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荀彧眼睛盯着符柯手里的名单。 符柯无语:“别跟我演,好的不学就学坏的,这是原件,不能给你,画圈的就是要杀掉的,我只能说那么多。” 荀彧一愣,他记得,光是他看到的那一页上,就有不少熟悉的名字。 除去曹氏子弟,还有像夏侯兄弟那样,与曹侯自幼相识的…… 荀彧回首望向院落深处的屋子,一时无言。 符柯拍拍他的肩:“你也别想太多,这样的事情,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或许将来你也会遇到,这条路从来就是血肉铺就的。” 她率先步出院子,感慨道:“是士兵也是屠夫啊。” “……斩一人,而救千万人的屠夫吗?” 符柯回头,莞尔:“真要这么简单,就会有千万人甘愿赴死了。” 荀彧沉默半响,道:“部长也遇到过吗?” “什么?” “就是您说的情形。” “没有。”符柯耸肩,“我是孤儿。” ----- 初平五年,冬。 得到天子诏令的公孙瓒一夜之间,成为幽、冀、兖、豫,四州之主,期间姑臧君从辽东郡派来使者,名为祝贺,实为试探,让公孙瓒一眼看破,羞辱一番后,没有放人北上,而是将使者赶去了青州。 公孙瓒的意思很明确,你段宁要是聪明人,就老老实实在青州待着,别整天坐船来回跑,待我收拾完袁绍,你没从幽州滚蛋,就别怪我的铁骑无情了。 那使者也不知是什么背景,胆大包天,走之前竟然在公孙瓒帐中留下一封信。 信中,姑臧君怒斥公孙瓒背信弃义,将当初赞助兵马粮草的恩情都抛在脑后了。 公孙瓒只看到这里,就将信封丢进了火盆里。 你赞助?你是什么身份?一个西凉女贼,也来和我谈信义? 赞助我的明明就是我的好兄弟,好姐妹,当朝重臣,司隶校尉曹班啊! 当然,公孙瓒得了曹班的好处,也深谙分猪肉的道理,很快就将“自己的地盘”分给手下。 他先后任命亲信严纲为冀州刺史,单经为兖州刺史,田楷为豫州刺史,军中会议一开,列席诸将都是刺史一级的,他这个“三州统帅”的牌面一下就上来了。 公孙瓒在渤海郡上蹿下跳,袁绍自然也坐不住了,两军先后在安平、清河两个冀州封国多次接触,最终在界桥爆发激战。 而就在公孙瓒和袁绍打得不可开交的同时,段宁却在幽州渔阳、右北平二郡,进行大规模募工。 为了治理沿江地带的洪泛灾害,她先后规划了三处堤围,总长五十多公里,郡内各县设灌溉陂塘近千处,可护卫农田两万公顷。 这些工程的经费大头由长安户部专项拨款,不足部分由渔阳郡府和收益田亩分等摊派,也有本村自筹建设的小规模陂塘,以及少不了本地世族、豪强的“热心捐款”。 次年春,青、交二州的学院的毕业生乘坐海船在辽东海港登陆,支援幽州的建设工作。 人财到位,水利完备,经尚书台批准,一个全新的部门在幽州设立。 ——垦荒办事处。 垦荒办充分吸收泰山郡地籍普查试点的工作经验,将幽州全境分为三批次查勘荒地。 第一批为乐浪、辽东、玄菟、辽西四郡,经过多年经营,这些地方的田籍资料相对完备,群众基础也相对较好,是此次垦荒工作的重点。 第二批为右北平郡、渔阳郡,段宁亲自坐镇,必要时刻,以武德服人。 第三批为上谷、广阳和涿郡,公孙瓒、刘虞、袁绍的势力在这里根深蒂固,普查以工作人员的安全为第一要务,勘查结果交由长安,由工部比对藏书馆档案后封存留底。 垦荒的耕牛、农具以及种子,同样参考水利工程的模式出资拨付,同时段宁还明确划定了参与垦荒人员的年龄、人数、乡内垦荒的最少面积,允许一定规模的合作垦荒,并设立奖励机制,按劳分成,凡垦荒两公顷以上者,十年内免缴地租。 大将军段宁的放下刀剑,扛起锄头,身先士卒,只用不到半年时间,就完成两公顷的垦荒,还得到了长安的表彰。 精心选育的种子被一批批播下,同一片土地上,有人唱着丰收的歌谣,有人弹着锵然的琴声,奏响王朝的哀歌。
第207章 “北上太行山, 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1]” 初平六年,曹操的军队被困在冰天雪地的太行山脉之间,他下令军队原地扎营休整,随后提笔写下诗作《苦寒行》 ,并将诗文交给自己的次子曹丕。 这是曹丕第一次随军,他与父亲相处的时间并不长,随侍曹操左右以来,一言一行都十分小心。 从前这个位置出现的,都是曹操的长子曹昂。 随着曹操参与的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曹操有意培养长子,每每在外征战,就将后方交给他最倚重的长子。 曹昂也没有辜负父亲的嘱托,曹班的部将吕布奇袭鄄城时,他将父亲屯在城内的财宝散给留守城中的曹操亲信,让亲信将弟弟和父亲的姬妾们送出城,自己率守军迎战。 鄄城地处战国时期两大都城邯郸和朝歌之间,也是殷墟所在, 曹操的士兵在这里屯扎,字面意义上的犁地三尺“征粮”,轻而易举便能掘出“珍藏”宝物, 与周边世族换取粮食。 亲信们护送曹丕和卞氏渡河后,曹丕不肯继续北上,在河边一直等到了兄长战死的噩耗,才带着母亲和幼弟,逃到邺城。 冀州刺史袁绍不在城内,邺县县令接待了曹操家小,得知鄄城已降,立刻派人传信带兵前往清河国的袁绍,同时询问曹丕,是留下还是继续北上。 “你的父亲,被主公派往常山国募兵了。你要是同去,我会帮你照看家人,你要是不放心家人,就留在邺城,曹使君是主公的盟约,我会像侍奉主公家人那样,侍奉他的家人。” 年仅十二岁的曹丕谢过县令,将家人留在邺城,自己带着亲卫继续往北追赶,终于在中山国追上了曹操。 彼时的曹操在南阳失去了信赖的谋士荀攸,按照荀攸最后的建议,来到冀州,却碰上了本应在兖州陪伴妻子的次子,一丝喜悦没有,全是震惊。 曹丕将兄长、夏侯兄弟阵亡的消息告诉了父亲。 曹操一夜之间,仿佛苍老了十岁,大雪落下,他鬓边雪白,前路如同这雪地一般,一片渺茫。 曹丕的生母卞氏出身不好,却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曹丕常年陪在母亲身边,诗书礼乐一样不曾落下,他接过诗文,一眼便能猜出曹操的意思。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曹操在诗作最后提及的《东山》,是《诗经》中的一篇,以周公旦东征凯旋为背景。 《苦寒行》乍一看,是曹操感慨行军之苦,抒发战争的悲凉和压抑。 但现在,曹操让他将其作为书信送出,若那便是一封宣战书,是对敌人明晃晃的威胁。 曹操此次北上,意在劝降太行山一带的黑山军。 根据荀攸遗策,袁绍与公孙瓒之间必有一战,这是曹班苦心经营的结果,也是她挟天子后最为成功的一次阳谋,于曹班而言,此战若是公孙瓒胜,她自然可以坐收渔利,若是袁绍胜,她从兖州发兵,也能乘虚而入,那就是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左右都是曹班获利,荀攸看得很清楚,她的目标不是公孙瓒,也不是曹操,曹班的敌人是袁绍,是北地之主,她和袁绍之间,一定是不死不休的。 因此,曹操若想从这场乱局中获利,就要站在终点往回看。 曹操当下的首要目标是壮大自己,次要目标,是在壮大自己的同时,尽可能地削弱敌人。 曹操最大的敌人,是曹班。 曹班和袁绍相争,于曹操而言是有利的,所以曹操可以帮助袁绍,但万万不能卷入主战场,再次削弱自己。 从南阳到邺城,一路上,曹操都在思考具体要怎么做。 袁绍出发清和国前,曾在邺城与曹操短暂地碰了一面。 前院刚刚来了盗贼,后院就失火,得知曹班奇袭兖州,袁绍也是大惊失色。 但当曹操向袁绍表示,希望他派兵帮助自己夺回兖州,袁绍却拒绝了。 “兖州初叛,曹班短时间内,必然无法完全控制,但如今公孙瓒的兵马已深入冀州腹地,我身为冀州刺史,必须护卫邺城,孟德当与我同去清河国,待我斩杀公孙瓒后,必举一州之兵,助你夺回兖州。” 曹操只当袁绍放屁。 我来找你要兵,你倒好,想直接拉我去送死? 但此刻的他,人在屋檐下,只能先答应着,又讨价还价,从袁绍那里还是要来不痛不痒的五百人,这才罢休。 袁绍和曹操一同长大,又是多年的老同学,哪能不知他曹孟德阴奉阳违时的表情? 本来袁绍也没指望曹操能帮忙,如今连自己的地盘都能丢,袁绍更是不把曹操放在眼里,故作大度安慰曹操:“若是孟德不愿于我同去,也可以在冀州帮我募兵,募得的士兵,我承诺,都交由孟德统率!你看如何?” 如何?不如何! 回到临时住所的曹操大发雷霆:“我就知道袁本初靠不住!” 曹洪也气道:“那我们就在冀州募兵,等人数凑齐了,之间杀进他的邺城!” “别说气话了!”曹仁受不了曹洪的拱火,驳斥道,“你当他袁本初那么好心,引狼入室?” “冀州连年兵祸,黄巾之乱后,成丁大量外逃,袁绍在这里这么多年,能募兵他自己不会募?恐怕就是深山里的野人,都让他揪出来充军了!让主公去募兵?简直就是戏弄人!” 两个亲信一吵起来,曹操帐中诸将士也开始七嘴八舌地提意见,有说应该直接带兵渡河,杀回兖州的,有说反正袁绍离开邺城,不如现在就让邺城易主的,但这些主意都绕不开一个问题。 哪来的兵? 屋内吵得他头疼欲裂,情绪濒临崩溃之际,他想,要是荀攸还活着,他怎么会到今天这个地步呢? 心里反复思忖着荀攸最后的话语,壮大实力?怎么壮大实力?他连兵力都不够…… 兵…… 募兵,募兵…… 霎时间,他灵光一闪,募兵可不止征调成丁这一种方式啊! 这里是冀州,除了袁绍控制的冀州官兵,还有一股最大,最出名的军事力量——黄巾军! 虽然说,作为黄巾的发源地,冀州黄巾在被卢植、皇甫嵩先后讨伐后,已经销声匿迹,但朝廷沉重的赋税,地方官吏腐败的管理,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农民起义问题。 走投无论的百姓摘下黄巾,潜入太行山脉,以一个个山寨的形式重新整合,逐渐壮大后,相互联连,最终形成了几十万人规模的黑山军。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93 首页 上一页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