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朝□□败,也只是表面上的东西,更重要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好好琢磨天幕的话。 李世民道:“所以,真正的勤政为民,真正的为生民立命,并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的事。” 帮助一个普通的穷苦人,可能给钱之类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帮助方法,可是对于天下那么多百姓,这个办法就行不通了。王莽犯的错误就是这样,理解的过于浅显,过于表面了,当了皇帝还以为,帮助生活困难的普通人,就像他以前将俸禄分给别人一样,把马车卖了帮助穷人一样,直接塞钱,直接不让为奴为婢就行。 可现实是残酷的,给一点钱,或许能管一段时间,但是不能管一辈子,也不能管到这个人的子子孙孙,更不能管到这天下所有的百姓。 李治陷入了沉思。 他当然不是觉得王莽的失败,值得深思,而是他突然发现,“为民”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议题。 他的父皇李世民,就是以爱民著称,曾经他也以为,“为民”“爱民”,对于皇帝来说,并不是什么难的事,毕竟富有四海,相对于那些如蝼蚁一般的小民来说,就是天神一般的存在。可经过天幕的解析,他突然发现,撇开“乱臣贼子”这样的史家标签,好好深究一下王莽的动机,出发点也是“爱民”,但他确实是好心办坏事了。 这让李治,不得不重新正视自己父皇所说过的一切,所做过的一切,去思考他那些举措背后的缘由与逻辑,去感受他父皇的伟大与厉害之处。 见李治一副沉浸在自己想法里的样子,李世民也没打扰他。 天幕始终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在讲述每一朝代发生的事,这与李世民的理念最为吻合,所以他是听得最为舒心的那个。 赵德昭和赵匡胤道:“这么一看,这王莽的做事方式,和芳儿倒是有几分相似,都是顾头不顾腚的。” 赵德芳一听到赵德昭,竟然说王莽那样的大坏蛋和自己相似,顿时就升起了:“父皇!大哥骂我!我哪里和王莽像了?!” 虽然赵匡胤也认同赵德昭的说法,王莽那么大个人了,做起事来和孩子一样乱来,只是看到赵德芳气得蹦起来了,脸也涨红了,忙表明自己和赵德芳站一边:“就是!你弟弟多机灵多好的人,怎么会和王莽那种人像呢?别埋汰你弟弟了。” 赵德昭看到赵匡胤给自己使眼色,憋笑不已,又怕自己这善恶十分直白的弟弟给气炸了,所以努力不笑出来,“是是是,我说错了,我给芳儿道歉。” 赵德芳又气了几句,虽然他很想趁机会,把自己写文章的任务减轻一些,但是他知道那样就得寸进尺了,最后还是忍住了,没敢蹬鼻子上脸。 【王莽的改革措施,那样简单粗暴,不切实际,最后酿成恶果,导致天下大乱,锅都得由他自己背。首先因为他这个人,非常刚愎自用,过于自信,觉得自己都是对的,对于别人的意见听不进去。在他改革的过程中,身边也有不少人看出了他改革的问题,给他陈述过利害,可王莽非但不听,还反手给人家一个贬官套餐,非常有“我要我觉得,不要你觉得”那味儿了。】 【而且,从政策的朝令夕改也看得出,王莽这个人很急躁,很急于求成,重点是他还好虚名,喜欢逞威风,可能就是有点表演型人格的那种成分。可是老子说了,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国你就是需要精心伺候,需要耐心,需要各种调佐平衡,王莽走得路子,完全是反的,翻车也就是必然的了。】 【王莽形成这种性格的原因,也很简单——他的成长过于顺利了。别人从小家境好,就是纵情享乐,各种攀比,他画风奇特,各种做好事各种谦逊礼貌,显得像个圣人,不是因为他天生圣人,而是他的心理上的爽点与旁人不同。相对于王氏同族的那些享乐方式,王莽的享乐方式,与众不同。他通过做好人,立圣人人设,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所以他的行为模式就这样养成了,出身大家族,所以他做许多事都会显得比别人容易,也就是更容易达到心理上的爽点,这也会给王莽造成错觉——只要他去做,就能获得别人的赞扬,别人赞扬他,他就会满足。没有犯过错,没有纠错的机会,所以等到他真犯错的时候,就闯下了塌天大祸。这是王莽成长过程中的悲哀。】 对于王莽的性格,帝王们没有什么异议,可是对于王莽性格形成的说法,倒是让所有人都耳目一新。 王莽早期像个圣人,只因他享乐的方式与别人不同,他的心理满足点与别人不同? 性情性格,也是自古以来就受关注的话题,性善论和性恶论的争议,持续了挺长时间的,而国人也习惯观察不同人的性格,与面相之类的联系起来,确定什么样的人可以交,什么样的人不能交。但对于性情性格的形成,还没做过深入的研究。 就王莽来说,虽然他身上最深的标签是“乱臣贼子”,可是他早期那圣人姿态,也是大家承认的,觉得早期是个标准的好人。 可天幕这种说法,倒是让人犹疑起来了,如果王莽做好事,只是因为他形成了这种靠做好事做好人,来满足自己癖好的习惯,那他还算是一个好人吗? 朱棣还在琢磨着,朱元璋便对朱棣道:“这天幕,除了一直坚定民贵君轻的说法,另一个事也一直在强调,便是“人”的教养与养成。” 朱棣不由得回忆了一下,从朱祁镇时,说他受的教育水平不行;到赵构时,说到他自私胆小的性格,便是由于早年一直被金人恐吓压迫,再加上北宋亡国时的逃亡经历,养成了那个什么批什么地的;到李隆基时,虽未提及过多早年经历,但也提到早年的享乐性格,与后期的沉湎酒色,是有呼应的;还有弘历,天幕对他的性格,与他父皇对他改造的失败,进行了着重强调…… 琢磨了一会儿,朱棣发现,自己这老爹,还是和年轻时一样“记仇”,天幕说朱祁镇受的教育水平差,所以干啥啥不会,只会当俘虏的事儿,一直铭记在心,耿耿于怀。 但朱棣是不敢说出口的,轻咳了一声,才到:“父皇敏锐,这确实是十分重要的事。几次听下来,越发觉得继承人自身的性格性情,十分重要。” 毕竟天幕说了,一些缺陷,放在普通人身上可能是小毛病,但是放在皇帝身上,可能就是个大问题了,比如弘历那虚荣自大的缺陷。 “以此看来,天幕的观念是,人的性情与学识礼仪一样,是可惜悉心培养的罢?” 朱元璋想都没想就道:“那是自然!所以各朝都会安排一些品性优良出众的人,陪在太子身边,以作行为规范教导。只是……唉……” 史上能安安稳稳继任皇位的太子,实在是不多啊! 朱棣知道这是事实,历代以来,世人都信名师出高徒,但在教养性情这件事上,似乎并不如此,许多厉害的帝王,都不是这般培养出来的,反而经历波折的人,坐上皇位后,成为优秀继任者的可能性更大。 不用朱棣说出口,朱元璋也想到了这一层,轻叹道:“所以你大哥,都是个难得的例外。” 朱标就是正统跟着老师学学出来的。 “说白了,做皇帝,除了要政务熟练,最重要的是通人心晓人性,这种事,只跟着老师学很难学好,亲自去人精堆里滚一滚,吃亏上当受骗挨算计,才能学到真本事。” 朱棣默然,通晓政务都是基础,人心人性才是进阶的吧?根据朱元璋给他讲的朱祁镇的事,朱祁镇是政务的门槛都没摸进去,更别提体察人心了。 刘彻听到这里,突然觉得挺没趣的,王莽这等人,如果在他手底下,根本走不过几招,靠做好事扮圣人抢皇权?刘彻能把他皮都撕了。 可是,他的后辈子孙,就是栽在这样一个人手里的。 刘彻终于明白天幕说的“皇帝苗子选择面不大,还没有好苗子”,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情况了。
第212章 牡丹花下鬼刘骜(20) 在看其他王朝时,刘彻尚且有心情嘲笑别人,现在轮到自己了,才发现这事儿太憋屈太痛苦了。 而且,已经步入老年的刘彻,也逐渐能够理解,为什么始皇帝,会疯狂地想要弄到长生药,那样聪明机警的人,也会被那些术士骗成那样。做过皇帝,才知晓这份活计不是谁都做得来的,哪怕自己的子孙后代,也没那么靠谱。 【当然,王莽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客观原因,就是当时自然环境也十分差劲,天灾不断。在王莽当政的十几年里,水灾、旱灾、蝗灾、地震,以及伴生的瘟疫等灾害,一直在全国肆虐。在这种情况下,以农业为基础的生产,受到严重的打击和摧毁,也是必然的。这种天坑时间,别说王莽了,换别的皇帝来,也会觉得疲于应付。所以王莽这个在西汉末时,抢走皇位,反而有点飞身接锅的感觉,不仅成了乱臣贼子,辛苦多年建立的圣人人设,不是崩了,是直接灰飞烟灭了,他最喜欢最重视的美名,也成了臭名,这实在是有些黑色幽默。】 刘彻的关注点顿时被吸引到了灾害上去了,大汉竟然会遭遇那么多天灾?! 刘彻顿时有一种老天爷都要绝大汉之路的绝望感,当皇帝的,最怕这种天灾了,完全不可控,而且对国力打击巨大,甚至能影响到国运。 如今是刘骜在位时期,已经是灾害频发了,按照天幕的说法,大汉这种情况还没得完,还得持续上几十年?!刘彻感觉眼前一黑。 李治见天幕这样说,忍不住道:“那还不是他自找的?” 后人读史也看得出,以西汉末那快断气的情况来看,即便没有王莽后来瞎搞,走上末路也是必然的事,王莽是把这个过程加速了一些,还给刘氏后裔刘秀创造了一个崛起的乱世,所以看来看去,还是因为刘氏江山气数未尽啊。 李世民看着李治,本想说点什么,最后还是咽了下去,然后深深地叹了口气,只心里想到:既然你觉得王莽是自找的,那以后别人骂你,你也记得是你自找的便是。 朱元璋听到西汉末那灾害肆虐的描述,也自然而然想到了,天幕在讲清朝时,随口提到过的,大明的灭亡,与什么小冰河时期有关。 这个事,他与朱棣已经研究过去了,翻阅了钦天监的许多老黄历,又找了一些懂这些的人来解析,觉得这小冰河时期,怕是一个温度平常年份,要低一些的时候,至于有多低,还在命人查阅历代以来的资料典籍。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21 首页 上一页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