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回看历史,都能够明显感觉到,李旦是真的不想当这个皇帝了。太平公主一说太子可能会谋反,李旦第一反应就是,干嘛要让太子主动来拿?我给他送过去不久好了?这一操作,属实让太平公主也懵逼了,毕竟看多了人人都想当皇帝的事,突然冒出李旦这样一个清纯不做作的,谁都会无语到。但太平公主很快也反应过来了,她劝李旦保留部分权利,其中三品以上官员任免权、重大刑狱事务决断权、军政要务决定权,这些核心权力,还是由李旦掌握。而且李旦每隔五天在太极殿上一次朝,依旧称孤道寡;李隆基呢,只能自称予,而且在武德殿上朝,他发布不的命令为制和敕……】 【不管是这些形制上的规矩,还是实质上的权力,都表明李隆基即便是登基了,还只是一个“副皇帝”,最重要的大权还未到手,规矩形制上也要低一等。如此一来,大唐王朝就形成了“二龙一凤”同时掌权的局面。要问李旦为何听了太平公主的,没有直接把重要权力全部交给李隆基,估计李旦也有自己的顾虑。他把权力交出去了,李隆基就一定接得住吗?虽然他在“唐隆之变”中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可太平公主也没少花力气,而且太平公主的手腕能力,李旦应该十分清楚。对于李旦来说,太平公主就像一个小武则天,霸道强势。】 【估计李旦也担心,如果真把权力全交给儿子了,儿子没掌握住的话,可能会旁落到太平公主手里,到时候朝廷恐怕又是一阵血雨腥风。所以他先把权力握在自己手里,等待儿子积蓄力量,成长起来。李旦这也是为了李唐江山的安稳着想,但也让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的局势,更加剑拔弩张。】 【李旦也没想到,李隆基可比他想象的要厉害得多的。当时的情况是,朝中的七位宰相,有五个是站在太平公主那一边的,另外还有左右羽林军两个将军以及金吾卫的将军,也愿意帮助太平公主推翻李隆基。太平公主是文武势力都有,在朝中算得上是一呼百应。李隆基在探听到太平公主准备以御林军和南衙兵从南北两面起兵夺权,于是决定先发制人。】 赵匡胤突然有所悟道:“这权力分的太过,果然不行。” 底下的权力分的太过,就会使得人敷衍塞责,而皇权若是分成了三份,估计也没好到哪里去吧?皇权上倒是不会敷衍塞责,但是权力的争夺会更加恐怖,会让朝堂更加不稳。 总之,权力不能分太开! 朱元璋也有所感触:“这皇家里,没有有才能的后辈不行,但是多了也不行。人才凋零就没人能接住这个重担,多了又会发生权力斗争。” 他之前一直捧朱标这个太子,本来有那样一个继承人,他即便是自己百年了,也能含笑而终,可天不测风云,朱标早逝,若不是还有朱棣这样一个替补,大明江山要如何还真说不好呢。 朱元璋摸着下巴上的胡子,纠结这个继承人班底要有多少个人才合适。 玄烨虽还没到九龙夺嫡最激烈的那几年,可这时,他已然感觉到了儿子之间的暗流涌动了。 唐朝这姑侄权力之争,与他儿子之间的争斗,又有多大分别呢?都是权力的斗争啊。玄烨虽不喜儿子们盯着自己屁股下的位置,可是也不想儿子们斗得头破血流、不死不休的。想起天幕说自己“老年昏庸乱政”,玄烨有些头皮发麻的同时,脑子里冒出来一个自己都不愿信的想法。 这一刻,最懂李旦心情的人,竟然是玄烨。 而嬴政和刘彻,只紧张地期待着,后来到底发生了什么。 【李隆基的先发制人,就是简单粗暴的那种,安排了三百家兵后,他自己先带亲信十余人,杀左、右羽林军大将军,也就是支持太平公主的常元楷、李慈,耳后又抓了太平公主亲信贾膺福和李猷,接着杀了宰相岑羲、萧至忠。一路抓的抓,杀的杀,太平公主一派就被他杀了个措手不及,直接溃败,太平公主担心性命不保,跑进佛寺中躲了三天。】 【在太平公主逃的时候,李隆基没急着去抓她,因为李旦第二天就直接把权力都交给他了,估计是李隆基忙着捡装备,拿奖励,所以没急着杀对手。毕竟杀太平公主的目的就是夺权,现在权力先到手了,自然是接收权力要紧。太平公主见李隆基不着急抓她,知道自己大势已去,经营了多年的事业,被李隆基尽数摧毁了,再躲也没意义,反而显得自己毫无骨气。于是她主动从寺庙中返回了公主府。】 【这期间,李旦也在给妹妹求情,希望儿子能留妹妹一命,于是又抱着儿子哭了一场。可惜李隆基不是李家宽厚仁慈的款,而是心狠手辣的款,不管李旦怎么求,他还是赐死了太平公主,太平公主那煊赫又高贵的一生,被一根白绫终结了。】 天幕中,剪辑的是影视剧和纪录片中的场景,尽管都是影子与喊杀声,以及白绫投梁之类的影像,没有露出任何一张脸来,可观看之人,依旧能从这些隐喻与解说中,感受到那种血腥杀戮弥漫的恐怖。 帝王们可都是见识过真正的杀戮的,因此并不觉得害怕之类的,反而颇为欣赏: “见机而发,行事果断,实为人才。”嬴政不掩饰地赞道。 刘彻也喜欢这种果决的,天幕中的影像显得血腥恐怖,他却越看越高兴:“不错!有吾几分风采!” 李世民捂了捂胸口,感觉有些不适。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斗成乌眼鸡的时候,他就万分紧张,又怕二人这样相斗,导致朝局不稳,可二人分别是他的孙女和曾孙,都是他的骨血,骨肉相残最扎他这位老祖的心。 李世民捂住眼睛,避免湿润的眼眶被身边的高力士发现了。他知道自己这爱哭的毛病,原先还可以自己躲在后宫哭,现在身边一个可信的人都没有,他还得憋着,越发地难受了。 身后有个小内侍从殿内出来,凑到高力士身边耳语了几句,高力士便到李世民跟前道:“大家,贵妃娘娘醒了,说是不想回去,想陪着您。” 李世民想起杨贵妃身份,顿时浑身一激灵,眼泪都给吓了回去,忙抬起头道:“不用,我不用人陪。再说了,这天幕事涉机密,后宫少参和为好!” 高力士忙领了命,亲自去给杨贵妃传话。 李世民再次哀叹:这都什么事啊!他宁愿面对的是朱祁镇搞出土木堡之变那样的困局,或者是赵构对金卑躬屈膝、戕害良将的坏境遇,也不太愿意面对这些家事一团乱的情况。朱祁镇、赵构那些事儿,他都能快刀斩乱麻地解决掉,这家事让他感觉有些无从下手啊! 这第一件难的,就是怎么处理杨贵妃的事。 【太平公主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出名的公主了,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的上位,都有她的助力,她对唐朝的朝局和历史走向,有着不小的影响。同时她也是历史上离皇位最近的那个公主。说实话,主播个人很好奇,如果太平公主坐上皇位的话,会是怎么样的一个路径,在这个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历史上古今都不会重现的事情。】 【李隆基铲除太平公主一派一役,史称“先天政变”,因为发生在先天二年。直到此时,从武则天晚年开始的李唐皇室内乱,才算是告一段落,权力也全部集中到了李隆基的手中。他将年号改为“开元”,表明了自己要励精图治,重振大唐兴盛局面的。】 【只是,李隆基从父亲李旦手中接过来的大唐,可不是什么好摊子。自“神龙政变”到“先天政变”这八年时间里,大唐朝局一直在动荡中,前后经历了四次政变,大权也几次易主。一直到皇位击鼓传花似的终于落到李隆基手里时,大唐算得上是一个烂摊子了。朝堂中各种势力盘踞,韦后和安乐公主卖官鬻爵也让朝堂乌烟瘴气、贪腐横行。讲真,要不是大唐底子打得好,经住了这样的折腾,唐朝会怎么样谁也说不好。而这立下的鸿志,也在年轻帝王李隆基的手中,一点一点变为现实,开元盛世成为了整个封建帝制社会,发展程度最高的时代。“盛唐”名号,有这“开元盛世”一半的贡献。当然,“开元盛世”不是李隆基一个人的功劳,也有前面太宗李世民和武皇打基础打得好的缘故。】
第104章 两级反转李隆基(5) 如此高的评价,让李世民和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的赵匡胤、朱元璋、玄烨等人都愣住了。 “开元盛世”,竟然成了几千年里的一个巅峰,唐以前没有这般厉害的时候,唐以后也没有。 赵匡胤想起赵光义夺位后,生的那一堆不争气的子孙,重重地叹了口气。大宋啊,别说和这种盛世相比了,甚至汉人都国土都没收回来过呢! 赵德昭问:“父皇为何叹气?” 赵匡胤看了两个儿子一眼,舔了舔嘴,有一肚子话想说,一时之间不知道从何说起,难道直接告诉他们,他们叔叔赵光义有夺位的想法,还把大宋搞得弱怂怂的么?赵匡胤觉得,这些事儿如果一股脑儿告诉儿子,恐怕他们还觉得自己在编故事呢。 最后赵匡胤又重重地叹了口气,说:“回头再和你们仔细分说。” 有些事儿不能瞒着。 说着,他沏了一杯茶,喝了起来。 赵德昭和赵德芳兄弟二人看了彼此一眼,都发现了彼此的惊异,老父亲以前可爱喝酒了,现在却改喝茶了?这是发生了什么事了? 朱元璋想起天幕说的,朱祁镇腰斩了大明的国运,想起了天幕曾经描绘的,大明可能有的盛景,就感觉一口老血堵在了胸腔里。 朱棣看亲爹那脸色,知道他又想起了朱祁镇干得蠢事,肯定是一肚子不甘心了,忙安慰道:“父皇,这一次,咱们有机会再振大明国运了,您别惦记朱祁镇那狗东西了,想想咱们的宏图大志如何实现,才是正理。” 虽然朱棣听的是朱元璋的转述,可是他想象一下,大明万舟入海,将威名传播到全世界的景象,都几乎要激动得浑身颤抖。若是真能实现那样的梦想,大明可是比大唐还要强盛的存在吧? 朱元璋收回思绪,点头道:“你说的是,这些事儿,主要要交给你,和你的儿孙们去做了。” “是,父皇,儿臣相信,那样的情形,一定会成真的!” 朱元璋顿时露出笑容,他就喜欢这种有魄力有胆识的人。 玄烨则是轻叹了一口气,未曾想到,大唐之盛,千百年后都没能重现。玄烨是个极为有野心的人,天幕这样的话,对他打击挺大的。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21 首页 上一页 79 80 81 82 83 8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