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房分两大间,两大间里又一隔二,这样两个店各有一间招呼客人,还各有一间做仓库。 当然,王家的东西,向玲玲负责的那些,平时是放现代仓库里的。家里只是少量货物。 房子造好后,田水官和金花爸爸伟根、寒泉爸爸林福就在新房子里开始收东西。 他们此前就在收了,只是在王家杂物房那里,顾花娥整理出来的那一间,准备做批发的,先给他们用了。 现在新房子造好,三人马上就搬去了后院。 王培根的意思,搬去后院肯定要搞一个开业仪式的,挂个匾,放个鞭炮之类的。 讨个吉利嘛。 所以等王奶奶一回家,就去请人看了日子。 此前,苏城那家店是二十多家一起开业,那肯定服从上级安排,这家里的肯定要看日子的。 最近的吉日在十月26日,给王奶奶否了。 人家村民在累死累活忙秋收,王家放着鞭炮在开张,这不是拉仇恨吗? “先开着,最近螃蟹那么多,先忙收货,等农忙后,和杂货店一起挂匾。”王奶奶一锤定音。 杂货店还在进行装修,就是放货架,东西归置等。 因为东西比较多,王奶奶还得给小美舅妈俞桂香和小双培训。 两个人还要熟悉货物、价格等。 这些都要时间的。 所以选了农忙结束后的日子,再开张。 那就要十一月底了,按照往年秋收大致结束的时间,王奶奶将开业时间定在了十一月27号。 小美一看日历,高兴地道:“奶奶,这日子好啊,感恩节呢。” 什么节不节的,王奶奶听不懂,只是请人看的日子,说适合开店。 那时候还没有“八”代表发的说法,一般都是请人看黄历的,当然是偷偷的。 因为中间有一个月的准备时间,王家这次开店就从容多了。 王家人认为开业当天,卖货的肯定不会太多,一来就是村上的一个小店,顾客就是村里人,加上去镇里要走过的三个邻村的人,比如王素英陈东阳夫妇在的舟山村,满打满算四个村,人数有限; 第二就是这时候的农民购买力有限,最多买点针头线脑、油盐酱醋的。 所以为了开业当天热闹点,大家把希望的目光都投到了田水官身上。 田水官……冷飕飕的怎么回事。 其实田水官最近一直在前院收货,但没有公开,还是以前那些亲戚、村人送来的,量不大。 周惠芳在自己拆迁小区里租的小店,在销这些东西,属于吃不饱状态。 她一来比较佛系,小美给多少她卖多少,二来,跟小美约好的,等大批量送来货,她主要精力放新店上。 这回王奶奶吩咐小美,去现代和周阿姨打招呼,王家开始要大量收购螃蟹、水产、禽蛋类了,做好准备哦。 小美得令后,去现代,周惠芳店铺已经装修结束,就在菜场里面,靠着墙一排五家水产店,周惠芳的是其中一家,她这多种经营的广告,才装修好就有不少人来问啥时开业。 向玲玲这边,上次和小美讲定后,夫妻俩已经动起来了,有部分货已经进了仓库,有的也在加紧生产中。 小美回家将现代的事情一说,王奶奶就道:“那就在村里放出风声吧,明天起收蔬菜、水产、鸡、蛋、鸭子等。螃蟹正是好时候,也收。培根你有没有空,有空的话去渔业大队你表舅家跑一趟,就说又要水产了。我是跑不动了。” 王培根也没跑,就打了个电话给表舅村,请人带口信给表舅,这事现在公开说也没人举报了。 于是,第二天傍晚,周惠芳就接到了小美的电话,说货已经送到仓库,让她派人去取。 周惠芳本来还想挑个好日子开张的,这下子也顾不上了,隔天一早就开始营业。 只是不知是不是小美提供的货太多还是这湖东新地方,认识周惠芳的人少,东西销得并不快。 所以一周后,经小美和周惠芳商量,原来月浜街那边的专卖店扩大经营业务了,这次添了一台碾米机。 此时正是新米上市的时节,周老板搞了个碾米机,顾客买了谷子自己加工,一下子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这生意马上就火爆起来。 这家店一下子营业额就超过了湖东那边。 周惠芳很感慨,老顾客给力啊。 但同时也激起了她的好胜心,将月浜店交给周兴负责,自己钻进了湖东店,印传单,搞试吃,发会员卡等等,渐渐地,这湖东店生意也好起来了。 她这骚操作引起了水产店和蔬菜摊、粮油摊摊主的一致反抗,当然这是后话,也是周惠芳甜蜜的烦恼。 还有一个烦恼是小美运过来的东西实在太多,她快消化不了了。 王春生建议她再开分店,而且还要开到沪市去:“沪市人是最喜欢吃螃蟹的,这么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不开去沪市简直不人道啊。” 说的次数多了,周惠芳也有点心动,当然,这也是后话。 此时的王家,早上一阵鞭炮过后,两家店同时开门经营。 杂货店打出了开业打折优惠活动,所有东西一律七折,俞桂香和小双站在柜台后面,热情地接待顾客。 很多村民是听到鞭炮声来看热闹的,听说买东西可以打折后,家里缺的油盐酱醋糖、云片糕、针头线脑,这些东西平时也要买的,但镇里一要票,二价钱还贵,反正都要用的,这里便宜,那就买呗。 所以开张看来还是比较热闹的,但销量确实可怜。 相反,田水官带着金花爸爸伟根、寒泉爸爸林福,加上王培根招来的学生袁文明,正在收取送上门来的货物,忙的不得了。 王家什么都收:地里的蔬菜、粗粮;家里的鸡鸭、蛋;河里的鱼虾蟹、家里的老旧木头、石头、破碗;新收上来的稻谷…… 很多村民拿家里这些东西来换杂货铺的商品,或者直接结钱。很多人拿了钱和东西高兴极了。 有些比较精明的村民私底下替王家担心:明显卖出去的少,买进来的多,这不是要亏钱吗?
我家的后院通现代_第171章 南门、石路分店 王家人是听不到这些议论的,或者说没有时间去关注村人的想法。 王奶奶对放学回家的孙女说:“看来还得给你姑父找两个帮手,否则他们连吃饭的功夫也没有。” 小美倒是比以前轻松,姑父四人都是将东西整理好后,放在柴包或水桶里,等他们回家后,小美和奶奶一起用线将这些柴包和水桶连起来,说一声就到现代的仓库里了。 然后一个电话,她的任务就完成了,只等周阿姨给她卡上打钱。 这卡上的钱,再给向玲玲,进货。 就是这样来回倒腾。 小美看王奶奶在村里找帮手,就推荐了两个人:俞阿婆和张南生老婆。 “我们现在两家店一共六个员工,加上家里你和妈妈,那就是八个人。妈妈接下来要负责批发的事,奶奶你要苏城村里两头跑,都没有时间顾烧饭的事了。让俞阿婆来帮我们烧饭,有空的话给二姑父搭把手。 至于舅奶奶(张南生老婆),她不是渔业大队的吗?现在送水产来的大头就是渔业大队的,舅奶奶肯定都认识。那些人看到有个认识的、自己村里的人在店里,也放心不是?” 王奶奶也觉得这个主意好,就是渔业大队来田泾村远了点,但这个年代,路远点无所谓的。 至于俞阿婆,王奶奶给否了:“俞阿婆还是以后再请吧。烧饭还是让你二姑妈来吧。她有空可以在店里帮把手,还有个龙根呢,他也不可能天天出门的,也能在店里帮忙。” 有机会拉拔自己女儿,王奶奶还是先考虑女儿的。 这些事就这么决定了。 田水官收的东西里,包括古董。还有陈东阳还在丈母娘的授意下,一直在淘古董和字画之类。 有的人可以在明面上做生意,有的人只能暗暗使力。 这些古董字画等,小美都先运去给周兴,让他请人去掌眼,辨别真假。 当然基本都是真的,王奶奶怀疑孙女是去显摆的。 假的放田水官店里,偷了也不心疼,真的藏王奶奶和小美房里,已经好多了。 这时候小美就羡慕人家有空间的了,如果她也有个空间就好了。 为了避人耳目,王奶奶特意去苏城找了朱宝庆,又租了一间房子,小美有的时候,化简为繁,特意将现代的东西运到苏城租的房子里,再找船运到田泾村,让村民看到王家进货了。当然,一般人是不会对这些东西的数额提出疑问的。 出货同样如此,先运到苏城出租房里,再运去现代。 也有人疑问:“王家怎么会弄到那么多东西的?”东西太全了,而且质量好不说,价钱还比镇里供销社的便宜。 就有人象知道内幕的样子说,王家老太太年轻时在沪市大户人家帮佣,后来小姐在解放前出国了,临出国前,给了王奶奶一个任务,守好小姐家的家财。 “为了帮小姐守这些东西,她和自己的花烛丈夫分开,嫁到王家,这一守就是这么多年。 现在小姐的后代回来了,成了沪市政府的座上宾。为了感谢王奶奶这么多年的忠心,给了一大笔钱不算,还帮着她开了这些店。 你看这些货这么好,衣服多洋气,苏城都没有的,都是从沪市、香城甚至是外国运过来的。” 说的人头头是道,听的人连连点头,王奶奶也不知道,就这一会儿的时间,她成了忠仆了。 这故事还蛮感人的。王家倒省了解释的力气了。 就这么传下去吧,挺好。 王家在村里开店不久,苏城又传来消息,南门和石路都辟出了专门的地方,也是建了铁皮小屋,开始招商卖服装。 其实按向玲玲那边的生产能力,王家完全可以多开几家店铺。 但王家人一致认为,无论作为东家的他们,还是作为店员的各位,都没有经验,步子还是不要迈得太大,一步一步来为好。 而且,他们志不在搞零售,而是要往批发这条路上走的。 所以还是在南门、石路各申请了一个店面。 这两家店总负责人还是顾长生,王奶奶派了一个得力的人物过去担任南门店的店长。 这个人是王家东南面的邻居。 这家在王家和海军家中间,女主人叫彩娥,小美叫她伯母。 彩娥比顾花娥大两岁,是从苏城嫁到田泾来的。 也是一番辛酸泪啊。 她家是苏城有名的裁缝,老爹收了不少学徒,其中一个就是小美家邻居。 这邻居据说学得还挺好,深得彩娥爸爸喜欢,把女儿许给了他。 谁知婚后不久,哪里来回哪里去,夫妻俩只好回到田泾。 彩娥从没干过农活,一切从头开始。 那真是比插队知青还要苦啊。 孩子要照顾、公婆不喜欢干活不行的媳妇,家务没人帮衬,自己还要学种地。 真是死的心都有了。 她和王奶奶比较有共同话语,王奶奶是打出招牌不下地的,她做不出,咬牙坚持着。 王奶奶经常鼓励她,一切都会好的。 现在王家在南门等地开店,王奶奶就想到了她。 她出嫁前就是在家里接待来做衣服的客人的,有经营的经验。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43 首页 上一页 99 100 101 102 103 10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