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而自古“圣人致严于武备,为之城郭,为之关防,严甲兵以守其国,规画精密,训练有方,强御以遏,兆民以宁”, 由此才能达到“天下久安”,这是“长治之道”。 如果沉迷于太平盛世,不修武备,一旦祸乱猝兴,必将政权不保。】 【也就是说,朱瞻基的居安思危思想还是很充足的。 他主张要做到三点:一是储将,即所谓“简拔勇智,优加禄秩”, 也就是要选拔智勇兼备的优秀将领,给予丰厚的待遇; 二是养士,即所谓“休息保爱,以时训练”, 也就是要爱护抚恤将士,定期按时进行训练; 三是广储蓄,即所谓“重农节用”, 也就是要重视农业生产,节约开支,多多积蓄财货物资。 三者具备,便足以“安内而攘外”。 朱瞻基一方面强调加强武备对保邦安国的至关重要性,但另一方面也反对无缘无故兴兵,滥用武力。 他曾对汉武帝因好大喜功以致“海内虚耗”和唐太宗“恃其英武而勤远略”造成丧师甚众的行为,提出了批评。 在朱瞻基看来,“兵以御侮”,“穷兵黩武,亦非帝王盛德事”。】 被提到的汉武帝刘彻:“?” 听得好好地突然被踹一脚是怎么个事?这种事也需要来带一下你老祖宗是吗? 唐太宗李世民:“???” 你爹还以朕为榜样呢,你就搁这儿开始说朕的坏话了? 这人的格局也就那样吧。 两人纷纷对朱瞻基打出了差评。 倒是嬴政淡笑一声,觉得有点意思。 虽然这个皇帝说的是那两个皇帝的缺点,但是他为什么不说别的皇帝呢? 说到底,其实还是这两个皇帝厉害罢了。 所以后人才愿意多提一提。 而他们是和自己相提并论,并且在自己之后的,那自己在后人之中的定位还是很明显的。 这个发现也不是第一次了,但是每一次重新认识,还是让嬴政感到心情愉悦。 【在治军思想上,朱瞻基也基本是承袭了朱元璋和朱棣的想法。 他提出了“训练有方,统驭有法”,主要包括勤习武艺、爱恤士卒、严明军纪、公正赏罚等。 为督促勋臣子孙勤习武事,提高军事素养,朱棣首先从精神上勉励他们以“武事既精、忠孝兼备”的古代名将赵充国、郭子仪、岳飞等人为榜样,谋求建功立业,流芳百世。 榜样的力量其实是很伟大的,很多人在危难的时候都会想着自己的偶像,然后爆发出来巨大的力量。 不得不说这一点真的是很有远见了。】 【其次朱瞻基从制度上采取措施,明确规定:各卫应袭军职之武官子弟平日要赴教场操练,弓马技艺务使精熟; 当袭职之时,必须遵照先朝定制“严加比试”,比试不合格者不得袭职。 已经袭职者亦须比试武艺,初试不中“且定限令回习熟”,如果再试不中,则予以治罪。 这一点其实是在改善治勋臣子弟疏于武技的问题,对于勋贵来说有些麻烦,但是对于国家来说是件好事。 除此之外,朱瞻基也很注意抓紧对军队的训练。 他认为当今“国家无事,正须训兵练将”,只有平时精练武艺,战时才不致进退失措, 因此多次下令选调各地卫所军队赴京校阅操练,以保持和提高战斗力。】 【虽然这小子口气不小,但是这些想法倒是不错。】李昞微微点头予以认可,【这小子是个知道为士兵考虑的。】 作为一个将军,他对这些当然是最有感触的。 多得是那些对军事一窍不通却喜欢指手画脚的皇帝了,朱瞻基这种真的能让武将痛哭流涕了。 【是的,除了继承之外,朱瞻基还要完善。 因为前面朱元璋定下来的军户世袭和军屯制度,到了朱瞻基统治的宣德年间弊端已经十分明显了。 军官苛虐士卒、侵占屯田,军士生活困苦、被迫逃亡,开始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严重影响和削弱了明军的战斗力。 面对这种状况,朱瞻基不得不格外加以重视,由此提出了爱护存恤军士的思想主张。 他认为:兵士除了训练有方,还要抚养得宜,所谓“养之厚则得其心,练之精则得其用”,不能又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就跟宋朝那时候一样是不可以的。 就是你冲阵的时候喊的是“兄弟们给我冲!”和“兄弟们跟我冲!”这两种的差别那是非常大的。 军士乃将帅求取“富贵之本”,只有平常善待军士,深得其心,临敌之际才能得其拼死效力,成就功业。 “若素不能恤,徒以威驭之,缓急未必得用。” 他斥责了各处统兵将领不恤军士,“诛求刻剥,甚于豺虎”,“虐用其力,减克其粮”, 以致军士不堪忍受、导致相率逃亡的种种劣行,告诫他们要以恩抚士卒为念,告知他们应该做到“矜其寒馁,同其甘苦”“仁如父兄,爱其子弟”。 除此之外,还屡次颁布诏谕,严禁将领压迫虐害军士,包括私役其劳作、占夺其屯田、贪吞其饷粮等等,违者一经奏劾查实,即予逮治。】 【这个皇帝,脑子总算还是清醒一些。】 听多了前面宋朝皇帝重文轻武的事迹,现在听到这个皇帝,那真是让人神清气爽啊。
第214章 第二百一十四个老祖宗很骄傲 【除了军事上之外, 在内阁的问题上,朱瞻基也是继续完善他爷爷朱棣搞出来的内阁制度的。 朱瞻基即位后,“三杨”也就是杨士奇、杨荣、杨溥、还有金幼孜、黄淮分别在内阁中重新任职, 内阁的突出地位还因新的行政程序而得到加强。 内阁成员需要定期上朝觐见,讨论紧急的国家大事。 遵循朱高炽时期的先例, 朱瞻基即位后他们直接呈递密封的奏议以及时确定适当的施政方针。 此外,朱瞻基还采用了票拟等正规的办事程序,规定大学士审议官员呈递的奏议, 并提出适当答复贴在每道草拟的诏令上以供御批。 票拟,也叫做票旨、条旨, 也就是说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 在送呈皇帝批示以前,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即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奏疏的对面上以进呈。 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 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 附本进呈皇帝裁决, 称为“票拟”。】 皇帝们摸着下巴,觉得这好像也是个好办法。 但是怎么说呢, 总觉得太麻烦了。 还让大臣们批阅了自己看,有什么事情大臣们直接处理了不好吗? 他们花那么多银子让大臣们来当官,可不是让他们来吃干饭的。 ——明清之前的皇帝们大多还没有那种什么大事小情都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变态控制欲,他们更喜欢大臣们能够解决的问题多一点, 那自己手里的问题就少一点。 【当然了, 朱瞻基并没有自己的祖先朱元璋那么勤奋, 一般内阁大臣们呈递上来的意见, 他直接就采纳了,并将诏令分送给主管的部门施行; 他也并不再召内阁大臣们进行复议, 除非主要内容出现了争议。 这样,内阁就成了朱瞻基和六部之间的桥梁,与以往相比,更成了决策的力量。 阁臣的职责,仁、宣两朝还并没有明确规定,不过在侍论经史、草拟制诰之外,阁臣们其实已从多方面参预军国重事。】 【比如说,阁臣原只备顾问。 但朱瞻基在出平汉王、曲赦赵王、调免陈山以至举任官员、捐免租税等重大国事上,均曾向杨士奇等阁臣咨议,然后决策实行。 阁臣近在皇帝左右,便于上章建言。但是仁、宣两朝,杨士奇等曾多次上章建策。阁臣直接向皇帝建言,从而参与国事也成了一种途径。 除此之外,他们还抢了谏官的职责,纠弹。 朱瞻基时期杨士奇奏称“前诏减官田租,户部征如故”,就是弹劾户部的一例。 在军务上杨荣首先建策亲征朱高煦,并随军出战。其后又随朱瞻基北巡,并曾将兵出击。 北有蒙古,南有安南。或战或和,是军国重计,也由阁臣参与决策。】 【可以说,阁臣们在这个时候已经是遍地开花了。 他们从事实上通过不同形式参与朝廷行政、监察、司法、军务以至对外事务等军国重事。 阁臣们由原来的单纯侍读学士逐渐成为皇帝的辅佐,已经逐步脱离了一开始设立内阁的意图。 户部尚书夏原吉、吏部尚书蹇义于宣德三年十月特命停辍政务,仍原职禄,专备咨议。 朱瞻基诏谕蹇、夏与杨士奇、杨荣:“可辍所务,朝夕在朕左右,共宁邦家”。 蹇义、夏原吉与杨士奇等阁臣由是组成为皇帝左右最高的决策核心。】 听到最后这个“皇帝左右最高的决策核心”,朱元璋拧起了眉。 他撤销掉宰相一职,就是为了能让权利集中在自己手上,不被大臣所左右。 结果现在这糟心儿子又给自己整出来了一个新的东西。 看起来好像不是一个宰相了,但是多了好几个。 “懒死你算了!”朱元璋气急败坏的冲朱棣喊。 朱棣:“……” 他一脸无辜。 虽然内阁是他搞出来的,但是一开始他也没给内阁这么大权利啊。 这都是后人折腾出来的东西,而且还是你孙子搞出来的。 回头你说他去啊! 当然,心里是这么嘀咕的,不代表朱棣敢这么说出来。 又不是不想活了。 现在的帝位还不知道花落谁家呢,折腾什么劲儿。 【而杨士奇、杨荣、杨溥、夏原吉、蹇义这五人,不光是朱瞻基时期内阁的重要组成人员, 还为“仁宣之治”的缔造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五人各有长处,互相补充, “蹇义简重善谋,杨荣明达有为,杨士奇博古守正,而原吉含弘善断。 事涉人才,则多从义;事涉军旅,则多从荣;事涉礼仪制度,则多从士奇;事涉民社,则多出原吉”。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44 首页 上一页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