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包子铺走出来, 米莉一边打嗝, 一边朝着在苏州的最后一站琵琶语跑去。 琵琶语是苏州评弹, 而苏州评弹则是与昆曲、苏州园林是苏州的“文化三绝”。 苏州园林米莉已经去过了,昆曲从她有记忆以来就一直在电视上听,就剩下苏州评弹了。 如果说昆曲是彻彻底底的古典文化的话,那苏州评弹就年轻许多了。 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但苏州评弹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出现的,用简单明了的话来说就是昆曲是戏剧,评弹更像是融合了戏曲的一种说书形式。 来这家茶馆听评弹的人比较多, 米莉原本昨天就想去的, 但下午一看票都已经抢光了, 只好又买了今天的。 她去的时候看到好多人站在门口买票, 买了也都是第二天的。 她暗自咋舌, 苏州评弹竟然这么受欢迎吗? 台上有一男一女两位老师,全都穿着民国时的服饰,长袍与旗袍。 见观众全都坐满, 左侧的男老师笑了一下, “准备手机,可以录像。” “不过的, 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拍摄的时候呢, 请把镜头稍微的对准我一点点。” “我没什么要求, 就录到半张脸就可以,什么滤镜美颜都不用的, 就是别让我没有脸就行。” 台下传来笑声,米莉歪了歪脑袋,有些紧张的等待评弹开始。 她以前从来没有听过这种很古典的音乐,原本还以为自己会接受不了,但当她坐到座位上,听到穿着旗袍的老师弹出第一个旋律时,米莉就被吸引了。 有许多听众拿起手机录像,米莉坐在第一排便没有录制。 在古韵十足的琵琶声中,老师悠然开口。 “青砖伴瓦漆, 白马踏新泥, 山花蕉叶暮色丛染红巾……” 声音空灵语调,婉转悠扬。 “屋檐洒雨滴, 炊烟袅袅起, 蹉跎辗转宛然的你在哪里……” 老师的吴语小调缠绵而又轻柔,如果不是听过这首歌,米莉根本不会让它们联想到一起。 老师的声音是软糯的苏州话,不仔细听根本听不出歌词,但米莉觉得这种听不懂歌词的评弹反而更让人心生神往,朦朦胧胧的江南小调就这样出来了。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月落乌啼月牙落孤井……” [1]《瀛孺杂志》记当时弹词女子弹唱“其声如百转春莺,醉心荡魄,曲终人远,犹觉余音绕梁”,因而“每一登场,满座倾倒”。 米莉觉得,这位老师的弹唱也令她“醉心荡魄”。 简单的弹唱简单的歌词却让人十分沉醉。 一盏茶,几块点心就能让她在这里坐上一整天。 ……当然不行,到时间就要换下一批听众了。 米莉干脆又蹲在外面听了两首,可没有茶水和点心,总觉得嘴里空落落的。 她趴在窗户看了一眼,还是决定离开了。 让这段美好的回忆当作苏州这一页的书签吧。 但是临走前,米莉还有一件事要办。 她纠结了好几天,终于做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吃一碗鲜肉汤圆! 鲜肉月饼和鲜肉粽子她都已经尝过了,就剩下一个鲜肉汤圆了。 说实话,要不是她现在已经坐到了店里,而且老板已经把她的汤圆端上来了,米莉恐怕下秒一就能扇自己几爪子然后夹着尾巴溜走。 鲜肉月饼她可以当作吃馅饼,就是渣比较多,而且皮是甜的而已。 至于鲜肉粽子就更简单,米莉最爱吃糯米饭了,直接当成糯米饭就可以,这样接受程度一下变高。 ……只是汤圆怎么办? 米莉用仅存的理智,控制住自己不要临阵逃脱,她看着碗里圆滚滚的白汤圆,突然想起自己之前吃麻辣烫经常加的一种小小的糯米肉丸包子。 这样听起来似乎没那么可怕了。 米莉咽了口口水,颤巍巍抬起爪子,舀了一颗汤圆。 即将送入口中时,她却又停顿了,和汤圆凝视了半天,米莉视死如归的一口咬了上去。 鲜肉汤圆比她之前吃过的甜口的汤圆要大很多,一颗占据了整个勺子。 咬下去的口感和普通汤圆没什么差别,同样很软糯,但当外面的糯米被咬开,里面的肉馅竟然是肉圆一样单独存在的。 咸香的肉圆格外嫩滑,肉香四溢,竟然没有米莉想象中的那么奇怪。 吃第二颗的时候,米莉突然想起之前在网上有看到许多南方ip的网友说汤圆吃两三个就能饱。 她当时还觉得南方人胃口小,但现在吃到南方汤圆后,她只能表示吃两三个已经是正常的了,这一碗一共六个,她估计自己吃上这一整天肚子都是饱的。 米莉一边吃肉汤圆一边盘算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中的苏她已经去过了,就差杭州的杭了。 择日不如撞日,刚好两个城市距离不算远,吃饱饭就去! 两个小时出头的路程眨眼就到,米莉甚至来不及分辨一下两座城市的城市建筑有什么不同。就被司机从后座拎了出来。 司机拍了拍他的脑袋,笑道:“到杭州好好玩,小旅行家。” 这人说话真是悦耳。 米莉尾巴翘起,嘴角也止不住上扬。 他说她是旅行家诶! 到了杭州,有名的拌川当然也要吃起来。 拌川其实就是拌面,只是杭州把面称作“川”。 据说是南宋贵族们难忘河南豫菜汤“汆”的手法,以谐音来命名。 也有说这是江南书生们“以字定形”的惯例,用“川”字表达面条筋斗、根根分明的样子。 开始米莉以为拌川就是拌面的南方叫法,在网上一查才发现拌川工序比拌面复杂一些。 做拌川都是两个灶头一齐开火,一锅面汆水,一锅炒浇头。 面汆熟后与浇头一起搅拌均匀出锅。 拌川与炒面最大的区别是拌川是半干半湿,太干的话就是炒面了,而太湿则不如吃拌面或者汤面。 米莉一边消食,一边向着杭州最为出名的一处景点西湖走去。 西湖十景人人皆知,但米莉能记住的只有春夏秋冬四景。 春天苏堤春晓,夏天曲院风荷,秋天平湖秋月,冬天断桥残雪。 米莉率先看到的是断桥。 许仙与白娘子在断桥借船相会,又在断桥分别, 之所以叫断桥,那是因为冬天下雪之后,大雪覆盖了整座桥,向阳的那一面融化的比较快,背阴的那一面融化的比较慢,这就叫雪残桥断。 断桥不断,这是西湖三怪之一。 附近的游客很多走上断桥,拥拥挤挤的人群,挤得水泄不通。 米莉欣赏着西湖的美景,不经意间向远处一看,又看到一座塔。 这是杭州的宝椒塔,据说是为了纪念定都于杭州的吾越国最后的国王钱弘椒而建立的。 吾悦国是五代十国时期的10国之一。 刚才这断桥是西湖三怪之一,而这座宝礁塔则是西湖十景之一。 在断桥上继续往前走,一段平坦的大道就出现在眼前,路两旁靠西湖的位置种满了垂杨柳正,随着微风不断地轻轻摇摆。 白居易曾在扬州任职,疏浚西湖的淤泥时,将堆积出来的淤泥堆成了一条长堤,所以这座长堤以白居易的名字命名,也叫做白堤。 那座长堤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眼前的这座是后来人们又重新修的。 穿过白堤,又是一座平坦的桥,这座桥也有来头。 据说是乾隆皇帝游西湖时,腰带不小心掉在了这座桥上,所以这座桥也叫锦带桥。 锦带桥下左侧有古色一栋古香的建筑,前面有一座石牌上面写着平湖秋月,同样是西湖十景之一。 里面有座面向西湖的小亭,坐在里面不管是赏雨也好,赏月也罢,全都能想象到有多舒适。 平湖秋月后面就是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后面有一座大宅子,米莉原本以为是古代建筑,接过凑过去一看,上面写着“中山公园”。 ……她怎么觉得每一座城市都有一座中山公园啊? 她进去转了一圈,听导游讲解,说是这里曾经是乾隆下西湖时的行宫。 这里的孤山路就是因为乾隆皇帝而命名的,皇帝被称为寡人,于是,所住的院子里面的山也叫做孤山。 孤山不孤寡人孤,这是西湖三怪之二。 孤山之后便是楼外楼,粉墙黛瓦的房子,向外开的双扇小木门,楼外楼的牌匾倒是很大金色的。 [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楼外楼就是取自诗中的这三个字。 房子对面是西湖波光粼粼的水景,靠岸停着一艘船,船上面同样写着“楼外楼”三个大字。 米莉看见有好多游客在上面吃饭,木船缓缓驶动,向着湖中央游去。 她眨了眨眼……一边吃着饭,一边欣赏窗外的西湖美景,这也太美好了吧。
第100章 她怎么觉得这个画面似曾相识呢 孤山路尽头的小岛一角, 静静伫立着一个身形修长的女子雕像。 米莉从雕像前经过,又退了回来。 雕像穿着民国时期“倒大袖”样式的旗袍领上衣和及脚踝的长裙,可手里拿的却不是书, 而是一把长剑。 这就是革命烈士秋瑾, 因秋瑾生前有留下“如果不幸牺牲, 愿埋骨西泠”的遗愿,于是她的墓几经辗转才迁来杭州。 学生时代第一次了解秋瑾,还是在读她写的那首《满江红》,那句“[1]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让米莉记到现在。 革命烈士秋瑾的经历令人动容, 米莉从前只听说过她的名字和她写过的几首诗词, 除此之外就什么都不了解了。 如果不是今天在西湖看到秋瑾墓, 她也不会在网上查阅有关于这位女烈士的生平事迹。 更不会了解到, 早在百年前就有这么一批爱国的女子在封建统治下,一边为自己的同胞争取希望,一边号召着被压迫千百年的女子们学习知识, 离开不见天日的后院。 对于这样的先锋女性, 米莉心中始终怀揣着一股敬意。 秋瑾木的前方有一座小小的桥,穿过桥能看见岳王庙, 越王庙前方也有一座和她刚才经过的断桥一样长的桥。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13 首页 上一页 89 90 91 92 93 9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