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爱华此时还在自顾自地说着:“刚刚说了,元朝放宽的理由是为了社会和谐。” “社会为什么不和谐?因为没有这个制度,很多人根本不会有后代!”伍爱华面露嘲讽:“修建弃婴塔和杀女婴的时候,没有想过会导致男女比例不平等,等找媳妇的时候就傻眼了。” 最终,伍爱华也只是讥讽了一句。 “不过,这并不能怪当时的百姓,这是因为封建制度异化,因为统治阶层不做人,因为生产力不足够。”伍爱华到底还是对以前的底层百姓抱有深刻的同情:“如果能够让所有孩子吃饱穿暖,真正能够狠心送女儿死的人也并没有那么多。” 就好比现代,许许多多家庭都重男轻女,但是真的完全不在乎女儿巴不得她赶紧死的人家并没有多少,出现一个都能上新闻的程度。 日子好过了,多养一个孩子又有什么关系? “因为那个时代,国家的公权力机关是不保护平民百姓的,所以想要在城村之中获得足够的话语权,就必须要有足够的暴力,男女天生机体差异,也决定了只有拥有足够多的男性后代,才能够保证自己家不被村中亲戚邻居欺负。”伍爱华不赞同,但是能够理解古人的选择。 “说到底,还是那个时代,上层统治者占据了九成九的资源,包括财富、知识、粮食、女性,而低下的生产力又不足以让遭受盘剥的百姓养活所有的孩子,不仅仅是女孩子,在家中有两三个男丁长成之后,新生的男性婴儿也很可能会被遗弃,就是因为这些因素,所以才造成了女性,特别是底层女性稀少的局面。” “一个性别的稀少,绝不会造成这一性别的珍贵,只会让这个性别在后续的争权夺利中处于劣势地位,于是女性也就成了男性的财产。” “古代都说未嫁从父、出嫁从夫,那么,既然这个女性是自己的财产,那么她的子宫、她的生育权和□□权,当然也是自己的财产,典当或者交易出去,又有什么不对呢?” “正好,没有有效避孕手段的情况下,自己和妻子如果生多了孩子,也是要抛弃的,还不如让妻子给别人生,人家缺孩子,会好好养大,这不是在行善积德吗?” 伍爱华冷笑的语气让所有听到的古人都不怀疑伍爱华这是反讽。 “想想看,对于穷人来说,把妻子借出去,能够获得一笔钱,何尝不是补偿自己彩礼的损失?把女儿典出去,她能给家里挣钱,说不定还能给自己攒出嫁妆呢!” “毕竟有些朝代,没有嫁妆,想要嫁人都不容易,比如大宋的厚嫁之风,女儿嫁出去都要给大笔陪嫁,导致很多未婚女子去有钱人家当典妾,攒钱给自己当嫁妆。” 说起这个,伍爱华又偏了题:“话说大家最近一定看到过很多‘弟弟捞捞’的创作,都说苏辙拼命升官就是为了捞他总是在被贬或者被贬的路上的兄长苏轼,捞到后面苏辙成了丞相,苏轼越贬越远,说苏辙是千古有名的好弟弟,苏轼是有弟弟万事足的哥哥,但是根据我的考据,事实好像也不完全是这样……” “可以说,大家一直说是苏辙接济哥哥,但是后来苏轼那么穷,主要原因可能是苏辙生了太多女儿,两兄弟为了嫁女儿侄女,完全是掏空存款,苏轼应该还支援了苏辙不少……”伍爱华说起来都不忍:“苏轼连肉都吃不起,每一个侄女婿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伍爱华这话一说,古人们议论纷纷。 “这天幕可真是偏爱苏家人啊!”宋仁宗感慨:“真希望能够赶紧看看这三苏的风采。” “已经查出来这三父子在眉州,只是苏轼苏辙不过总角之年,苏洵也才发奋读书,三人都尚未成为日后的栋梁之才啊。”范仲淹说道。 “嫁女儿侄女把自己嫁穷了?这苏家兄弟确实是疼爱子女的。”有古人感慨。 “他们就是傻!这嫁妆多少不都是嫁人吗?倒贴那么多给赔钱货干什么?”有古人不屑。 不同时空,青年苏轼和少年苏轼都抓住了苏辙的手:“弟弟啊,你听到没?你少生点侄女啊!不然我们两都要穷地肉都吃不起了啊!” 苏辙:说的好像我能控制一样?
第16章 苏辙对此只能表示:“那生下来之前我也不知道是儿子还是女儿啊。” 苏轼想了想,用自己聪明的小脑瓜想到了关键:“那要不你少生点?” 苏辙:……除非我生了几个后修身养性一直当个和尚,不然怎么保证一定能少生?! 苏家兄弟这番对话伍爱华是不知道的,她这时候还在给大家揭秘苏家兄弟的财务状况:“根据历史记载,苏辙一共生了三个儿子七个女儿,其中两个女儿夭折,剩下五个女儿都长大成人,而苏轼生了四个儿子,其中一个夭折,没有生女儿,但是也有记载说苏轼收养过一个女儿。” “因为青年时期就已经是名扬北宋的进士,苏轼又是全国闻名的大文豪,所以两兄弟的结亲对象水平都不差,基本都是官场和文学圈中朋友的后代。”伍爱华说着就笑了:“就算我们现代富二代结亲,门当户对的情况下父母也不能少给嫁妆,更别说厚嫁成风的北宋了。” “而且吧,咱们二苏也不是狠心的家长,还是很疼爱小辈的,所以也干不出少给嫁妆的事情,”伍爱华说着:“根据考据,苏轼曾经为了给堂侄女置办嫁妆,还问驸马都尉王诜借了二百贯,写了《与驸马都尉王晋卿第六书》。” “在苏轼那个年代,二百贯大概相当于十几万元钱,这还是苏轼借的部分,没包括自己补贴的部分,也就是说苏轼嫁一个堂侄女怎么也要有个三四十万吧,也就是三五百贯。”伍爱华摇头:“堂侄女都给三四十万,亲侄女没有个五十万办不下来吧?搞不好都要百八十万,而何况苏轼还有五个侄女,啧啧。” 伍爱华这话说出来,苏轼都快要哭了:“弟弟,你怎么生了这么多侄女啊!” 苏辙挠了挠脸蛋:“我也不知道啊。” 苏轼这时候已经坚信自己是为了帮助侄女才穷困潦倒,毕竟自己虽然花钱大手大脚了点,平时储蓄没有规划了点,做生意没有天赋了点,但是也不至于吃不起肉吧? 伍爱华此时还在天幕上为苏轼提供佐证:“苏辙的孙子苏籀给我们留下了证据,他在《栾城先生遗言》里面写了,宋徽宗初年,苏辙为了给小女儿置办嫁妆,卖掉了早年在开封购置的田地,京城附近的田地自然是很贵的,最后卖了九千四百贯,而九千四百贯都给小女儿做了嫁妆。” “九千多贯什么概念?陪嫁七八百万!”伍爱华不到不感慨道:“按照苏辙和苏轼的人品,应当不至于对女儿侄女过于偏心,大体上应当是一碗水端平的,所以相当于苏辙嫁女儿,花掉了三四千万,他们毕竟只是当官,不是经商能手,两人还都是清官好官,家产全没了也很正常。” 苏轼这时候已经非常同情苏辙了:“五个女儿,弟弟你也不容易啊,实在不行,哥哥的钱就给你用吧。”苏轼对弟弟还是很慷慨大方的。 苏辙:“呜呜呜哥,儿女都是债,我一定少生一点。” “苏轼那时候写信给好朋友章惇哭穷,说‘子由有五女,负债如山积’。”伍爱华说着:“不过这一烦恼不止苏家兄弟有,宋朝不少名人大臣都有,就连皇帝也不可避免,据说宋神宗就抱怨过自己嫁一个公主要花七十万贯,宋史也有记载,但是公主出嫁的嫁妆是皇子成婚的聘礼的十倍。” “七十万贯,大概花销五六亿,不过想想,这可是一国公主,也就还好?”伍爱华说着:“赵宋王朝某些算得上明君的皇帝还是比较顾惜民力的,虽然公主可能多则二三十个,但是人家印度首富子女婚嫁花费都不止十个亿了呢!我们中原的皇帝,还比不过身毒的豪商吗?” 【笑死,说起有钱程度,确实比不过】 【不仅比不过身毒的富商,可能也比不过扬州苏杭的富商】 【就古人那个监管和管理水平,皇帝想要赚印度首富那么多钱可不容易,管不过来啊】 【果然生产力越先进,上层统治者不做人的情况下就越反动,赛博设定诚不欺我】 “赛博是什么?”不少人一头雾水:“好像已经是第二次提到了?” 宋朝大臣譬如欧阳修等人都气得脸红:“官家那是爱民如子!怎么能拿富商来侮辱官家?!” 伍爱华可听不到古人的骂声,这时候还继续说道:“不过说起来,他们也不算很亏,毕竟在宋朝的时候,妇女还有财产权,嫁妆归妇女个人所有,公婆、丈夫、子女、父母、兄弟姐妹都不能随便侵占,所以这钱就是给女儿的。” “这可能也是明清时期都是典妻给单身汉生子或者将妻子抵押出去当妾,但是宋朝却有未婚女子在出嫁前自典自身给有钱人家当妾的原因了。”伍爱华说着:“毕竟明清时期,只要是个女人都嫁的出去,家里还能赚一笔彩礼,被典出去也是夫家有收益,而在宋朝,当妾赚的钱都是自己的嫁妆。” “因为女儿嫁妆归女儿所有,宋朝这种情况其实就相当于提前分家了,”伍爱华解释道:“比如说宋朝皇子作为皇室,后续还能不断拿钱,但是公主出嫁的时候如果没有食邑,那就是一笔买断了。” “又比如苏家兄弟的子女,女儿嫁出去就给这一笔,儿子以后可以细水长流地啃老,虽然最后真的没什么老可以啃。”伍爱华说着都笑了:“苏辙在老年还写诗,说‘我老未有宅,诸子以为言’,因为连宅子都没有所以儿子都在抱怨,怎么说呢,对比一下给女儿的嫁妆,苏辙也是很宠爱女儿的女控了。” 说起这个伍爱华就要点名了:“现在有些口头上说自己最喜欢女儿但是财产基本留给儿子的父母亲,好好学学,人家古代人都比你们知道‘钱在哪里,爱就在哪里’。” “说起这个,因为女性有财产权,所以宋朝继承法里面也规定了父母过世之后,未出嫁的女儿也有和兄弟一起分遗产的权力。”伍爱华忽然想到这点,于是临时说道:“在宋朝,遗产继承基本上采用诸子均分的模式,遗产的第一顺序继承人是儿子和未嫁女,其中儿子没有娶妻的,可以比已经娶妻的兄弟多分聘礼钱,而未嫁女可以分到儿子遗产的一半。”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宋朝女儿可以分遗产!”伍爱华强调道:“已出嫁的,嫁妆就相当于是提前分到钱财,没有出嫁的,一样和兄弟一起分遗产,虽然只有兄弟的一半,但是古代女子不需要赡养父母啊!” 【想想现代那些财产给儿子,养老靠女儿的父母……】 【人家宋朝人都知道权利义务对等,谁拿的多谁养老】 【古代名声很重要,大家都要脸,现代有些为了继承更多的遗产,是真的不要脸】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36 首页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