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香闻言点点头,也不笑了。 印染厂确实污染很严重,村里的河已经变成黑色的了。 大家都在说这事明面上看是赚了钱,但长久来看,真的是绝子孙的事。 你想,原来大家吃的喝的就用河水的,现在河水变黑了,不要说喝了,连洗衣服都不行了。 而且,不仅村里的河这样,慢慢地,在往外面扩大,要不了多久,田泾这里的河也要变成黑的了。 唉,没钱穷的慌,现在为了点钱搞成这样,也是让人心慌啊。 在王家多方努力下,1981年元旦刚过,他们接待了第一个批发商。 这个人来自木渎,苏城西面一个古镇。 在县里,它属于第一大镇,镇里有山有水,有西施和吴王夫差的遗迹,有范仲淹的遗迹。 最主要的是,这个镇上,有县里的很多家县属企业。 小美她们所处的是苏城下面的县叫吴县,历史上的老县了,秦始皇郡县制时就存在。 苏城当时属于吴县,但解放后,吴县属于苏城下面的一个县,县委办公地在苏城。 也就是说这个县是没有自己的县城的。 县里一些领导,曾经看中了木渎作为县城,当然这事没成,但在这争取的过程中,很多县属企业就安排在了木渎。 所以这个镇是相当大的:除了那些企业,还有县里最好的高中、还有电影院、一中一西两个医院等。 木渎属于交通枢纽,四周有不少乡镇。 真的有点县城的样子。 在这个镇上开店,生意肯定不错。 尹炳昆就是土生土长的木渎人,小学时,因为唱歌好听,被选进了县里的“小京班”,那是培养唱革命现代样板戏的。 这么几年过去,革命现代样板戏现在也没人听了,他年纪也不小了,感觉自己一事无成。 这天在观前街闲逛,就看到这么一家店面,不是卖东西的,却是推介批发卖货的。 看了广告单,发现种类齐全,价钱还挺实惠,卖的话,有相当大的利润空间。 他心中一动,拿了一张广告纸回家。 跟父母商量一下,全家都支持他开店试试。 他们家就在木渎西街,东街是学校、医院,西街是商业街。 他家在围墙上开个小窗口就可以开店,当然,得先去办执照。 这点尹炳昆他老爹就能办成功,毕竟是土生土长的木渎人,镇里还是有点关系的。再说,现在政府鼓励大家自谋出路,这不正好符合上面精神。 父子俩分工合作,老爹去办执照的事,儿子去田泾村进货。 这时交通确实不方便,尹炳昆先坐车到苏城,再赶到轮船码头,坐船到阳澄湖镇,到了镇里,再一路问着讯到田泾村王家。 这广告单子上都有确切地址,找起来很方便,就是路上耽搁时间太长。早上出发,到王家已经天黑了。 王家对这第一个上门的批发商是热情接待,一起吃了晚饭,顾花娥去娘家和嫂子睡,小华和爸爸王培根睡,小华的床让给了尹炳昆睡。 当天,王家人和尹炳昆没有谈生意,就互相交流当前的形势,尹炳昆是演员出身,能说会道的,王奶奶见识广,王培根学识好,大家全程交流没障碍。 第二天早饭过后,尹炳昆对照广告单上的内容,列出了他想进货的那些东西。 主要还是油盐酱醋、针头线脑等一系列小商品,王家根据单子上列出的价格,批发给尹炳昆。 其实尹炳昆对王家的服装挺感兴趣的,木渎是大镇,又有那么多县属企业,应该有销路。 但尹家也没有余钱去开一家服装店,只能等以后有钱了,再谋划开服装店的事。
我家的后院通现代_第174章 发奖金啦 双方结算清钱以后,尹炳昆就准备赶回家。 刚好龙根这几天在家,王奶奶就让他送尹炳昆去轮船码头。 龙根是摇着船送人的,因为货不少,走路太累。 两个年轻人在船上就交流起来,后来说到服装的事,龙根听到尹炳昆的顾虑,马上说道:“这不妨碍你做服装生意的呀。人家在京都的都在摆摊子卖衣服呢,你们家里人也可以这样搞啊,你们本来就是本地人,跟镇里打个招呼,家门口再支个摊子就可以了哇。” 这是小美跟他讲过的,小莫就是在京都摆地摊卖衣服的,赚了不少钱呢,身边还有不少弟兄跟他一起干呢。 虽然他没有见到小莫,但不妨碍他把这事讲给尹炳昆听。 这话提醒了尹炳昆,所以说人一定要出去走,才能开阔眼界啊。 尹炳昆回家把这事跟家人一说,大家都觉得可行,不久就来进货了,真的在家门口搞了一个服装摊子,还别说,因为质量和款式好,生意挺不错。当然,这是后话。 就这样,一个一个经销商开始冒出来,顾花娥开始变得忙碌。 最好笑的事,来的人几乎都要住一夜,王家开始了乾坤大挪移的睡觉:有时顾花娥去娘家睡,有时顾花娥和女儿睡,儿子和王奶奶睡,王培根和经销商睡……王家深深感觉到了不便。 最后实在没办法,再晚,也要把货发出去,把人赶镇上招待所去睡。 王家带动了镇招待所的生意也好起来了。 时间一晃,就到了年前。 今年的除夕是2月4号,比现代的春节早了十八天。 王家商量下来,向玲玲那边就按照现代春节放假的安排来,反正仓库大,货就放仓库好了。 周惠芳那里王家过年时,现代刚好是春节前送礼高峰,现在生态米也是送礼佳品了,菜场里的摊位也好,月浜街那边拆迁小区的专卖店也好,大闸蟹下市后,生意还是一如既往的好。 所以,田水官负责那家收货的店,春节这几天就不休息了,继续收,收了小美继续送去现代。 苏城的四家店都在腊月二十五休息,等年后初六开店营业。 家里还有一家杂货店,还有批发部,都开着,就王家人自己守店,有生意就做,没有也没事,反正就在自己家里。 等苏城那些人在顾长生的带领下回来后,王家开始给大家发奖金。 工资是说好了的,已经给村里了,她们都是按工分拿的分红。 现在发的就是奖金。 四家店一共有十四名员工,加上俞桂香和小双,一共十六人。 王奶奶给苏城的每人发了五十元的奖金,顾长生和顾玲花夫妇三人每人二百元,当然,事后王奶奶又单独给顾长生发了一千元的奖金。 这苏城过来的职员,王奶奶还给她们在招待所开了房间,住了一晚,第二天拿着奖金、拎着年礼,开开心心回家了。 这批人是后来开南门、石路服装店时招的,每月都领工资的,现在又拿到了奖金,年礼又这么丰盛,都在心里想,明年一定好好干。 俞桂香和小双,因为开店时间比较短,而且确实卖的货不多,每人发了二十元的奖金,年礼当然也有。 她俩也很开心,队里的粮食、分红都有,还拿到奖金、年礼,这是从来挣不到这么多的,而且,就在村里,也不下地了,风吹不到太阳晒不到,真窝心死了。 金花爸爸、寒泉爸爸、龙根、张南生妻子、王培英、彩娥和俞桂香他们一样多。 会计、田水官和顾长生一样多。 王奶奶甚至给大阿姨家儿子宗香也包了个红包。 这收货的店大年三十都没有关门,因为现代不是同一天大年三十。 王奶奶跟大家讲,说是送货的大城市,过年要用货,所以大家只能再辛苦点。等过了正月十五,那边调休,我们也调休。 把大家糊弄过去了。 其实也不叫糊弄,因为这几个人都听到了王奶奶说的,加班的工资每天翻倍。 从腊月二十五到正月初五,整整十一天,每天工资三块钱,三十三块钱啊,高兴还来不及。 而且王奶奶说了,调休时是不扣工资的,就是人在家里休息,工分照常算十分的。 这事,美的几人走路都要跳起来了,哪有闲心思考王家的货送哪里去。 还有年礼,天,这年礼太重了吧:一份据说苏城百年老店陆稿荐的熟食:酱鸭、叉烧、猪肚、爆鱼、方肉、白切鸡;一盒稻香村的点心;两瓶特意去光福买的桂花酒;一箱苹果;一箱橙子;王家自己出品的棉袄两件。 没看那些苏城来的营业员都拎不动了,都是喜笑颜开地坐船回家的。 农村的这些人,那更是开心,这不过年啥都不需要买了,王家都给准备好了。 王奶奶给小美大阿姨家表哥也准备了一个红包,每家亲戚都送了一份年礼,当然村里那些干部也送了。 顾长生家一下子就拿到了三份年礼,他给丈母娘俞阿婆送了一份过去,感谢她这些日子对顾家的照顾。 顾玲花夫妻俩也很开心,奖金加起来四百元,而且他们节约,在苏城的生活费省下不少,又拿到两份年礼,感觉这个年过的扬眉吐气的。 王家当然也进行了年终盘点,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因为毕竟才开始公开创业不久,服装店已经很稳定了,而且稳中有升,冬季衣服利润又高,真赚不少。 批发部和其它店相比,有个时间差,但一启动就显示了极强的后劲。 就是收购店属于花钱的,而且古董这些东西,小美不舍得卖掉,买了就放家里,纯粹贴钱。 但和周惠芳的合作还是非常成功的,赚了不少钱,几乎可以应付向玲玲那边的开销。有时不够,就卖几瓶酒,这生意合算。 王家人也相信,来年生意会更上一个台阶的。 有钱就有底气,王奶奶大手一挥,发钱。 也只有发钱,因为买东西没啥好买的,家里的年货、家人的衣服,小美都在现代买回来了。 发了钱也没有用的地方,小美和弟弟就交给爸妈,让他们帮助存着。 顾花娥也不花钱,最后这些钱都到了王培根手里,他干脆去银行办了折子,存着吧。
我家的后院通现代_第175章 动员亲戚开店 年初三,轮到王家请客。 还是那些人,王家准备了六桌。 这回陈东阳夫妇来的比较早,因为知道田水官没空,他还在收货呢。 后来王奶奶侄子夫妻俩也早早过来了,知道王家请客肯定大操大办,来帮忙了。 顾长生夫妇也来了,顾花娥两个姐姐姐夫也过来了,大家一起动手,速度就快多了。 今年还有一家亲戚,那就是张老师一家。 张老师和王培根自从一起在虞山上大学后,住一个宿舍,在一个学习小组。 张老师是真艰苦,男人胃大,人家有一定经济基础的,都是买了饼干,夜自习结束后,吃点饼干。 张老师家里条件差,就靠妻子金梅打柴包挣点零花钱,家里也有开销,他舍不得花钱,就在晚饭蒸饭时,蒸两饭盒的饭,人家吃饼干,他吃饭盒里的饭,就着从家里带来的咸菜。 王培根吃的都是从家里带来的点心,当然这点心都是女儿小美从现代买回来的,拿掉包装,黑灯瞎火的人家也都以为是饼干。 有人问就说是亲戚从大城市带过来的。 他看张老师这么辛苦,经常把自己的东西和他分享。 张老师当然不好意思,基本上是拒绝的,王培根回家和王奶奶商量了一下:“这张老师人品好,我刚到中学教书的时候,真的是不知道如何着手,都是他鼓励我,帮助我,我有什么问题问他,都是不厌其烦的教我。现在家里有点困难,不等于他家一直困难。我自己胃不好,吃够了胃病的苦,真的不希望他也得胃病。”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43 首页 上一页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下一页 尾页
|