起来后,一定要向外扩张的。而欧罗巴就处于那样一种必须往外寻求道路的阶段。 而反观大清内部,朝廷已经腐朽不堪,人民生活困苦,也是要寻求新的活路的。 刘彻有些不想看这种敌强我弱的强烈对比,微微垂下了眼睛。 天幕没讲过清朝的军事,只笼统提过八旗之类的,在这种腐朽的统治之下,军队会有多废,会有多拉胯,刘彻也想象得到。 李治带着点不屑轻轻啧了一声,道:“这清朝,与我大唐的作风是完全相反的啊!” 李世民实行开放的国策,先将周围一圈打服了,然后定下了开放包容的政策,不仅欢迎周边各国,与大唐前来贸易,也非常欢迎远道而来的波斯大食等地的商人。 有李世民的开明政策对比着,李治更能感受到那封闭落后的闭关政策,毒性有多大。 李世民略点了点头,摸了摸胡子道:“这大概,也是后人会怀念大唐盛世的原因之一吧。” 天幕说过,大唐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是封建时代的一个巅峰,以前李世民感触没有那么深刻,如今看到清朝因闭关锁国而变得沉郁落后,他突然明白,或许也是因为有了这样鲜明的对比,才让后人理解了,一个开放开明的国家,是多么难得,是有多强的底气和能力,才能做到吸引世界万邦到来。 李治略歪着头想了想,道:“因为有父皇这样的圣明贤君,才能创造出令千年后的后人,也向往的盛世吧。” 李世民鼓励他道:“相信以后你会做得更好的。” 李治抿了抿嘴,他自己可没那个信心啊,毕竟他父皇是被称作“千古一帝”的帝王呢。 赵德昭对赵匡胤道:“这样的情形,这样的王朝,就算是没有外来的人,普通人也会造反吧?” 赵匡胤道:“对于普通百姓发动□□的事,后人叫起义,安禄山那样的才叫造反和叛乱。当然你也说得对,这么下去,就算是没有外人来打,也保不齐会出什么陈胜吴广,或者是黄巢之类的人物。” 赵德昭沉吟了一会儿,道:“这就是满清皇帝,一直要搞文字狱的原因吧?防的就是这种事。” 赵匡胤笑了:“所以才觉得这种法子没必要,人被逼到了绝境,都会想要豁出去拼一把,反正等着也是等死,拼一把可能还能活呢!昭儿,书上的道理固然重要,但这人心人性,你一样也要学。” “父皇,我省的的。”赵德昭回他道。 人性是什么呢,在求生这种基础问题面前,它是动物本性;在利益道德面前,就是礼义廉耻的修习水平了。 “父皇,这一些教训,咱们也得吸取一下吧?”朱棣问朱元璋。 海禁政策是从洪武年开始的,而且明朝后面有些皇帝也会实行闭关锁国,这可对大明没什么好处。而且天幕早已经指明了方向,大明必须出海,必须提前抢占海洋优势,才能创造出大唐以后的第二个巅峰。 朱元璋的脸有些发麻,每次提到闭关锁国,他都不太自在,在看到清朝滥用这个政策,他更加坐立难安。还真是好的不学尽学坏,大明好的地方不见他们学,学这些糟粕倒是挺快。 朱棣这么问了,朱元璋咬咬牙,跺跺脚说:“记!都记下来!咱们大明万不可这么干!” “好的,父皇!” 朱元璋微微叹气:“弄宋史的事的时候,你也别忘了找人弄弄唐史。” 他不明说,朱棣也明白了,修宋史是为了正一些视听,同时研究宋对商业的政策,想要学习宋发展商业的经验,而对学对外的经验,或者说天幕说的外交,那必然要学唐了。 见朱元璋一脸难堪便秘的样子,朱棣领了命后,安抚他的老父亲道:“父皇,做错能改,善莫大焉,天幕已经指出了咱们的错误,父皇有心要改,对大明便是极好的事了。更何况,天幕虽指出过您不少错误,却从未怀疑过您的为人品性和能力,您也要想得开一些。” 朱元璋缓缓地点了点头,顺着朱棣的意思想了想,心情确实有改善。 玄烨的心情,是最为复杂最为难受的,因为他十分理解弘历实行这些政策的原因,也理解他的出发点,可是看到后果,他也知道那些政策,实际上效果并不好。 这就是作为满清的皇帝,时常会感觉到的矛盾和拉扯,这个皇帝做的,比别家都辛苦艰难许多。 作为帝王,要平衡好各方关系,已经十分艰难,再加上满清的情况,比其他各朝都要复杂,弘历做不好,也实属正常。 【说到这里,如果我说,弘历当政六十多年,就是加快速度将清朝送进坟墓的六十多年,相信没人会反对吧?虽然在1840年后,清政府依旧存在,但在这片大地上,已经丧失了绝大部分话语权,而那时候的清政府,想的也不是对付侵略者,重新实现国家独立,更多的是要如何在侵略者的铁蹄下,保住他们的荣华富贵。在救亡图存的血泪史中,清政府毫无存在感,存在的意义,也只在于拖后腿和戕害同胞。】 【主播个人觉得,弘历是个很典型的满人皇帝,是个个性鲜明的皇帝,他如今在历史上的形象,已经被人为地美化过许多次,但事实就是,他缔造了清朝加速衰落的恶果,也加速了中华民族滑向苦难深渊的步伐。当然,时代造就的悲剧,不能完全归结于同一个人。可有人在旁边对比着,特别是他亲爹胤禛,就难免让人扼腕,哪怕两个人在位的时长换一换呢?是不是最后,我们这个民族,遭受的苦难不会那么深重?】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21 首页 上一页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