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良好史学素养的汉武帝非常会触类旁通。 卫青闻言也是表情凝重,若那苏武当真卷入匈奴内乱,便不好说了。 刘彻敛眉,将心里的思量暂时抛之脑后,道:“不论如何,苏武是我大汉朝的忠臣,不知此人现在何处,稍后拟旨,征召他入宫,朕要亲自一见。” 草原恶劣,苏武竟能始终坚守臣节,“吞毡饮雪”四字,看之已然心惊,此等志虑忠纯之士,青史作传,应当予以重任。 江淮。 正在游历的司马迁猛然听到自己的名字,眼中顿时迸发出卓然光彩:“我当真修出史书了!” 他想起父亲司马谈的期盼,想起有历以来所听的种种前代传闻,胸中无比激荡。究天人,通古今,他自当效仿夫子,为史作记。修史这份重责,他担得! 代郡。 尚是青年的苏武望着水镜,眼中充满坚毅,为人臣者,为君王谋;况他为大汉子民,怎可叛投匈奴?他苏武,宁愿站着死,也不愿坐着苟且偷生。 李家。 听到苏武事迹的李陵目露钦佩:“此等凛然之士,若能一见,当引为知己!” 水镜继续:【苏武有个朋友叫李陵,是李广的孙子,在《苏武传》里算是苏武的对照组,他兵败投降,还受单于所托来劝降苏武,被苏武断然拒绝了。】 李陵:??? 正堂的李广豁然起身,须发皆张:“孽孙,投降叛国千载骂名,我李家几代名声就这样毁了!” 他心惊胆战,自己家里出了这么个叛国的孙子,陛下会如何想?天下人会如何看? 未央宫。 刘彻甩袖,满脸冷肃:“李广历经文、景两朝,深荷皇恩,朕惜他将才,即位之初便命他为未央宫禁卫长,他却养出这么个叛国的孙儿,简直有负于大汉!” 咸阳。 嬴政亦是面露不屑:“叛投匈奴,小人行径。” 倒是前面提到的苏武当真不错,矢志守节,风骨不坠,李陵既与他是好友,怎么没学来他的半分风骨? 【不过司马迁为李陵讲过好话,这也直接导致了他后半生的悲惨遭遇,具体大家学《报任安书》和《苏武传》的时候可以再做了解。】 刚刚还在高兴的司马迁:…… 能被后世人说一句悲惨遭遇,未来的他到底是落入了何种窘境?李广之孙,怎么会投降匈奴呢? 【司马迁觉得李陵事母至孝,对士卒很讲信义,同时还作战骁勇,可惜孤军深入遭遇强敌,没有后援,部下还叛变了。《苏武传》里,李陵也提到说自己刚投降的时候精神恍惚,几欲发狂,准备似时而动,效仿曹柯之盟。 说是后来汉武帝对李陵投降的事有所醒悟,派使者慰问李陵残部,还派人去接李陵,但有谣传李陵帮匈奴练兵,所以猪猪一气之下,把他全家都杀了,李陵由是心灰意冷。 苏武懂他的苦衷,二人之间还算友好,但对比之下仍是相形见绌。苏武归汉时,李陵为他送行,不无痛苦地唱,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两个人都是悲剧性很强的人物了,历代多有讨论,大家兼听一下吧。文学史上也有苏李诗,托名苏武、李陵二人,“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得辞。”颇为深婉。】 李陵听罢怔怔不能言,皇恩深重,自己竟是做了投降之人,又累及老母与旁人,无论究其如何,青史上总要记上一笔。他苦笑一声,苏武之志,总非常人。 未央宫。 犹自生气的刘彻脸色仍然不太好,得知李陵未来会投降的消息,几乎立刻就想把他和李广抓来问罪,听到这番解释心里的气才消了几分,但嘴上还是有些不高兴。 “哼,投降之人,朕略作惩处怎么了。” 一旁的卫青沉默不语:杀全家什么的,好像,也不是“略作”吧! 太极宫。 李世民略略叹息:“李陵身陷重围强战不敌,其功仍有可书之处,后来种种,亦是令人唏嘘。” 南宋。 垂老的辛弃疾怅然长吟:“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中唐。 白居易有些不以为然:“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李陵比之苏武,自有云泥之别。” 【顺带一提,班固还没来得及将《汉书》写完就去世了,他的妹妹班昭受命帮他完成了余下的部分。 班昭才学很高,当时的皇后和贵人们都视他为老师,后来邓太后临朝,还特许她参与政事。 但是吧,姐姐不该写那本《女诫》啊!无论当时她的用意如何,后来这本书都被男权社会用作了施诸于女性身上的精神枷锁,延及千年,直到五四时期才开始有所松动。】 未央宫。 刘彻的眼神又犀利起来,一字一顿:“太、后、临、朝。” 不怪他警觉,从吕后专权开始,皇家便对这类事极为敏感。即使是他,登基之初也曾受制于窦太后,其中滋味,他最有感触。盖因太后势大,外戚也定然趁机做大,如此,又焉有人将皇帝放在眼里?若趁机生乱…… 他心下微沉,又想起西汉、东汉之说,一时对大汉的将来充满担忧。 咸阳。 嬴政听到太后临朝脸色也有些不好,但毕竟不是大秦的事,他也犯不着忧心,倒是对水镜中所说的班昭生出几分赞赏。他没有太多男尊女卑的想法,只觉班昭既可修史又有参政之才,倒比一般男子还要优秀几分。 忆及先前提到的谢道韫,嬴政不禁想,后世如此,不知大秦是否也有些卓越女子。 不过…… “男权社会,是指男性主导?五四时期有所松动,这个五四,可有何特殊含义?” 他凝眸,那种隐然心惊的感觉又出现了。 汉朝。 班固既感动又敬佩:“妹妹,是为兄该谢你,你替为兄完成了史书的修撰,又得皇上及宫中诸贵人深恩,班家以你为荣!” 班昭同样又是惊喜又是诧异,水镜里说的真的是她吗?她未来竟能替兄修史,还参与朝政?! 此时的她毕竟年纪尚小,已然激动得两颊通红:“兄长不用言谢,修史亦是父亲的志向。可是,太后为何会临朝呢?楚姑娘为何又说我不该写《女诫》,男权社会又是什么意思?曲和顺从,女子之道,难道不是对的吗?” 她将问题一股脑的抛出,想要面前的兄长给她一个答案。 班固沉默不语,水镜中的后半段话令人心惊,他熟读史书,又关注汉事,太后临朝,岂非外戚专权?难道大汉又出了一个吕后? 班昭见兄长目露思索,乖乖地没有说话,一双澄澈的眼睛却是眨了眨,她看不到楚棠的样子,但早就对这个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后世女子产生了好感。 她读诗明史又妙语连珠,品评历代而毫不见卑弱,无论是现实还是书史,班昭都未曾见过这样明朗的女子。可她在提起《女诫》之时的叹息是那样明显,虽不甚明白“男权社会”之意,但,自己的一本书竟成为了女性的千年枷锁,岂非是害了历代女儿? 覆在袖子下的手指轻轻绞起,班昭暗暗下定决心,修史可以,《女诫》什么的,就不写了吧? 当然,宋明两朝的有些儒生却是不服气了,他们忌惮楚棠背后的“神仙”,不敢破口大骂,说的话却依然不怎么客气: “《女诫》是女子典范,为女子者,自当卑弱敬慎、曲从和顺,竟被污为精神枷锁,何其无知也?!” “不错,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是女子的天理!《女诫》、《女则》,自是闺阁嘉作,怎可妄加批驳?!” 【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如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这一时期,无数思想活跃,同时也诞生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革命先辈、文学大家。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正是出自五四时期的明星作家、新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人物——鲁迅……先生的粉丝郁达夫之手。】 楚棠特意卖了个关子转折,鉴于当代学生对迅哥儿的恐惧,她没有率先就去挑战鲁迅的作品,好歹先适应一下。 然而,这一连串的话却是使诸天万朝的人纷纷警觉,尤其是刚刚便对“五四时期”有所考虑的嬴政。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各种学说涌动,俱以诉求诸侯,这种盛况自然造成了人心的浮动,极不利于国家稳定。楚棠用五四类比春秋百家,并将之冠以“思想解放”之名,联系她之前提过的男权、封建,莫非这思想解放,指向的是整个古代?! 未央宫。 刘彻的表情也凝重起来,浮动的思想不利于国家的稳定,他近年也在思量可有何学说能将天下收于一心。楚棠对皇帝的态度不同寻常,他在水镜里也曾见过后世的“皇帝”,一身朴素,极不起眼。 这五四的思想解放,到底是“解放”到何种程度?后世,还有皇帝吗? 太极宫。 李世民暗自思量: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是《易辞》中的话。成汤代夏、武王伐纣,二者皆以武力推翻前朝,楚棠所谓“革命先辈”,莫非是汤、武一类人物? 莫名的,他们对接下来要讲的课文升起一丝警惕。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考虑这么多,比如有的文士就关注到了最后一句话: “明星作家,新文学史,虽不知全貌,但能载入史中,一定也是一位大才吧!不知道比起李杜如何。” “李杜是何等人物,哪里是能比得的?水镜说这郁达夫是鲁迅的粉丝,就是前面提到的鲁迅?那几句诗完全不成样子嘛!他的粉丝能好到哪里去?” “我倒是觉得鲁迅那几句诗不错,虽不通形势,但冷峭深沉,郁达夫写得应该也不错吧?” 中唐。 白居易怔愣片刻才回过神来:“怎么就是郁达夫呢???” 他呢?!《琵琶行》呢?!不是说《登高》的后面是《琵琶行》吗?! 郁达夫写的能有我好吗?! 唐宣宗李忱同样不爽:“怎么不是白乐天?!” 白乐天的诗写得多好啊!“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他的《琵琶行》就是千古绝唱! 李忱在心中将白居易的《琵琶行》回顾了一遍,又冷哼一声。朕倒要看看,郁达夫能写出什么样的作品,竟抢了白乐天的先! 画面变换,水镜上出现一段朱红的城墙,城墙右侧垂下一簇金黄的银杏叶,正中间是几个大字:《故都的秋》——郁达夫。 白居易眼中划过一丝疑惑,这个名字,看起来不太像诗,莫非是其他文章? 李贺对这个名字同样疑惑:“故都的秋,意为故都之秋?” 如此书辞,似不甚雅致。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92 首页 上一页 49 50 51 52 53 5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