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烨想了许多,最后苦笑着摇了摇头。 嬴政和刘彻的好奇心,更是被吊的高高的,既然史上最盛时代,便是在这皇帝治下实现的,那他又如何成了葬送国运之人呢? 二人不约而同想起了本期主题:为了奖励自己? 嬴政和刘彻越发想不明白了,皇帝再如何骄奢淫逸地奖励自己,哪怕是爬灰啥的,也不至于葬送国运吧? 李世民揉了揉脸,李隆基竟然创造了历史上的盛世巅峰,这是他未曾想到的。想起刚刚还睡在自己身边的芙蓉面美人,想起她是李隆基的儿媳妇,李世民还是觉得这反差有些大。 李世民还在沉思时,高力士已经尖着嗓子道:“恭喜大家,贺喜大家,这天上的人,都说您治下的大唐,是历史上的巅峰呢!” “天上的人?”李世民注意点歪了。 高力士一脸堆笑道:“正是,这能在天上如此演绎之人,非天人做不到。” 李世民:…… 这死阉人口风变得可真快,刚刚说他葬送大唐国运的时候,还叫嚷着要去抓背后捣鬼的人,现在夸他的时候,阉人就说人家是天人…… 李世民垂眸思索了一下,若身边都是这般溜须拍马之辈,皇帝恐怕还真圣明不到哪里去。 可李世民回想了一下,这高力士也不是靠着溜须拍马逢迎上位的,在李隆基发动的“先天政变”中,这阉人也是出了一份力的。有了这份功绩,他才得了李隆基的赏识,得以随侍在李隆基身侧。 难道是,皇帝堕落了,这太监也就跟着堕落了?李世民有点疑惑了。 【“开元盛世”之所以说是封建帝制时代的一个巅峰,是因为在这个时期,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都达到了顶尖。说到盛世气象,“开元盛世”可以说是打了个样的。首先是政治上吏治清明,李隆基一上位,就精准地选用了姚崇、宋璟等能臣为自己辅佐,很快就稳定了朝中的局面,后又有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等忠臣良相一一登场,得到重用。从这些有才能的良才得到重用可以看出,李隆基选贤任能的眼光,是一等一的好,十分精准的。】 【除此之外,这个时期的李隆基,还十分注重法度,有逸闻野史中,说曾经有一个颇得李隆基宠爱的异士,仗着李隆基宠爱恃宠生娇,竟然敢阻拦办案的官员,李隆基得知后,直接按照律法将此人乱棍打死,以儆效尤了。这个时期,李隆基对忠臣与奸佞的态度,与后期是完全相反的。】 李世民回忆了一下,虽然记忆中,那些事都有些久远了,但确实是发生过的。天幕提到的姚崇、宋璟、张说等人,在李隆基记忆中依旧十分鲜明,记得他们奏对时的思辨与口才,另外还有那个韩休,还有几分魏征之风,十分擅长“骂皇帝”。 想起他们,李世民就有种仿佛看到了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身影似的,各朝的能臣良才,大多是相似的,他们都聪敏机变、都能言善道,都是皇帝的好下属。 只是,回忆到当下时,李世民忍不住皱了眉,这李林甫、杨国忠与前辈们如此格格不入,是怎么得到李隆基如此重用的? 按照天幕所说,这李隆基用人的事儿,真是画风突变,前后完全不一样,简直跟换了个人似的。 【一个清明的权力中央、人才济济的国家朝廷,是一国兴盛发展的重要前提。政令通达时,国家才会欣欣向荣。开元年间,唐朝的经济也得到了极大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和粮食储备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社会安定,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富庶的经济,也孕养出了丰盛的文化,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孟浩然、白居易等等,那些占领了我们从小学到大学语文课本的诗人,大多数是生活在这个时期,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大唐,写出了风格不同、角度各异的诗文,盛唐气象就这样在他们的笔下,被诗歌做成了标本,保存了下来。】 【除了诗歌,散文、传记、传奇等文学类型,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传奇类,为后世的宋元明发展出戏曲小说等更丰富的类型,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其他艺术如绘画、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灿烂丰富至极。发达的经济、灿烂的文化也促进了思想的发展与开放,迸发出了无限的美好,至今都影响着我们甚至全世界。这个时代创造出来的美与艺术,千年以后还惊艳着我们。】 嬴政十分认真地汲取经验:“原来,这些都算作是□□分?音乐、舞蹈、雕塑、绘画?这些在后人眼中,不再是皇家专用,也不是贵族们才可学习的,是普通人亦可接触与了解的?” 刘彻陷入了深深地沉默,他本人更喜欢开疆拓土的武力,更喜欢天幕讲那些能臣干将,听他们如何治国护国,未曾想到,这些他不那么感兴趣的东西,也能让后世人如此青睐与喜爱。 赵匡胤摩挲着手中的茶碗,道:“宋之所以能那般赚钱,是得了唐的传承,使得手工业发达了罢?” 宋唯二被天幕夸过的地方,便是文化的兴盛与商业的发达,赵匡胤在做赵构时,也深入去了解了一番,才知民间不少技艺与东西,在唐时便已出现,只是又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工艺越发精进,成本也得以降低了,所以到了宋时,便发挥出了不小的功用来。 了解过后,赵匡胤也心悦诚服地承认一个事实:宋承唐的东西太多,唐之盛世,不仅在他当朝百姓,对后世宋的百姓,亦影响深远。 赵德芳听得一头雾水:“父皇,您说什么?什么什么唐的传承?” 之前听赵匡胤骂唐的府兵制与节度使坑人,如今却也会赞唐了? 赵匡胤道:“无他,听着天幕提起那些诗人,便感慨了一下唐的盛世罢了。” 赵德昭道:“父皇无须歆羡,大宋必能创造出大唐一般的盛世,甚至超出他们。” 赵匡胤看着儿子还年轻的脸庞,心中感叹,年轻就是好,年轻人才能气盛啊。要是他们知道宋有多怂,唯唯诺诺三四百年,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朱元璋虽读了不少书,却十分腻歪那些酸腐唧唧的文人,可是听到天幕如此盛赞大唐的气象,赞美那些诗人,心中感觉有一点点不舒服。那些酸唧唧的文人有什么好喜欢的?可是转念想想,宋承唐之风,再加上朝廷重文轻武,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文人,然后也被天幕赞了一通,说明这酸腐文人们的酸诗文章,后人们也挺喜欢?为何会喜欢呢? 朱元璋总觉得理由不那么简单,不是自己想的那个。 他对朱棣问起来,朱棣思索了一番后,问:“父皇,天幕曾批过大明对科举范围限于程朱版四书五经,对吧?” 朱元璋点头,要不是被天幕骂了,朱元璋也不会觉得这是个问题。 “被骂的缘由,父皇说,天幕觉得将人吊在了程朱这一棵歪脖子树上?” 朱元璋再次点头。 朱棣道:“儿臣以为,这其中的情由,便是相通的,程朱校注的四书五经,只是他们的一家之言,只有这一家,确实狭隘了。而后人们广读唐朝及各朝文人的诗词歌赋,与学子们遍读各版本的校注是同理,想要听到更多的感受与声音,了解更多的想法与心境。”
第105章 两级反转李隆基(6) 其实朱元璋很想反驳一句:“酸唧唧的文章有什么好读的?” 可是转念想想,朱棣说的十分有道理,天幕刚刚还说,唐朝那些诗人的诗,是将大唐盛世做成了标本呢!虽不知标本具体是个什么,但也能揣摩到其中的几分意思,即是后人能通过读诗,窥见那大唐盛世的一角呗。 朱棣知道朱元璋不耐烦这些,便耐下心,一边给朱元璋倒上了新的茶,一边道:“诗词文章,史卷兵书,对于后人来说,都是了解前人的法子。有些能力不行的,便只能写出一些酸唧唧的诗词文章,但像李太白、白乐天此等大家,诗作自然不是酸腐诗文可以相比的。譬如这李太白之诗,读完令人有一种心境开阔之感,人遇到些阻滞时,读一读心情也能好许多。” 朱元璋被安抚到了,心情也舒展了一些,点头道:“你说的不错。说起来,我自己也写过一些诗呢,也不知能否有几首流传下去,哈哈……” 朱棣心松了一口气,自己这个老父亲,这点比较好,情绪来得快去得也挺快。如今他上了年纪,就越发要顺毛捋了。 “父皇的是若言而有物,想必后人是会流传下去的。”朱棣道。 玄烨的感受,更像是被扎了一样难受,相对于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大清在文化艺术上的严防死守,可以说是两个极端了。“文字狱”虽不是大清所首创,可在大清手里用的最多。玄烨自认为,自己对文人比自己的父亲和祖父他们,要宽容许多,但满汉之争难以消除,大清便不能放开这文化管制。 玄烨羡慕死了唐那般被天幕夸赞,可是他却做不到唐那样宽松管理。 而李世民脑中浮现的,除了开元年间,长安城中的处处盛景,还有天幕说的李白。 李白即为李太白,李隆基还召见过他,让他写过诗,当时是“杨妃磨墨、力士脱靴”①,回忆起李太白写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进而又想到李太白写得其他诗文,越发觉得此人的洒脱与不羁。 李太白诗中的胸襟与气魄,李世民颇为喜欢,确实是个才子,当得起当下的第一才子盛名。天幕将他放在了众多诗人第一位,也是因着他是众人中魁首么? 不过李世民也知道,作诗写文的才能,与处理政事的才能,是不能一概而论的。李太白此人,将他拘于朝堂官场,反而限制住了他了,让他如一股清风一般,纵情山野乡间,刮过市井田园,才是一种尊重。 李隆基没有留下他当个官,让他在李林甫、高力士、杨国忠之流手底下讨生活做事,算是做了一件对的事。 李世民转而又回忆起了杜甫等人的诗,果然如天幕所说,各人有个人风格,各有不同胸臆与志向。大唐的盛名,这些才子们也功不可没啊! 【除了内政上的成就,在对外关系上,李隆基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首先是夺回了在武则天手中丢失的一些国土,逐步收复了营州等地,长城以北的回纥等族也重新归附唐朝,安北都护府也恢复了,唐朝重新掌握了长城以北的土地。在西域上,收复了碎叶镇②,重新恢复了丝绸之路,加强了对西部的控制与联系。在这期间,唐朝疆域已经达到了1200多万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疆域面积最大的国家。】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21 首页 上一页 80 81 82 83 84 8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